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 孟姜女 全剧:南宋四家山水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系列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55:35


南宋四家山水作品欣赏
——中国山水画系列之四
图文/网络       搜集.整理.编辑/齐鲁人
南宋四家是指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
他们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元代汤厚谓:“南宋画院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马远、夏圭、李迪、李安忠、楼观、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差加赏识,其余亦不能尽别也。”倡此说者为明代唐寅题刘松年《春山仙隐图》,有所谓“李、刘、马、夏”之称。其后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 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于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圭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相关链接:南宋时期,理学、禅宗皆很发展,思想界十分活跃,而且理学与禅宗趋向互溶,如理学大师朱熹就与禅僧往还,交流学问,颇为相得。
这一时期禅宗南派也更为繁荣,许多饱学之士不满当局偏安江南,纷纷逃禅为僧,以求寄托,僧侣的文化水平随之提高。一批禅宗僧侣画家亦应运而生。他们以禅宗南派“顿悟”思想指导绘艺,着墨不多,深藏玄机;题材不拘,皆作禅理;所绘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调。
李唐
李唐 ,(1066年—1150年),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晞古。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临安,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
李唐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他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长夏江寺图》、《采薇图》等。
李唐横跨了南北宋两代,是画史上承先启后的人物。

李唐《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图中是粗砺嶙峋的石质山壁,松树林于乱石中拔起,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两侧的溪涧流水沿石而下,观者彷佛可感受到水流的速度与声音。
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作“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于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采薇图》画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在商朝末期,有个小诸侯国叫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小儿子叫叔齐。老国王想把王位传给叔齐。但当老国王死了之后,叔齐把王位让给了老大伯夷。伯夷说:“父亲让你继承王位,而不是我。”于是伯夷就悄悄地离开了。叔齐不肯继承王位,也走了。后来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了,天下都归顺了周朝。两人听说了以后却耻于向周称臣,并出于义愤而不食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集野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中。
图中正面坐着的当是伯夷,侧面倾身而坐的当是叔齐。伯夷双手抱膝,头微侧,正在静听叔齐的议论,他忧愤的面容略带沉思。叔齐右手撑地以一只手支持斜倾的身体,左手扬起,伸出二指,似乎在与他的兄长谈说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人物的关系、姿势,都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李唐画这幅画的是有他的目的的。时值国难当头,他希望人们看到这幅后,以此为鉴,做一个有骨气的宋朝人,打败金人,恢复宋朝江山。

李唐《策杖探梅图》
此图描绘江南赏梅花之景。画家在定居临安后,开始接触江南山水,在他观照中,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树是翠的,石是润的,风是轻的……风光旖旎,画笔简练,线条秀长,用墨用水,淋漓畅快,创制了前人所未有的“大壁劈”皴法。为浙派山水画开了先河。

李唐《松湖钓隐图》
此图绘高山下平湖一泓, 一渔翁坐在船头上钓鱼。画中高山石用小斧劈皴,松树画法显得严密,松针繁茂,充分表现出松树的状态。整幅画面具有娴静而舒雅之情。
刘松年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因居于清波门,有刘清波之号。南宋画家。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光宗绍熙间为画院待诏,宁宗时曾画《耕织图》。擅画山水,师张训礼(本名张敦礼),而名声盖师,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画学李唐,画风笔精墨妙,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界画界画屋宇工致准确,山石多用小斧劈皴,于苍健中寓秀润。兼精人物,神情生动,衣褶清劲。所作《中兴四将》、《便桥会盟》等图,表现了拥护抗金、反对投降的思想。后人将他与马远、李唐、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四景山水图》、《溪亭客话图》、《醉僧图》、《罗汉图》等。

刘松年《秋窗读易图》
图中两株松树高耸挺拔, 四周枝叶繁茂,远山如带,林中房舍隐现, 山石用斧劈皴和淡水墨渲染相结合,画面貌较之李唐山水为秀润。




《四景山水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共四段 每段均纵41.3厘米 横69.3厘米
此画绘春、夏、秋、冬四景。第一幅,春景,堤边庄院,桃柳争妍。第二幅,夏景,柳岸虚堂。第三幅,秋景,老树经霜,青红如绣。第四幅,冬景,雪披高松,下荫深院。树石笔法挺劲,界画工整,略近李唐,而精细过之。
马 远
马远(约1160年-1225年),字遥父,号钦山,中国南宋杰出画家。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是世代画家的后代,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马远擅长山水画,继承和发展了北派山水的画风,能自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用大斧劈皴描画方硬奇峭的山石;树木用笔简要多姿,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大都运用界尺,而加衬染;点景人物自然生动,用不同的线描表现不同条件下的各种水势,对自然观察详细,写实能力高超。
马远创造了构图简洁、以偏概全的方法,即突出主景于一隅,其余用渲染手法逐渐变化为朦胧的远树水脚、雾雨烟岚,并通过指点眺望的人物,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向虚旷的空间,给人以遐想的余地。他的画被当时评价为:“边角之景”,“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人称“马一角”,后人也有认为这是南宋偏安的写照。
马远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画受到当时皇室的青睐,多有当时宋宁宗杨皇后的题字;与夏圭并称“马夏”、又謂「馬一角、夏半邊」。
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與李唐、刘松年、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家”。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孔丘像》等传世。

马远《踏歌图》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行。”这是《踏歌图》的题诗,也是马远要以画来颂扬年丰人乐、政和民安的景象。此画将人物画在画面的近景处,一老者刚过小桥,右手扶杖,左手挠腮,摇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态可掬。随行二老者其中一人双手拍掌,双足踏节,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带、躬腰扭动,舞态可人。后行 人,肩扛竹棍, 上挑葫芦,身前倾,腰微弯,和节而踏。四个人动态不一、却动律和谐,人乐年丰之气象在活泼灵动的舞姿中呈现。垅道左面的两个孩子给画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相宜,构成了画面人物动态与气氛的协调。画的中景是高耸的巨岩,宫阙在丛树中若隐若现。具有帝皇的象征意味。作者似乎在把这样一个观念体现在画中:人乐是因为年丰,年丰是因为皇帝治理有道。但从情趣上看,近中二景并不那么协调,有勉强为之之感。这是作者试图把自已对“村野俚俗”质朴的喜爱与对皇家“高贵雅致”富丽的崇尚这两种不同的情感统于一个画面中。虽然有皇帝的题诗赋予此画的思想内容,但也不能协调起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卧石与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上夹用些许长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险与水纹柔和的勾法形成强烈的对比。




《水图》宋 马远 绢本设色 纵26.8厘米 横第一段20.7厘米
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水图》画各种不同的水波。1.缺半幅,且无图名,2.曰“洞庭风细”,3.“层波叠浪”,4.“寒塘清线”,5.“长江万顷”,6.“黄河逆流”,7.“秋水迥波”,8.“云山沧海”,9.“湖光潋滟”,10“云舒浪卷”,11.“晓日烘山”,12.“细浪漂漂”。表现了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丰富多姿,水墨苍劲。这里选两幅。此图四字标题多是宋宁宗皇后杨氏所书。

《梅石溪凫图》宋 马远 绢本设色 纵27厘米 横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绘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凫飞集浮泳。剪裁、构图新巧。有款“马远”二小字。所绘梅枝刚劲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树干,显得“瘦硬如屈铁”。山石用大斧劈皴,坚实,爽朗而有力。水波绘制生动,表现迂迥、盘旋、以及由微风吹起的微波,画得十分动人。马远的山水画变古来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写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独坐”的说法。
夏圭
夏圭,宋代杰出画家。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院待诏。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夏圭长于山水画,亦能画人物。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因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
夏圭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效果。树叶有夹笔 ,楼阁不用界尺,景中人物点族而成,神态生动。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后人认为此系南宋偏安写照。
夏圭一类画法多少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画雪景学范宽。后人把他与马远并称“马夏”,合李唐、刘松年称“南宋四家”。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卷、《西湖柳艇图》轴,均辑入《故宫名画三百种》;《遥岑烟霭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溪山清远图》宋 夏圭 纸本水墨 纵46.5厘米 横889.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珪此幅《溪山清远图》表现了江南山水因湿气使云气弥漫于山林间的景象,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夏珪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迭迭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里,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此外,夏珪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干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溪山清远图》构图疏密相间,剪裁巧妙,笔法坚挺峭秀。其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者欲雨,树石浓淡遐迩分明。由于运用更多的水分(同马远相比较),于是就更具有“墨汁淋漓”的效果。其皴法为“拖泥带水皴”或“带水斧劈皴”,是先用水笔,再用墨笔渲染。
欢迎朋友光临谢谢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