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贝爱你所爱的:历史后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42:52

第四节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一、武帝晚年政策的转变与“昭宣中兴”

1、统治后期的社会危机:豪强;自耕农;“沉命法”

2、巫蛊之祸与轮台罪己诏:征和二年(前91年);江充(兴利)、太子刘据(守文)。四年,武帝否决在轮台屯田建议,下诏罪己。富民侯田千秋;赵过代田法。

3、昭宣中兴:霍光

史料: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武帝后元二年)

二、元、成、哀时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1、外戚专政,官吏敛财:王氏、张禹、董贤

2、商人势力膨胀

3、自耕农破产:有七死而无一生

4、农民、铁官徒起兵:申屠圣、苏令等人。

5、限田、限奴婢之议:哀帝时师丹提出。孔光、何武。

三、王莽改制

1、上台的背景

   A:谶纬盛行。“谶”是用诡秘之语暗示“天命”的一种预言,往往附有图,亦称图谶。“纬”与经相对,专指假托孔子之名用诡秘语言解释经书的著作。

B:易代思潮盛行:甘忠可。“陈圣刘太平皇帝”;“太初元将”。

C:复古思潮盛行:恢复上古礼议制度。

2、王莽篡位

   A:家庭背景

   B:个人条件

   C:篡位过程:平帝元始元年(1年),号安汉公;四年,宰衡;五年,立刘婴为帝,自为“假皇帝”、“摄皇帝”。居摄三年(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3、王莽改制

   A:“王田”、“私属”制

   B:“五均、赊贷与六筦”政策:在六城市设五均司市师,收工商业税。五均加专营为六筦。

   C:更改币制:先铸错刀、契刀、大钱、小钱等新币,又颁行“宝货”。

   D:统一度量衡:

E:改官名、地名

   F:在处理边疆关系方面,大肆更张。改王为侯,改玺为章,改高句丽为下句丽。

4、改制失败

第五节  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

一、刘秀称帝

1、绿林、赤眉起兵

   A:绿林军:王匡、王凤;22年,立刘玄为帝,更始政权;昆阳之战;23年灭新莽。

   B:赤眉军:樊崇;刘盆子;25年入关中,灭更始。28年,被东汉军击溃。

2、刘秀起兵

   A:舂陵军:后归入绿林军

   B:在河北的发展:击败邯郸王郎;铜马帝;25年称帝于鄗(音浩,河北柏乡)。

3、统一全国

   A:平定北方:建武五年(29年);睢阳刘永;渔阳彭宠。

   B:平定西方:建武九年;陇西隗嚣;河西窦融。

   C:平定西南:建武十二年;巴蜀公孙述。

二、东汉初期的政治

1、政权的性质

   刘秀起兵依靠豪强大姓;士族大姓的政权;家族、宗族势力发展。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退功臣进文吏:云台;功臣可任边将,但在京师仅以列侯奉朝请。

   B:抑制外戚:马援不得列入28将。明帝令外戚互纠;章帝后兄窦宪因买田受责。

   C:限制宗室诸王:“阿附蕃王之法”。明帝之兄楚王刘英自杀,明帝穷治此狱。

   D:扩大尚书台权力:尚书令、仆射、左右丞、六曹尚书郎;“录尚书事”(注意史料分析题)。

“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後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至後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令及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及右丞,分掌廪假钱谷。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及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於是始见曹名,总谓之尚书台,亦谓之中台。大事八座连名,而有不合,得建异议。”(《通典》卷22《尚书省》)

“後汉章帝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尚书有录名,盖自熹、融始,亦西京领尚书之任,犹唐虞大麓之职也。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在三公上,汉制遂以为常。每少帝立,则置太傅录尚书事,犹古冢宰总己之义,薨辄罢之。”(《通典》卷22《录尚书》)

   E:加强监察机构:将御史大夫属下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座”。又置司隶校尉,内察京师百官。地方上刺史权力扩大(注意史料分析题)。“秦置尚书令。尚,主也。汉因之,铜印青绶。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去中书谒者令官,更以士人为尚书令。(时弘恭、石显相继为中书令,专权邪僻。前将军萧望之领尚书事,建言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後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朝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通典》卷22《尚书令》)

   F:改革地方制度:裁县、撤兵、废郡尉、除都试。提高州部刺史权限,可领兵。

   G:倡儒学,重名节:建太学,设博士,授五经。完善察举制,孝廉每郡按人口举荐;征辟由三公、郡守为之。倡儒学、重名节的影响。章帝建初四年(79年)由班固将儒生讲论五经异同的会议记录整理成书,名《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白虎通》

第六节  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注意“政治”)

一、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始于章帝去世以后)

1、专权的实质:皇权强化导致。

2、专权概况

   A:和帝:窦宪;郑众。

   B:安帝:邓太后、邓骘;李闰、江京;皇后阎氏、阎显。

   C:顺帝:孙程杀阎显;皇后父梁商、兄梁冀。

   D:桓帝:梁冀连立冲、质、桓三帝,势焰熏天。“自卖人”。延熹二年(159年),桓帝联合单超等五宦官诛梁冀。五侯。

二、清议与党锢

1、士大夫集团的形成

   A:经学官僚世家的形成(上层、领袖):有威望、影响。袁、杨二氏:四世三公。

   B:学生数量的扩大(下层):官、私两途。聚集京师,影响舆论、干预政治的潜在能力可观。

   C:选官制度的影响:察举:“年少能报恩者”。征辟:门生、故吏与举主的关系。

2、清议

   A:含义、标准及作用:士大夫对当世人物的品评。郭泰;许劭、许靖与月旦评。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士大夫的进退。士大夫伪装高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清白寒素浊如泥。”清议的中心在太学。

   B:清议成为与宦官集团斗争的武器:激浊扬清的特点容易染上政治色彩。攻击腐败与罪恶,赞扬干犯权贵者。刘穆、太学生刘陶;皇甫规、太学生张凤。

3、党锢之祸

   A:第一次:延熹九年(166年),李膺杀术士张成。200余士人。党人放归故里,禁锢终身,不得出游为官。清议更盛。三君、八俊等。皇甫规自请连坐。

   B:第二次:灵帝建宁元年(168年);窦武、陈蕃;李膺下狱被杀,死者百余人,因牵连而死、徙、废者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年)州郡禁锢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

史料:

        逮桓灵之闲,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选自范晔:《后汉书》卷97《党锢列传序》)

第七节  汉代的社会结构

一、地主阶层

1、西汉的地主

A:构成:皇帝、诸侯王、列侯在辖区与封域内,有租税之入作为“私奉养”。少府、水衡都尉收入巨大。军功地主是重要组成部分。

B:兼并土地:前期很少大地主,中期以后,兼并开始严重。三四百顷甚至千顷。宁成、董贤。社会危机加剧。

2、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朱著267页)

A:刘秀度田的失败:建武15年(39年)。两目的。欧阳歙、张伋。“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后汉书·光武帝纪》)度田在形式上成为定制。

B:地主田庄:南阳樊氏。崔寔《四民月令》是地主经营田庄的家历:种植作物广泛;生畜种类多;手工业包罗万象;纺织业;制造业;学校。自给自足,闭门为市;宗族、亲戚、宾客提供劳动,也是武装力量。“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仲长统传》)反映土地兼并和小农经济破产的加深。积极作用:生产经验的总结,生产技术的运用,个体自耕农难以做到。

史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妓)〔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选自范晔:《后汉书》卷97《仲长统传》引《昌言·理乱篇》)

二、农民阶层

1、自耕农

A:名籍

B:负担:算赋、口赋、更赋

C:生活:农产品价低,生产资料价高。地主、商人压价。

D:结果:破产。成为流民、佃客或佣工。

2、佃农与雇农

在汉代,雇佣不占重要地位。佣工人身受一定束缚。庸、奴连称。佃客。

三、商人阶层

1、大商人

西汉政策限制商人,但大商人势力很大。大盐铁商、大贩运商、大子钱家。莞盐铁后,转而经营加工制造等大手工业,经营屯积和高利贷。“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官、商合一。

2、小商人

由农民或城市贫民转化而来。无法突破政府抑商政策。“七科谪”有四科谪发商人及其子孙。

四、奴婢

1、奴婢政策(与经济发展有关)

A:西汉

B:东汉:西汉后期以来,奴婢问题严重。光武帝六次颁布释放奴婢诏令。“卖人法”、“略人法”。杀不得减罪,灼依法治罪,免被灼者为民。意义。

2、奴婢来源

A:官奴婢:罪犯及家属;私奴婢;俘虏。

B:私奴婢:破产农民;自卖与掠卖。官奴婢转化而来。

3、奴婢的使用

家内劳动与生产劳动。西汉后期王褒作《僮约》。

第八节  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注意南方经济)

一、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展

1、铁农具、牛耕广泛使用

A:铁农具:汉初,中原以外;武帝时,国家垄断,传播迅速。各地出土各种农具。东汉出土的数量远超西汉。犁铧更便于深耕。大型铧普遍。曲柄锄、大镰。一牛挽犁代替耦犁。

B:牛耕: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出现。武帝以后传到西北。耧传到辽阳一带。东汉初任延将牛耕传到九真真假假王景将牛耕传播到长江流域,进而到珠江流域。

2、农业生产的发展

A:生产技术:赵过“代田法”。

B:水利工程:武帝时,关中形成水利灌溉网。白渠沟通泾、洛。井渠。中原水稻。北方凿井灌溉普遍。最重要的工程是治理黄河。东汉王景、王吴治理黄河成效显著。关东及长江以南,陂池灌溉工程续兴建。邓晨、鲍昱、杜诗。王景修复芍陂。马臻修山阴镜湖。

C:谷物加工工具:两汉之际出现水碓。东汉末年,出现翻车、渴乌。

3、农产量的提高

西汉垦田数827万顷,人口5956万。东汉垦田数略少,隐匿所致。

二、手工业的发展

1、金属制造业

A:冶铁:西汉冶铁遗址以河南巩县、郑州最大。煤的使用。“淬火法”。东汉发明“百炼钢”;铁器出土远超西汉,南方;兵器均为铁制。杜诗推广水排。和帝罢盐铁之禁,私人重开冶欠铁制器,铁器可私造。

B:铜器手工业:武帝时,铜器制造主要属少府和蜀、广汉等郡工官,也有私人作坊。器物种类繁多,以铜镜为主。东汉时,长江以南发达。官府作坊不及私人作坊兴盛。

2、丝织业

临淄、襄邑官营作坊供皇室。长安东西织室。提花机出现。东汉时,北方丝织业继续发展,末年,成都织锦发达。

3、漆器

西汉出自蜀、广汉;加鎏金扣或银扣,称“扣器”。出土许多。分工精细,有十几个工种。东汉漆器有发展。

 

4、造纸业

    蔡侯纸。

5、其他

煮盐、制陶、造船、造车、酿酒。东汉画像砖表明巴蜀地区利用火井煮盐。

6、劳动者的身份

官营作坊为吏、卒、刑徒、官奴婢和少数佣工;私营作坊主要为僮仆、佣工。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中心

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番禺为全国都会。地方都会。互相之间交通发达。船、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东汉北方都会仍发达。豪强操纵大商业,放高利贷。除钱币外,缣帛谷物兼具货币职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增长。

2、商品种类

奴隶;高利贷成为重要行业,称为子钱家;“辜榷”:商业交易中一种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

3、对外贸易

陆上:沿丝绸之路与西域交易。海上:番禺。东汉官僚凭权势与西方贸易。

四、经济区域的变化

    由包括关中在内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向长江流域发展,南方人口增长迅速;行政区划增多。

第九节  秦汉的农民起义

一、东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1、自然灾害严重

2、农民赋税沉重

3、政治腐败:灵帝开西邸卖官。

二、黄巾大暴动

1、形式

以道教的一支太平道为组织形式。因尊奉《太平清领书》/《太平经》而得名。张角称“大贤良师”。单位为方。口号。

2、起兵

中平元年(184年),马元义。以黄巾为标志。张氏三兄弟。同时,巴郡人张修以五斗米道为组织形式领导暴动,称“米贼”。广宗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