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乐理基础知识视频:美国智库发表的对华作战空海一体战战役构想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57:44

美国智库发表的对华作战空海一体战战役构想报告(一)
  
  【本刊讯】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5月18日发布由该智库远期战略计划、军事创新和战争演习问题专家扬M万托尔主笔,并由多部国防战略指导原则专著作者马克冈津格、美国军事战略专家安德鲁F克雷皮内维奇、以及曾在美国防部从事30多年政策、计划和资源分析的吉姆托马斯参与合写的一篇研究报告,题为《空海一体战———战役构想的起点》,全文如下:
  概 要
  当前,美军作战行动面临着新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在西太平洋战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努力加强其“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能力建设(即我阻止或迟滞美进入特定作战区域的能力———本刊注),使美国向该地区进行军事力量投送的风险日益加剧,在某些情况下,美军会因代价高昂而被迫放弃行动。在过去的60年,美国历届政府均公开宣称西太平洋地区关乎美国的重大安全利益。如果发生上述情况,美国将发现其无法有效介入该地区,同时美国的长期盟友和伙伴将易受侵犯,更多的时候则将会遭受高压政治的威胁。最终,美国将面临战略抉择:或者接受该地区军事平衡继续向不利于美的方向发展;或者探索阻止这一发展趋势的有效举措。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围绕保持西太平洋地区稳定的军事均衡态势,提出一种全新的作战构想,以抵消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增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由于该战区以空海作战力量、太空及网络空间作战力量为主导,因此,我们将这一作战构想称为“空海一体战”。
  无端的挑战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已成为拥有全球利益的全球大国。这些利益包括,扩展并捍卫民主制度;保持与主要贸易伙伴沟通,并获得重要资源的能力;确保盟国及伙伴国与美国开展合作,捍卫共同利益。为捍卫美国的全球利益,维持大规模军事力量及投送能力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的投送能力构成了严重的军事挑战。幸运的是,两个超级大国都设法避免大战的发生。尽管如此,在韩国、越南、海湾等地的有限战争,以及其他多场更小规模的应急行动中,美军依然展现了其卓越的投送能力,以及在海外维持大规模驻军的能力。苏联解体后10年左右的时间内,美军捍卫其国家利益的力量投送能力未受到任何有效挑战。
  然而,这种状况几乎不复存在,美国国家安全也因此受到显著影响。随着各国军队,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研发和广泛应用先进军事技术,在西太平洋这一关乎美国重大利益的地区,美军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正日益受到挑战。虽然北京表现出温和的意图,但正如古老的军事格言所说的:既然意图可以一夜改变,那么我们应关注其军事能力而非意图,特别是在独裁政权国家。
  目前,并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意图改变其在第二岛链(关岛至新几内亚岛延伸线)建立“拒止”区域的努力。因此,除非北京改变目前的行动计划,或者华盛顿采取行动抵消或均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力提升的影响,否则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遂行作战任务的代价将会急剧上升,甚至会超出美军的承受能力。这种情况的出现将比许多人预期的要早得多。因此,美国面临一种战略抉择:要么承担风险,丧失美军事力量进入西太平洋这一关键地区的能力,该地区攸关美及其盟国和伙伴国的安全利益,美国依据相关条约或法律对盟国和伙伴国负有安全承诺;要么采取行动,维持稳定的军事平衡态势,这种态势已使该地区享受了空前的和平与繁荣。
  近来,美国空军和海军同意就这一问题进行协商。空军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均承诺,寻求制订全新的“空海一体战”作战构想。这一作战构想旨在评估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的作战环境中,如何保存美军的力量投送能力,应对不断增强的中国军队的挑战。
  该构想并不是建议美国与中国进行对抗,更不是寻求与中国发生战争。实际上,即使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军事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时期,也希望与中国接触,而不是攻击或威胁中国。我们的目标和目的既不是削弱解放军的实力,也非遏制中国,而仅是针对解放军无端而又毫无根据地提升军力,采取相应的制衡措施。这需要我们审视美国如何使用军事力量,最大程度地化减中国通过侵略或胁迫手段,达成其地缘政治企图的动机。这需要美国军事力量在该地区保持足够的投送能力,以保卫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这是保持军事平衡态势的关键,而正是这一态势维持了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
  “空海一体战”构想应发挥什么作用?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空海一体战”作战构想必须服务于西太平洋地区的高端军事行动。当然,从该构想衍生出的具体思路,应当可应用于对抗其他具备“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对手,就如同美陆军和空军将专为威慑前苏联的“空地一体战”的战争理论,成功应用于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一样。而在冷战时期,前苏联代表了对美国陆、空军的最严峻挑战。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着迄今对美国海、空军最严峻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挑战。
  作为战役层面的战争理论,不能将“空海一体战”本身视为“赢取战争”的概念,也不能把它套用到某个具体的作战想定,如协助台湾防卫。应当将其视作能从作战上维持西太平洋地区常规军事平衡、且使其有利于我方的辅助条件。也就是维持威慑中国在该地区不实施侵略或胁迫行为的能力,并且一旦威慑失效,在必要情况下可以有效应对。
  “空海一体战”必须有助于美国维持西太平洋地区稳定的总体战略;必须能够应对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带来的重要挑战和机遇,而美军目前可预见的能力尚无法对此有效应对;必须考虑到西太平洋战区的地理特征,尤其是美国距该地区比欧洲和海湾更远,而且在该地区的前沿部署基地较少等因素。这些基地规模庞大但防御薄弱,分散在为数不多的岛屿上,并处在解放军导弹部队和其他打击系统的攻击范围内。
  “空海一体战”还必须考虑地缘战略因素。例如,美国就防御问题与该地区的正式盟友和伙伴签署条约,并负有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空海一体战”构想不仅涉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国在维持军事平衡方面也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带来的挑战在制定“空海一体战”构想的过程中,有必要从作战规划层面明确“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在作战上带来的主要挑战,这是国防部未来10至20年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假设中国将继续加强其“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中国的军事学术研究表明,一旦发生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发动大规模先发制人的攻击,其目的是重创西太平洋地区美军基地驻军;将其他美空、海部队的武器系统阻拦在其打击范围之外,或使其无法突入中国大陆;破坏美指挥和控制网络;摧毁美军重要补给点和部分后勤补给舰船,以大幅牵制美军后勤力量。中国总体战略意图旨在短时间内予美军以重创,进而拖延美国的作战进度,并凸显美无力协助盟友防御的窘境。一旦该战略成功实施,中国将进入战略防御,迫使美国付出极高代价以扭转不利局面,或接受中国占据优势的既成事实。
  长期以来,美国的陆、海、空军早已习惯在保护区域作战。自二战起,美军的主要作战基地、港口及设施大多可抵御强烈的常规打击。海军的水面部队和舰载航空部队习惯在海上保护区域作战,因为附近不存在敌远程探测与目标定位系统,以及较强的敌海军力量。同时,美军的通信系统,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及精确制导武器系统严重依赖指挥和控制、目标侦察、精确打击和毁伤效果评估等系统间的高速带宽连接。这种连接能力则依赖于持久运行的天基系统,除偶尔受到干扰外,天基系统迄今依然处于受保护状态。网络空间也是如此,尽管中国和其他国家、非国家实体及个人不断发起各种攻击,但美国的网络空间并没有受到严重破坏。随着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的天基系统和军队长期受保护的局面可能发生改变。一旦出现此种情况,美国将面临以下后果:
  失去现实及虚拟领域的前沿保护区域(包括太空、网络空间和电磁频谱);无法进入特定作战区域;失去战略和战役行动的先机。过去20年来,尽管西太平洋地区军事平衡的局面正在受到破坏,但国防部的规划或其防御计划都未对这一事实作出反应。国防部继续侧重于投资各项受保护资产,如近程打击系统,而不是远程打击系统;脆弱的通信卫星;全面但较为脆弱的作战网络系统。这样做的代价是忽略对突防能力,持久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打击能力,空中加油机,前沿基地加固,后勤部队和用于导弹防御的定向能武器等项目的投资。
  “空海一体战”构想的实质内容我们暂定的“空海一体战”构想描述了旨在应对上述各项挑战的西太平洋地区战役,包括“空海一体战”的主要组成部分、职能、任务需求,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和手段。“空海一体战”的成功实施依靠多重因素,包括关键盟友和伙伴的积极与大力参与,以及国防部对其部分项目的重大改革等。
  “空海一体战”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敌对状态爆发,包括4项作战方案:抵挡首波进攻,降低美军及其盟军和基地的受损程度;对解放军的战斗网络发起“致盲”战役;对解放军的远程情报、监视、侦察及打击系统实施压制性进攻;夺取和保持制空、制海、制太空和制网络空间的优势。这些作战方案及其重要组成要素,均有不同的实施时间。尽管某些要素的实施是同步的,但多数要素的实施依赖于其他前提要素的完成。多种作战方案可能同时急需相同的作战力量或能力,这要求我们就如何调遣这些部队及能力作出艰难抉择。第二阶段的各项行动旨在支持美国打赢长期的常规战争。这些行动包括:遂行持久战,包括保持和利用在各个战场的主动权;实施“远程封锁”作战;保持作战后勤能力;扩大工业生产(尤其是精确制导武器)。上述两阶段不一定要有明确的区分。一些后续行动可作为先期行动的延续。
  同样,上述两阶段也不一定要有清晰的时间间隔,某些第二阶段的行动也可与第一阶段的行动同步展开。
  “空海一体战”构想备选倡议无论是相关的国防项目中的部队力量及其现代化状况,还是空军及海军的当前战役构想,都没有对在上述各种作战方案中成功实施“空海一体战”所需能力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报告提出空、海军应在两军种联合作战的基础上采用的多个倡议,以部署“空海一体战”所需的部队及能力。这些倡议包括:
  降低对关岛和其他特定基地及海上力量的导弹威胁;
  应对解放军在对美军高价值和时敏性目标进行远程打击方面的不平衡,包括发展和部署更强的突防能力及防区外远程情报、监视、侦察和精确打击能力;
  加强水下作战能力,包括潜艇、水下机器人系统和水雷等;弥补天基指挥与控制,通信和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能力的不足,包括部署大容量的机载指挥、控制和通信中继网络,以支持天基系统;
  强调未来的数据传输,数据结构,以及指挥控制和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与互通性;
  加强对跨军种电子作战能力的重视和投入;
  巩固计算机网络战场的攻防能力;发展和部署定向能武器。“空海一体战”构想的核心“空海一体战”从根本上依赖于西太平洋地区海、空军作战行动的密切配合———两军种互为支撑,配合对方完成关键任务。两军种互为支撑的一些重要例子包括:
  空军实施反太空行动,致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天基海洋监视系统,防止解放军瞄准高价值水面目标,包括航空母舰,进而为海军创造海上活动领域内的机动自由(如有必要,海军平台还可通过支持空军的制空任务来协助反太空行动);
  海军的“宙斯盾”舰船作为其他导弹防御手段的补充,共同为空军的前沿基地,以及日本提供防御;
  海军利用潜艇和舰载情报、监视、侦察及打击系统对抗解放军的激光防空系统,并降低其效能,从而为空军的打击行动创造条件;
  空军通过远程突袭破坏解放军的陆基远程海上监视系统和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装置(包括反舰和对地攻击导弹),从而为海军争取更大的机动自由,并减少对美国及其盟军基地和设施的打击;
  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击退解放军的有人或无人空中情报、监视与侦察平台和战斗机,以确保空军的加油机和其他支援飞机能够进行前方作业;空军通过隐形轰炸机的攻势布雷行动支援反潜作战,通过实施不间断的非隐形轰炸机攻击,支持海军舰艇开展远程封锁行动。
  紧迫感
  如果要在西太平洋地区维持军事平衡,美国及其盟友应当立即开始着手制定“空海一体战”构想,并着手部署实施“空海一体战”所需部队。解放军的军事建设丝毫没有减弱迹象,并逐渐引起了该地区其他政府的关切。更令人不安的是,尽管国防部长盖茨努力构建一个均衡的防御态势,但目前我们似乎是在满足现代非常规作战需求和继续部署部队应对常规的安全威胁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着眼应对新兴的安全挑战,尤其是来自“反介入/区域拒止”方面的挑战。
  令人欣慰的是,有迹象表明国防部已经开始重视并计划着手制定“空海一体战”构想,这体现了美国对西太平洋地区盟友的安全承诺。盖茨部长已责令空海军制定“空海一体战”构想,空军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均已批准了这项工作。
  最后,西太平洋地区本身只是我们鼓励发展“空海一体战”能力的原因之一。空海军联合作战将加强美军的应急能力,同时在预算方面为实现长期的成本效益也有迫切的需求。如果说以上原因证明我们应当发展“空海一体战”能力,那么,西太平洋地区日益严重的军事失衡局面则要求我们必须发展这种能力。
  前 言
  本文认为,美国军队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新的重大作战问题,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随着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及相关作战方法的运用和部署,现行“美式战法”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在某些情况下,其将会给美国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空军和海军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战方案及理论,其目的都是为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维持稳定的军事平衡,或在这一军事平衡被打破时确保美军能在西太平洋战区涉及中国的各种潜在冲突中取得胜利。本文指出,要成功应对这一问题,需要整合海空军作战任务,而这些作战任务将对美军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中取胜至关重要,本文将就“空海一体战”构想的关键要素提出若干看法,并就可能的实施措施提出建议。
  背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投送和维持军事力量,保护和拓展美国及其盟友与安全伙伴的全球利益,借此才得以一直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冷战时期,苏联给美国的力量投送能力带来了严重的军事挑战。尽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成功避免了大规模战争,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及其他的多次小规模突发事件都证明了美军拥有无人能比的向海外投送并维持大规模部队的能力。冷战结束后的20年间,美军的力量投送能力一直未受到有力挑战。
  目前,各种趋势表明,美国在保持压倒性常规军事力量方面的垄断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其他国家开始崛起,包括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崛起尤为突出,20多年来的经济飞跃使其军事能力在数量、质量和增长速度上不断提高。
  此外,随着近年来“美式战法”大放异彩,各国军方及其他研究人员开始深入探索这一作战方法。尽管他们试图获得先进军事能力的动机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很明显,即某些国家的军事投入的目标就是应对美国的军事力量投送,以防止其成为美国军事力量的投送对象。
  中国的情况尤为值得关注,原因如下:第一,美国曾直接介入1995年—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作为对中国在台湾附近发射弹道导弹一事的直接回应,美曾派遣两个航母大队前往该地区。自此,中国每年提升军费开支,并且上涨趋势至今尚无减退迹象。第二,中国在过去20年间显著的经济成就使其有财政实力建立并维持一大批水平不断提升的军事机构。第三,中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壮大,制造和设计自主高科技产品的能力不断提高,包括客机、汽车的生产、信息技术和太空系统等。第四,尽管中国的军事装备历来购自国外或使用他国技术,但其越来越多的军事装备开始自主制造。第五,中国的武器装备日益尖端化,相关作战理论、体制编制、训练、物资、领导能力、人员和设备等不断改进,解放军的职业化不断推进,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中国军方谋求获取的能力表明,中国意在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的作战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目的是阻止美国及其他潜在敌的部队靠近中国。中国似乎意在发展和部署进攻能力,以挑战美国在各个战场的行动自由———太空、网络空间、海上及空中。中国的军事著作也对这一观点形成有力支撑,尽管中方领导人一直宣称中国意在寻求“和平崛起”,其日益增强的军事能力不构成任何威胁。
  随着中国军事能力的逐步提升,美国向西太平洋地区投送力量的能力及美国对其伙伴国安全承诺的可信性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此外,解放军正在发展和部署的某些能力可能会使美国的耗资最大且迄今最庞大的作战平台变为“浪费的摆设”———即发生冲突时,对这些平台加以损坏等,使其无法正常运转。
  这并不是暗示中美之间很可能或不可避免会爆发战争。其实,其他地区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对美国安全利益所带来的重大现实威胁可能更为迫切。然而,某些在中国表现得十分明显的趋势同样存在于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军事技术的扩散,这一趋势将会日益威胁美国的力量投送和前沿部队的行动。因此,我们应当做这样的假设,即美军将来可能会在西太平洋以外地区遭遇“反介入/区域拒止”战法。然而,西太平洋地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挑战则最为明显。
  新兴国家带来威胁的情况并非新生事物。一个世纪之前,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遭遇了德国的崛起。德国在摆出示好姿态的同时,开始着手打造强大的海军力量,有可能会在未来某一天危及英国的传统海上霸权。1907年1月,英国外交部高级官员克劳给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递交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备忘录:“如果非要制定和接受一种理论,以解释德国外交政策的全部已知事实,那么有两种可能:一是德国决意争夺政治霸权和制海权,威胁其邻国的独立主权,并最终危及英国的生死存亡;一是德国并没有狼子野心,只是希望成为诸国联盟的领导力量,利用其合法地位和影响力,在任何可能地方,在任何可能时候,抓住和平机遇来促进本国的对外商贸,推广本国的优良文化,拓展本国的能力范围,并在世界范围内拓展新的利益……任何一种情况下,德国都将尽全力打造一个强大的海军。这两种可能似乎足以解释目前的所有已知事实。”
  保罗肯尼迪写道:“德国究竟是意在经济扩张,进而帮助推动欧洲的整体繁荣,还是寻求通过迫使其邻国变为其卫星国,打造一个庞大的作战舰队以备未来之用,以及威胁采取军事行动来胁迫欧洲的其他国家将殖民地让给德国,最终实现将本国的工业实力转化为政治优势的目标?答案究竟是什么,英国领导人不得而知———克劳在1907年递交的备忘录中作出了两种政策假设:德国要么是寻求一般的非暴力增长;要么意在谋求全面的政治霸权和制海权———因此,英国必须对德国保持警惕,同时寻求任何一切可能机遇改善英德关系。”
  当前,毋庸置疑,中国是惟一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会对美国的影响力及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力量投送带来重大和持久威胁的国家。更为复杂的是,中国一直不愿公开说明其防御力量持续壮大的理由;几任美国国防部长及其他领导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此外,中国还是惟一未施行民主体制的世界大国,这更令事态进一步复杂化。考虑到上述情况,我们必须评估美国是否有能力向西太平洋地区成功进行力量投送,以捍卫美国的利益并保护其伙伴国和盟友。这对在西太平洋维持稳定的军事平衡(西太平洋地区过去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得益于这一军事平衡)及在中国维持空前的和平与稳定而言至关重要。即使中国意在谋求和平崛起,但如果我们未能在西太平洋地区维持军事平衡,则可能会招致侵略、胁迫或“芬兰化”等。
  一方面是我们要在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不断变化和日益强大的环境下成功进行力量投射和开展空中、海上、太空和计算机网络空间行动。一方面是美军目前的军事能力、部队编制和作战方法。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清楚表明:我们需探寻一个新的构想,即“空海一体战”来解决这一即将到来的挑战。
  “空地一体战”的启示“空地一体战”构想由陆军和空军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制订,并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使用,其目的是应对北约在欧洲中央战线遇到的重大作战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在中央战线上的常规力量优势日益明显,再加上越战后出现的“空心部队”,使中欧战场稳定的军事平衡岌岌可危。1973年“斋月战争”的快速性和毁灭性表明,武器技术的进步使现代的诸兵种作战具备了快速和高杀伤两个特点。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诸如苏联入侵阿富汗这样的事件表明,在美国深陷越战无法脱身之时,苏联的军事技术已渐渐赶上了美国。
  无论是陆军还是空军,在对抗中央战线的苏联及华沙集团军队这一问题上,均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战理论及方案。但这样的“两分”策略愈来愈无力应付苏联的挑战。因此,陆军和空军面临这样一个境地:
  北约不得不面对比自己人数多得多的对手;美国及盟军拥有的技术优势并不能抵消其在人数上的劣势;当代军事技术使得战争的杀伤性越来越大,持续时间则越来越短;庞大的苏联及华约集团后续部队将能通过新组建的机动作战大队直击前沿作战区域的弱点;
  北约的政治决心使得它不可能进行任何纵深防御。
  在越南进行了10年的非正规战争后,美国陆军和空军的常规作战能力受到了极大削弱。“空地一体战”的提出,旨在再次聚焦并重振美国陆军和空军。在这一构想下,新的情报、监视、侦察平台使陆、空军“看得更远”,而新式武器则使他们“打得更远”;两军高级将领确定了各种新构想,如“扩大的战场”(纳入了时间和空地一体化等要素),以及越过前沿作战区域进行“纵深作战”等。两军种联合作战是在中央战线防御苏联威胁的制胜关键。
  陆空军联合面对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大战场”。在空间上,这一扩大战场将战线由前沿作战区域向外推进了150公里。在时间上,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对敌进行打击,则意味着可能会给敌人留出数天时间以集结兵力,进而影响前沿战区的近距离作战。空军的攻击机、陆军的间瞄火力及特种部队对敌后方实施打击,阻断敌第二梯队对前沿作战区域的驰援,拖延敌前沿部队的集结,为美及盟军争得时间优势,进而夺取战场主动权。这就是“空地一体战”的实质所在。
  “空地一体战”构想的出现十分关键,它为陆、空军后来的战场配合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发展新一代军事能力以使美国和北约的部队能够“看得更远、打得更远”提供了依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空军参谋长发布了“美国陆军—空军联合部队发展进程”协议备忘录。这篇被称为“31项倡议”的备忘录详细描述了陆军和空军应当联合发展的一系列能力,以求在采购和作战进程中实现协同配合。尽管其中某些倡议仅承诺联合研究某具体问题,但其他的多项倡议则产生了重要的实战成果。
  “空地一体战”理论催生了新战术和新型武器系统,加速了诸如后续部队攻击等北约作战构想的产生。换言之,“空地一体战”改变了北约对中央战线防御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的作战平台、传感器、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这些新的变化转而改变了美陆军、空军和北约对华约集团军事力量的震慑和应对方式。
  从“空地一体战”到“空海一体战”
  实际上,“空地一体战”理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或诸军兵种作战条令。某些陆军和空军士兵认同“空地一体战”的观点,但这一观点并未在整个陆军或空军得到广泛认可。“31项倡议”中的多项倡议都不是由陆空军联合实施的,而是由单一兵种独立完成的。诚然,尽管“空地一体战”强调的是两个军种的配合,但其主要是由陆军实施的。诸多后续行动跟不上,其原因是各军种自身的狭隘观念以及官僚阶层的极力反对。因此,“空地一体战”并非跨军种配合的成功案例,不应被作为“空海一体战”的“贴切比喻”。
  然而,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观念的转变,即从确认重大的新兴作战挑战到:
  面对现有战法无力(或不能很好地)应对作战层面更具威胁性的新挑战,承认制订新作战方法的必要性,并支持新的作战构想;
  调查和评估诸军兵种作战构想的可行方案;
  制订指导原则用以应对采办能力的转变,发展各种能力用以支持新的作战构想。
  由于中欧战场的军事平衡发生转移,空地一体战应运而生;同理,一个可行的“空海一体战”构想也必须能够应对西太平洋地区军事平衡发生转移所带来的影响。该系列的第一篇报告详细叙述了中国刚刚起步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为回答美军如何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挑战这一问题,本报告提出了“空海一体战”构想的新起点,包括一些与“空地一体战”、“31项倡议”相似的措施,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章 “空海一体战”构想的作用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空海一体战”构想必须服务于西太平洋地区的高端军事行动,而并非是一个笼统的构想。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可行性构想中衍生出的一些具体计划很可能适用于别处。但是,同样很清楚的是,如果没有西太平洋地区新出现的作战问题,那么调查与此构想相关的风险和机遇的动力将会显著减少。此外,如果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平衡没有受到新兴挑战的话,那么本文中提到的很多计划不太可能得到严肃考虑,更谈不上实施。
  需要强调的是,“空海一体战”不是一个如何与中国进行战争的构想,也不是为了“削弱”中国的影响或“遏制”中国。它似乎是“抵消战略”的一部分,即承认中国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同时也认识到,这些成就有效促进了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空海一体战”进一步证实了保持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仍是美核心利益之一。这当中就包括维护该地区的军事平衡。这一平衡为该地区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和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中国则是其中最大的赢家。此“抵消战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展示美国有能力继续确保其在此地区的盟友和伙伴国不会受中国胁迫或成为“芬兰化”的牺牲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必须具备相关的能力,能够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或在常规冲突中进行有效干涉。尽管中美双方都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但如果北京方面试图改变地区军事平衡,那么这种结果可能发生。美国持续展示在任何级别的冲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能力,对于在中美局势紧张或发生对抗时维持危机稳定至关重要。因此,通过提高地区内各方的信心,认为中国最终将无法通过军事侵略或胁迫实现其目的,“空海一体战”应被视为避免中美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作为战役层面的战争理论,“空海一体战”本身不应被视为是“赢得战争”的构想,也不能被套用到某个具体的战场想定,如台湾的防卫等。应将其视作能从战役层面维持西太平洋地区常规军事平衡、且使其有利于我方的辅助因素,也就是维持威慑并阻止中国在该地区实施侵略或胁迫行动的能力。一旦威慑失效,在必要情况下可有效应对。
  “空海一体战”构想必须执行以下任务:战略层面。实际冲突爆发时,“空海一体战”必须有助于美维持西太平洋地区稳定的总体战略。尽管本文不讨论更加宽泛的战争战略,但是西太平洋地区的任何可行性战略都应包括保卫美国领土(比如关岛)及其基地和设施;保卫重要盟友;保护美国及其盟友的海上贸易;阻断中国海上贸易;压制并击退中国军队;以及根据命令在西太平洋地区实施其他的力量投送行动。
  为了维护稳定,“空海一体战”应该有助于针对中国军队实施强加成本战略,诱导或鼓励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美军队和作战的威胁较小地区进行更加昂贵的反制措施投资。
  战役层面。“空海一体战”必须能够应对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带来的重要新兴挑战和机遇,当前美军对此没有做出适当的回应。总的来说,由于“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试图对美军行动自由产生前所未有的制约,“空海一体战”构想必须解决如何抵消这些挑战的问题。一旦抵消失败,“空海一体战”构想必须解决如何至少在选定的时间/空间内为实现力量投送而重获行动自由的问题。“反介入/区域拒止”带来的具体挑战将在下一章中全面讨论。
  战术层面。未来西太平洋地区作战行动的特点表明,战术层的一些互动(例如导弹进攻和导弹防御)将产生战役层的后果。因此,“空海一体战”必须解决其中一些最明显的问题。
  关键的地理因素战场的地理特点必然是塑造一个作战构想的关键因素之一。既然美国既不打算也没有能力在中国本土实施大规模地面行动,那么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理条件表明这主要是由空军和海军主导的航空航天和海上战场。此外,与欧洲和海湾地区相比,该战场规模巨大。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理论家将“第二岛链”视为扩大中国海上影响范围的地理基础。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并没有对此做出正式定义,但通常认为,“第一岛链”从日本本岛开始,经过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群岛、婆罗洲,大致环绕中国东海和南海海域;“第二岛链”自北部的笠原群岛向南经过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加罗林群岛,包围西菲律宾海。
  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军基地处于不利地位。除了美盟国领土上的基地和设施越来越容易受到攻击之外,西太平洋地区美国自己领土上的基地和设施,也是由少数设立在几座孤岛上的规模很大但几乎未设防的阵地组成的。这些阵地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系统的射程之内。相反,虽然中国有大约27个空军基地在台湾武器射程范围内,但是其机动弹道导弹部队却享有其巨大国土面积和战略纵深之利。
  西太平洋地区的任何作战构想还必须考虑到双方在距离方面的巨大不对称性。美军维持行动所需的一切资源基本上都必须从几千英里以外运送过来,而对手中国就在自家的“门前”实施作战。另一个不利的不对称因素是美后勤力量集中在几个关键节点上。美空军和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国领土上的主要基地位于关岛。关岛是美军西太平洋地区所有军事行动的主要后勤节点。这造成了美军后勤方面的巨大弱点,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有机会(甚至有动力)通过袭击几个防卫较弱的设施来削弱美军的力量投送能力。相反,中国拥有其国土面积所带来的战略纵深优势。比如,中国可以依靠高度分散的后勤网络从自己领土上获得供给。与美军相比,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的最后一个不对称优势,表现在他们能够利用内部交通线,使中国军队可以更快地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而美军则不得不在必要情况下突入到设防空域,打击关键军事目标。
  关键的地缘政治因素条约规定美国有责任保卫其盟友:日本和韩国。美国法律规定,如果台湾受到中国的武装袭击,美国有义务保卫台湾。这三个岛国缺乏战略纵深,因此必须得到海上支援防御,以及空海运输支援。他们离中国很近,这意味着他们将一直处于中国导弹的威胁之下,因此承担保卫任务的美军必须能够在中国武器系统的包围中生存和作战。如果美军没有能力履行其义务,那么美国所能提供的安全保障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这将激励中国采取胁迫行动,并会催生地区军备竞赛,还可能涉及到核扩散。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维持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力量投送能力,美国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日本的积极支持。日本在其北部和东部地区提供一定的战略纵深,而琉球群岛的地理位置对反潜作战来说尤为有利。假如日本不再是美国盟友,或选择在中美冲突时保持中立,那么实施“空海一体战”的能力就会被削弱。如果没有日本的支持,成功保卫台湾或韩国就会成为问题。因此本文假定日本仍将是美国长期的积极盟友。
  时间范围2010年,美国空军和海军依然是西太平洋地区的主宰。目前可以构成新兴“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的中国军事体系依然处于初步阶段,能力赶不上美国的对应体系。但是美国防部提交给国会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指出,中国军力在质和量上都有明显而持续的提高。按照目前的趋势可以推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未来10年内有潜力建立强大而全面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如果不应对这一问题,该体系将显著改变地区军事平衡。
  因此,本文假定在没有任何相反证据的前提下,未来中国将沿着这条业已确定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关于这一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会给美军带来何种挑战的讨论(因此“空海一体战”构想中应包含应对该挑战的内容),都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此外,我们将看到,这一可行性构想中的许多组成部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需要较长时间。
  下一章将讨论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可能给美军作战带来的主要挑战。已经熟悉西太平洋地区战场环境和“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挑战的读者可以选择直接阅读本报告第三章(“空海一体战构想的实质”)内容。(武斯祖译)(未完待续)

 

美国智库发表的对华作战“空海一体战”战役构想报告(三)
  (续《参考资料总第29236期》7月16日总第29235期)
  第三章
  “空海一体战”构想的实质
  如第一章所述,“空海一体战”构想主要针对在西太平洋战区的战役级别作战行动。为做到可行有效,“空海一体战”构想必须解决解放军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措施(旨在拒美军于这一地区之外)带来的各种挑战。
  在解决这一挑战的过程中,本构想必须做出一些有关中美大规模常规冲突的重要假设。这些假设包括了诸多要素,并可能对在西太平洋地区成功实施联合防御的前景构成重大影响。当某个假设有利于美国及其盟友且被证实不能成立时,则应进行评估。同样,当某个假设不利于美国及其盟友且被证实不成立时,也应进行评估。
  冷战时期,在东西德边境(分别被北约和华约控制)的军事平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例证。当时,大家普遍认为有两大因素对该地区的军事平衡有着重要影响:一是北约在华约发起攻击前拥有预警时间;二是盟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北约防御能力的评估是根据多重攻击警戒级别做出的,有的态势较为有利,有的则较为不利。此外,军事平衡还取决于许多其他不同的因素。
  对于那些认为中美之间“不可能”爆发冲突的人而言,应当再次强调“对不可能进行思考”,以此找到维持和加强西太平洋地区稳定军事平衡的方法,进而让这一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为零。
  为做到这一点,“空海一体战”对美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整个军事战役进行了规划,包括其主要组成要素、使命和任务、完成使命和任务的方式方法,以及需要动用的部队等。需考虑的要素还包括作战行动的时间表、时机选择、优先顺序,以及行动节奏等。
  至关重要的假设
  以下假设是下文对全新的“空海一体战”构想进行讨论的重要基础:美国将不会率先发起敌对行动。本文假设中国在战争之初有战略和作战动机,而美军即使是在得到预警的情况下也不会得到授权对中国迫在眉睫的军事行动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因此,美军必须在日常的演习训练中能够从其假想敌部队初期攻击中快速恢复,并为构想的实施继续采取相关行动。
  双方相互保持核威慑态势。双方之间心照不宣的不使用或不威胁使用核武器的默契符合双方的利益。历史上的几次战争中,参战双方或一方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都没有使用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便被盟军彻底击败,德国却没有动用其强大的化学武器库。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遭到重创,也没有使用其化学武器。但一旦这一假设不再成立,核战继而爆发,那么冲突的性质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于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的讨论也毫无意义。当然,“空海一体战”构想及其相关能力旨在阻止常规的遏制和侵略行为,因此也将随之降低核冲突爆发的可能性。
  情报与预警十分有限。在长时期的关系紧张、间接对抗和可能的直接对抗之后,中美之间将爆发如第二章所述的冲突。尽管可能会有战略层面的预警,但遭到战役和战术突袭的可能性却无法排除。日本和澳大利亚将是美国的积极盟友。鉴于这些盟友与美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基础,因此可以假设如果有足够的利益会引发中美之间的冲突,那么美国的盟友也将因这些利益而卷入其中。日本的参与将牵制中国的大量军力,而这部分军力本可用于针对美国及其盟友。这将使解放军的计划制定和作战行动受到极大影响,更加复杂化。除了军事力量,日本的国土也可为其东面和北面的盟友提供一定的战略纵深和重要的地理屏障,从而为共同开展反潜作战行动创造条件。日本还拥有多处机场和港口设施,其中一些位于解放军多数弹道导弹射程之外,只有少量远程导弹可对其构成威胁。如无法继续利用日本的领土,那么美国的力量投送方式便会严重受限。同样,澳大利亚将为外围的边缘战役,如在东印度洋、大洋洲和南中国海进行的海上控制和支援行动等提供战略纵深和强大的部队。
  美国和中国的领土都不会被赋予庇护区地位。冲突双方都不会毫无限制地发动攻击。至少美国会在冲突开始后授权一些机动和非机动常规反制力量(包括网络力量)对中国大陆进行选择性的打击。被选定的数量有限的高价值目标主要包括:与中国的防空、指挥控制、情报、监视与侦察、反太空/太空控制以及固定和机动弹道导弹(包括生产场所)有关的目标,这些目标都处于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措施的核心位置。为这些目标赋予庇护区的地位将严重削弱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维持稳定军事平衡的努力,进而降低美军威慑的有效性。
  太空也将成为战场。如果中国愿意承担巨大风险率先挑起战争,那么其必将会对美国脆弱的航天系统发起攻击。美国也会在中方发起攻击的第一时间内开展太空反制行动。
  持久战将对美国有利。鉴于美军在海上力量和全球基地上的优势,在大规模冲突中,中国海运贸易航线必将被切断,其目的在于以此引发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压力,并最终引起其国内的紧张局势。根据这种假设,美国在所有冲突中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防止中国取得速胜。而中国取得速胜的手段主要包括:挫败美军的相关能力和资产,以致美无法继续进行作战;迫使美重要盟友(如日本)退出战争;让美国人民认为美获取胜利需要花费太长时间和付出巨大代价,从而使其丧失维持战争的意愿。
  “空海一体战”的备选实施方案
  “空海一体战”构想必须考虑到整个战役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相继发生),涉及部队的规模、能力以及战区的地形。假设美国和盟军部队最多得到战术预警,那么我们的结论是在遭受敌对行动之初,战区内的美军部队将无法完全投入战争。而在得到战略预警的情况下参战部队的规模,可能比战区内正常状态下针对地区紧张局势而实施威慑、干预危机与维稳的部队规模更大。尽管如此,大部分美军部队仍将驻留其日常作战区及其附近,然后视需要在威慑失败和冲突爆发之后再进入战区。
  下面所述的“空海一体战”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军在未来10年内能否对相关国防项目作出重大调整。这些调整旨在降低解放军首轮打击的效果,并实施强有力的反击,以使美军和盟军部队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维持后续作战(必要时延长作战)创造条件,从而实现美国的作战目标。
  “空海一体战”主要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爆发实际的敌对行动开始,由四部分行动组成:
  顶住解放军初期攻击,疏散并转移驻嘉手纳等地的美军部队和航母,有效降低解放军首轮打击的毁伤效果;
  对解放军侦察、预警网络实施“致盲”攻击,使其丧失态势感知和精确制导能力;
  使用隐形打击力量对解放军陆基导弹发射装置发起压制性进攻;夺取空中、海上、太空和网络空间的主动权。这些行动及其重要的分行动部分都有各自不同的执行时间表。部分行动将同时展开,而部分行动的开始则取决于战役中其他行动的进展情况。由于在多条战线均亟需各种部队和作战能力,这使得我们很难确定如何对部队进行部署。一些分行动可能会更快完成。例如:拒止解放军水面舰艇进入东海的行动可能在几周内完成,而压制解放军潜艇部队的反潜战将持续数月。
  第二阶段将由一系列后续行动和措施组成。这些行动和措施将从大战略的层面使持久的常规战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
  实施持久作战,维持和拓展在各个领域的主动权;实施“远程封锁”作战,封锁中国的海上交通线;维持作战后勤;扩大精确制导武器的工业生产和装备规模。两个阶段之间没有必然分界,第二阶段的某些作战行动可能是第一阶段的延续,或在第一阶段作战行动尚未结束时即已开始。
  顶住初期进攻在冲突前的对抗或危机期间,地区盟友和安全合作伙伴明确希望美军保持前沿部署、加强对盟友的承诺,并防止中国做出侵略等进一步的过激行为。如果美军部队从极易受攻击的嘉手纳等前沿基地撤离,或者将战斗机等关键资产转移至关岛或其他前沿基地的行动遭遇失败,这在政治上都将会被摇摆不定的盟友视为示弱的迹象。但如果将美军部署在这些易受攻击的位置,一旦威慑失败,则将遭受巨大损失。
  假设美军只有几天的战役和战术预警时间,美军和盟军将采取尽可能多的防御措施,在顶住解放军首轮打击的同时,部署可动用部队实施有限的关键性进攻行动。毫无疑问,如果拥有更长的预警时间,我们将可以采取更加全面的战备措施实施联合防御。
  为保护空中资产,我们必须在遭受可能的攻击前,尽可能早地采取正常的防御性作战措施。包括:
  部署攻击预警系统;采取主动和被动的基地防御措施,包括将高价值资产(如隐形飞机)转移至加固的掩体中;将空、海基弹道导弹防御资产转移至预先指定的位置(预计陆基弹道导弹防御资产已经安置到位,如果情况允许,将其他资产也转移至掩体中);
  利用战术、技术与程序支援飞机的快速起飞作战和快速修复;将飞机全面疏散到各个后方区域基地或“卫星基地”(如果那里能够为飞机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援);
  实施分布式后勤作战,以对广泛分散的空中作战行动提供保障。
  做这些努力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敌人对基地和空军资产造成的破坏最小化,同时打乱解放军的作战计划,使解放军对其导弹攻击的效果产生怀疑。如此一来,基地将很快恢复部分作战能力,从而使解放军进一步消耗有限的、射程更远的远程弹道导弹。
  前沿基地(主要指美军在日本的基地)港口部署的美海军会在接到命令24-48小时内做好持续实施海上行动的准备。一旦接到预警,美国和日本“宙斯盾”舰将会进入预先指定的弹道导弹防御阵位。特别是航母等高价值作战单位要保持或驶离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射程之外,并根据正确的作战欺骗原则来预防攻击。如果上述计划达到预期,装备有空射撞击杀伤器的航母舰载机将会作为弹道导弹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进行部署。配属于作战欺骗和电子战任务的资产将会转移至预先计划好的地点。
  美国和盟国的潜艇进入前沿阵位并着手准备实施反潜战行动(包括在第一岛链内的反潜战行动以及沿琉球群岛链和横穿吕宋海峡的反潜设障行动)。美国的巡航导弹核潜艇、部分核动力攻击潜艇、盟国潜艇和其他水下打击系统将会部署在中国沿海水域,用做情报、监视和侦察之用,支援联合打击任务,以及攻击水下基础设施目标。局部反潜战行动主要在通往盟国和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主要港口和海军基地(包括关岛和夏威夷的基地)的航道附近海域进行。
  假设在重大冲突的早期,由于受到解放军的导弹攻击,嘉手纳、关岛的基地和在马里亚纳群岛周边的附属基地暂时丧失功能,美国防空和导弹防御增援部队将进入日本东部基地,以加强日本航空自卫队的防御力量,抵抗来自中国东海或日本海的空袭。这些早期的增援对帮助日本进行基地防护和增强日本人的抵抗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西太平洋地区以外进行的作战行动包括:向战区内部署海军和空军增援部队;加强战区内的精确制导弹药储备;护航行动和维护重要海上通道安全。西太平洋地区与美国本土之间距离遥远,这使得部署在美国本土的海军增援部队需要两周时间才能抵达西太平洋地区。即使是在海湾附近游弋的美国舰船高速开往新加坡也需要1周时间。而空军增援部队的抵达速度很快,但他们的行动却会受到基地遭受破坏和作战后勤瓶颈的限制(如燃料、零部件和弹药补给不足)。
  实施“致盲”作战
  解放军与美国及其盟国军队进行的“空海一体战”的核心,可以被称作“侦察战”,即双方都在努力依赖一个可持续的基地,寻找和打击对方的关键目标,同时拒止对方具备同样的能力。这种作战形式存在于所有的作战领域,包括太空、网络空间和水下。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网络高度依赖其在远程侦察、定位和瞄准敌方抵近部队的能力。事实上,解放军的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被认为是其“反介入/区域拒止”手段的“阿喀琉斯之踵”。美军同样也高度依赖其作战网络的此类功能。
  因此双方都将寻求发动“致盲”作战,其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破坏敌人的指挥、控制和传感器网络使对手无法获得关键的情报、监视和侦察信息;另一方面是确保自身具备此类能力,获得此类信息。
  “侦察战”必须先于敌人之前实施,方能达到最好效果。在所有作战领域中,情报准备可能先于战役开始数年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为了确保在受到敌人攻击时,能够进行网络侦察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反击,我们必须实施一些必要的非致命性行动。网络、太空和水下作战领域的情况必须定期进行“标绘”,以便未来在对这些关键领域中的关键节点实施攻击时,尽量缩短准备时间。
  在对付敌人的预备阶段,解放军和美军都将会预先实施一些行动,主要包括在网络和水下领域发起的入侵和拒止攻击。同样,美国会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其太空系统,同时提高反太空作战能力以破坏中国的天基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
  在敌人敌对行动的初始阶段,美国就会立即实施“致盲”作战。早期进攻性的“致盲”行动会给美军在许多领域带来额外的收获,尤其是在太空和网络领域,因为这些领域上的成功或失败会对在其他领域实施控制产生二次影响。如果能够在早期行动中削弱解放军的反太空作战能力,美国侵入解放军空间系统的能力则会为美军提供强大的和意想不到的优势。这十分令人期待,但事实上可能性不大。
  致盲解放军的相关系统对于美“空海一体战”的所有作战行动至关重要。解放军相关天基系统遭到破坏将会弱化其两方面的能力:目标锁定能力和对其他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不能锁定的目标进行打击效果评估的能力。这将使解放军在对美军基地实施打击后,很难对其基地的修复和重建情况进行有效监视。而这种监视对于解放军优化其下一步的攻击计划十分重要。固定目标将仍会不断遭受打击,但在遭受“致盲”攻击之后解放军只能进行盲目的导弹打击,这将加速解放军远程导弹的消耗速度。如果美国在第二岛链岛屿(不包括关岛)上已经建立了小型空军基地,这些基地可以支持空军进行有限的持续空中作战。这将使解放军面临这样的迷惑,即究竟哪个基地正处于作战状态中或者授权可以对其进行导弹反击。
  “空海一体战”中各个方面的一体化有利于美国和盟国的前沿基地防御。让我们设想,需要耗费解放军10枚导弹才能破坏一个完整的毫无防备的美军前沿基地。而启用导弹防御系统可以使解放军打击美军基地所需导弹的数量增至20枚。让我们进一步假设,美国与盟友对解放军侦察能力实施的“致盲”打击取得成功,而且盟友能够将可用于打击作战的基地数量从1个扩充到5个。这样,解放军要想确保能够压制美盟友前沿基地的作战飞机,就必须盯住5个基地,而不是1个,这样解放军导弹的消耗数量也将相应增加到100枚(每个基地20枚)。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为作战飞机提供保障的那个基地,盟军不需要为每个基地都提供导弹防御。再进一步讲,如果每个基地的防御都得到强化,解放军实施有效导弹压制的成本就会进一步提高。最后,如果美国和盟友的压制作战在降低解放军对我前沿基地实施持续导弹打击方面取得适度成功,就将减小盟军导弹防御面临的压力,让解放军面临更加复杂的难题,而且其作战成本也将增加。
  这个简单的假设验证了两条原则:第一,“空海一体战”行动是绝对的一体化作战;第二,动能导弹防御拦截弹的相对无效性并不意味着盟军的前沿基地防御注定要失败。当然,设置这种防御将会需要一些费用,这可能让国防部不得不艰难地牺牲掉某些国防项目。
  类似地,如果可以通过破坏或摧毁解放军的情报、监视与侦察以及指挥与控制网络来阻止其获得足够的目标定位数据,他们针对移动目标(如重要的地面战斗员)的进攻性“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的威胁将被大大降低。在重新获得或增加海军在广阔海域的行动自由方面,此举将会特别有用。
  △致盲解放军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针对解放军的天基系统发起的“空海一体战”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项行动上:通过非动能手段迅速压制解放军的天基在轨资产;摧毁解放军的反太空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上述方面取得的成功可以极大地限制解放军的天基态势感知能力,削弱其攻击美国太空系统的能力。为了避免美国太空基础设施遭到持续损坏,这些打击行动必须快速实施。
  我们还可以使用相似的方式攻击解放军的其他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重点摧毁那些能够促成远程袭击的系统或者让其退化。解放军的超视距雷达构成一种非常强大的传感器系统,用于探测远程舰机。利用动能或非动能袭击废除这些雷达的能力,应该是美初期的打击重点。在水下领域,初期努力应该重点放在摧毁解放军的水下力量方面,为反潜战打开方便之门。
  美军的致盲行动可以包括:对最重要目标实施早期渗透性打击,抑止解放军的空间态势感知,并摧毁解放军的陆基反卫星能力;
  对解放军的空间系统(包括地面控制站)发起进攻性网络战;对解放军超视距雷达与陆基情报、监视与侦察节点实施早期渗透性打击;破坏解放军机载情报、监视与侦察传感器与通信中继平台;部署区域电子战与作战欺骗平台,对解放军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进行抑止或诱骗;
  破坏解放军的水下情报、监视、侦察与通信数据链。
  △防御措施美军严重依赖天基系统,虽然美国采取防御努力,但解放军仍然很可能会对这种系统造成实质性损坏。因此,发展这种系统的替代产品,非常重要。这种替代行动可以包括:
  部署备用的机载指挥、控制以及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弥补太空系统的损失;防止在西太平洋地区内作业的美军支援飞机、机载传感器与中继平台遭到装备有远程空空导弹的解放军战斗机的攻击。
  为了在太空能力遭遇削弱或阻断的环境下尽可能保持效率,美军及其盟友应该制定并相应地实施模拟此类环境的演习计划。空军与海军应该详细检验在不同能力限制情况下实施作战必不可少的那些数据流和数据类型。同样,这两个军种必须非常熟悉那些关键的功能与能力,不仅是为了完成单军种的任务,而是满足联合作战需要。
  △“侦察战”继续进行假如两边都失去太空系统,“侦察战”仍会继续。预计解放军近年将会采购大量隐形高空长航时情报、监视与侦察无人机。双方都会尽可能扩展其机载情报、监视与侦察网络,满足完成任务的需要。因此,解放军将会延伸其机载情报、监视与侦察传感器以及支援性通信中继网络,作为对自身陆基超视距雷达的一种补充。这种延伸将会充分向外拓展,从而让美航母与其他水面舰船一直保持在它们的有效陆基攻击范围之外。解放军的隐形高空长航时情报、监视与侦察无人机可以被用于对关岛及其卫星基地进行监视,并为中国指挥官提供战斗损毁评估。同样,美国机载情报、监视与侦察平台将会向前延伸,以便能够监视和打击解放军导弹部队、水面舰艇和潜艇,探测和追踪解放军机载情报、监视与侦察,以防止盟军的机载防区外打击与支援平台和水面舰艇受到解放军的空中威胁(可能装备有远程空空导弹的飞机)。实质上,双方天基装备遭到削弱或摧毁之后,这些行动将会成为双方作战网络之间比拼的继续。
  削弱解放军的海上情报、监视与侦察作战网络,对于消除盟军水面舰艇面临的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和远程空射和潜射反舰巡航导弹威胁至关重要。因此,使解放军的海上跟踪系统失效对于减少美及其盟军水面部队面临的威胁而言非常重要。
  在“空海一体战”中,削弱解放军的空中情报、监视与侦察作战网络将是航母打击大队及其舰载机联队的一项新任务。在接到预警后,航母舰载机能够拦截并破坏解放军的空中情报、监视与侦察平台,从而协助击退解放军的空中情报、监视与侦察作战网络。
  发动电子战旨在确保并维持电磁频谱领域中的行动自由。电子战的三个要素,即电子攻击、电子保护和电子支援,是“侦察战”的关键要素。解放军的军事文献高度强调使用各种电子攻击手段来干扰美国的传感器、数据链和通信系统。因此,使用有效的电子防护来对抗解放军的电子攻击实际上是美国及其盟国作战行动的一个关键因素。
  美军还会广泛地使用电子攻击来限制解放军使用电磁频谱的自由。这些电子攻击能够干扰并阻止解放军的指挥、控制以及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的信息流通。美军的电子攻击和电子支援行动,对诸如渗透和防区外打击这样的攻击行动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尽早在电子战中占据主动对于最终在冲突中取胜至关重要。
  各种欺骗手段(如电子欺骗)和技术对于应对解放军跟踪我高价值目标十分有效。理想情况下,这些欺骗行动能使解放军打击虚假或低价值目标,从而进一步消耗其重要武器库存。
  △经常侦察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以评估其系统损毁程度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一直在“侦察战”中占据优势。也就是说,双方一直会努力减轻、重组或弥补各自指挥与控制以及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所遭受的损失。因此,盟军部队面临的一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对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网络状态进行持续的评估,从而确定其因盟军作战行动而削弱或损毁的程度。进行有效战斗损毁评估的能力对于最终取得作战行动的胜利至关重要。
  进行此类评估通常非常具有挑战性。如果为美提供大部分情报、监视与侦察情报数据的天基系统无法继续使用,此类评估面临的挑战将更大。倘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当对那些远程隐身情报、监视与侦察平台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它们可以渗透入解放军保护的空域,同时能够搜索高价值目标并实施打击和情报、监视与侦察任务(包括战斗损毁评估)。此外,具备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的打击平台能够对其武器杀伤效果进行实时战斗损毁评估。鉴于战区面积较大,这些平台必须具备长航时、高续航力以及隐身性能。由于造价昂贵,系统可能数量较少。然而,如果我们在初期的作战行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我们就可能引进先进程度稍低的情报、监视与侦察平台,应用于解放军那些情报、监视与侦察和防空能力已经被严重削弱的区域。
  尽管我们有可能获得有关解放军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网络整体遭到削弱的情况,但要想确定某个特定网络、系统或某些致命武器(比如反舰弹道导弹或远程地对空导弹)的库存情况却并非易事。要想评估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网络的状态变化,我们需要盟军持续的情报、监视与侦察支持。欺骗行动一方面可以用于引诱解放军启动相关系统(例如,启动解放军一体化防空系统)以便于我军识别并摧毁这些系统;另一方面可以诱使解放军对虚假的空中目标开火,以消耗一体化防空系统的对空导弹库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盟军部队将使用相关平台或设备制造虚假目标以启动解放军的防御系统。这些平台能够配备欺骗性的发射器或其他手段,来生成足以引发预期反应的虚假信号。当然,与所有诱饵一样,这些美国的和盟国的欺骗系统必须足够廉价,从而无需在对敌行动后回收。
  即使这些战术成功导致解放军消耗诸如先进地对空导弹等重要资产,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上述武器系统的威胁。正如无法完全压制解放军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一样,盟军部队也无法清除解放军所有库存的导弹。新式武器,尤其是包括反舰弹道导弹在内的远程弹道导弹和地对空导弹,值得我们密切关注。远程弹道导弹将严重威胁盟军西太平洋基地和高价值水上目标,而地对空导弹将使美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和打击系统处于危险之中。鉴此,在未来冲突中应当尽早打击选定的解放军导弹生产与存储设施。
  实施导弹压制行动
  △压制解放军陆基攻击性导弹对抗或削弱解放军的攻击性导弹威胁是“空海一体战”构想的行动主线。阻止中国获得快速“致命一击”的能力是关键所在,这需要整合上述攻击和防御手段。“空海一体战”导弹压制行动旨在压制或阻止中国的导弹轰炸,消耗其固定或移动导弹发射架,并最大限度地阻止其恢复能力。
  考虑到解放军强大的导弹部队,且中国正在大规模生产导弹,盟军部队应首先对抗中国的大型导弹目标。“空海一体战”构想需要运用空军和海军的防区外隐形打击和支援平台,在潜射武器和感应器的支持下,发起动态和非动态攻击,以压制解放军沿海一体化防空系统的机载和陆基组件。远程和突破性联合机载电子攻击平台可削弱解放军关键的一体化防空节点和舰空导弹系统,并创造出多轴通道。美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机载电子攻击和火力打击平台可通过该通道攻击中国的陆基导弹发射架及其指挥控制网。携带精确制导武器的传统轰炸机将打击已知的固定导弹阵位,而长航时的有人和无人隐形突防飞机,将在机载或非机载寻的能力(包括特种作战部队)的支持下,定位并攻击移动导弹发射架。突防武器平台可发射拖曳和消耗性机载诱饵,以多个假目标迷惑解放军的空基和海基防空系统,消耗其舰空导弹,并使其拦截机无功而返,压制其防空能力。
  美国结合使用远程和突防打击能力,可对解放军的攻击性导弹作战造成多维、全方位挑战。使用远程武器对已知的固定导弹阵位和指挥控制设施实施持续性攻击,将破坏解放军对美国及其盟国的陆基和海上目标实施有效协同后续打击的能力。但美国导弹压制行动如果仅限于远程打击,只能对解放军造成单一的防御挑战。此外,长航时远程打击平台通常不能有效打击移动导弹发射架。该发射架可在几分钟内从点火模式转为地上行进模式,并快速进行移动。另一方面,在防御空域长期巡航的抗毁性远程飞机能够侦察并打击解放军的移动发射架。
  美国对中国大陆实施远程和突防打击的范围和密度极有可能升级。实施上述打击的决定需要盟军政府的最高决策层做出。正如前文所述,对高价值目标(如解放军的反卫星系统)的打击可能具有实质意义。但是,对其他解放军目标的打击将取决于中国方面的行动。例如,如果解放军对美盟友,如日本发动的导弹攻击不仅针对军事部队,还包括日本民众,或决定对美国家电网发起大规模网络攻击,那么美国将对解放军导弹及其发射架发动大规模打击。
  △协调空、海军能力,实施致盲和导弹压制作战空军和海军两条战线相辅相成。如果令解放军远程传感器致盲,来自远程打击武器系统的威胁也会相应减少。随着该威胁的消失,空、海军的近程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和打击武器系统可投入运用。
  空、海军能力的配合是连接两条战线的关键所在。空军的反空间行动有助于破坏解放军的天基海洋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从而可使美海军恢复行动自由。该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空军防御美国航天设施的行动保证了海军行动的有效性,海军也可相应利用其海基反卫星能力,支援空军的反太空作战。但该手段可能造成轨道碎片,所以通常不是首选方案。海军导弹防御部队可协助防御空军基地,使之免遭解放军的导弹攻击。海军通过潜艇和无人机打击解放军的一体化防空系统,有助于空军对中国大陆的关键目标实施打击。依据具体目标,海军相关武器系统亦可实施此类打击。
  最后,解放军的导弹与移动发射架储备数量巨大,很难对其实施毁灭性打击。然而,迫使解放军导弹部队在移动与伪装方面投入更多时间,可极大限制其发动最佳导弹齐射攻击的能力。解放军“倾盆大雨”式的导弹攻击将转变为“和风细雨”,盟军导弹防御部队的效能会因此极大提升。此外,赢得“侦察战”和削弱解放军导弹寻的能力的“致盲行动”将进一步限制其作战效能。
  夺取主动权如果中国挑起战争,那么中国拥有战略与作战主动权,可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动战争。鉴于这一优势,加上中国可能采取战役和战术奇袭的策略,美国及其盟国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因此,美国及其盟国最初的工作重点应该是阻止解放军发起“致命一击”,避免其取得速胜。美应优先防御和援助日本及其他安全伙伴,快速减缓解放军攻势,并通过对解放军实施致盲攻击,有效维持美军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的连通性,从而打赢“侦察战”。通过成功防御美国太空设施,或制定足够的战斗备选方案,就能实现上述目标。最后,美国及其盟国会展开作战,旨在摧毁或削弱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系统的核心能力。
  中国第一波攻击之后,美国及其盟国在其后数周乃至数月应着重夺取所有作战领域的主动权。美应优先持续实施上述作战,并压制解放军对海上和地面目标(尤其是日本)的导弹攻击。在潜艇、舰载反一体化防空系统和电子战平台的支持下,导弹压制战可实施防区外攻击与渗透打击。美应着重加强日本防空与导弹防御部队能力建设,以保持在日本地区空中优势,并将该优势拓展至中国东海,再进一步扩展至琉球群岛及其附近海域。
  在海上,反潜战是降低解放军反舰巡航导弹威胁的关键所在。降低解放军列装反舰巡航导弹军舰的威胁,也能够减少潜在导弹发射器,并因此有效提升美国及其盟国海军的机动自由。装备反潜战武器的海上巡逻机可对大片海上区域实施巡逻,从而支援潜艇和水面舰艇的反潜战。反水面战主要由装备防区外反舰武器的陆基海上战斗机实施,主要打击目标是解放军的反舰巡航导弹。反水面战的目标是将第一岛链内的水域变成“无人海域”,这样反潜战和反水面战就能充分削弱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使得美国及其盟友得以在该地区实施作战。
  总而言之,在顶住解放军的最初攻击之后,美国及其盟国应进行致盲与导弹压制作战,重点是:
  提升日本的防空与导弹防御能力,将空中优势拓展至中国东海,并进一步扩展至琉球群岛及其附近海域;
  持续实施防区外攻击,采用多轴攻击打击解放军的弹道导弹(包括导弹生产与库存设施),并再度打击新的/修复的反太空与远程传感器阵地;
  实施反水面战,主要由美国及其盟国机载部队实施,旨在防止解放军军舰进入中国东海和南海;
  继续第一岛链内的反潜作战(主要运用潜艇和可实施机载攻势布雷的空军隐形轰炸机),同时继续实施拦截行动;
  通过消耗解放军的机载情报、监视、侦察和通信系统继续实施“侦察战”。
  除了赢得“侦察战”,盟军的空中优势也有助于反潜战的实施。盟军的空中优势正稳步推进至更大区域,因此其固定翼反潜战飞机可极大提升盟军在琉球群岛沿线的反潜战能力。反潜战行动将逐步减少配备反舰巡航导弹潜艇的数量,以降低其对盟军军舰和商船航行的威胁。
  随着反潜战取得成功,盟军潜艇可越来越多地用于支援其他任务。具体为:△保持日本上空的制空权并将其拓展至外围水域对日本基地和设施的首要直接威胁来自解放军的弹道导弹部队。然而,解放军装备有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和其他防区外武器的战斗机也将造成重大威胁,尤其对于日本西部和琉球群岛而言。因此冲突开始时,“空海一体战”的关键任务是拓展日本上空的防御范围。大多数日本和美国战斗机将从日本东部的基地起飞,因为其西部基地易受解放军攻击。
  如果解放军使用大量攻击机攻击日本目标,盟军可趁机消耗解放军的空中战斗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上述攻击机也拥有海上打击能力,其自身的损耗可降低对盟军海上作战平台的威胁。最初,美国的战斗机会增援日本航空自卫队。这可增加上述损耗,并降低对美国和日本地空导弹的需求,从而保存力量以应对解放军的导弹攻击。
  如果上述盟军行动取得成功,日本和美国空军可将其空中优势拓展至中国东海及琉球群岛沿线。那里的数条日本飞机跑道经过改造后,可支援上述行动。总的来说,拓展盟军的空中优势旨在:
  取得对解放军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的局部空中优势,包括苏-30型战斗机和自主研发的歼-10型战斗机;
  继续消耗解放军的空中打击资源;保护机载情报、监视、侦察平台,推动建立和维持海域感知能力,支援海上拒止和反潜作战行动;
  推动对解放军海上部队的打击行动,并将其作为盟军海上拒止行动的一部分;帮助创造有利条件,以便美国及其盟国进入或通过中国东北部发动突袭,诱导其消耗地空导弹,并攻击其先进的地空导弹系统,支援突防打击行动。
  △拒止解放军水面舰艇进入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海上区域拒止是解放军的优先任务之一。因此“空海一体战”构想认为美国和盟军部队应致力于阻止解放军水面部队,尤其是列装反舰巡航导弹的舰只在公海的行动自由。
  “空海一体战”构想通过某些具体手段完成上述任务。一般来说,潜艇是最致命的舰艇杀手。由于其数目较小,载荷特殊,且需用于其他优先任务,因此在反水面战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仅用于打击高价值水上目标。然而,潜艇可为其他联合作战平台提供目标定位数据,特别是在友军舰艇无法过于靠近解放军装备有反舰巡航导弹的舰船时。
  考虑到上述因素以及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巨大海域,加之还需对大量联络点进行评估,“空海一体战”构想只能将装备有空射武器的机载海上打击平台作为摧毁解放军水面舰艇的最佳手段。联合防区外武器,如反舰巡航导弹是打击解放军装备有远程防空系统或在陆基一体化防空系统防护下参与作战的舰艇的首选手段。然而,许多装备有反舰巡航导弹的解放军导弹舰艇(如“侯北级”导弹艇),虽然对水面舰艇构成威胁,但几乎不具备防空能力。因此,它们容易遭到盟军成本更低的非远程武器系统的打击。
  当解放军指挥官断定他们的水面舰艇在应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海上打击时不能幸存,因此将尚存的舰艇停靠在港口中时,其大量水面目标将暴露在外。虽然美航母舰载机本身具备海上打击功能,但在冲突的初始阶段(此时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网络相对完整),其射程无法攻击到大多数解放军舰艇。过去,空军飞机也曾执行海上打击任务,但相关训练与资金支持却一直未得到重视。各种空军作战平台,包括能够在解放军对盟军前沿基地的进攻中存活的战斗机、无人机和轰炸机,可与相关系统配套以遂行海上打击任务。在上述飞机中,前两类可以携带较小有效载荷,并且战斗机在拦截任务中的作用要比在反舰打击任务中更大,这在冲突的早期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如果轰炸机装备恰当并且机组人员接受了相关训练,那么它们可凭借较强的续航性和携带更多有效载荷,在海上打击中发挥更大作用。它们可以组成“空海一体战”猎潜大队,通过舰载系统以及其他平台,如潜艇,海上监视飞机,情报、监视与侦察无人机等获取信息,并提供海上“待命”火力。如果友军能够抵御解放军的拦截机威胁,那么反舰打击将会成为轰炸机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些轰炸机在面对敌方坚固的一体化防空系统时,将不能承担更多的传统任务。
  △在第一岛链内击败解放军的潜艇部队并维持水下进入能力压制解放军潜艇的“空海一体战”构想是实现美国和盟国行动自由的关键。
  装备有能够舱外寻的远程反舰巡航导弹的中国潜艇是解放军海上“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除了部署反舰巡航导弹,以阻止美国高价值水面舰艇对其东亚盟友实施有效保护以外,解放军潜艇部队还可以对关键的盟军地面目标实施有选择的攻击,以辅助弹道导弹打击,并在解放军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不能使用的情况下,提供战斗损伤效果评估。此外,解放军潜艇部队还可执行对美国及其盟友海上通道的攻击,迫使其转移稀缺的反潜战资源。另一方面,美国与盟国的潜艇部队(核动力导弹潜艇除外)均将执行反潜战作为主要任务,并可执行协同打击及情报、监视与侦察任务。
  由于解放军现代化潜艇的低声学特征,盟军面临的困境更加复杂,并且公海上的反潜作战也无法假设会成功。第一岛链内嘈杂的濒海水域更不适合执行迅速且成功的联盟反潜作战行动。
  “空海一体战”在打击海上威胁方面的第一步就是限制部署在菲律宾西部海域的解放军潜艇数量,这些潜艇能够威胁到美国与日本的海上作战行动,以及进出日本海上通道和进入韩国与台湾海上通道的安全。“空海一体战”利用盟国在地理位置和水文方面的优势,在琉球群岛和吕宋岛海峡至菲律宾岛以及中国南部海域出口沿线建立了反潜屏障。如果美国与日本的反潜战谋划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利用其自身优势,那么解放军潜艇如果穿越上述天然屏障,将面临较大挑战。日本潜艇和其他反潜战部队,包括空中反潜平台和海底水雷部署,可能会在建立和维持琉球群岛天然屏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解放军潜艇会在危机开始之前部署完毕,但其待命时间有限(通常以周计算)。此外,他们还因航速缓慢、有效载荷较小且在多数情况下距其巡逻区域较远等因素而受到制约。相对较短的待命时间要求其频繁地返回基地,重新装填弹药并进行燃料补给。由于它们要离开己方基地,并穿越盟军反潜作战屏障,因此极易受到攻击。
  “空海一体战”反潜作战强调利用上述弱点对解放军潜艇实施袭击。在反潜作战中,盟军潜艇、先进“灵巧”流动式水雷和无人驾驶武装潜航器将成为主力。鉴于布雷成本较低,而排雷作战既困难又耗时,因此布雷是一个上佳选择。然而,作为冲突初期盟军仅有的高抗毁性海上武器平台,潜艇不太可能装备无人驾驶武装潜航器和水雷等。由于战区规模极大,而潜艇的有效载荷相对较小,因此如果潜艇单独执行任务,那么在解放军所有潜艇基地附近有效布设雷区将花费较长时间。
  有鉴于此,“空海一体战”在反潜作战中还要借助海军和空军的飞机。海上巡逻机对于公海区域的反潜作战十分重要。虽然解放军大部分潜艇基地都具备坚固的防护措施,但利用隐形远程轰炸机对港口内的潜艇实施空中打击仍是可行方案。由于有效载荷较大,隐形轰炸机还可实施布雷。
  “空海一体战”反潜作战可能会持续数月时间。由于削弱和最终消除解放军的潜艇威胁是“空海一体战”构想的重中之重,因此大部分可供使用的美国及盟军潜艇应长期投入反潜作战。或许荒谬点说,参加作战的潜艇越多,它们就越能尽快从中脱身,以执行其他任务。
  为了取得“空海一体战”的胜利,美国及其盟友的潜艇必须在中国第一岛链内执行任务,包括战前定期进行水下情报、监视和侦察活动,以及在未来作战关键区域保持对所有解放军水下传感器阵列的感知。冲突初期对这些阵列的快速压制对于反潜作战十分重要。
  后续作战如果战争时间延长,那么第一阶段作战将为第二阶段创造条件。部分后续作战行动在战争初期早已展开,而在后续阶段表现得更加突出。
  上述后续作战包括:继续执行海上通道保护和护航任务,包括对前沿基地和作战分队的再补给,直至解放军反舰威胁遭到实质性削弱;
  对部署至“后方区域”的解放军部队进行压制,以保护此类区域;建立“远程封锁”,以中断中国的海运贸易;切断或占领中国的近海能源基础设施。△维持持久战美国及其盟国争夺作战主动权的同时,也在为发动一场成功的持久战创造条件。美国将稳步扩充战区内兵力,同时恢复被削弱的基地及相关能力。鉴于进攻性精确制导和防御性弹药的消耗率很高,美国防工业基地将进行突击作业以补充军械。
  尽管此时美国及其盟国有望从解放军手中夺回主动权,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冲突接近尾声。实际上,正确评估“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是否继续发挥作用,且具体是哪些部分继续发挥作用仍是个难题。鉴于解放军某些系统的致命攻击能力,指挥官不会冒险让高价值部队(如航母)处于解放军最致命系统的射程范围内。此外,解放军将继续尽一切力量恢复被削弱的能力。因此,即使进入持续作战阶段,美国及其盟国仍需继续实施初始阶段的部分作战行动(如压制解放军弹道导弹、反潜作战和提供弹道导弹防御等)。
  盟国最有效的作战行动就是对中国实施远程封锁。美国拥有较大的非对称优势,能够保持大规模战前海外贸易,并切断大部分中国对外贸易。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日本所采取的行动一样,扼杀敌人的对外贸易对赢得战争至关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
  △执行外围行动以保护“后方区域”
  近年来,中国在各地帮助建造和发展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港口设施,如瓜德尔港(巴基斯坦)、吉大港(孟加拉国)和实兑港(缅甸)等。最近,为配合反海盗行动,中国首次在索马里海域部署海军,并就获取前方基地的使用权进行了舆论试探。中国继续对大洋洲的多个小国发动强大的“金元外交”攻势,而这些都将最终转变为军事设施的使用权。简言之,中国正在研究相关方案,建立从非洲延伸至大洋洲的海外军事基地网。这与历史上多个国家的崛起路径一致。然而,这将对军事平衡构成严重威胁,进而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构成重大挑战。
  在此状况下保持稳定的军事平衡必然要求美国及其盟国保持对西太平洋地区以外解放军基地的压制能力。
  由于战区间距离较远,完成此类外围行动将较为耗时。尽管如此,美国及其盟国仍然具备两大重要优势。首先,假定美国舰队控制海洋,那么在美军的支持下,盟军可以在上述外围行动中占据主动地位。例如,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强大的国家,军队实力较强,能够压制该地区任何小规模解放军部队。其次,极易受到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武器系统攻击的美军(如两栖作战部队),可用于保护战役外围。消灭被孤立的解放军部队后,盟军就可对抗遭到削弱的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能力。
  △实施“远程封锁”阻断中国贸易如果冲突时间延长,那么比起在中国本土实施大规模作战,尽可能阻断中国的对外贸易更加可取。尽管中国对海运能源的依赖备受关注,但被过分夸大。而全面封锁进出中国港口的海上航运将有效得多。
  “空海一体战”中的封锁不同于美国二战时对日本实施的反贸易封锁。当时,美国潜艇试图在任何能够发现日本商船运输的地方对其实施摧毁,且几乎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就在日本附近海域展开行动。而在“空海一体战”中,美国潜艇将被派执行其他更为优先的任务。此外,由于其他类型的遮断作战平台(如水面舰艇和非隐形飞机),在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武器系统的有效射程内作战时极易受到攻击,因此“近程封锁”是不切实际的。
  美军可以有效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理因素,因为这是中国商业运输的重要海域。一旦冲突爆发,中美、中日之间的直接贸易就会中断。如果横渡太平洋的交通遭到封锁,贸易量将几乎为零。封锁行动将把重点放在从马六甲、新加坡和印尼海峡穿越南中国海的船只上,即在解放军主要“反介入/区域拒止”武器系统的射程之外。
  与其像二战期间那样,大量商船被德国U型潜艇和美方潜艇击沉,美国及其盟国倒不如对驶往中国的船只实施海上拦截。从经济和环境的角度看,拦截货物远比击沉货物有利。对于固执不从的船只,美国及其盟国将保留使用武力的权力。
  遮断行动会使用大量资源。不过,由于这些行动一般不涉及主要作战行动,因而那些太过脆弱而无法用来应对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武器系统的盟军飞机和舰艇非常适合此类行动。当主要作战力量实施远程封锁时,上述部队将在东南亚关键交通枢纽进行巡逻。
  然而,最适合此类行动的多个平台,如濒海战斗舰、巡逻机和小型护卫舰,都不能携带足量的武器弹药,无法阻止拒绝停船和接受登船检查的大型船只。而可以完成该任务的海军舰船通常担负更重要的责任,因此无法支援海上遮断行动。不过,长航时且可携带大量有效载荷的空军轰炸机可提供即时海上打击。必要时,这些轰炸机可以支援海上遮断行动,并对解放军的各类舰艇实施打击。
  最后,“远程封锁”还包括其他两种作战行动:破坏中国海底电信线路;夺取或摧毁中国海底能源基础设施,以阻断朝向中国的能源输送。
  △维持作战后勤鉴于解放军构成的威胁及国防部相关项目中美军的现状,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将面临后勤保障不足的严重困境。这些不足源于:美军位于西太平洋地区、琉球群岛和日本西部的基地数量较少且易受攻击;如果这些基地无法使用,则会加重空中加油机群的负担;平时作战后勤部队的规模较小。海军舰艇,特别是潜艇,只能搭载与其任务相关的少量有效载荷,且无法在航行中重新装填导弹和鱼雷。这些舰艇还无法利用脆弱的前进基地和设施进行弹药补给,使其局限性进一步扩大。
  这些不足都意味着美军需要采取多种弥补措施。第一,像关岛这样的重要基地应将积极和消极防御相结合,既减少美方地面资源的损毁,又使解放军实现预期破坏效果所需的导弹数量增加,从而更快地耗尽解放军的远程导弹储备。恢复基地最低限度使用功能的快速修补能力十分关键,而一旦解放军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遭到充分压制,发展迅速恢复基地使用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如上所述,阻止解放军进行作战毁伤效果评估是赢得“侦察战”的关键,这既能进一步消耗解放军的导弹储备,又能降低其次轮导弹攻击命中地面重要资源的概率。利用作战欺骗技术向解放军展示美设施已恢复运转并可以保障部队(即便事实并非如此),也可能奏效。
  第二,由于主要的美军驻西太基地可能临时或长时间无法使用,因此,获得日本东部、澳大利亚、新加坡及其他伙伴国(如印度、菲律宾和越南)基地和设施使用权的价值将相应提高。
  第三,只要解放军的潜艇保持较大威胁,美国与其前沿部署部队之间的海上通道防御就需要大量的反潜部队。鉴于美军必须为西太平洋地区作战运送绝大部分军用物资,其后勤运输能力对维持作战十分重要。特别是在通往前进基地通路附近的联合反潜作战对于保障补给线格外重要。当解放军的潜艇,特别是核潜艇与远程常规动力潜艇遭到削弱时,就可以缩减用于保护友军船运的相关资源。日本的海上通道若改至偏北方向,将极大超出多数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武器系统的射程。然而,日本海上自卫队仍须为通向日本的船运提供反潜保护。澳大利亚的海上通道无需过多担心。由于解放军潜艇基地距澳海上通道十分遥远,因此要想对其构成持续的严重威胁将难上加难。
  第四,虽然解放军的潜艇威胁依然很大,但盟军可以通过在前沿地区(如澳大利亚、北海道、新加坡、阿留申群岛和夏威夷等地)储备战备物资(如弹药、维护保养备件和油料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长距离海上通道的依赖。
  本章阐述了“空海一体战”构想的战役方案及其核心内容和要求。在某些情况下,实施此类战役所需能力与国防部相关项目能力相差甚远。许多作战方式和措施都需要对部分国防项目做出各种调整,且其中一些必须在近期展开。
  下一章探讨了“空海一体战”构想中的一些备选方案。这类似于约30年前“空地一体战”构想中的“31个倡议”。

 

 

美国智库发表的对华作战“空海一体战”战役构想报告(四)
  (续《参考资料总第29237期》7月19日总第29236期)
  第四章“空海一体战”的具体组成要素对于成功实施本报告所阐述的“空海一体战”所需的能力,美国防部计划和当前作战构想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章将就如何缩小现有能力与“空海一体战”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出一些建议。
  简而言之,前三节从作战、组织、技术和装备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一节的探讨属于“空海一体战”构想范畴,但超出了空军和海军职能的一些问题。
  作战以下倡议将充分利用或增强美国作战优势和机遇,减少作战中的不足和风险:1.关于减少关岛和其他基地面临的导弹威胁的倡议:a.空军应选择性地加固关岛及其他特定基地中的设施,以扰乱中国军队的目标定位。鉴于加固工程耗资巨大,因此全面加固不切实际。此外,加固本身也不足以在大量的中国军队导弹面前确保基地的持续运转。因此,应将加固计划放在防御美国及其盟友前进基地的综合计划(如本报告前文所述)中加以考虑。
  b.空军应重新整修位于蒂尼安岛、塞班岛和帕劳群岛等地的小型基地,以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无法使用的情况下,支援空中作战。这就要求储备油料、弹药和其他必要物资,以维持飞机的出动架次。为减少在卫星基地上储备燃料或使用脆弱的油轮进行补给,在关岛、蒂尼安岛、塞班岛之间铺设海底输油管道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对策。
  c.空军应提高关岛及其卫星基地跑道的快速修复能力。
  d.海军应尽可能加固关岛的港口设施,尤其是用于从油轮接收油料的设施,因为此类设施本身十分脆弱。岛上应预置足够的基建和维修装备,以保障受攻击后的抢修工作。
  e.空军和海军以及陆军的陆基导弹防御部队应制定并定期实施联合演习计划,以演练对西太平洋地区美军基地的一体化陆、空、海基导弹防御。同时,还应与日本导弹防御部队制定并实施类似计划,以保卫位于日本的目标,并建立和维持盟国导弹防御能力间的互通性。
  f.空军和海军应联合评估战术空基导弹防御系统,如空基碰撞杀伤、定向能防御及相关条令和战术。对于前者,应同时考虑有人和无人发射平台。海军机型应具备从航母上发起作战的能力。如果联合评估确定某种能力具有发展前景,空军和海军应联合研发并列装。
  2.关于弥补中美间对具有敏感时效性目标的远程打击能力不平衡的倡议:a.空军和海军应发展针对具有敏感时效性目标的远程打击能力。西太平洋战区的美军面临着中国军队非常依赖的近、中、远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威胁。这些导弹的飞行时间都很短,弹道导弹防御既困难,成本又高。因此,给中国军队造成类似的防御需求可以给其带来类似的成本开支。此外,在这方面潜在固定目标的非对称性也对美军有利,因为中国军队只有相对较少的美军目标(如前进基地)可以打击,而美军可以使更多的中方目标处于危险之中。b.海军应考虑发展携带常规弹头的海基中程弹道导弹,以进一步扰乱中国军队的规划。根据导弹技术特性,潜艇和水面舰艇(不一定是作战舰艇)都可作为潜在发射平台。弹道导弹打击力量应分散在众多平台上,类似于“战斧”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运用方式。反舰弹道导弹也应在考虑范围之内。
  3.关于发现和攻击高价值移动目标的倡议:a.空军和海军应研发和列装下一代远程、隐形空中平台,包括无人机和有人机,海军机型应能在航母上起降。
  b.空军和海军应联合研发上述平台的载荷,包括精确制导打击武器、情报监视侦察传感器、高级空对空导弹、各种诱弹、电子攻击系统以及定向能武器等。
  4.关于发展并运用更具突防能力、防区外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力量的倡议:a.空军与海军应联合开发一系列远程精确打击系统,包括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以及机载电子攻击及攻击资源。应对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网络时,综合运用此类系统是削弱敌方一体化防空系统,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以及指挥控制网络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具有突防能力、长航时的机载电子攻击平台,将提升在交战空域打击固定和移动目标的防区外武器和突防飞机的抗毁性。
  b.空军应开发一个具有抗毁能力并能遂行多重任务的远程长航时打击平台,作为上述系统的一部分。该平台(有人驾驶或无人驾驶)应具备机载侦察与自卫能力,进而在恶化的指挥控制环境中针对固定与移动目标实施独立打击。
  c.海军应加速开发、试验并运用舰载无人机作战系统,使之能独立或与人控平台共同行动。
  d.空海军应联合开发远程隐形对地攻击巡航导弹。该导弹应能携带各种载荷,以替代现有的“战斧”对地攻击导弹和空射巡航导弹。
  e.空海军应改变对近程打击与远程打击的投入比(约为20:1),以利发展远程打击能力。
  5.关于提高海上打击能力的倡议:a.空军应与海军一起为其大型远程打击平台配备武器,并为人控平台训练相关人员,以执行海上打击任务,包括为实施海上拦截和封锁等行动的海上部队提供直接支援。
  b.空海军应制定必要的联合指挥控制机制和战术,使空军平台得以与海军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及包括海上巡逻机在内的目标定位系统一道,共同瞄准并打击敌方水面目标。
  c.空海军应联合开发远程反舰导弹,使之从有人或无人空中平台及舰艇和潜艇上发射。
  d.空海军应例行实施联合海上任务规划、训练与演习。
  6.关于重新生成空中攻势布雷能力的倡议:a.空军应与海军一道为其大型隐形远程长航时平台配备攻势布雷能力,并训练其机组成员(如果平台为有人驾驶的话),进而在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范围内实施攻势布雷行动。
  b.空海军应联合举行例行攻势布雷规划、训练与演习。
  7.关于加强水下战斗空间情报搜集的倡议:海军应与其他负责海洋与水文研究的政府机构一起,加强和平时期对水下战斗空间的持续情报搜集,包括定期对重点区域的水下阵列及近岸能源和电信基础设施进行绘图。
  8.关于增加护航部队的倡议:a.海军应研究关于增加执行保护海上交通线与拦截行动等任务的低端舰船数量与提高其作战能力的备选方案。
  b.海军应拥有足够的海上巡逻机,用于支援保护海上交通线和拦截行动,及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反潜和水面侦察任务。
  9.关于增强反空间能力的倡议:空军应就应对解放军空间能力的快速反空间技术和作战能力要求开展联合评估。
  组织
  以下为针对空海军组织方面的备选倡议。其中许多与军种间及军种内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等方面问题相关。重要的是,其中一些涉及到与军种深层文化准则紧密相关的问题,因此要做出的改变可能执行起来会相当困难。
  10.关于应对空基指挥与控制、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降低的倡议:a.空军和海军应当严格演练、反复开展在空间能力丧失或降低情况下的模拟作战演习,就像效仿冷战时期“微管”演习中的“无航天能力周”演习。尽管这对高度依赖航天能力的美军来说十分痛苦,但是能向解放军和其他潜在敌展示美国军队有能力应对航天资源的损失和削弱。此类演习同时应当测试后续能力的部署,以检验指挥与控制,情报、监视与侦察等方面的突击能力。
  b.空军和海军应当制定应对通信环境被拒止或削弱的协议、技术与程序。这些协议、技术与程序应当考虑当前巨大带宽消费的适度减少。
  c.空军和海军应评估未来依赖可靠指挥与控制系统的无人机的作战能力。根据联合评估,空军和海军应当发展和运用相关技术,使无人机及特定人控飞行器在指挥与控制系统受损情况下,能够在延伸范围内继续运作。
  11.关于未来数据传输器,数据结构,指挥与控制,情报、监视与侦察设施标准化和协同性的倡议:
  a.空军和海军应当对下一代数据传输器、数据结构和有关信息设施的技术和作战需求进行联合评估。
  b.空军和海军应当联合制定和部署充分兼容,可以互相操作的情报、监视与侦察和处理、开发与分发系统。
  12.关于合并空中作战中心和海上作战中心的倡议:a.空军和海军应当联合评估空中作战中心和海上作战中心如何在近期实现充分的连通,以维持通用作战图像,支援空军和海军的作战。
  b.空军和海军应当联合评估空中作战中心和海上作战中心未来能否以及如何进行整合,以支援空海军作战和多军种作战。
  c.空军和海军应当联合评估在需要的情况下,空中作战中心能否以及如何借助海军舰船发挥作用。
  13.关于空、海军作战专业化的倡议:
  空军和海军应当建立双军种人员职业专业化程序,培养一批军官作为联合航空航天-海上特遣部队的参谋人员,并最终成为联合航空航天-海上特遣部队的指挥官。这些军官将在空军和海军中历经多重历练,深化他们对空军和海军部队、任务以及联合航空航天-海上作战的认识。通常情况下,这些军官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将在此类作战特遣部队、空中作战中心和海上作战中心工作,并执行相关的训练任务。
  技术和装备以下内容主要是关于技术和装备问题的倡议。
  14.关于电子战的倡议:
  a.空军和海军应当加大对跨军种电子战能力和力量的重视和投入,包括在隐形远程防空区外电子战平台(有人和无人)投入方面的协调。
  b.空军和海军应当针对进攻性任务和防御性任务,发展和部署一定数量的遮蔽、诱骗和假目标平台,并确保其有效且得到广泛部署。
  c.空军和海军应当在重大演习中加强现实电子战训练。
  15.关于大容量机载指挥控制与通信中继网络的倡议:a.空军应对广域机载网络作战需求、技术特性和所需部件进行联合空-海军评估,以支持或替代指挥、控制与通信体系受损时失去的功能。
  b.根据上述评估,空军和海军应当联合开发和部署此类网络部件,联合开发需要时能够快速部署网络部件的方案和战术。
  c.空军和海军应当定期开展部署和操作这些网络的训练演习,包括紧急操练及将“无航天能力周”演练综合到较大规模的演习之中。
  16.关于减少对GPS依赖的倡议:空军和海军必须联合起来共同研发一种能力,以在缺失GPS系统支援或者GPS系统严重受损情况下,弥补或支援精确制导武器导航、精确导航和定时方面的不足。
  17.关于定向能武器系统的倡议:a.空军和海军必须加强在定向能武器系统应对导弹的陆-海基点防御方面的研发。
  b.当定向能武器系统成本效益提高时,空军和海军应部署这些系统。
  18.关于增程无人水下运载器的倡议:a.海军应继续研发并装备远程/高续航无人水下运载器,用于执行与水下战场情报准备相关的多样化任务,包括:部署监视传感器阵列、近陆和海港监控任务、海洋学研究支援、监控水下基础设施以及反潜跟踪等。
  b.海军应研发并部署大量能够自主移至计划位置的远程智能自航式水雷。此类水雷应能部署在潜艇和隐形轰炸机上。
  19.关于增加舰船有效载荷的倡议:a.海军必需继续研发并运用水面舰船垂直发射系统的海上弹药补充能力。b.海军应在“俄亥俄”级核潜艇服役期结束前(21世纪20年代后期),部署具备相似或更大有效载荷能力的下一代巡航导弹核潜艇。
  c.海军需要未来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群整合多任务有效载荷舱。
  d.海军需继续评估相关技术要求和作战影响,研发并部署各种新型潜艇有效载荷舱,以增强水下打击能力。e.海军需要在未来潜艇设计中整合海上弹药补给能力。20.关于增加全球精确制导武器储备的倡议:a.空军和海军需根据未来安全环境发展趋势和现实精确制导武器消耗速率,评估持续的基本计划武器要求。
  b.基于以上评估,空军和海军必须储备足够武器,以实施“空海一体战”,或者维持足够的精确制导武器,以满足超出作战环境预期的高消耗率。
  21.关于维持足够的空中燃料补给能力的倡议:空军应对空中加油机力量结构加大投入,以满足大规模持续作战行动中空、海军双方的燃料补给需求,同时还需考虑到广大的西太平洋地区范围以及在可能存在的战斗延长期内前进基地不可用的情况。
  其他问题其他一些问题与“空海一体战”构想直接相关,但不仅仅局限在空军或海军范围之内,更确切地说,其要么涉及国防部,要么需要国防部以外部门的方针决策。
  日本的支援西太平洋地区内的日本在美国战略中十分重要,能采取众多措施支援盟国的“空海一体战”行动。反过来,美国也能帮助日本增强其自身能力。
  需要日本共同承担的努力包括:加固特定基地,提高飞机跑道的快速维修能力,将关键军事设施和场所(如关键总部和作战区域)深藏于地下或重山之中;
  完全整合驻日及其周边美军的陆基和海基一体化防空系统及作战行动(包括情报和早期预警合作);
  加强日本防空和导弹防御能力;扩大第四代战机的规模并获取第五代战机,利用制空战机保卫空域并掩护美军战机实施攻击任务;
  发展水下战和反潜战能力,包括其潜艇部队和无人水下运载器的能力;准备与美海军合作建立反潜屏障,以利用琉球群岛的地理优势。美国应做出以下努力:向日本提供定向能武器系统,如果该武器系统被证明是有效且划算的;给日本提供获取第五代战机的机会。澳大利亚的支援需要澳大利亚共同承担的努力包括:与美国、日本合作研发下一代反舰巡航导弹;支持部署一支第五代战斗机部队,支援盟军夺取空中优势及反潜战;加入美国太空监控系统,设立一座S波段雷达以提高南半球的空间态势感知能力;
  为美国联合航天作战中心设立一个近海节点,以设立一个多国航天作战中心,以此提升作战一体化水平并增强指挥与控制系统抗毁能力。
  网络战及后勤网络的安全国防部、各军种及其他美国政府部门应确定,支持美国军事作战后勤的非加密网络能否抵御网络攻击。如无法抵御网络攻击,国防部应考虑关闭存有作战后勤信息与数据流的网络。国防部与商业供应商之间的接触应需要特定的网关,大概类似于当前美国与某些盟国网络之间的可控制连接机制。同样,国防部应考虑在信息系统中引入新的保密安全措施和协议,以验证身份及传输信息的可靠性。
  国防工业基地及大规模生产精确制导武器在美国之前进行的作战行动中,精确制导武器方面的费用高得异乎惊人。而在本文中,如中美间发生冲突也将导致精确制导武器方面的高额开支。鉴于中国及其军队的规模和全球此类武器的储备量,双方的攻击性与防御性武器可能在冲突发生的初期就会耗尽。这可能导致双方在一段时间内只能进行有限行动,在此期间双方需要生产关键资源及武器。双方国防工业基地生产核心关键系统的速度将决定哪方可以最快掌握主动,并成为最终在持久战中胜出的关键。这是需要对中国境内特定地点(如弹道导弹生产设施)实施打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阻止或拖延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获“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同时,美国国防工业基地必须尽快补充美国的精确制导武器弹药。
  第五章 战役构想的起点
  本报告认为,实施上述“空海一体战”构想将极大提升美国及其盟友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空作战效能。
  “空海一体战”构想的核心“空海一体战”构想的提倡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首要问题是,这一构想是否有助于恢复并维持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平衡。这里所阐述的“空海一体战”构想认为,美军及其盟军能够承受住中国第一波大规模常规军事攻击,并通过快速瘫痪其“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削弱其效果,恢复战略和作战主动权,进而营造后续作战条件。这种胜利将提升美国的军事能力,保护重大的国家安全利益,并履行美国对该地区盟友与伙伴的承诺和法律义务。
  “空海一体战”是为了应对中国不断发展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法而提出的。重点在于阻止中国在短期内赢得战争,以及摧毁中国意图压制美国盟友和伙伴的信心。
  各军种如何相互支援?“空海一体战”构想要求各军种通过相互支援完成主要任务。相互支援的重要情况包括:
  空军通过防空作战瘫痪解放军的天基海洋监视系统,阻止解放军锁定打击包括航母在内的海军高价值的水面舰只,从而确保海军作战行动自由;如果需要,海军武器平台可以通过支援防空作战的方式支持空军制空作战;
  海军“宙斯盾”舰在保卫空军前沿阵地及日本时,可以支援其他导弹防御设施;空军通过远程精确打击摧毁解放军陆基远程海上监视系统及远程弹道导弹发射平台(包括反舰和对地攻击),从而扩大海军行动自由,并减少对美国及其盟友基地和设施的打击;海军利用潜基情报、监视和侦察以及打击系统,破坏解放军的一体化防空体系,从而确保空军实施打击;
  海军航母舰载机通过压制解放军战斗机以及有人或无人驾驶飞机的情报、监视和侦察平台,确保空军加油机及其他支援机种的前沿作战;
  空军利用隐形轰炸机的攻势布雷以及非隐形轰炸机的持续打击来支持反潜战,从而支援海军舰只实施远距封锁作战。
  “空海一体战”的紧迫性如何
  上面的论述建议美国及其西太平洋地区的盟友应立即制定“空海一体战”构想,并且提升这一作战能力。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该地区各国对其军力发展尤为关注。更有甚者,大多数国家认为,由于美国过度关注非常规战争和中央总部责任区内的冲突,因此牺牲了西太平洋地区安全利益。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地区安全伙伴,现在已经通过不断增加自身的军费开支,寻求应对不断失衡的地区局势。这些国家开始质疑未来美国能否继续履行维护这一地区局势的义务。
  有鉴于此,“空海一体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美国防部持续高度重视发展细化“空海一体战”构想,这就可以作为近期美国履行西太平洋地区安全承诺,以及维护地区伙伴的信号。而通过高级文职和军职领导反复发布公开声明,我们可以再次履行该承诺。其次,空、海军在指控系统,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以及处理、利用、分发系统中的协同行动既很重要,也很复杂,且实施计划的周期很长。从实施来看,“空海一体战”是一个整体。实现空海联合作战将是个渐变的过程,需要至少1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然而,面对解放军的快速发展,这显得尤为紧迫。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其紧迫性的话,可以看看美国及其盟友相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颓势,这种颓势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外,美日两国在社会福利方面开支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压缩国防预算。简言之,两国都不能再承受“烧钱”或“见效慢”的国防项目,而需要“灵巧”的国防战略。最后,发展“空海一体战”能力不仅仅为了应对西太平洋地区。空、海军执行一体化作战的能力将在未来战场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从预算上看,此类做法的长期费效比较低。然而,这些因素对于实施“空海一体战”来说只是“充分条件”,而西太平洋地区持续的军事失衡才是实施空海一体战的“必要条件”。
  结语
  本文仅提供“空海一体战”的初步构想。笔者相信文中的多数观点和计划最终将成为“空海一体战”构想的一部分,有些观点未必能经得住审查,或许要深入推敲。最终版本的“空海一体战”构想的所有要素都将在应用之前接受检验。
  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应对西太平洋地区日益严峻的军事失衡。因为这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引入“空海一体战”构想的初衷。我们希望借此为应对这些重大挑战的空军和海军提供一些帮助。(吴铭宇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