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高机器人积木图片:延安福地风水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7:18
  延安福地风水漫谈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

     (QQ175613195,电话 13766307454)

       

曾祥裕随朋友考察延安(图右一)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吟唱着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带着对那片红色土地的无限敬仰,2006年秋月,我随朋友从西安驱车行千里,来到让人魂牵梦萦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这段往事印刻在我心版上,随着岁月流逝而加深了对延安的认识。
    延安,曾是华夏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文明,同时,也是孕育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福地,诞生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延安是政治上的风水宝地,但不意味着它是风水学上的风水宝地 

    我们一行人考察完壶口瀑布后,驱车在黄土高坡艰难前行,登在秋风浩荡的黄土高坡上,看山外之山,尽是裸露的山脊,临近延安,我们在城郊一知青餐馆吃晚饭,我们四处找水洗手,见一水桶有水大家纷纷取水,但是一个老农说,我们吃的水是政府送来的水!这话入耳让我们震惊,羞愧!

    当时间的车轮驶向2010年3月,各大媒体聚焦云南贵州等地,也是一个缺水的话题。

   阳春三月,江南大地伴随和风细雨,大地回春,春意盎然,然而远在万里的云南贵州等地,旱魔肆虐下的广袤田野却赤地千里,龟裂的土地、见底的水塘、绝收的农田、频发的火灾、不断升级的旱情预警……我目睹电视镜头下灾民愁容,耳闻小学生一周才吃一瓶水,稚嫩童音:“省下带回给父母亲喝!”我泪流满面,多么不幸的大西南,多么懂事的小孩!心想,连素以水资源丰沛的“绿色植物王国”云南,都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特别是山区缺水问题更加严重。 试问,在当今生态失衡的地球,下一个缺少地方又是谁呢?将来黄河断流、长江断流,不是危言耸听的事情!

    是日,我们深夜才到延安城中投宿,宾馆用水紧张。清晨醒来饭后走在大街上,风尘扑面。环顾四周全是黄土丘陵,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地貌;生态环境脆弱,除南部汾川河流域外,植被覆盖率普遍很低。
 
     风水宝地的天然条件就是山青水秀,藏风聚气。与此看来,延安不是风水学中的风水宝地。

   所以,改变延安的生态环境成了延安人民的当务之急。山变绿,水变清,天变蓝,是延安市政府和市民共同的愿望。2007年4月以来,该市大力推进绿化工程,同时开发、整治山体沟道,完善配套设施。如今的延安,初露新貌,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幅“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的和谐人居画面将在延安成为现实。

    为何延安不是风水学的风水宝地,却成了中国革命的福地呢?
   
   按地缘政治学的观点来解读延安,就可豁然开朗。

   地缘政治学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

    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

    到上个世纪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

    英国学者麦金德从全球一体观念出发’,提出了“地理政治枢纽”的概念。 

  他认为,全球可以分成若干个大岛。联于一体的欧、亚、非三大洲是其中一块最大的陆岛。其次为南北美洲大陆,再其次为澳洲大陆。所以他称欧、亚、非大陆为“世界岛”。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是决定世界发展的地理中枢或 “枢纽”,因此他称之为全球的“心脏地带”。

    由此一心脏地带出发,东进可以控制中国、日本;南下可到伊朗、印度和中南半岛(东南亚);进而越过阿拉伯半岛可以进入非洲大陆;西向可以控制西欧山地;从北或西面越大洋,即可进入美洲。因此,如果从世界整体的战略眼光看,这块地域的战略地位,恰恰相当于在中国历代兵家所必争的中原——中央平原地区。实际上,麦金德所谓“地理中枢”,也正是把这块地域,看作世界的“中原”。由这种地理战略眼光出发,他提出了三句影响深远的名言:“谁统治东欧平原,谁就控制了全球‘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支配全世界。”
 

    对于中国人来说,地理与政治、地理与经济、地理与国家战略、地理与人文具有深刻关系的学说,在中国先秦时代,而特别是战国、秦汉时代的政治、军事学说中,早已具有深刻的渊源。

    孙子兵法中的《地形》《九地》篇,作为古代中国经典性的军事地理著作,不仅从战术上研讨了地理环境与战役、战斗的关系,而且深刻地把天道、地道、人道即天时、地利、人和作为统一体进行了战略性的探讨,这实际上开创了中国地缘战略理论的古代类型。 

      从地缘政治理论来看,就可理解为何延安成了革命圣地。

    长征结束,中共中央“落户”陕北。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开始“落户”陕北,长达十三年之久。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保安迁至延安。
    毛泽东转遍了延安的山山坎坎,对延安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坐在窑洞里,沉思挥笔的那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他沉稳地把狼毫一甩 ,笔下就尽情地渲泻一幅宏伟的的军事理论和建国方略图卷。

    延安,你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变强,从小变大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到1949年在大陆夺取政权,28年奋斗,其中有13年(1935-1947)是以延安(陕北)为"红都"的。这13年,共产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这13年,就毛泽东个人而言,也完成了由军事指挥者到党政军绝对领导的转变。可以说,无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还是就毛泽东本人而言,延安都是不二"福地"。不是延安就无以成就中国革命的辉煌,红军在此起积蓄力量,壮大发展。教科书上说,中国共产党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800万蒋匪军,这"小米"就是陕北的物产。

  有位学者说,延安如铜,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腥风血雨,依然闪亮,依然可亲,依然可敬。 但是,建国后,毛泽东先后去过他早年革命的许多地方,但没有再回过延安。
 
   我在延安毛泽东故居门前沉思,其中缘由。
 
   据当地人介绍,毛泽东所以不重回陕北,是基于当年道士的一句话。

  1947年3月,国民党蒋介石对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胡宗南率20万大军进攻延安,意欲半年内解决中共。毛泽东以退为进,主动放弃了延安。中共中央为了安全,决定一分为二,一路留守陕北,一路东渡黄河进入华北。毛泽东留下来,还是渡河?政治局成员都主张他渡河,因为从当时的形势分析,东渡比留在陕北要安全得多。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他的个人安危,直接关系中共革命的大局。

  毛泽东本人是怎么想的呢?他也颇费思索。过河,固然有利于个人安危,但对整个形势会产生不利影响,一盘棋刚刚开局,"老将"就仓皇出营,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踌躇未决之际,毛泽东来到陕北佳县的白云观,与一老道士谈古说今。老道见他心有郁结,便问原委,毛实情相告。老道便给他算了一卦。结论是:你乃"真龙天子",时值初春,河水枯竭,实不宜过河。这正应对了毛不愿过河的想法。

  老道还补充说:此河不可轻过,若过,则别再回头!

    其实老道士把当时的天象和地情作为易经一个卦象为解读毛泽东的处境和引导其决策。你想想看,初春正是河道解冻化冰之时,应河水充沛,本来应有的物象却无出现,异常之象后面潜伏危机。过河东渡显然是违天道之行。

    毛泽东的传统文化造诣在他这个时代的同事之中数最高,他肯定懂“观物取象”的道理。它是指通过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现象的观察,根据各种物象而拟取之,用以喻示深刻的哲理。《易经》全书,无论是卦、爻象系统或是卦、爻辞系统,都通过卦、爻符号的形式和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象征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和人事的休咎,正如《周易·系辞》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因此,观物取象可以说是《周易》一书的思维创新。

    《周易》有一句名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句话意为:《易》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象”字,“象”就是“像”。

   “象”有四个含义:一指卦象,就是《易经》创造的卦号符号系统;二指物象,就是万事万物的形象;三指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意义符号;四指取象,就是以卦象符号比拟万事万物,或从万事万物中推导出卦象符号。这四个含义中前三个意义,都是名词,写作“象”;后一个意义是动词,写作“像”。

    整部《易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卦象到物象、从物象到意象的双向推导、双向比拟过程,《易经》思维实际上就是“象思维”。


   在《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象组合里,凡是有阴阳交合现象的卦才是吉的,有前途的;反之则为“凶”或“不吉”。《易经》在判断卦的“吉”、“凶”时,都是以卦象和爻象是否发生阴阳交感来作为判断依据的,这种“阴阳交合”、“相互联系”的原理,体现了阴阳双方总是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状态和互根互用的关系,这种状态和这种关系一旦被破坏,便会出现反常状态,就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

    由此看来,道士从当时的天时地情分析一番道理后,让毛泽东心领神会其中的玄机。从其后来的行动方式也证明了他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