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 攻略:A机械厂纳税评估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6:03:14
A机械厂纳税评估案例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一、内容提要
A机械厂是隶属于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主要生产饮料、啤酒灌装生产线设备等,2005年增值税实缴税负2.51%,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税负。2006年6月12日,南京市国税局白下区局确定该企业为纳税评估对象,由计划统计科牵头,专职评估人员成立评估小组具体负责,运用区局在实践中创立的“1+4”纳税评估分析模型,以该企业增值税实缴税负与增值税理论税负比对分析为重点展开分析。截止2006年6月30日,对该企业纳税评估终结,A机械厂补缴入库增值税2177506.31元,滞纳金3266.26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487835.71元。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1、选案背景。
南京市国税局白下区局稽管范围地处南京市商贸中心区,现稽管纳税人20800户,其中企业纳税人12710户,企业纳税人中85.2%的管户属中小型商贸企业,管理难度大。全局干部仅85人,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426户,人手紧缺、工作量大的矛盾在我局异常突出。为此,在纳税评估中,我局紧紧扣住“户多量大”的特点,对企业使用针对性的评估指标,结合管理中掌握的“活”信息,“短、平、快”开展评估工作。
我局根据行业税负及全国和全省预警下限对辖区内的企业进行了筛选,根据A机械厂2005年实缴税负与行业实缴税负比较,该企业2005年实缴税负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税负,如下表所示:
单位名称        监控级次        国民经济行业类别代码
A机械厂        总局监控        C3631 食品、饮料、烟草专用设备制造
2005实缴税负        全国平均税负        全国预警下限        全省平均税负        全省预警下限
2.51%        3.92%        2.48%        3.40%        2.90%
2、对象确定。根据上述数据及指标显示,经分局批准,A机械厂被确定为纳税评估对象。A厂成立于1969年,由某机械总公司投资1755万元成立,工业企业,主营饮料啤酒灌装设备的制造、销售,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企业,1993年12月1日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3、分析基础。
我们充分运用“一户式”管理系统、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纳税申报表附表中的有关财务信息、总局行业税负信息、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动态信息,对该企业的申报信息、财务信息、税负信息进行初步分析。
4、分析技术与指标选择。
(1)运用“1+4”纳税评估分析模型。在纳税评估分析中,评估人员充分运用了分局的“1+4”纳税评估分析模型。“1+4” 纳税评估分析模型主要是根据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纳税申报数据以及向企业取得的部分财务数据,运用事先设定的计算公式和预警指标(预警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整),自动显示出异常指标情况。 “1+4”纳税评估分析模型显示,该企业2005年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比、增值税应缴税负、产成品周转率均显示异常。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比和产成品周转率变化幅度较大,均超过事先设定的预警变化幅度20%以上。如下表所示:
项目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应税收入        174,269,828.88         206,687,086.29         279,439,298.12
主营业务收入        133,840,376.64         153,338,293.96         205,854,176.93
主营业务成本        111,202,975.52         127,122,300.89         178,973,578.27
主营业务利润        22,394,873.76         25,160,741.89         26,217,012.30
销项税金        29625870.91        35136804.67        47504680.68
进项税金        22032411.86        30128907.53        41318512.44
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比        0.167325245        0.164086486        0.127357203
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比增减幅度                 -0.019356064        -0.223840998
增值税应缴税负        0.043572999        0.024229366        0.022137789
应缴税负增减幅度                 -0.443936221        -0.086324061
产成品余额        7980873.14         12201101.39        19682373.26
产成品周转率        4.265870973        3.149401975        1.993545281
产成品周转率增减幅度                 -0.26172123        -0.367008309
备注:02年产成品余额5053156.28
(2)纵、横向分析。重点对该企业的纳税及税收负担率情况进行分析:
A:纵向趋势分析:该厂2004年实缴税负3.21%,2005年实缴税负2.51%,2006年1-5月实缴税负1.29%,呈逐年明显下降走势。
项目        年度
        2004年        2005年        2006年1-5月
应税收入        18951        27938        12049
实缴税款        610        702        156
实缴税负(%)        3.22        2.51        1.29
B:横向比较分析:该厂2005年实现应税收入27938万元,实际缴纳增值税702.47万元,实缴税负率2.51%,2006年1-5月累计实现应税收入12049万元,缴纳增值税156.49万元,实缴税负率1.29%,均低于2005年全国(3.92%)、全省(3.40%)的平均税负。
(3)工业增加值税负分析法
由于该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专业,在本市、本省很难找到同类型企业,因此难以取得制造、销售饮料啤酒灌装设备的同类型企业的财务数据与申报数据进行行业横向分析;加之企业生产的设备不是定型产品,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所以无法使用工业企业常用的投入产出法、能耗测算法等方法,因此评估人员主要运用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提供的工业增加值税负分析法和财务数据的逻辑审核,力争揭示企业低税负的原因。
A:统计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
        2004年        2005年        2006年1-5月
工资        2051.46        2365.78        1086.24
折旧        434.45        435.41        134.73
利润        300.68        502.05        164.00
税金        627.31        973.96        307.96
合计        3413.89        4277.20        1692.93

B:计算工业增加值理论税负率
项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1-5月
应税收入(1)        18951        27938        12049
工业增加值(2)        3413.89        4277.20        1692.93
理论税额(3)        580.36        727.12        287.80
工业增加值理论税负        3.06%        2.60%        2.39%
实缴税负        3.22%        2.51%        1.29%
注:理论税额=工业增加值*税率(17%)
从上述计算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工业增加值理论税负逐年下降;二是从实际税负与理论税负比较,除2004年外、2005年、2006年1-5月实际税负低于理论税负,且2006年1-5月低了近50%。
为此,评估人员把评估重点首先放在2006年1-5月,重点分析其是否存在少做收入的情况。因此,评估人员进一步对企业财务报表的产成品、资金往来数据深入分析。考虑到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企业的产品销售,在分析时选取了以下指标:
项目        2004        2005        2006年5月
主营业务收入        15334        20585        8716
产成品        1220        1968        3114
产成品与主营业务收入比        7.96%        9.56%        35.73%
预收账款余额        6950        7152        7548
预收账款增加比例                2.91%        5.54%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该企业2006年5月末,产成品比年初增加1146万元,增幅达58%,且同时存在高达7548万元的预收账款,有发出产成品未及时确认收入的嫌疑。
虽然企业2005年的实际税负接近于工业增加值的理论税负,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较低,需要进一步核实。
5、疑点列举。
为此,评估人员根据分析情况,列出以下疑点:
1、2005年实缴税负2.51%明显低于全国3.92%和全省3.40%的平均税负。
2、2006年1至5月企业实缴税负大幅低于理论税负和上年税负。
3、2006年产成品、预收账款余额较大与当期收入不匹配的原因,是否存在未按税法规定及时确认收入的的情况。
(二)约谈说明
我们向企业发出了《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指出异常涉税指标,并列出要核实情况的明细清单,要求企业对评估初步确认的问题进行自查,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该企业在接到约谈建议后进行了认真自查,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评估人员进行了说明。
针对评估人员提出的2006年1-5月实际税负大幅下降,且同时存在大量产成品和预收货款的疑点,企业提出经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产成品保管部门核实,确实存在有发出产品未按规定确认收入的情形。具体涉及的购货单位和涉及的销售收入和发货时间为:B有限公司6398652.99(2006年5月22日)、C有限公司2197008.55(2006年5月15日)、D公司4213199.15(2006年5月8日)。合计延迟确认收入12808860.69元,愿补缴增值税。造成上述偏差的原因企业解释是由于购货单位在收到货物后为了拖延支付余下的货款,对设备签收、验收不及时造成该企业对上述发出货物未能按规定及时作销售处理。
针对评估人员提出的2005年、2006年1-5月实际税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税负的疑点,企业提出了两点主要原因,请税务机关考虑:
1、关联方交易影响税负
A厂主要以控股的W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销售公司)为销售平台。由销售公司与最终客户签订合同。A厂与销售公司按照合同金额的97%结算。因此产品的3%的增值不在A厂的账面中体现。2005年关联交易收入13553万元,由于关联交易少确认收入419万元,少实现增值税71万元。2006年1-5月关联交易收入5206万元,由于关联交易少确认收入161万元,少实现增值税27万元。
2、材料销售影响税负
该企业虽然是工业企业,但在2005年、2006年1-5月份的销售额中均含有近30%的对外原材料销售,由于原材料销售毛利率比较低,从而整体上拉低了企业的实际税负。
在2005年应纳增值税收入27938万元中,其中有材料销售收入7224万元,占25.85%,这部分收入的成本为7019万元,毛利205万元,产生增值税35万元。
在2006年1-5月应纳增值税收入12049万元中,其中有材料销售收入3259万元,占27.04%,这部分收入的成本为3180万元,毛利79万元,产生增值税13万元。
评估人员对2005年、2006年1-5月税负进行还原计算,即在企业原税负的基础上剔除材料销售因素,加上应在而未在该企业体现的关联交易因素,使该企业的税负还原为自行生产销售的纯工业企业税负。经还原后得出该企业2005年实缴税负应为3.56%,2006年1-5月实缴税负应为3.83%。所以2005年、2006年1-5月的实缴税负已达到全省平均税负,接近于全国平均税负,疑点消除。
税负还原计算表
项目        2005年        2006年1-5月
应税收入        27938        12049
补税收入        0        1281
关联交易销售收入        13553        5206
材料销售收入        7224        3259
关联交易影响税款        71        27
材料销售实现税款        35        13
自查补税额                 217
实缴税额        702        156
还原税负        3.56%        3.83%
(三)评估处理
该企业2006年5月发出货物未及时确认收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第四款的规定,同意企业自查后补税。企业已于2006年6月15日进行了补申报处理,缴纳了增值税2177506.31元,滞纳金3266.26元。
涉及所得税确认的部分,增加应纳税所得额1487835.71元(收入12808860.69-成本11081499.29-城建及教育附加239525.69=1487835.71),应补缴企业所得税49万元(1487835.71*33%=49.10),由于该企业的行为发生在06年5月,由企业并入二季度正常申报。
三、评估建议
1、税收管理员在平时的征管工作中应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生产经营模式的熟悉与了解,重点要对企业影响纳税环节的了解,以便对评估人员评估时提供参考。
2、评估人员在运用分析指标进行评估分析时,不但要对计算公式进行熟悉,还应对其内涵充分掌握。对企业变化幅度较大以及余额较大的财务指标应重点关注与分析。
3、经常对企业进行纳税宣传和政策解释,督促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对涉及到纳税的信息,应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以便按税法的规定,及时准确申报纳税,提高对税法的遵从度。
四、本案点评
本案选择了低税负企业为评估对象,以税负分析为切入点,以总局提供的工业增加值评估方法为主要方法开展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既注重理论方法的指导,又充分依靠评估人员积累的日常经验,通过对重要申报数据和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比较迅速地确定主要疑点并开展约谈,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