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场感情戏份太多:人物语言个性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11:06

.                                            追寻人物语言个性化的“四个符合”

 

《红楼梦》中人物语言是极有个性的,在《红楼梦》第八回中,贾宝玉在午后到梨香院去看望薛姨妈,便与薛宝钗互看他们佩戴的通灵宝玉和长命金锁,还闹着要吃薛宝钗的“冷香丸”,就在这时--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座,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这个场景中林黛玉说了三句话:“嗳哟,我来的不巧了!”这句话是林黛玉脱口而出的,是林黛玉因看到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很亲热,从而产生了一种嫉妒的心理后一种自然反应;当宝钗问到“这话怎么说?”时林黛玉并没有为“失言”而羞愧,在捍卫爱情上林黛玉是毫不含糊的“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这让宝钗有点难堪,又有所察;林黛玉一看目的已经达到,转而一句“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圆了场,打破了尴尬。难怪宝钗说林黛玉是“春秋”法子促狭嘴。

林黛玉饱读诗书、寄寓贾府、又有少女羞怯、还受《西厢》影响,这些特殊身份、性格、教养等决定了林黛玉语言的个性。

学生写人的作文容易“千人一面”,不仅表现在外貌描写上,语言也是。似乎只要加上双引号了,就是语言描写了,文章中的儿童也充满着“大人腔”。我们在教学中要明确提出人物语言描写的个性化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看不同人语言有什么差别,看文学作品中不同人有什么差别,这种带着问题的阅读社会、阅读文学的方式能节约很多时间,让学生较迅速的理解什么是“个性化”语言。

在作文教学中,我以具体的例子,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写人记叙文中人物语言个性化写作的问题要做到的“四个符合”。

第一,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特点。

语言的个性化取决于人物身份的多样性,可以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的身份”,谁把握了这其中的差别,谁就能塑造出个性化人物。

2006年春节,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老家安徽,正月初一那天,小明一不小心打坏了奶奶家的“金鱼缸”,清脆的响声惊动了一家人,妈妈、爷爷、爸爸、奶奶各说了一句话:妈妈(企业职工):小明,怎么又毛手毛脚的,闯祸了吧!爷爷(退休干部):没关系,爷爷再买一个就是了。爸爸(在职教师):小明,老毛病又犯了?面壁去!奶奶(退休教师):好了,好了,大过年的,碎碎(岁岁)平安,碎碎(岁岁)平安嘛。

面对犯了错的儿子,爸爸、妈妈是一定要表明态度的,第一监护人嘛,纵然是到了爷爷、奶奶家也不好过于放肆,况且是大年初一,打碎东西总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毕竟是到了“自己”家,也不好过于斥责,综合情况后,爸爸、妈妈的语言还是符合其身份的,爸爸是个教师,他的话“面壁去”又带有职业特点,相对于妈妈要“严格”一些。

爷爷、奶奶呢,孙子回家就是“皇帝”,“皇帝”打碎了个“金鱼缸”算什么呢,心里纵然“心疼”此时是断不可表露的,况且,儿子和孙子长期在外,过年回家就成了客人了。两位老人不仅原谅了孙子的冒失,爷爷还说“再买一个”,减轻“三口之家”的“负罪感”;奶奶呢,一位退休的老教师,不仅慈祥、而且充满着智慧,一个“岁岁平安”让全家转忧为喜,转而一派祥和气象!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

这个例子中人的身份因性别、人际关系、场合而有所不同,职业身份不同更容易显示其语言的个性:

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  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一个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哆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同样是老师,各科老师语言打上了浓厚的学科色彩。

第二,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年龄特点。 

人因年龄不同语言也有别,儿童天真而率性;成人稳重而深刻;老人慈祥而语重心长。

66上午,专程赴四川考察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情况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绵阳几处群众安置点看望转移群众。温家宝走进高龄老人安置房仔细询问。总理双手合十,向还差8天就满百岁的陈佳珍老人提前祝寿,并俯下身子坐在床边贴着老人的脸大声说:祝您健康长寿。老人握住温总理的手说:“你要努力工作啊!”“听你的话,我会努力工作的。”温家宝认真地对老人说。

“你要努力工作啊”感动了亿万中国人,也感动了世界,这种感动多从温总理的亲和出发的,一个大国总理俨然就是一个孝顺的人民的儿子了。从人物语言描写的角度,百岁老人的这一句叮咛是与其年龄特点完全相符的,换着一个20几岁的大姑娘断不可跟总理说“你要努力工作”的,虽然这句话产生的原因可供分析的很多,因老人百岁是最关键的原因。

胡锦涛总书记在日本横滨市参访当地一家华文学校时,有一小学生天真地问“你为什么想当(国家)主席”换成成人就不好由此一问了

第三,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某人在划火柴点烟而没点燃的时候,不同性格的人语言会有所区别,老实人会说:唉,我真没用,一个火柴也划不着;性格急躁的人则骂到:他妈的,又一个假冒伪劣!性格暴躁的人可能即刻扔到火柴,用脚踏扁,一言不发。

“老实人”总是喜欢自责,火柴划不着也是自己的原因;“急躁的人”则骂骂咧咧;暴躁的人干脆来个一言不发,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踏扁”的动作已经暴露出了他的“暴躁”甚至阴险。

第四,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个人修养。

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再下三年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骂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这里有一个身份不同的问题,但也与个人修养有关,秀才是读书人,语言讲文采;县官是个官员,他的修养是政治修养,因此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财主不愁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没读过什么书,便出口成“脏”,埋怨骂人了。

具体写作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写作是综合性考虑的,也就是说既要注意人物身份特点,也要关注其年龄、性格、修养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随着思想感情的喜怒哀乐的变化,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内容也不会是相同的;为了突出“个性”,还要在语言的不同位置嵌入说话人的神情、动作、心理;同时,语言的简洁明了也是要力求做到的,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一场关于心理描写的对话

 

1先是让学生读“什么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文字。2

2选了三段著名的心理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谈谈“揭示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和性格”。

3“情景模拟练习”:设置的情景是“数学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然后让学生写一段心理描写。

4我猜学生所写的“心理描写”的类型,一共有5种:内心独白、 幻觉描写、环境衬托、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还有一种是这四种的其中几种的综合。

5学生心理描写展示。

6 “林黛玉进贾府”心理描写赏析。

7本次作文要求。

 

我试图从专业的角度来对话这一堂作文教学。

 

第一,从哲学的本体论角度看,“教什么”是关键。关于作文教学“教什么”一直在争议,与其争来争去,倒不如“动起来”,初中三年“教什么”,从大项上看有三块内容:考场作文的基本规范、记叙文的基本写法、升格记叙文。“心理描写”是属于“记叙文的基本写法”。考场作文受时、空、应试的控制,有其独立的特点,从写作的角度,掌握一些基本写法应纳入作文教学的范畴,但相对于初中生,也不可过于理论化。我在第一个环节上是“匆匆而过”的,重在怎么写。当我调查学生心理描写的手法时,“内心独白”是大家都在采用的,而幻觉描写、环境衬托、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等就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可见,本节课“教什么”还是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

 

第二,从方法论的角度,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谓多样,有接受式,有合作式;动口、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了。

 

第三、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了学生的前认知和好奇心理。学生对于“心理描写”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我在第二环节选用了孩子们学过的三段著名的心理描写的句子,一段是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段是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中的,还有一段是朱自清《背影》中的,除了印证心理描写的作用外,也进一步了解了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第三环节的“情景模拟”,其创意来自网络,选这个情境,是在于学生非常熟悉这种场景,更容易“真实”。最得意的是,学生写完后,没有马上交流,而是进入第四环节:猜学生可能有5种描写方法,在“猜”的过程中,学生分外专注,将相对“枯燥”的描写方法用“猜”的方式进行,学生兴味盎然!

第四,本节课还充满着生成,在第五环节“展示”时,行舟文学社的社长陆婉莹的作品竟然是这样的:

 

看着左上角的那个鲜红的59分。来回翻了翻卷子,盯着上面一个接一个的大麻叉,我的头皮也发麻了。怎么办?怎么办?我似乎已经看见老妈瞳孔深处那燃烧着的熊熊的火焰,和老爸渐渐变得铁青的“包公脸”。哇!谁来救救我啊!哎?老妈今天加班,老爸今晚值班,我不就可以活到明天了么?想到这里,我耷拉着的嘴角不自觉地咧出一个贼笑。——但是,我肯定活不到明天的啊。我脑袋又无力地趴在卷子上。嗯?这道题我不是这样解的啊。那道也不是,还有那一道……难道?我翻到卷首,天啊,这不是我的考卷!“呀!天杀的课代表,你发错卷子啦!”

 

从手法上看,还是第四种,但该文已经具有“微小说”的要素了,我笑着说,心理描写还有第六种:微小说式。就连一向写作一般的吴*也向我们展示他的想象力,又是一篇“微小说”:

 

诶啊,又数学考试了,真悲剧,估计这次又完蛋了,但愿及格吧。报分了,我的心在扑通扑通地跳,“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保我考好一点,下次杀猪宰羊供奉您老人家,千万别不及个啊。”考卷发到我的手上,我紧张得手直冒汗,眼睛都不敢睁开来,我用手把那张试卷一点一点打开我看到了一个大大的“1”,啊!不会吧,老天爷你就给我这么点情面啊,有没有搞错,我咋就考了这么点分?我继续打开试卷,看到了一个“8”,哎,俺的命咋这么苦呢?我不断抱怨着,此时我的同桌过来看我的试卷,我连忙挡起来说“有什么好看的?去去去,哪凉快上哪呆着去。”“不,我只是想提醒你一下,你考卷拿反了。”“拿反了关你……什么?拿反了?”我连忙打开一看,还真是的,老天和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袁老师评课:

感谢王老师每次提供的作文系列教学,让这块难啃的骨头——“作文教学”能在我们年级得到系统的系列教学,学生是受益匪浅的。听课的感受主要集中于几点:

. 王老师上课的感觉是很舒服的,他说:“我们这节课要和同学们聊聊心理描写……”整堂课王老师始终采用了聊天的“对话”教学方式,既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也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点评,还有时不时幽默诙谐的逗学生一笑,(读到学生作文时,老师幽默的补上一句:哪一个是数学课代表?)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教师始终是“四两拨千斤”的淡然。

 2. 当然,王老师课堂上也有激情的一面。尤其是在谈到《红楼梦》一段时,为了给学生赏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心理描写赏析,王老师普及了一些红楼梦的内容知识。津津有味的讲解让我感叹,这样突然的课堂情节,若不是教师本身有对《红楼梦》较熟悉较深入的了解,又何以能如此侃侃而谈?这就是“大师是在用自己的语文素养上课”的诠释吧。

 3. 王老师对学生的精彩点评也各个不一。“不愧是文学社社长,的确很棒!”“时间不够了,我相信你会写的很好,我们课后再交流。”“你写的很是悲壮!”……每一次的点评都很诚恳,不过高的吹捧,却给了学生切实的激励。

 4.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有话可写。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时,王老师给出的情景是“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的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和“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这样的情景可以说几乎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都会遇到的情景,因此学生能生动的再现当时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也都是自己真情的抒发。

5. 对心理描写方法的精当概括。王老师很自信的说:“我不看你们的作文,就能推断你们所写的一定在我概括的这五种方法内。”这种自信是出于对心理描写的深刻探究,有“内心独白”、“幻觉描写”、“环境衬托”、“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以及一种或几种的综合,课堂的调查也正如此,所以为学生在无意识的实践的基础上上升到有意识的理论的高度,这也是作文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