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酒十大名酒:关于思考的思考 思辨能力 独立思考的10个Dos & 10个Don’ts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2:03:18

在遇到障碍的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能够发现新的天地。牛仔大王李维斯的西部发迹史中曾有这样一段传奇:当年他象许多年青人一样,带着梦想前往西部追赶淘金热潮。一日,突然间他发现有一条大河挡住了他前往西去的路。苦等数日,被阻隔的行人越来越多,但都无法过河。于是陆续有人向上游、下游绕道而行,也有人打道回俯,更多的则是怨声一片。而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的李维斯想起了曾有人传授给他的一个“思考致胜”的法宝,是一段话:“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个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于是他来到大河边,“非常兴奋”地不断重复着对自己说:“太棒了,大河居然挡住我的去路,又给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果然,他真的有了一个绝妙的创业主意――摆渡。没有人吝啬一点小钱坐他的渡船过河,迅速地,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居然因大河挡道而获得。

即使你不是一位天才,你照样可以使用象爱因斯坦和亚里士多德一样的思考战略与战术来增强你的思维创造性并更好地设计你的未来。”为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下列的八种战略与战术可以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单纯的重复式思维。“这些战略与战术是历史上在科学界、美术界以及工业领域内有作为的天才们通用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在原左岸的天才是怎样思考的一文中提到如下几点:

  •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发现别人从未想到(或还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新论点。
  • 具体化,当爱因斯坦遇到一个难题时,他总是使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展示问题,包括使用多种图表。
  • 亲自动手,天才们最大的特点是高生产率。
  • 做新组合,将所有的看法、想法和想象以不同的方式重新组合。
  • 找出彼此之间的关系,将不类似的事物联系起来。
  • 反向思维。假如你将物质的对立面放在一起来思考,那么你的思维运动就可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形象思维。亚里士多德认为比喻是天才的一种象征,一个能够看到两种不同领域的相似之处的人是天才,再能把这些相似之处联系起来是需要特殊天赋的。
  • 增强应变能力。每当我们尝试做什么事失败后,我们就该做别的。这就是发明创造的第一原则。

冉云飞在最近的一篇文章我是这样思考问题的中提到,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认识社会和人事,我想是大家都遇到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是一辈子没有所谓唯一答案的。我认为思索的过程,比得到唯一的答案更有乐趣。我认为看清谎言的实质,并用中正平和、有趣幽默的文字,将其揭示出来,其快感是不言而喻的。具体提到了如下几点:

  • 疑问-真相来自多问为什么,思考的过程中要敢于质疑。
  • 证据-没有证据你的思考将会大为失色,要说明问题唯有以数据来说话。
  • 论证-当造假被激励的时候,造假就会成为人们选择的一种常态。
  • 不比傻-不用谩骂的方式,不要模仿对方不堪的思维。
  • 认错-一个肯认错的人,才有试错的勇气与机会。

思考如何产生力量,无碍乎两个字,即证悟。只证不悟,知识没有转化为隐性的经验来指导后续活动;而只悟不证则是盲目的模仿和跟从,以期望隐性的知识能够不经过自身实践而转化为自我的经验。所以只有既证又悟才能够真正提升自我并创造价值。在喷嚏网最近的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的读书笔记上面,可以看读他人之书,联系自我的实践加以论证,再有所感悟,即我想谈的思考的力量。对于问题和合作,文中谈到如下感悟可以参考。

关于问题:

  • 一个事情的现象,不一定是这个事情的问题所在;
  • 在没有确定问题所在的时候,人总是被自己的猜测吓到,而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断;
  • 对问题的判断总是从假设开始,然后根据事实检验、推断,验证,并逐步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冷静地思考,对于问题,要从多个方面看,每个方面的动机何在,目标何在;

关于合作:

  • 同理心,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对方;
  • 重要的是达成一致的成果,求同存异,如果没有原则分歧,尽量往中间靠;
  • 保持沟通,保持信任。信任就是速度;
  • 不要企图一次就把问题全部解决,有些问题在某些问题解决后,会自动消失掉;
  • 如果问题太多,就把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把小问题按轻重缓急来排序,或者舍弃。
  • 行动是最重要的,在行动的过程中,需要友好的监督和鼓励。

在喷嚏网的另外一篇关于《棋与人生》的读书笔记中,提到了无论是下棋或打乒乓球,还是每个人的生活,一切结果都是源于准备。胜利者的思维是这样的:胜利从来都不是偶然或天意的,也绝不是完全地依赖天份。在他们眼里,后天的勤奋和决胜的策略更为重要。决胜是一种思维的习惯,它展示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法:一种挑战自我、绝不放弃的勇气和才能。这一切,跟你拥有多少财富无关,跟你来自于哪里无关。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力量。而决胜思维的七法则简单总结如下:

  • 有梦想,才会有将来
  • 重要的是:尽管去做。让目标的指向去引导和检查你自己的路。
  • 知道“为什么”的人,总是知道自己要去往哪里,也总是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
  • 机会被大多数人错过了,因为它一身工装,看上去像是劳苦的化身。(爱迪生)
  • 跟风是为了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合理部分
  • 跳出你的圈子,用直觉来感知现实
  •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终点,只有勇气才是永恒。(丘吉尔)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本身也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一个人必须要有自我的原则和价值观,适合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仅仅是盲目的模仿和跟从,不是一味的照搬而不探询事物的本质。

对此,傅国涌提到了思考替代不了独立思考,中学教育要为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奠定基础,我曾经在《过去的中学》前言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中学自身要有清楚的定位,它不是通往大学的输送带上一个机械的环节,不是大学的预备学校,不是生产大学生的流水线,而是有自己基本的独立价值,比如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得到陶冶,知识得到训练,视野得以开拓,即使不再升学,作为一个人,他的文明素养,他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都是在这个阶段初步成型的。这远比分数重要得多。关键不是在中学开设“思考”课, “思考”课替代不了独立思考,还是要改革以分数为本的教育方式,让中学生从考试的战车上走下来,有空闲的时间抬头看看天空,想想与考试无关的问题。

张五常在读书与思考中谈到,整个读书的问题,你们要记住两点:读书就是思考,就是衡量。完全不是相信,完全不是要你佩服,完全不是要你死记。一般来说,名家的书是好一点,但有些默默无闻的好书,一样有值得一读。你要去学着衡量它的质量怎么样,要考虑它的思维。

  • 读书要尽量读大师的作品。我喜欢读一个大师的作品,喜欢跟着他的思路来读
  • 读书有教师指导很重要。有大师指导你可以省很多的功夫
  • 我喜欢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方面想不到,我就转另一方面。这种方法是可以想到的,不需要很高的智商。
  • 在思考方面,你既要学习别人的东西,又要自成一套。

有思考才有思路,有思考才有发展,有思考才有突破。只有提升思考的境界,才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博文提升思维的境界中即谈到了,如何提升思考的境界?我以为,至关重要的是要弄清思考的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也就是弄清为谁而思、为谁而用的问题。这是强化学习意志、提升思考境界的动力源泉。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那么,“应用的目的在于什么?”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篇里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名言后来被刻在马克思的墓碑上,说明它足以代表马克思的思考境界和追求。可以说,马克思在思考探索上表现出来的超人意志和热情,都来自于他那为“改变世界”而思考的目的和理想。

如何提升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那就应该是多在广度上面下功夫,越是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或许越应该多花些时间来关注,以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博文《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读书笔记中,或许能够找到一些启发。

视觉设计不等同于传统设计,是一个虚幻的冥想的,广阔的天空,设计人生,设计未来。绘画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能,所谓的绘画能力,就是一种将大脑的状态切换到不同的视觉/感知模式的能力,只要你能掌握画家们看事物的特殊方法后,你便能画画了。之所以我们没有掌握这种方法,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这就是左脑为主体的思维模式。大家都知道,人的左脑擅长语言、逻辑、时间、会聚,右脑擅长图像、创意、空间、发散。两个半脑只有一样的发挥作用,人才拥有智慧。可是问题是,由于很多时候左脑处于主导地位,它往往会越庖代俎,右脑擅长的事情,它也强着做,而往往又做不好。绘画是右脑擅长的事情,所以如果是左脑思维,我们便画不好画。发散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很不错,值得努力和学习,每个人都需要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刚开始觉得吃力,费神,可是静下心来细细体会,会发现,连学习的过程都充满乐趣和满足。发散和跳跃的思维,本身就带来了发现的快乐。

海阔天空的构思直率,清纯,简单和自由。而我们往往却自以为是,对知识轻率的态度使我们盲目的照搬固有模式,井底之蛙的看世界。人云亦云只能说明某种方法可能有效,但却很难说明某种方法绝对最优,大胆的去猜想往往才能跳出盒子,寻找一个新的世界。对于复杂问题问题分支和相关场景,解决方案很多。穷尽往往是无功而返,这时候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大胆的构思能力,对问题域进行限定。不要人为的通过定性思维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KISS(Kepp it Simple,Stupid)原则正式我们像外行一样思考的基本原则。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 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如果在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通常是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什么是“恶性循环”?比如,有这样一段议论:“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别人的。可是,话又说回来,要了解自己也确实困难,因为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这段议论就是“恶性循环”,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又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让人听了就会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下面让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见到: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首先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因为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或结论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比如“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在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它是一个容易解决和不大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在理论或者科学的层面上,它变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一个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其次,要注意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这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讲究层次和条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进行解释和论证,比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解释和论证要明白、有力,比如,概念的使用、语言的表达要清楚、准确,理由的陈述、结论的导出要明白、有力。 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他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独立思考的10个Dos & 10个Don’ts


「独立思考」的10个Dos & 10个Don’ts


当无止尽的新闻、观点、八卦排山倒海而来,要在庞大资讯中判断逻辑与真偽,独立思考相当重要。参考以下祕诀,可以帮你检视自己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编译/陈孟珠】

大部份的我们都认為自己可以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观点,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你知道「独立思考」的真正意涵吗?

回顾歷史,从伽利略、佛洛依德到达尔文,这些自由的思想家皆提出足以影响世界的创见。在当今「世界就在弹指间」的网路时代,无止尽的新闻、观点、八卦传闻,排山倒海而来,个人要在庞大资讯量中判断逻辑与真偽,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显得重要。

独立思考主要根基於自信,一种确实掌握自己的念头与感受,勇於挑战群体观点的能力,和聪明才智并无太大关联。儘管如此,人们通常还是需要练习才能顺畅地独立思考。

有创意的独立思考者会丢掉过多的假设,专注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练习挑战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习惯提出「為什麼」。或许你会因此冒著「过於批判」的风险,但也一定会发现,生活中逐渐出现更多积极、开放的朋友,人们也会因為你的观点与意见而印象深刻。

如何型塑自我观点?

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非难事,英国《心理学》(Psychologies)杂誌整合多位专家的意见,可以提供你参考。

1.找时间独处并充分放鬆。创意的种子需要空间才能萌芽,「不认同」某个观点,也需要更多的脑部运作,来判断事实、选择立场。因此如果你总是要求自己快速做决定,不允许自己有更多思考空间,结果就会是人云亦云,全盘接受他人想法。

2.和办公室裡的怪人聊天。美国波士顿顾问集团总监菲利普?依凡(Philip Evans)观察,职场裡通常都会有「怪人」,仔细聆听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试著针对那些怪问题发展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3.努力认识不同背景的朋友。和端庄的淑女聊天,或和电梯裡偶遇的公司总裁攀谈,都可以扩展你的经验。

4.假装自己是那个和你意见不合的人,然后用他的立场思考、辩驳自己的想法。

5.故意找出自己思考中的错误。当你听见或看见任何讯息,都不要视為理所当然,尽可能找出其中的错误。

6.当某项资讯被註明為引述自某位专家,务必追问该位专家是谁。如果资讯来源的确真实可靠,试著找出这项资讯可能存在的偏见,例如这项资讯来源者的背景或专业知识有可能影响资讯本身的客观性。

7.阅读不熟悉的跨领域书籍。如果你喜欢心理学,试试看歷史或哲学。愈是不熟悉的领域,愈能有不一样的刺激。

8.你通常习惯如何描述问题?试著用其他单字、语言描述问题,或许问题也会跟著改变。

9.倾听你的直觉。你真的是这麼想的吗?这个感觉够真实可靠吗?

10.提问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显而易见的问题通常最容易被忽略,例如,「我们可以换个顏色吗?」

哪些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徵兆?

除了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丢弃既有的坏习惯。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下的情况,就要注意了。

1.你相信且依赖自己的经验,不太需要任何数字或通论的佐证。这听起来很像是独立思考,事实上,你很有可能只是用自己的经验与未受检验的惯性来詮释问题。

2.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偏见,或曾被认為有偏见,请严肃地看待它。认真检视你的知识/资讯来源有哪些,(例如,你是如何认识不同国籍、不同宗教的人?)并质疑自己的假设。

3.你依赖或引述哪些自己根本没有亲眼看过或亲耳听过的谈话、文字。

4.你会用单一观点评论艺术(一本书或一部电影)。或者,你会因為多数人(包含专业影评)的评价不好,而放弃去欣赏一部电影,即使该部电影的导演或编剧原来深受你喜爱。

5.每个你认识的人总是认同你的看法。

6.当有人驳斥你的意见或信仰,你会感到气愤、受伤。或者你会兴起防御心,甚至惊讶於自己的过度反应。

7.经常分享「奇闻軼事」。故事,的确很有力量,但一遍一遍由不同的人讲述,就经过一层层的过滤与詮释,而逐渐丧失其真实性。好的佐证是客观且禁得起观察,而非茶餘饭后的小故事。

8.依赖个人的记忆。要说服你接受人类的「心灵资料库」一点也不可靠,的确很难,但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吉伯特指出,我们的大脑是选择性的记忆,并且会留下许多扭曲的回忆或不寻常的缺口。

9.缺乏证据,贸然断下因果关係,只因為两个事件同时发生。

10.辩论时,你不了解对方观点,可能是自己思考不清楚。在一场辩论中,如果你不了解对方的观点,你就无法回答对方提出来的问题。例如你赞成死刑,对方的提问可能是,為什麼死刑不算是一种谋杀?杀死另一个人又如何改善现况?

唯有建立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真正让别人注意到你,看出你的能力。

本文出自 Cheers杂誌74期 封面故事:勇敢飞
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对孩子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教育孩子懂得怎样将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只有拥有了仔细观察现象的习惯,并能通过现象抓住本质,才算真正学会了学习。

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使孩子学会和做到以下几点:

观察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农村、山川河流、天空云朵、动物植物等一切自然存在。

观察人的外貌、形态和行为,由表及里,深入到洞察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

引导孩子认识周围事物,留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普通中看到不普通。

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要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关心的关系。

明确观察对象。善于从复杂的背景中将观察对象突显出来,即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有针对性地观察主要的东西。

注意细节,加强差异辨析训练。某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用手指蘸一点儿尿液,并用舌头去品尝,然后叫学生们照做。学生都皱着眉头照做了。但老师却说:“你们都没有照我的动作做。如果你们观察仔细的话,应该发现,我伸入尿液中的手指是食指,而用舌头去舔的却是中指。”

排除错觉干扰。心理学家认为,错觉是人类天生的弱点之一。观察时需要思考,不要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不平整的镜子里反射出的影像和事物本身形态并不一样。

指导孩子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老舍在《多练基本功》一文中,曾以观察灯光为例,对这一问题说得非常清楚。他说:“灯光是什么样子,近处如何,远处如何,雨中如何,雪后如何,都仔细观察观察。”

指导孩子观察一定要全面,切忌以偏概全。善于分析综合,加强局部与整体的观察训练。让孩子了解局部与整体之间矛盾而统一的关系。

要求孩子随身备个小本本,坚持记录观察笔记。这种随时记录的本子,可以叫记事本、随记本、拾零簿,也可以是随笔、心得笔记、词汇手册、观察笔记,把平时看到的、想到的、有疑问的、有感悟的,都记录下来。
读书与思考

  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人类从有文明史以来就免不了要和书本打交道。书籍作为知识学问的载体,一代代传承下来。读书就是接受知识、接受思想的过程,但人类的知识是在不断增加的,思想是在不断进步的,现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前人没有经历过的,也是他们无法想象的。这就需要我们把读书所得的知识与不断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不仅要学会读书,还要学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实现读书的真正意义。如果只是为读书而读书,根本不加思考,那就是死读书、读死书了,这样的读书态度是不足取的。

  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读死书。既要勤学,又要善思,这样才能实现学习的意义。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强调读与思同样重要。关于读书与思考的问题,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古今中外知识界意见和看法是如此惊人地相似,可谓英雄所见,足以证明,读书离不开思考,思考有助于我们对所读之书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同时,书读得多了也能够促进我们的思考,使我们的思想能力、思想水平不断提升。

  光读书不思考,就会养成照搬书本教条的习惯。这种人如果是普通人,顶多是迂腐的书呆子,虽然其言论行为有些可笑,却也无伤大雅;可若是委以重任,其结果就很可怕了。赵括虽然读了很多兵书,但并无用兵经验,他把战场生死视同儿戏,只会纸上谈兵,最终误国害己。马稷言过其实,照搬兵法教条,导致街亭失守、自己被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照搬苏联军事学院课程,指挥红军与强敌打阵地战,使中国革命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读而不思、食古不化的读书方法,会对事业造成极大损害。

  可见,读书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以及事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先贤的教导,既读且思,勤读善思,熟读精思,真正学会读书,不做书呆子。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读书,特别是阅读经典,就不能只是看热闹,或者只读文本的字面之意。经典文化不是一读就懂的,真正意义的经典阅读,需要阅读主体的思想介入,还需要与现实生活和教育内容的内在衔接。在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对话。

  没有战略的读书叫享受,有战略的读书叫学习;没有思考的读书叫看字,有思考的读书叫沟通。好象一生都在构造桥梁,意图连接往事和现在,现在和未来。那个从桥上坠落的不是砖头,是散落的灵魂之书。

  任何一部作品(包括名著),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只要其中有精华而且精华占了主流,我们就应该抱着负责的态度对其给予公正的评价:对于其中有价值的地方,要予以肯定和赞扬;对于其中可能贻害后人的地方,则予以揭露与批判——无论怎样,装腔作势、哗众取宠、信口开河,或是故意“颠覆传统”吸人眼球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不应该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弄笔人应有的作风和态度。俗话说:“人嘴两扇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此话固然不假,但那不过只是泼妇的伎俩,不该为自命清高的文人们所效仿。而我们这些弄笔人凭的却是一支笔,尽管只是这只笔,却有着“用艺术手段感染读者、明辨事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特殊能力”,也有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数黑论黄的特殊权利”。即便我们的“能力”和“权力”并不那么强大,可是也应该诚惶诚恐,千万不要因为一时之失而成为可悲而可恨的后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在对待名著的问题上,我们绝对应该本着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细读文本、去深入思考、去调查分析,只有这样,才可能最终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而由这种精彩形成的文章,才会令读者信服和钦佩,才会是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的佳作。  

        教师在读书和思考充溢在每天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读书为的是教好书,为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为的是使课堂鲜活灵动;思考是在教学前思考,拿出以生为本的最佳的教学设计,教学中思考为的是动态生成精彩,教后的思考为的是反思凝结不断的提升让智慧伴随着读书而生成,让思想伴随着生命的灵动而蕴育!

  谈到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对同学们来说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是读书的好时期,同学们一定要“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是指要培养读书的兴趣,只有发现、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并坚持走下去,才是自己的成才之路。“多读书”就是要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著作,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书籍。“读好书”则是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成才需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只有形成兴趣,才能成就优势。对于读书之后的收获,郑教授认为不能以读书的多少作为评判标准,而要以自己读书之后单位时间内诱发的思想风暴的强度来衡量。

  评判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在于其思考问题的水准。生活中,大多数人是靠思考来生存的。阅读书籍需要思考,阅读生活也同样需要思考。因此,学子一定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时刻关注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将掌握的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相互补充、验证,才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解读。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而为什么中国人不善于发现问题?问题症结就在于中国式教育不能使人的智慧得到真正的提升。中国应试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如何解题,而不是如何发现问题。科学研究就在于创新,不亦步亦趋。郑教授期望同学们要坚信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思考眼光,要忠于自己的感受,走自己的道路;要对自己内心的追求不断进行考量,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受外界环境的制约,要保持自己思考的自由。

谈如何独立思考的短文

2009-11-08 10:47:41 来自: FRANK@太长(本人很羞涩) 
作者:钱敏杰 
前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曾经说过这么句话:“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人,在宣传机器的强大攻势下,很容易背离自己对事物最初的认识。 
尽管大部分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存教育体制下,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始终是少部分。更多情况下,人们把知识当作思考,另外,坚持思考有时候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比如多年前的林昭和顾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里常见到许多“知道分子”,最典型的例子是青年歌手大赛里,余秋雨老师皱着眉头问着参赛选手1和2有什么区别。 
那么什么是独立思考? 
我认为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对信息的分析基础之上,对事物的观点。 
而一个观点,包含着四个部分。

1.事实。(FACT) 
2.假设。(Assumption) 
3.逻辑。(Logic) 
4.结论。 (Conclusion)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有这么一个观点:“应该允许同性恋者结婚。”(李银河) 
这个观点的事实是:1.世界上有很多同性恋。2.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一样有基因基础,而非一种病态。 
这个观点的假设是:少数人权利的保障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这个观点的逻辑是:允许同性恋者结婚保护了少数人的权利。 
所以最后得到这个观点:应该允许同性恋者结婚

这里要说明几点: 
1.光有事实构不成观点。 
有的人满腹经纶,但却没有任何的思考能力。典型的如孔乙己。 
2.观点里的假设成分,常常涉及价值判断。 
比如上面这个例子里的假设。 
3.观点的正确性常随时间而变动。 
没有一个观点是永远正确的,观点随时间或外界变化而修正。 
4.许多人的观点是伪观点。 
很多人的观点或缺少事实的支撑,或缺少假设,或缺乏逻辑,或者干脆三者都没有。 
这其实是经过灌输以后的一种反应而已。 
典型的观点如“学生创业很难成功”。

那么我们如何练习独立思考? 
我给出几个操作性的建议。 
第一:要有足够的信息源,即是要掌握足够的事实。 
第二:要强迫自己对事实形成价值判断,要有自己的价值观。 
第三:通过阅读逻辑学的书,或是GRE的作文Argument练习自己的逻辑。 
第四:当你看到别人提出一个观点时,注意分析观点的几个元素,不要视为理所当然。 
第五: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如果你没有时间思考,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观点。 
第六:不要因为别人的反驳,或是听了一些奇异的观点,就感到气愤、甚至有心理防御。 
第七: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思考的偏见,尽力去克服。

独立思考很难, 
但这是一件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