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广播电台:让他人敞开心扉的心理策略-心理无忧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44:30
要成为朋友,你必须分享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而要让他人在你面前敞开心扉,首先需要解除他的心理防线。

    真诚关注他的存在,冷漠将让他疏远

    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不是打他、骂他,而是对他冷漠,忽视他的存在。

    我们经常讨厌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讨厌别人对自己管得太多,而当别人对你不管不问的时候,你又会觉得没意思。

    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不是打他、骂他,而是对他冷漠,忽视他的存在。每个人都渴望受到他人的关注,谁都不想被人冷漠,特别是身边的亲人。

    有一个女孩,家里条件非常好,但是父母都很忙,她被忽略了。她的父母常常说女儿宁愿跟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说话,也不愿意与家人说话。有一天,女孩居然跟一个不认识的陌生男孩跑了。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女孩回家,家里空空,她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说正在开会,一会儿再打过来。然后她给母亲打电话,母亲正在朋友家打麻将,说有什么话晚上回家再说。这个晚上,女孩一直没有等到父亲的电话。

    于是,她就一个人来到商场的游戏厅,闷闷不乐。这时,身边有一个比她大几岁的男孩走到她身边,说:“小女孩,我猜今天肯定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

    女孩大吃一惊,你怎么知道?男孩笑而不答,继续说:“我猜是你的生日,想找家人或朋友陪,他们都很忙,所以你一个人闷闷不乐地玩游戏!”

    女孩顿时对身边这个人产生了好感,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如此能洞悉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男孩接着说:“我以前也经常有这样的时候,所以,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

    于是,女孩就跟着一个陌生的大男孩走了。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有了开心的事,想和周围的人分享的时候,却没有人在意你的快乐;当你做错了事情,本以为会遭到周围人的指责时,却没有人在意你的错误。这个时候你会感到孤单,感到不受人关注。你多么希望在开心的时候有人跟你一起开心,在郁闷的时候有人跟你一起伤心,你不愿意别人当你不存在。

    有一次,因为助理的工作失误,经理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第二天,经理发现助理并没有降低工作热情,而且主动地帮助公司做其他的事情。

    经理不免就去问助理:“我昨天批评你,你今天为什么还做得这么好?”助理说:“关键是我从你的眼光中领悟到,你批评我,是因为你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而且你是全心地替我着想,你很在乎我的存在。”

    所谓冷漠,就是对一个人,一件事保持无动于衷的态度。我们经常讨厌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讨厌别人对自己管得太多,而当别人对你不管不问的时候,你又会觉得没意思。

    有一个孩子叫小柯,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读初一的时候语文成绩很好,尤其写周记特别认真,周记中富有激情地记载了很多心里话和烦恼。她每次交给老师后,就一直期待着老师的反应。她的朋友并不多,所以她很重视老师对她的周记所做的评语。老师的评语越长,她下次就写得越好。

    初二的时候,换了一个语文老师。这个新语文老师显然没有原来的老师有耐心,每次同学们的周记交上去之后,往往是苦等两星期后,才发下来。而且上面只有老师签的日期,有的干脆只画了个“阅”字,新老师似乎是惜墨如金。

    小柯是那样地希望老师能写几句评语,哪怕是寥寥几字也足以让她心怀感激,但始终没有。小柯语文试卷考得好,老师也不闻不问;考得差,也不管。小柯总觉得老师对她很冷,这使小柯感觉有些不满,每次上语文课或是去问老师题目时都很压抑。

    如此之后,小柯的热情消失殆尽。终于有一天,小柯厌倦了,交与不交都一样,反正老师也不怎么看……她开始不喜欢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老师。

    小柯的热情没有得到老师积极的回应,所以小柯最终不喜欢上语文课,也不喜欢语文老师。永远记住这个真理,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你只有在意别人,别人才会在意你;你只有真心关爱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真心的回报。每一份感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是需要我们去经营和培育的。

    主动跟周围的人接触。主动跟人打招呼。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不怎么爱说话。每次遇到同学或是老师,总是等着别人跟我打招呼,要不就是低着头装作没有看见对方,跟对方擦肩而过。开始的时候,别人都主动跟我打招呼,可是我的回应并不是那么热切,渐渐的,同学们跟我打招呼的也少了。在毕业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说出了对我的评价,“你总是那么高傲!”

    可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高傲。后来,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参加工作后,强迫自己改掉了这个不好的习惯,早上到公司,主动跟同事道早安;接到电话,主动在接通的时候叫出对方的名字;在路上碰到熟人,不再漠视他人的存在。现在我的人缘非常好。

    热情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我有一个女性朋友,经常在我面前抱怨,她的男朋友不够爱她。她说:“我跟其他的男性朋友说说笑笑,他像没看到一样,没有一点吃醋的反应。”“有时候我到朋友家玩,很晚了他也不打电话问问我。”“他对我太放心了,让我觉得他根本就爱我不够深。”

    是啊,男孩对女朋友纠缠不放或是吃醋,是很多女孩受不了的,但如果一点都不纠缠,一点醋都不吃,那么就会让女朋友感到自己还不值得对方那么做似的。千万不要把你的热情藏在心底。

    可以指点,但不要指指点点。对人提出具体的建议会让人觉得你真心地为他考虑,而你指指点点,会让人觉得你是在挑对方的毛病。你觉得他哪里不够好,可以提醒一下,“你哪里还可以更好,因为你是非常有潜质的,所以我才拿出时间来跟你沟通,你介意吗?”他当然说“我不会介意”,他会跟着你的思路去想是否自己真的需要改进。如果你只是笼统地说“你这个不行啊!”对方肯定会在心里骂你:“你懂什么!”更别说改进了。

    既然不肯开门,那就让他为你开一扇窗吧人们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每次我逛街,当我在某件衣服面前稍做徘徊时,就会被热情的售货员邀请试穿。他们很热情地说,“不买也没关系,你可以先试穿一下!”有时候心里想,试穿一下有什么关系呢?试穿又不要钱!但只要一试穿上,在售货员的赞美声里就会觉得这件衣服是最适合自己的,结果基本上都是无奈地拿出钱包。

    你经常会得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优惠券、免费试用的机会等,但是如果你真的觉得占了便宜而去尝试的话,你购买的机会就大大增加。这些精明的销售人员懂得,一下子让你购买,你会很难接受,让你先尝试,再购买,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

    当你要给他人提出要求的时候,不妨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要求,当对方接受之后,你再乘机提另一个较大的要求。

    人们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才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所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驱使他继续干下去或提供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改变成为持久的。

    不言而喻,后一组的居民同意率之所以超过半数,是因为在这之前对他们提出了一个较小的要求;而前一组的居民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是因为在这之前对他们没有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换句话说,后一组的居民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前一组的居民,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给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在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别人的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

    我认识一个大姐,孩子上初中了,聪明灵活,可有一个睡懒床的习惯,让她和丈夫伤透了脑筋。我告诉了她这个好办法,让她成功地戒除了孩子的这个坏习惯。

    这个叫小齐的男孩,每天早上都要睡到7:00起床,急急忙忙塞一口早饭就去上学。就这样读完了小学6年,仗着孩子聪明,对于他的懒散,父母也不太在意。可考上重点中学之后,小齐这种早晨赖床的坏习惯开始产生后果,他的成绩一路下滑,终于滑到了班级的倒数几名。

    初一的第二学期即将开始,开学前一天,妈妈神情严肃地对小齐说:“从明天开始,早晨5:30起床,6:00开始读英语……”

    “不行!我7:00起床都还觉得睡不够!5:30起床?我做不到!”孩子不答应,妈妈却坚持自己的要求,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站在一旁的爸爸出来打圆场:“要不这样,每天晚上提早一刻钟睡,早晨提早一刻钟起,先试两个星期,怎么样?”小齐一听,只提早一刻钟,要求不高,也就答应下来,并承诺一定做到。

    第二天,小齐按照妈妈的要求做了,两个星期也天天坚持了下来。接着,妈妈又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再提前一刻钟睡,提前一刻钟起床……就这样,慢慢的,小齐一天天变化着,两个月后终于改掉了以前的坏习惯。

    小齐妈妈就是运用了“登门槛效应”。如果一下子向小齐提出一个较为苛刻的要求,他会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将一个大的要求或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要求或目标,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在人际交往中,当你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这样你更容易达到目的。

    认真听,他需要的只是一双耳朵

    如果要让他人喜欢,并重视你,首先你要做一个好的听众。

    有时候,你要与人变得更亲密,不需要你有多么的巧舌如簧,也不需要你做出什么恭维的举动,只需要你在适当的时候向对方提供一双耳朵即可。

    当你兴高采烈地跟某人说自己的趣事时,却发现对方呵欠连连,对你的话题毫不感兴趣,甚至在你说到兴头上的时候,对方却睡着了。这时,你心里舒服吗?

    同样,如果你现在换个角度去想,当他人向你表达,或是倾诉的时候,如果你也这样对待他人,他人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当然是很不舒服,觉得自己没有受到你的重视和尊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善于倾听会使对方心情愉快,会换来对方的理解和信任。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被他人理解的欲望,所以,都希望他人扮演听众的角色。有了快乐的事情,希望说给他人听,跟人分享;有了不开心的事,也希望与人倾诉。

    在这个强竞争、高压力的社会中,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被他人理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听众。现在想想,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心声:

    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个说话的人。我需要一双耳朵,能聆听我的悲喜无常。我不喜欢什么事情都闷在自己心里,慢慢地变得自闭。高兴了,无人分享;悲伤了,也无人依靠。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很不喜欢。我需要一个发泄的端口,无论是谁,只要可以有耐心地听我叙述身边的人和事,剖析内心的小小苍白就已经足够了。

    我真的受够了,我受够我现在的这个样子,什么事情都只能闷在自己心里,身边没有人可以听我说说话,哪怕一会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在意我,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理解我。难道我的世界是那么的不值一提吗?

    倾诉和抱怨似乎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在这个压力巨大的社会,每个人都会有抱怨——无论是通过口头表达出来的抱怨,还是压抑在心里转化为怒气的抱怨。

    如果精神垃圾堆积在体内,会使人无法承受。所以人们想要把这些垃圾释放出来,他们需要一个倾诉对象来为协助他清理这些垃圾。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谢谢你,愿意听我说这些没用的唠叨!”“不好意思,把这些垃圾都吐给了你!”抱怨需要倾诉,当然,当倾诉得不到外界的迎合时,倾诉也会变成抱怨。

    有时候,你要与人变得更亲密,不需要你有多么的巧舌如簧,也不需要你做出什么恭维的举动,只需要你在适当的时候向对方提供一双耳朵即可。他们不需要你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他们需要的只是帮助他们自己梳理情绪。

    你坐在他身边,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支持,这种支持远远大于他一个人静坐时的自我支持。

    乔?吉拉德是著名的推销员,开始他认为推销员应该尽力说,介绍自己,介绍产品。他把说放在了第一位,而在一次推销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听的价值远远大于说。

    有一次推销中,他与客户洽谈得很顺利,就在快签约成交的时候,对方却突然变卦了。他为此不解。

    当天晚上,按照顾客留下的地址,他找上门去求教。顾客见他满脸的真诚,就实话告诉他:“你的失败在于你自始至终没有认真听我讲话。就在我准备签约前,我讲到我的独生儿子即将上大学,而且提到他的运动成绩和他将来的抱负。我是以他为荣的,但是你当时却没有任何的反应,甚至还转过头去用手机和别人通电话,我一怒就改变主意了。”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含义。聆听他人,并非用耳朵,还包括眼睛、头脑和心灵。在倾听他人的同时,学会用专注的眼神看着,不停地点头,以表示你的赞同和欣赏,并显示你对他人想法的感兴趣。

    “附和”是表示认真倾听对方的最简单的信号,对对方的话及时地反馈。如果对方一个劲地说,而你却没有任何反应,他会觉得索然无味,本想说的话也不说了。

    但是附和对方的次数过多,反而会破坏对方的说话节奏,令其感到厌烦。真正用心倾听他人的话,应该在不懂的地方问对方,对值得敬佩的地方拍案叫绝,将对对方的感想表达出来,比如,对方说的时候,你应该说:“哦!”“我知道了!”“原来这样!”“有点意思!”“到底怎么回事?”等。这样的话能给对方继续说的动力。

    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话。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或是在他人说到兴起的时候突然转移话题都是不礼貌的。如果必须打断对方的话,在再次谈话的时候,你应该主动捡起前面的话题,并表示歉意。

    如果要让他人喜欢,并重视你,首先你要做一个好的听众。< p="">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