北京周末休闲好去处:亚勤智慧解码——读张亚勤新书《变革中的思索》有感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10:57
亚勤智慧解码
——读张亚勤新书《变革中的思索》有感

著名财经作家凌志军评价张亚勤:“微软这些人一个比一个聪明,但是聪明和聪明还是不一样,还是有区别,亚勤这个人是有大智慧,别人做可能也能做到他这种程度,但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他却很自然的就做成了,像喝一杯茶一样,平平常常的事情就成了,他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这就是亚勤。”的确如此,随着跟张亚勤交往次数的增加,我的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老子那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实际上,管理着微软公司在美国之外最大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合作的研发基地,也是跨国公司在华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发机构,拥有3000多名“聪明人”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张亚勤并不像我所见到的很多成功企业家那样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相反,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胜似闲庭信步。
他是如何做到的?最近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张亚勤新书《变革中的思索》给了我们答案。

从本书中,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个睿智的亚勤。
有很多人会说:亚勤能做这么好,源于他超常的智商。是的,张亚勤从小就表现出来超乎常人的聪明,创造了12岁上大学的奇迹,是当之无愧的“神童”。之后,张亚勤20岁赴美留学,23岁以华盛顿大学历史上唯一的满分博士论文毕业,31岁成为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协会百年来最年轻的院士,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
克林顿在给张亚勤“2005 年度美国华裔工程师奖”的贺信中称赞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李开复评价张亚勤说:“他是个绝对的技术天才,而且他过目不忘,在计算机界我们做的算是很成功了,但是他还能把小时候学的物理和数学什么的都还记得非常清楚。”像人们已经习惯叫他神童一样,在众人印象里张亚勤依旧是高智商的代表。
似乎一切成就的取得,都可以归结到张亚勤的“天分”。然而,聪明和成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多古今中外关于聪明人的案例显示:仅靠小聪明往往难于成事。
张亚勤书中赞叹《孙子兵法》包含非凡的领导智慧:《孙子兵法》讲的是战争的艺术,但是它却明确地告诉我们将帅的最高智慧表现在如何能“不战”,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和平。
他感叹道“人们常常误解,以为竞争就意味着要消灭对手。如果真的如此,整个行业就衰落了。是否有企业真能独善其身?”他认为“在一个繁荣的市场中,客户、合作伙伴成功了,我们才能更有作为。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合作,是共赢。”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率领他的同事们,除了自身不断创新之外,积极推动整个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创新,推动合作伙伴在技术、市场模式、管理理念上的共同创新。
张亚勤谈到他选人用人的标准时写道:“我想首先是诚信——品行和性格。我观察过很多人,有一些人IQ很高,有一些人很会表现自己,但是诚信这个东西可能从五岁左右就成为‘操作系统’或者说是‘硬件’,很难改变。然后是判断一个人的潜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有没有信心。当然,心态和幽默感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功=IQ+EQ+阿Q’。”这实际上也揭示了张亚勤个人成功的秘密。一个聪明人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情商,比如自信、诚信、专注、合作、分享和良好的心态等等,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而张亚勤正是这样。
张亚勤的大智慧主要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是平常心。张亚勤有一颗平常心。他说“做自己,做喜欢做的事,做简单的人。”他为人低调,不喜欢张扬和个人炒作。跟随他多年的前公关部经理尚笑莉说:“在国内媒体热烈炒作他的神童经历时,作为当时媒体负责人的我曾无数次替他回绝了以此为主题的媒体采访。”在我们与亚勤的交谈中,我有个很大的感触就是亚勤从来不会对故事浓墨重彩或添油加醋,有的只是轻描淡写或有所保留。比如他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但碰到问题想要解决的时候,能发狠心,集中一段时间不受任何打扰去攻关。”确实,张亚勤不是个爱打疲劳战的人,但他所说的“发狠心”,绝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通几宵,他可以为一个问题持续熬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智者乐水。水是最坚韧的生命体,温润却带有势不可挡的迫人力量,张亚勤给人最大的感触就是平和。像很多技术出身的研究型人才一样,公众场合,置身人群中张亚勤多数时候是个面带笑容不甚多言的倾听者。
二、包容心。许多对了解张亚勤的老朋友或同事都不约而同对我们说了这样一句话:“亚勤对大家都特别好。”几乎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说,第一次见他就觉得他亲和力很强,他是很可爱的一个人,不像履历表上看起来的那种神童,书呆子。他人很好,笑起来很可爱,总是给人一见如故的感觉。这个微软上下包括清洁工阿姨、前台小姐都以“亚勤”亲切称呼的一把手,这位交谈时不忘适时给客人茶杯续水的温厚主人,既没有人们印象里外企高层管理人员的精明外露,也不像某些传说中的科学家的怪僻和桀骜不驯。
管理着研究院那么多“聪明人”,张亚勤有自己的方式:给大家自由的空间,因为每一个人定位是不一样的,要给他更多的责任。管理者要有胸怀,包容不同的工作方式,往往一些很聪明的人性格会比较特别一点,管理者必须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帮助他们。学者们的个性不同,要赋予他们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思维空间。这就是张亚勤典型的智慧管理方式。
当张亚勤坐在对面,面带微笑地倾听你说话时,你会想到 “海纳百川”这个词。他能够以包容的心与周围的人,不管是上司还是下属,都相处得很好。张亚勤身边同事都说,作为研究院的负责人,亚勤很少会被眼前的一些看似复杂、难解的问题所困扰。他很讲求主旋律和大方向。他更关注涉及研究院架构、人才管理及科研方向这些领域的一些战略性问题。一旦方向明确,具体问题到他那里都是暂时、可以解决的。
三、看淡名利。张亚勤是十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是同济大学等学校的校董,是很多省市的政府高级顾问。他经常到大学里面去兼职讲课,并且鼓励研究院的研究员到学校里面去兼职,但他从来不收取费用,甚至往返差旅费都自己出,他规定研发集团的人员不参加国内科研院所的各类评奖,不与国内学者争荣誉,他个人谢绝参加中科院院士的推选……正因为如此,微软研发集团与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非常愉快和顺利。

其次,在《变革中的思索》书中我们更可以看到张亚勤的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大爱之心。从他讲述的他和母亲的故事中,你会明白他为何毅然决然回国,张亚勤始终记得小时候他母亲对他说的一句话——“要为国家多做好事,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
他讲述的华裔“百人会”、“胡主席访问微软”、“奥运故事”中,我看到了他作为中国人的那份自豪和骄傲;在汶川地震发生时,张亚勤正在飞往西雅图的飞机上,下机后七、八十条短信,让他心一下揪紧,马上冲到候机室看电视报道,——看到这里,我眼眶不禁一热,他的心永远是祖国的父老乡亲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尽一份力量,他指挥技术团队开发了地震寻人网、推出四川地震图,维护捐款平台,张亚勤还特意借出差的机会,徒步重走了汶川路。
书中大篇幅披露了张亚勤在IT研发、产业趋势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心得和思考,十分独到。近些年,“中国制造”风靡全球,很多国外人发现他们的生活每个角落都是“Made in china”,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绝对不能成为“廉价、劣质”的代名词。为了改变国外对“中国制造”的偏见,亚勤决心做出征服世界的产品,打造中国“智”造,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精英人才加入到他的梦想之旅。“身在微软,服务中国”,这是亚勤最初为微软中国提出来的理念,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微软在中国从“微软中国”到“中国微软”的改变。虽然身在外企“微软”,但是张亚勤一直努力致力于一件事——将“微软中国”打造成“中国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提供商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以及微软在华研发业务的负责人,张亚勤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据统计,微软在中国每赚1块钱,中国的合作伙伴就会赚16块钱。而且张亚勤利用微软这个平台,对推动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让中国‘智’造‘慧’及全球”,这是张亚勤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已有100多项出自中国的技术成果被转移到微软核心产品中,如Windows Vista 中的TTS语音合成系统、Office System 2007中的Outlook移动服务等。张亚勤说:“在移动通信、互联网服务、数字娱乐、面向新兴市场的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我们有潜力在微软做一个领导者的角色。”
中国智慧,辉映世界!张亚勤的愿景是希望能够在中国创造出能够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新技术、新发明,“能做几件真正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事情”。张亚勤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充满了信心,他坚定地告诉大家:“有一天,中国也可以在世界科技奥运会中勇夺冠军,成为世界科技进步的领导者。”这是张亚勤所要努力的未来,我们都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变革中思索》是张亚勤的心血和智慧之作,读之受益匪浅:他会告诉你怎样的聪明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值得每一个有抱负和梦想的人参考。我从事的是图书内容产业,面对的一个尴尬境地是,外版图书在中国图书市场上“炙手可热”,而国内图书内容的版权输出却异常冷淡,强烈的反差值得国人反思。我想,我们都应该投入到张亚勤倡导的中国“智”造的梦想行列,让中国“智”造来得更猛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