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嫂王玉兰全文阅读3: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33:23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 “颓废”情调陈海英 提要:郁达夫是个旷世奇才,他的独特创作风格,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薄的颓废情绪的评论,总是有所顾忌.“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是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零余人”系列形象的塑造和“情欲”主题的选择。这种郁达夫式的“颓废”,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与传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健词:郁达夫颓废情调精神特征 作者陈海英,女,浙江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杭州310028)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郁达夫算得上是一位颇为复杂的人物,学术界对其人其作的评论总是带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充分肯定其作品中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真挚的情感表现和优美的艺术传达,另一方面又对他那放浪形骸的气质及作品中大胆的悄色描写和所流露出的颓废情调有所顾忌。确实,“颓废”是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从前期抒发情欲苦闷的《沉沦》到表现灵肉净化的《过去》,再到感概人生虚空的晚期创作《迟暮》,作品都弥漫着浓郁的感伤颓废情调,其主人公无不沉浸在一种无色透明仿佛无处不在的优郁颓废之中。无怪乎,郁达夫被冠以‘中国的颓废派,之称.不论郁达夫是 “假颓废派”①,还是“模拟的顺废派”②或是“给人的印象是颓废派”③,总之,“颓废”与郁达夫之间已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郁达夫创作中的“颓废”倾向,许子东曾有《关于“颓废”倾向和“色情”描写》一文,对其作出了比较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肯定,他从时代背景,民族传统,社会环境,本人气质、个性与生活经历,外来世纪末思潮以及作者独特的美学观念、艺术情趣等人手,认为郁达夫创作中的 “颓废消沉是表象,反抗是实质气纠正了以往的一些偏见本文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 “颓废”情绪的根源、形态,力图在“五四”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层面上,对郁达夫小说创作追求的“颓废”审美情趣的 “现代性”特征,进行认真地探讨。 “颓废”一词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倒塌、荒废的意思,转引自郑伯奇K忆创造社》,见《创造社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59页. 转引自郭沫若《论郁达夫),见K郁达夫研究资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3页。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见《创造社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30页。 一104一 ①②③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引申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而颓废作为一种情绪性的精神形态,指的是对现实丑恶和世界本体的一种虚无绝望的内心体验.在感受到绝望、空虚之后,往往是以一种消极地放纵感官本能的方式消解内心的紧张。在文艺上的“颓废主义,是西方“世纪末”思潮之一种,指的是陷人了精神信仰危机之中的现代西方人对社会现实.乃至对社会的前途甚至人类存在的本身都感到幻灭和绝望的悄绪,和怀疑主义的茫然失措心态.“颓废”是西方世纪末文化思潮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之一,正如存在主义大师加缪所说:“我们的时代产生了那些反常的体系,二什么都不明确,一切都乱七八糟,人只是对包围着他的摘具有明智和确切的认识厂① 在近代中国出现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变动之际,西方世纪末的颓废情绪是极易在中国产生共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封建政体与礼教的崩溃,原有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被摧毁,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构建,这一特定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时期,很容易造成人心浮浪,无所归依,再加上社会的动荡所带来的馄乱局面,往往使个人命运显得无足轻重,从而一种强烈的时不我与的寂寞感充斥人们的心理,挥之不去,形影相随.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在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期间精神信仰的缺失,都使中国作家对西方世纪末的颓废情绪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对应。西方世纪末文艺思潮在世纪初的中国文坛一度相当盛行,这是“五四”时期许多从事文学活动的当事人都曾提及的,如沈雁冰就曾经指出“现在(指‘五四’时期— 引者注)青年的烦闷,已到了极点。”②郭沫若也说:“我们所共通的一种烦恼,一种倦怠—我怕是我们中国的青年全休所共通的一种烦恼,一种倦怠—是我们没有这样的幸运以求自我完成,而我们又未能寻出路径来为万人谋自由发展的幸运。我们内部的要求与外部的条件不能一致,我们失却了路标,我们陷于无为〓“:”③而郁达夫则更是对这种世纪末的颓废主义情有独钟,他曾坦言:气一颓废堕落也没有法子……有时候还不能完全把知觉感情等稍为高尚一点的感觉杀死,于是突然之间,就同瘫痛病者的发作一样,亦有一种很深沉很悲痛的孤寂之感袭上身来.”④叶灵凤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年轻时候,是爱好过王尔德的作品的,也爱好过英国‘世纪末,那一批作家的作品的。这可说全是受了郁达夫先生的影响.那时大部分的文艺青年都难摆脱。”⑤在当时,郁达夫对英国世纪末颓废振文学代表、聚集于《黄面志》(The Yellow Book)的一群青年作家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在《集中于(黄面志)的人物》一文中,郁达夫把道森、约翰.大卫森等人称为“我所敬爱的诗人气⑥他评论道《黄面杂志》和这一批少年天才虽然短命, “然而他们的余光,怕要照到英国国民绝灭的时候,才能湮灭呢!”0他说:“道森的诗文,是我近年来在无聊的时候,在孤冷优郁的时候的最好伴侣。”⑧在他看来,《黄面志》的一群天才诗人里,“作最优美的抒情诗,尝最悲痛的人生苦,具有世纪末的种种性格,为失恋的结果,把他本来是柔弱的身体夭天放弃在酒精和女色中间,作慢性的自杀的是薄命的诗人道森MT道森的这种遭遇和性格给予郁达夫异常强烈的刺激,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原型,在他创作的一系列“零余人”的形象中几乎都可以找到道森的影子.道森那神韵胭逸、充满感伤情调的清词丽句令他如痴如醉,爱不释手,他说:“道森的诗没有一首不是根据他的唯美的天性而来的,源子真谐,和谐微妙的音律,当然是不必说的他的诗境是他所独造之处,别人断然不能模仿。音乐上的美,象征上的美,技巧上的美,他毫不费气力,浑然都调合在他的诗中。”0这种毫无保留的赞美之词足以表明郁达夫与西方世纪末诗人,或准确的说,是与西方世纪末文化思潮、文学思潮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以道森和大卫森为代表的带有世纪末颓废倾向的“黄面志”作家群以他们悲观厌世、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和忧郁苦闷、感伤颓废的创作情调吸引了郁达夫。 对西方世纪末颓废主义作家作品的喜好,直接影响了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当然,这种对“颓唐的情调”特有的嗜好,还和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风度潜移默化的承传相关.在“五四”虽然新文化的战士们高举着反叛传统的旗帜,接受着西方的“民主”“科学气但却始终无法真正彻底摆脱中国传统的诱惑,传统没落士大夫的情趣依然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残留着。在他们当中,郁达夫可以说是旧文人气息最浓的一个,风流调倪的名士风范,旧式文人醇酒妇人的生活方式,都无不流落出了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名士气”。这种情趣融人到了他的小说创作中,与受西方“世纪末湘思潮影响而形成的“倾废”情绪相互交融,也就形成了郁达夫小说创作复杂而丰富的精神特征. 不过,还必须指出的是,虽然郁达夫的“颓废”和社会、时代、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还是涉及到从个性气质到 Q转引自《文艺理论译丛》第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331页. 。沈雁冰《创作的前途》,《小说月报)1927年第12卷第7期. ③郭沫若《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扎见《郭沫若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④郁达夫‘马蜂的毒刺》,见《郁达夫文集》第三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80页. ⑤叶灵风《郁达失先生的(黄面志)和比亚兹莱,,见弓读书随笔,第一集,三联书店,1988年,第341页. (9O...郁达夫《集中于(黄面志)(The Yellow Book)的人物》,见《郁达夫文集》第五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70,171,172页。 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志趣爱好多方面的因缘合和,郁达夫那种天生的某种‘世纪末性格’是其接近西方世纪末文学最直接的亲和力。”① 率真的气质,忧郁柔弱的性格,纤敏的情感,坎坷的生活遭遇构成了郁达夫“颓废”倾向的主观内因.“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的两字。人家都骂我是颓废派,是享乐主义者,然而他们哪里知道我何以要去追求酒色的原因?唉唉,清夜酒醒,看看找胸前睡着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我的悲叹,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我岂是甘心堕落者?我岂是无灵魂的人? 不过看定了人生的运命,不得不如此自谙耳。”②这种发自内心的独白,表明了郁达夫独特的人生观念,剖示出了他优郁、颓废情绪产生的深广社会历史背景。正是这种内因和外因的有机汇合和统一,加上世纪末顺废派思潮的有力催化传统士大夫没落悄结深层次地影响,哀怨、优郁、绝望、家宾、颓唐的情绪在郁达夫作品中反复流露,‘颓废”成了郁达夫小说文本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 “颓废”对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而言,是一种情调,也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偏爱。在郁达夫那里,他是把“颓废”放在美学的意义上加以理解的—“颓废美”.““二各处的坍败的形迹和水上开残的荷花荷叶,同暗淡的夭气合作一起,使戎感到一种秋意,〓一啊!〓“〓我爱你这一种颓唐的情调!’’③显然.颓废、感伤这一类词在郁达夫的艺术语汇中并不单纯是贬义的,而是他的一种审美趣味的艺术传达。可以说,在艺术审美观上.他推祟、倾心于“颓废荒凉的美”,甚至刻意追求一种悲哀的美感.在文本中,表现为对变态情感和病态美的把握,对失望、优郁、痴狂、荒诞、伤感的精雕细刻. 在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中,这种“颓废”的审美趣味的艺术传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零余人”形象的塑造及“情欲”主题的选择。 “零余人”系列形象,可以说是郁达夫小说创作“颓废,情绪的表达者,集中地体现了郁达夫对于“弱中国子民”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文化转型中所遭遇的精神痛苦与曲折的心路历程,从中反映出“五四”时代背面的精神特征,体现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性与曲折性的历史特点.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零余者”是时代的“弱者”形象。这种 “弱”主要的还不是来自个人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因素。因此,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悄绪,也更多地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精神内涵。在小说《沉沦》中,郁达夫以第一人称“我阶的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了一个留日学生的心理变异与精神压抑的经历,从而以.颓废”的反抗精神,表现出他对于整个社会、人生的独特心理感知和情绪体验,并对近代中国遭遇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小说中的“我”患有严重的优郁症,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但是。“我”的这种病态不是单纯的生理之病,相反,它是一种来自民族、社会、人生等多方面压迫而产生的心理负荷,尽管是以极端的“消极”厂颓废”的情绪形态表现出来。如在投侮自杀前,‘我”就面对着祖国,失声痛哭地说“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1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世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南迁》中的“伊人”多愁善感,自衰自怜。《在寒风里》中的 “我”辗转流离,居无定所.孤苦伶仃.《血泪》中的“我”卑微、自甘落澳、与世无争。《杨梅烧酒》中的“他”报国无门,穷困潦倒.《还乡记》中的“我”伤感仿徨。《落日》中的“Y 君”穷极潦倒却虚荣死要面子过着无聊的生活。《莺萝行》中的“我”怀才不遇,苦闷怨恨而又软弱无能。哎烟影》中的“文朴"落魄飘零。《秋柳》、《茫茫夜》中的于质夫自弃自虐.以烟酒女色麻醉灵魂.《空虚,中的于质夫饱受着情欲的煎熬和失恋的痛苦,没有野心没有希望,只有眼泪和悲叹,只有空虚和优郁。《怀乡病者》中的“于质夫”孤独茫然,不知何处来何处去”〓。在郁达夫的小说里,无论是 “我”、.他”、伊文还是于质夫、文朴,一个个都是那么悲戚、悠悴、郁闷、自壮、自贱。他们杜会地位低下,在国外是受人娜视的弱国子民的留学生,回国后是畸形都市中报国无门的落魄文人,或生活在水平线下,沦落到贫民窟的失业者、流浪人。他们是被挤出杜会的小人物,可能有些才干,甚至不无理想,却被生计间题所逼迫,在黑暗的社会中儿乎没有立锥之地。贫穷困厄,使他们失去生活的信心与安全感,常常“置身在浩荡的沙澳里气或者如同荒田野墓间无目的地游逛的多余人。他们不但物质拮据镣倒,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的贫乏,虽有强烈的愿望,却没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毅力和行动,只是自攀自弃,自哀自惭,甚至颓唐堕落。“我是一个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笃萝行》)这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自怨自艾的感叹。他们想反抗黑暗的社会,但他们是那么的软弱无力。“啊啊!反抗反抗,我对于社会何尝不晓得反抗,你对于加到你身上来的虐待也何尝不晓得反抗,但是怯弱的我们,没有能力的我们,教我们从何反抗起呢?"((笃萝行》)因萧同庆《百年祭魂—世纪末论郁达夫》注文学研究9(长沙)1996年第4期。郁达夫:(t笃萝集)自序),见《郁达夫文集蹄七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53页。郁达夫:‘奇零集〓苏州烟雨记》,见《郁达夫文集》第三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70页 一106一 ①⑧③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此只能以种种变态的行为表示他们的反抗,或者自虐,沉溺于酒色,放浪形骸,自我摧残;或是自栽,用死来对社会作最后的抗议,来解脱人生的苦痛;或是象行尸走肉一样活在世上,最后的结局—毁灭!被恶势力所吞没。 基于这种创作思路,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总是为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一幕幕悲剧,塑造了一个个悲剧性人物。郁达夫小说中所塑造的弱者形象,与郭沫若在《女神》中所塑造的时代“强者”形象一道,共同构成了“五四”时代的一道独特的精神风景线,展示出近现代中国社会在巨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动时期,先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特的心路历程和迈向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精神风貌 不可否认,这一系列的“零余者,形象和十九世纪俄国文学所出现的“多余人”形象,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如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就是一群被社会挤出来,而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多余人"o 他们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空怀理想,又不愿深人实践,找不到解决杜会间题的根本出路,因而他们大多郁郁寡欢,最终只能歇默消失。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也十分类似,但所不同的是,他们都带有着郁达夫个人的影子,他们忧郁、孤独、痛苦、迷茫乃至绝望.更多的是带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对祖国贫弱落后的深情关切,然而,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没有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从而找不到反杭的道路,缺乏精神支柱,只能在茫茫黑夜中苦闷、优郁、寂宾、仿徨,最终只能选择“颓废气试图以 “颓废”的方式来进行反抗,反抗社会、反抗人生、反抗世界。 如果说“零余者,,形象表现了郁达夫优郁、寂容、颓废的情绪及反抗思想,那么,悄欲”主题的选择,则是郁达夫 “颓废”情绪表现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反映出了郁达夫小说创作中大胆而率真的艺术追求,反映了“五四”时期广大青年的共同苦闷,同时,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攀风雨式的闪击气充分显示出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 以“情欲”为主题的小说创作,在《沉沦》发表之后就已基本莫定了。从《沉沦》开始,到《茫茫夜》,到《过去》《迷羊》,到《她是一个弱女子》。性的苦闷、情欲的追求,一直是郁达夫所着愈表现的主题.郁达夫说:“性欲与死,是人生的两大根本问题。”。而且认为“以这两者为材料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其他一般的作品更大”.②因此,在他的笔下,性无处不在,而且多表现为不正常的变态的情欲,这是一种被极度压抑后的畸形欲望。咤沉沦》描写的熊点是青春欲望受到压抑后产生的变态心理,通过主人公变态性行为的描写,如窥浴、手淫、镖妓等等表达了性的苦闷和性的渴望。《南迁》、《银灰色的死》等都表现了这种性的苦闷,灵与肉的冲突。而在《茫茫夜》中,我们看到了在政法学校任教的于质夫,因为比较耿直,不愿诌媚上司,免不了处处碰壁,他感到现实是如此腐恶,所见尽是“伤心的种子”,到处都“同翻病院的空气一样,渐渐地使人腐烂下去”。他悲愁难遣,就企图用病态的性的满足麻醉自己,小说写他象饿犬一样在街上找女人,最后到一家小小的卖香烟的洋货店里,向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女人买了一根用过的针和一条妇人们用过的旧手帕。当于质夫得到这两件东西以后,作者是这样描写他的:“…幽幽的回到房里,关上了房门,他马上把编来的那用旧的针和手帕从怀里取了出来,在桌前椅子上坐下,他就把那两件宝物掩在自家的口鼻上,深深地闻了一回香气”一取了镜子,把自家的痴态看了一忽,他觉得这用旧的针子,还没有用得适当,呆呆的对镜子看了一二分钟,他狠命的把针子向颊上刺了一针〓一他觉得一种快感,把他的全身都侵遍了。”这种由于性和爱情的苦闷而形成的变态心理的描写读来令人室息但作者就是这样大胆地、人木三分地表现了一个苦闷青年变态的、色情的追求.还有《秋柳》中于质夫沉沦内心的描写,《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李文卿和郑秀岳之间的同性恋描写,《逃走》中被膝胧的性意识搅得烦乱不堪的十二三岁的授儿的矛盾复杂心理。对这些常人不感启齿的东西,郁达夫总是彻底地将其攀皿出来。 这种大胆地对变态心理和病态情欲的描写,显示了西方世纪末颓废主义思潮对郁达夫审美趣味的深刻影响,尽管对于郁达夫来说,它也许只是“颓废”的一个表象。当然,郁达夫作品中的“情欲,描写是不能完全等同于世纪末的顽废艺术的,如果说他们是以感官的刺激和病态心理的展示来表现对生存的困惑和未来的绝望,那么郁达夫则更多是将其表现为一种抗争,是希望通过性的苦闷,灵与肉的冲突对传统旧道德旧礼教压抑人的正常欲望作有力的声讨、鞭挞,表现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主题。因此,郁达夫的颓废在“悄欲”的主题中所表达的依旧是反抗,恰如许子东所言,郁达夫创作中的消沉颓废是表象,反抗是实质。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人”性悄自卑,性格擂弱,心理变态,畏首畏尾,无能为力,只有借助以渴望爱情和满足性的要求来班灭自己,乃至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杀来结束,因而“情欲”是他们的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一种变态的情欲,而这一切都是由丑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他们是现实生活塑造的时代的崎形儿,他们的情感也是变态社会的产物。作者把他们的灵魂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真正的目山0郁达夫:《文艺鉴赏上的偏爱价值》,见《郁达夫文集》第五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62页. 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的则是在揭露社会的黑暗、礼教的虚伪,而非单纯地滴足某些人的感官刺激享受。 “零余者”的形象和情欲的描写构成了郁达夫小说的 “倾废”倾向同时,也正是这种“顺废”倾向,形成了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独特风貌。这种别具一格的情慷也成了郁达夫小说的独特的艺术审美情慷,可以说,没有了“颓废气就没有了郁达夫的.独特的这一个”。也正因为这样,郁达夫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意义。如果说“颓废”是一种以反常、顺硕的姿态出现的反抗,那么,郁达夫的“顺废”就是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是对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大胆反抗,郁达夫把心灵中最隐秘、最卑徽的欲念公之子世,形成了他的小说创作强烈的主观抒悄色彩,其特点是:自觉的“自我”直接介人,凸现“自我口意识的参与,直白、坦荡、率真的“自我”暴露和“自找"#予情。将焦灼、苦闷、寂宾、孤独、颓废的心理情绪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精神风采。 将郁达夫小说中的“顺废”情绪,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动的特定历史语境中来深人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顺废”情绪具有深刻的思想、人生态度和个性与艺术审美等社会文化方面的精神内涵。 首先,从思想层面上来看,郁达夫的中心思想是 “个性解放”。与“五四”同时代人的个性解放思想不同的是,郁达夫的个性解放思想主要受到卢梭“人性归返自然.思想的影响。“归返自然.在卢梭看来,主要有两重涵义:一是归返大自然,以大自然的美来凸现杜会的 “丑”与“黑暗、二是强调人性的自然,主张掀去一切伪饰,恢复人性的自然美丽。卢梭的这种思想为郁达夫所吸取。他自己说,迷恋大自然“似乎是我从小的天性”,与“向控远的渴望”、“远游之情”一道,构成了他写作的“主要动机”.0而对强调人性自然的学说,郁达夫也予以强烈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思想与郁达夫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士大夫诗酒风流的文化传统,以及他所接受的西方世纪末思潮交错在一起,就形成了他的思想气质:清高、敏感,放浪形骸而不拘一格以至思想上的“颓废”也源于此。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正是这种思想,使郁达夫以“颓废”的方式,对一切妨碍 “人性”自然的社会黑暗都予以了坚决的抨击,从中显示出与“五四”时代反封建、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趋向一致 其次郁达夫的这种个性解放思想,也形成了他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感情、兴趣、意志为出发点,一任兴之所至,,。的人生态度.胡愈之说,郁达夫“诗人的气质使他倾向于用感情支配行动,对朋友,对同胞,甚至对敌人,他都是用感情来支配一切的。”③郭沫若也说,郁达夫“有时候比我还更加轻率,做事往往不思前想后,过于冲动。”④这种直率任性的人生态度,也是郁达夫“顺废”情绪的一个来源.当他遭遇来自社会黑暗的强烈阻击而一筹莫展时,他也就往往会采取.烦废” 的方式与之进行抗衡。如遭遇社会的性压抑时,郁达夫就善于用“颓废”的反抗方式予以抗衡.郁达夫说: 叹沉沦》的内容之一就是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m作品以悲愤的哭诉,变态性行为的描写,表现对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的强烈渴求,表达了人的生理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的内心苦闷。在文中,郁达夫毫不掩饰地描绘这一切,揭去了蒙在性意识上神秘的黑纱,宜告了人的生理欲望的内在合理性。在“五四”时期,性的解放是个性的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人性的充分肯定,透射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它是一种“人的文学”,它的思想精神是在“五四”启蒙精神和鲁迅倡导的反封建反传统精神的范畴之内的. 再次,从郁达夫的个性特征上来看,他的个性当中的那种柔弱、纯真、纤敏特质,形成了他的小说“颓废” 情绪的又一来源。创造社同仁李初梨就说:“达夫是幕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⑥这种个性特征,使郁达夫的性格中总夹杂着某种狂热性,思维和情绪也往往会带有某种片面性,就像他自己在《新生日记》中所描绘的那样:“悲哀与狂喜,失望与野心,在几个钟头中间,心境从极端到极端,不知变幻了多少次.“显然,这种“悲哀”与“狂喜”的大起大落,促使了“颓废”情绪的宜泄,使郁达夫那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所形成的特定情绪,如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对于封建伦理道德虚伪的债恨,都一泄无余地得以展现。因此,在这种“颓废”的形成中,也就有深厚的社会因素。郁达夫说:“一个热 ①郁达夫《仟余独白》,见《郁达夫文集》第七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249-250页 ②③胡愈之《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卜见《郁达夫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8页. ④郭沫若《再谈郁达夫》见《郁达失研究资料卜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2页。郁达夫《沉沦〓自序),见《郁达夫文集》第七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62页. ⑥郁达夫:《敝带集〓卢哭的思想和他的创作》,见《郁达夫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9页.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爱人类的人,然而处处被人类的阴险毒诈所伤刺了以后,就不得不厌弃人类,厌弃社会了."m这样,透过“颓废”情绪,人们也不难看到郁达夫个性的另一面:真诚,即厌恶丑恶,热爱人生,肯定自我的性格特征,如郁达夫作品中对“零余人”的审视和反思,就是对现代自我价值意识觉醒的肯定,对他们爱的渴望和性的苦闷的大胆暴露更是表现了传统道德婚姻与真爱之间的矛盾和分离,字里行间是作者对于旧礼教旧道德压抑人的正常欲望的声讨、鞭挞,是一代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大胆呼唤。 第四,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情绪,与他的艺术审美趣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说创作上,郁达夫强调坦率与自我攀妞,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认为:“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从这种艺术审美趣味出发,郁达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观:“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小说“情绪的要素”是小说的基本要素,甚至是“完全以情绪为主的、并没有什么中心的观念”,尽管“意识的要素F”也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但“最完美的文学的公式是 Ft f"..这种强调“情绪”为小说创作基本要素的小说观,为郁达夫小说中“顺废”悄调的表现,大开方便之门,那种作家现实生活与作品主人公生活的重叠,无拘无束的抒情体小说结构,也就使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体小说创作之先河,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而言之,“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梢神特征和艺术审美风格,在“五四”文学创作中,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的。它意味着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颠渡与反叛,意味着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现代生成,同时,意味着中国现代作家对新的存在方式、创作方式的一种选择。它让现代作家以崭新的感受方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把握现代人生的某种内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是对中国传统心理模式的一场整体转换的革命,是对传统审美方式的否定和叛逆。在“五四即特定历史时期,郁达夫以其特有的“颓废”气息促使了现代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因此.郁达夫的小说以其独特的“颓废”方式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抒情性和强烈的主观性,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资任编辑:项义华 ①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见《郁达夫文集》第七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80页。 ②郁达夫《小说论》,见《郁达夫文集》第五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9页. ③郁达夫心介绍一个文学的公式D,见‘郁达夫文集D第五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226,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