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益赵雅芝黄恺杰:案例:陆步轩和陈生 两个北大才子卖猪肉的不同故事【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8:38:58
案例:陆步轩和陈生 两个北大才子卖猪肉的不同故事

变幻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的坎坷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秉承自己的个性特质,以及保存内心最后的一点星火,出生相同,但个性不同的两个人,最终走上了相似又不同的人生道路。

以下内容整理、摘自互联网上的公开报道。通过故事,可见本博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1、陆步轩与他的“眼镜肉店”

1985年,陕西长安县鸣犊镇的农家少年陆步轩高中毕业,以高出本科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北大中文系,是当年的长安县文科状元。

4年的苦读,仿佛做了一场梦,1989年夏天醒来时,梦境已被彻底击了个粉碎。陆步轩的毕业派遣证被开到西安市人事局,参加第二次分配。在中国,二次分配,意味着毕业生的个人能力退居其次,把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推到了前台。几经周折,各种努力都告枉然,陆步轩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

而当时的县计委对这个高才生比较关心,借调他到机关做个临时工,从事一些文书工作。内向性格的陆步轩,不会去说一些违心的话,也不会去巴结一些人,所以做很多事都失败了。后来计委办企业,陆步轩自告奋勇去了企业,但几年后企业跨了,而原单位“柴配厂”早已停产,厂里给他办的最低生活保障,就算对他的最后一点安慰。

彻底失去饭碗的陆步轩,不再有什么班上,就在社会上混。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最后不得已而为之,完全是为生活所迫,2000年时,生意惨淡的小商店转成了肉铺“眼镜肉店”。

一个偶然的采访报道,使得北大学子卖猪肉的故事,一瞬间晓谕大江南北,也带来了纷纷的争论。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眼镜肉店”可谓已是大名远扬。肉铺的生意也一下子好起来了,还雇用三个劳动力,卖肉一年可以赚20多万,体现的社会经济价值比当时普通一个北京大学的教授都大。

那时的陆步轩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理想被现实的生活负担所代替。在说起他不愿意看书时,表情有些痛苦。他说,自己还是喜欢研究语言,尤其是对方言很感兴趣。“其实我最适合去做编辑词典的工作。”言谈中,他流露出对“书桌”的向往。

就在人们对“眼镜肉店”渐行淡忘的时候,陆步轩也在联系西安的一个普通高校,希望能够重返校园,开始教书育人和做一些研究工作,就在准备上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天而降。2003年,一个投资方,北大校友,美国特思公司高管,找到了陆步轩,准备共同成立了由美方投资合办的,以肉食类为主、品种多样的大型食业公司,面向全国,形成了连锁肉铺。

权衡再三,陆步轩放弃了重返校园的机会,而专注于连锁肉铺的开设和经营。但泡沫化的连锁店,还没有开几家,就碰上了创业企业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是一番辛苦,但却是举步维艰、惨淡经营的结局。

在2005年初,陆步轩终于又进入了西安市长安区的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是一个文化部门,业务相对单一,工作之余,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他自己想做和必须做的事论。按陆步轩自己的话来说,怎么说,他现在也算是一个正式在编的国家干部,旱涝保收。而且文化部门,可以发挥他的专业所长,安安静静做学问,以争取在有生之年,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

成了新闻人物和知名人士后,陆步轩不断的接受各平面和网络媒体的采访,并开始舞文弄墨。而终于在2005年,他的自述人生《屠夫看世界》一书开始正式出版,并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

在《屠夫看世界》的末尾有一个冷笑话:某倒霉蛋匆忙上了列车才发现搭错了车,急忙找乘务员寻求帮助,乘务员很为难:“我们这可是直达快车,中途不能停啊!”请示列车长后,乘务员有了办法:“经过车站的时候,车速会减慢,到时候我将车门打开,你跳下去就是。不过千万注意,车速虽然不快,但是由于惯性,你跳下去的时候必须向前跑一截路,否则会摔个大跟头。”倒霉蛋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当列车进入车站时,乘务员打开了车门,倒霉蛋往下一跳,脚刚着地就往前跑,一直跑到前一节车厢。就在他刚想停下来的一刹那,车厢的门忽然打开,另一位乘务员老鹰捉小鸡似的一把将他拽进车厢:“先生,你真幸运,我们这是直达快车,中途还没有上来过人,来,请补票吧!”

“那个倒霉蛋便是我自己。” 陆步轩以这句话完成了他的书。

2、陈生:弃公务员卖猪肉,开连锁店成千万富翁

北大才子悄悄进入了养猪行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他就是广东天地食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生,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清华大学EMBA,曾任职于广州市委办公厅和湛江市经委,先后创办湛江市新光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龙虎豹酒业有限公司、广东天地壹号饮料有限公司、茅台镇老伙记酒业有限公司、广东天地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额数亿元。

如果你问陈生认为自己为什么能成功,他一定会告诉你自己只不过是比别人做事的方式更灵活。“别学我,我那些都是歪门邪道。”他笑着说。而这一切,正是他的母校——北京大学为他带来的最大财富。

“北京大学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陈生如是评价自己的母校,“还记得厉以宁在成名之前,曾经在北大当了十来年的经济系图书管理员。当时,所有经济专业的都在学马克思、列宁的那一套苏联的经济理论,没有人讲西方经济学。他自己钻研了很久的西方经济学。结果改革开放来了,人们需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了,可是连本翻译的教材都几乎找不到,这时候厉以宁站出来,编著了《西方经济学》,并且以讲座的形式在北大开始讲授。反而在正式的课程表上却没有这门课。就是这样,厉以宁成了如今的大牌。”

陈生觉得,正是那些正式课表上没有的讲座,带给了他许多启发,影响很大。此后他曾经再次回到母校进修,讲授的老师和学术界的主流看法分歧很大,有的同学对此提出异议,陈生很直接地质问那些同学:“你来北大难道就是想学教材上的东西吗?那你随便找个地方就行,不要来北大。这里最好的东西,就是那些和教材不一样的东西。”

陈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地方政府的秘书科当公务员。照道理,能够担任公职应该是很多人羡慕的事情,然而陈生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下海了。

“怎么说呢,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思维比较活跃,常做不合常理的事情,这在党政机关有点不合时宜。”多年后谈到这件事,陈生最先给出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可是再聊了一会,陈生终于爆出真正的原因:“关键还是穷啊,那时候我们几个朋友都是从名校毕业的,可是在机关里的收入非常低。我们家睡觉都从来不关门,为啥?就是因为没有任何值得别人惦记的东西,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拿。穷得没有办法了,只好下海去拼。”

陈生做出了在当时看来有点离经叛道的决定,但是却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的阻力。倒不是说家里人就完全没有意见,而是对于陈生来说,自己下决心去做的事情,不会被外界的因素干扰而改变,这也是他所谓的霸道。可以说,他决定下海的时候脑子里就不再考虑成败、得失或者旁人的看法了,他认为在一件事开始时不能想太多,因为考虑太多,到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做不了。

陈生卖过菜,卖过白酒,卖过房子,卖过饮料。走到今天,他已经成为拥有数千名员工的集团的董事长。在商海浮浮沉沉这些年,最后能够成功存活,陈生靠的是永远领先别人的想法。

他认为,很多事情不是具备条件、做好了调查才去做就能做好,而是在条件不充分的时候就要开始做,这样才能抓住机会。至于条件的不足,可以用种种办法调动一切资源来解决。正如他卖白酒的时候,开始根本没有能力投资数千万设立厂房,可是他直接从农户那里收购散装米酒,不需要在固定设施上投入一分钱便可以通过广大的农民帮他生产,产能居然能达到投资5000万的工厂的数倍。之后,他积累起一定资金再开始从买成品酒转变成来料加工,这才开始租用厂房和设施,再之后才有自己的厂房,打造自己的品牌。迅速的进入和占领市场,让他在白酒市场上打了个漂亮仗。

而陈生最著名的产品“天地壹号”苹果醋,其诞生说起来十分简单。当时有一位著名国家领导人到南方视察,在途中该领导人用陈醋兑雪碧当饮料。当时人人都跟风照此喝,陈生没有和大家一起尝味到,他直接想到了如何将这种饮料生产出来。经过多次尝试,“天地壹号”苹果醋就此诞生。

2006年,陈生在湛江和广西交接处附近打造他的土猪养殖厂,2007年开始在广州开猪肉档卖猪肉。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发展成为广州乃至广东最大的猪肉连锁店“壹号土猪”。陈生认为,除了确保质量上乘、采用低价策略外,在经济增长放缓的今天,无数企业为了能更好地撬动市场,都在抓破脑袋思考各种各样的办法,一些企业正是成功运用精细化营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国内家电零售企业巨头国美就一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去考虑,采取“定制”的方法来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

陈生卖猪肉,用的也是这样的战略。他告诉记者,在中国,猪肉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市场空间大,中国每年的猪肉消费约500亿公斤,按每公斤20元算,年销售额上万亿。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猪肉这个行业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基本上没有形成像样的产业化,竞争不强,档次不高,机会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率先推出绿色环保猪肉“壹号土猪”,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猪肉。他把猪肉消费群进行细分。虽然走的还是“公司+农户合作”的路子,但针对学生、部队等不同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农户,提出不同的饲养要求,为部队定制的猪可肥一点,学生吃的可瘦一点,为精英人士定制的肉猪,据传每天吃中草药甚至冬虫夏草,使公司的生猪产品质量与普通猪肉“和而不同”。

陈生认为,即使是卖猪肉,也要卖得和别人不一样,将“歪门邪道”进行到底。我是一个霸道的人,基本上可以算是独裁者,凡事我做了决定,很少会更改,所以我下面的人可能也经常很为难。其实,经营一个企业是很困难的,没有人敢说自己的企业一定能存活百年,这不像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企业的生存是个系统工程,包括了执行、管理、战略、文化等等,甚至有时候只是运气就能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而我的做法,是各司其职。现在我只管大方向、发展战略的问题,其他具体的事务一概交给别人,比如怎么花钱,那都不是我的事情了,所以我还蛮清闲的,都是别人在忙。

一个人要多少钱比较合适?这问题很难回答。在没钱的时候你会拼命地去想,而这也是我当年下海的原因。但是当钱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开始虚化。像我现在,每天基本花不掉钱,身上的衣服也是几十块一件的,太多的钱就变成数字游戏,缺乏实际意义了。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具体限额的话,我想一千万的数字比较合适。达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保证自己身边的人衣食无忧,过上比较上层的生活。

现在钱可以说是挣得差不多了,但是我不干事业太无聊,没事做,而且我也不会做别的。只好继续这么做下去,也让这些跟着自己的弟兄过得好一点。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将手头的事情整合,而不是进军新行业。人一辈子能做好有限的几件事情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