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max2和三星s8:历史不可缺失——伟大的援越抗美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19:17
 

历史不可缺失——伟大的援越抗美战争

海洋"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2d88530100ona1.html" target="_blank">《我们要的是讨回公道》作者:援越抗美老兵 海洋

作者:蓝调 

    不知是社会另有隐情还是越战老兵特别能包容?40余年前援越抗美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至今未能完全公开。本是堂堂正正,为什么遮遮掩掩?本是正大光明,为什么讳莫如深?这虽不至于是起冤案、错案,也应算起悬案。长此以往,有“阉割”历史、愧对英烈、冷落幸存者之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政府应越南政府的请求,派出几十万部队援越抗美。在那五年的战斗生涯中,这支部队肩负“五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履行祖国的庄严承诺,用青春和生命,用鲜血和汗水,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为越南人民取得民族解放和祖国统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优秀的中华儿女履行国际主义的牺牲精神,赢得了包括越南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认同。没有我国派兵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就不可能有越南战争的全面胜利。不仅如此,通过援越抗美战争的洗礼,我国打破了敌人的“铁幕”封锁,改写了国际战略格局,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援越抗美功勋卓著,应彪炳史册:越战老兵劳苦功高,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可是,时至今日,社会不可思议地保持缄默;媒体出人意料地表现冷漠,越战老兵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包容。它宛如一首雄浑壮丽的胜利歌莫名其妙地被偃旗息鼓,成了低回悲壮的“咏叹调"。
    然而,树欲静风不止。真相是捂不住的。就在社会若无其事的时候,网络上推出了援越抗美平台,地下有关援越抗美内容的出版物悄然面世,香港凤凰卫视也作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大有大白于天下之势。且不说对这些林林总总相关内容的真与伪、虚与实、是与非作为社会主流媒体有跟进引导之必要,就是从对历史负责的角度出发,也应披露其真相,还它以公正。遗憾的是仍然自欺欺人,回避历史,不吭不哼,毫无作为。
    社会为什么不愿公开承认?掩盖这段历史背后藏匿着什么隐情?越战老兵私下作过某些猜测。猜测一:当年部队走出国门,对敌作战是秘而不宣,部队改装,番号变更,非兵非民,抖去昔日的神秘有可能犯忌;猜测二:当年与之交恶的敌人现在是朋友,翻这陈年老帐,不利发展友好关系;猜测三:如今社会主流是和平发展,追忆昨日的战争对现实主流没有积极的意义……。由于缺乏依据,他们又作了否定;秘而不宣是斗争策略,古往今来兵不厌诈’,出奇制胜,它何忌之有;纵观大干世界,不外对立统一,分与合,敌与友,没有永久不变,都以国家、民族利益而定;追忆战争同珍爱和平并不矛盾,更何况还需居安思危,安则存。这些猜测是否有谱?否定是否在理?作为平头老百姓很难也不可能做到立论有据,否定无隙,它只是反映了越战老兵的心声——呼吁社会承认。
    社会公开承认可使历史不至于缺失。援越抗美是党中央的决定,它是我军继抗美援朝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援越抗美那段历史,是不畏强敌,克敌制胜的英雄史;是扶匡正义,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战斗史;是越战将士忠于祖国,为国争光的光荣史。它是经过实战,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以史为鉴,可以兴邦。社会不公开承认不仅抹煞了它教育今人、启迪后人的价值,还会造成珍贵史料的散失。因为,援越抗美从一开始到战争结束都是“静悄悄”的,静得连一首歌曲都没留下来,更别说有什么专著。随着时间的推移,“死的档案”有可能会保留下来,“活的档案”正走向“死亡期”,如果现在还不立即着手进行抢救整理,造成历史缺憾将永远无法弥补。
    社会公开承认可使英烈不再遭遇尴尬。伟大的援越抗美战争,造就了一大批英烈。他们以身报国,英年早逝,可歌可泣,应芳名千古。非旦如此,他们长眠于异邦还遭到了名不符实的尴尬。那是离越战37年后的一个初冬,有位二等功臣、烈士的弟弟几经周折,前往越南朗拿中国烈士陵园为哥哥扫墓。他来来回回,寻寻觅觅,找遍了所埋整个坟莹就是不见踪迹,正当他无奈之际,无意中发现了一处与哥哥同姓名却有一字之差的碑文,“这很可能是译误造成的”。他自圆其说,自我解脱,将将就就进行了祭奠。无独有偶,同去扫墓祭祀英烈的战友还发现了另一处张冠李戴的错误。
    以上事例是我从手头仅有一份材料中看到的,但愿它是惟一的孤例。我以此说事并无将它扩大化的想法。可我要禀告的是在越战期间,敌机狂轰乱炸造成了一大批人员壮烈牺牲,紧张的战争环境不可能为每位献身在战场者建墓立碑,并且,偶然间一枚炸弹击中一处阵地,几十号人顿时血肉溅飞,身首分离,要做到完整地对号入穴是不容易的,一般都是就近挖坑,随葬在铁道、公路沿线的荒芜之地。越方为中国烈士修建多处陵园,按地域相对集中那是越战稍稍平息之后的事。至如是否所有的中国烈士的遗骸都迁移到为之修建的烈士陵园?是否所移入陵园中的遗骸在立碑时都名实相符?都因我援越抗美保密,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清理核实,其结果无从查证。“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个优良传统,无须感情用事。不过,能做到正名不去正名,能做到纠误不去纠误,这未免有悖情理吧?“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跨境清理,纠误正名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政务,这是逝者亲友所无法为之的。社会不缺位,把这当回事,尴尬就不会延续。
    社会公开承认可还幸存者应有的公正。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援越抗美战争也不例外。它不同于天安门前走正步,也不同于“沙场点兵’’。越南战争与朝鲜战争相比,其残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突出的一点是“南打北炸",突如其来,不分昼夜,不受气候条件限制。那个期间,敌机对北越特别是河内以北空袭达到10.77万次,投掷炸弹258万吨。平均每平方公里16?2吨。投弹密度远远超出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使用了包括朝鲜战争未曾使用过的对人员极具杀伤性的“菠萝弹”、“石榴弹”、延时弹、气浪弹。我参战部队指战员不畏敌机丧心病狂的轰炸,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共作战2153次胜利地完成了祖国交给的各项任务,击落敌机1707架、击伤1608架,俘美军飞行员42名。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罪恶阴谋,再创了钢铁运输线炸不断,摧不跨的辉煌。越战幸存者回顾这段经历,内心仍充满自豪。
    援越抗美战争历时五年时间。这五年,紧张的战斗一波接一波,艰苦的生活一年复一年。越战老兵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心血、奉献了健康,这所有的奉献都体现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40余年过去了,他们高风亮节,无怨无悔。惟独不理解的是社会若无其事,把幸存者边缘化。他们本为奉献骄傲却因被社会虚化而困惑:他们本为奉献欣慰却因被社会冷漠而委屈:他们本为奉献无憾却被社会不屑一顾而无奈。困惑、委屈、无奈有例为证:
    ——困惑:中国人民解放军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大规模地长时间地抗御外敌,不外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这“三抗”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的意义虽有所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即在不同时代的战争特征中,我军意志坚定,英勇善战,机动灵活,忠贞不渝。其他“两抗”不说,惟独援越抗美战争既不被宣扬也不被认可;诺大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从来未为援越抗美僻出一席处,展示她的风彩;浩翰的军事大百科全书没有编撰援越抗美战例,让人得到启迪;文学艺术视援越抗美为“禁区”,从不涉猎那动人心魄的内容;就连权威的中央电视台《时代先锋》栏目,播发各个时代英雄模范时单单撇开援越抗美英雄,使他们未能上得银屏。难道援越抗美战争不值得大书特书?所涌现的英雄模范不能与其他时代英模比肩?就我所知65支队(即高炮65师)的英烈陈德煌、黄进林等,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的何为华、邓孝成、向成湘、李永光等一大批英烈功臣,他们象其他时代英雄一样,同样是英武超群,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奋不顾身,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社会轻视援越抗美战争,冷落援越抗美英雄,这只会使人感到困惑还能感到什么?
   ——委屈:叱咤风云的援越抗美战争,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抹掉它在幸存者心中的烙印。在援越抗美40周年之际,武汉籍的部分越战老兵分别举行了纪念、联谊活动,缅怀当年事,追忆当年志,怀念作古人,交流战友情,旨在铭记昨日,珍惜今日,保持晚节,风流毕生。按说举行这样的活动是宏扬主旋律,崇尚好传统,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结果不仅没有被社会热捧,反而受到种种限制。纪念标语不让挂在会场外,公职人员、媒体不介入,活动经费社会不买单,全由与会者凑份子。纪念活动场面低调,会场气氛凝重。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啊!想当年在越战前线,那正是用人之际,越战指战员头上罩着一道道金灿灿的光环,被包装得五彩缤纷:什么“五个伟大"的代表、什么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什么国际主义的坚强战士、什么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不一而足。越战胜利结束,一切如过眼烟云,连40年后搞个纪念活动,社会都不愿领情,这不深感委屈还能感到什么?
    ——无奈:40余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参加援越抗美的20来岁的热血青年,如今都华发频添,垂垂老矣!这批幸存者命运如何呢?为数不少的人伤病缠身,生活堪扰,精神压抑。回顾一下他们的生活轨迹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战老兵从前线归来,复、退、转安置办法是从那里来到那里去,在回“那里去”的哪个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公职人员都自顾不暇,也不可能为他们谋得什么好去处,一般情况是不务农便务工。再后来,改革开放,企业改制,他们正属满头白发,体弱多病,下岗、退休、离职,沦为了边缘化一族。昔日在战争环境所造成的伤病,年轻时还扛得住,人到晚年,由于少钱又得不到好的医治,则沉疴压身。生活窘迫,风烛残年,靠低保金维持生计大有人在。    
    不错,社会对参战老兵有优抚政策,而参加援越抗美的老兵既不如抗美援朝老兵、也不如对越自卫还击战士。这到底为何我们很难理解。
上述种种疑难,说到底都卡在社会不予公开承认的缘故。
    众所周知,所谓社会公开承认是个“通天”的大课题。我们这孱弱的呼吁想改变这个现实不仅很难,甚至还有可能被视为“另类”,鄙为不谐之音。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惜余力发出这样的“哀鸣”呢?其援越抗美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地位不被社会正视反被扭曲,使我们无法保持沉默;是那些越战幸存者抚今追昔,他们被边缘化后寄企公正,促使我们要划破沉寂提出诉求。并且,我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种呼吁不是倒行逆施,更不是节外生枝,是为了讨回公道,还其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