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法学会:感冒吊水:一个谋财害命的中国西医骗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08:32

国家发改委关于中国人“一年人均输液8瓶”的统计数字一出,举国哗然。曾几何时,输液似乎已取代了打针、吃药,成了治疗的代名词。

一般老百姓的就诊经历显示,最常见的病诸如感冒、气管炎、拉肚子等,医院的治疗方法就是输液,而且主要是输抗生素类药物,少则三天,多则六天,其花费从300多元到八九百元不等。

很多患者都心里起疑:“我的病是不是必须输液才能好?”
专家明确的结论: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80%的感冒可以不用输液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刘又宁的回答是令很多人震惊的“常识”——感冒可以不治自愈。他指出,治疗感冒最好的药就是“多喝水、多休息”,还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和合适的湿度”。

海南省农垦总医院副院长何海武表示,没有并发症的感冒是可以不用输液的,市民可以通过多休息、多喝水、有充足睡眠,再补充维生素,通过这些方面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感冒是可以不治自愈。而一旦感冒发烧引起了上呼吸道感染,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治疗,或者考虑输液。或者是一些患有基础性疾病,比如肺结核,心衰,肝病等患上感冒发烧的,可以通过输液来治疗。

按世卫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应该“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一直是医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

在美国,如果病人看的不是急诊,医生一般不会安排静脉输液,对于含抗生素的“吊瓶”更是慎之又慎;在澳大利亚,当地人鲜有“输液好得快”的观念,很少有打吊瓶甚至打针的经历,甚至有人25岁了从未输过液,甚至都不知道“打吊瓶”的英语怎么讲。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部分患者进医院,其实是不需要输液的,过度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从药品的收入里获得,而医生收入的50%要从药品里获得,所以开大处方、输液,实际上是以药养医的体制造成的。

行业内有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抗生素是当前医药市场的“暴利之最”,通常利润率为20倍,而医生从抗生素中拿到的回扣点数也是最多的。

“抗生素的回扣一般都高于30%,个别低于30%的抗生素,如果加上学术交流、旅游、出国考察等因素则远远高于30%;有些医生拿回扣的数目惊人,一些重点科室的重点医生每月仅拿药品回扣就超过万元……当然,上述费用最终都得由患者‘埋单’。”


小常识:

静脉输液
出错率高

静脉注射在感冒发烧等“战场”上,常常被称为“大炮打蚊子”,不仅浪费,而且还有隐藏的风险,可能造成额外的“伤亡”。

有医生评论静脉输液称“这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它也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
  可能致不适甚至感染

由于静脉输液必须借助医疗器械,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不适甚至感染。专家介绍称,即使注射器和针头等器具完全消毒,输液依然存在着其他风险:如果打点滴时使用的药液浓度过稀或过浓,就可能在进入人体后,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输入过多药液,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甚至,如果针管药液中混入气泡或者血凝块,还会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

一半案例都会“出错”

英国有研究发现,在静脉输液的配药和执行过程中,大约有一半案例都会“出错”,其中1%的错误是严重的,58%的错误则相对温和。

2004年,英国国家病人安全专责机构首次发布关于静脉输液安全性的报告称,每年英国约有1500万人次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其中的大部分治疗都是顺利的,但每年出错案例都超过700个。澳大利亚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静脉输液过程当中的出错率为18%。研究于2003年对639次静脉输液进行了687次观察,为时4周。结果显示,124次出错当中,18%是施药错误,79%是执行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