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梦见房上有麦子:主题:补中益气汤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4:00
浅谈补中益气汤治疗低血压2010年11月18日 健康有为网 www.kanguv.com 分享至微博

  补中益气汤方出于《脾胃论》,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临床惯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引起的诸症。笔者在临床中根据本方的作用机理,试用于治疗低血压数例,兹选择两则案例报告如下:

  病例链接

  患者1:刘XX,女,16岁,2004年4月20日就诊,自诉3个月来,经常头晕,甚至多次昏倒,经多处延医医疗无效,不能继续学习,准备何尝治疗,刻诊:面争萎黄,头晕乏力,胃纳欠佳,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血压9.3/6.2千帕(70/45毫米汞柱)。辨属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证。治宜健脾温阳,补气益血。选方补中益气而加减: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升麻9克、当归15克、桂枝12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10克,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先服5剂,症状好转,现服5剂,诸证皆愈,血压15.3/10.7行帕(115/80毫米汞柱)。经随访1年未复发。

  患者2:杜XX,男,55岁。数年来因经常头晕、心悸、少麻、精神不振, 不能坚持工作。于2003年3月12日就诊求治。刻诊: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头晕、心悸、少寐、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两寸脉尤甚,血压10.7/6.2千帕(80/45毫米汞柱)。此乃脾胃虚弱,气血两虚,心失所养,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5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桂枝15克、制附子15克、焦枣仁15克、五味子15克、陈皮9克、炙甘草10克,水煎,每晶1剂,早晚分服。3月20日二诊,头晕减轻,饮食,睡眠均见好转,血压13.0/8.0千帕(100/60毫米汞柱)。原方继服10剂,共服15剂,诸证皆愈,血压16.5/10.5千帕(123/78毫米汞柱)。改服补中益气丸,归脾丸,每次各1丸,每日2次,以巩固疗效。经随访3年,血压正常,身体健康。

  讨 论:

  低血压属中医眩晕范畴,多责之气血不足,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头。本方具有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并有养血作用。脾为后天之本,系气血生化之源,且气为血帅,血随气升。加入附子、桂枝、取其温阳通脉,并有强心之功效。运用本方,使脾胃健,化源足,血脉充,阳气复,气血升,其证自愈,实为升血压之良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48例

http://www.51kang.com 2005-8-26 11:31:28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小儿便秘是常见的临床症状,除便秘引起排便困难外,常伴有纳差、腹胀、腹痛及消瘦,部分患儿可伴有肛裂、痔疮及肛周脓肿,不利于小儿的正常生长及发育。既往用开塞露,年长儿用麻仁润肠丸可暂时缓解便秘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3年9月~2005年9月,我们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观察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儿,共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14岁;均无肠道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系统病变的单纯性便秘患儿,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年;便秘时间最短3天,最长7天;表现为大便干燥、质硬或如羊屎,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排便困难,或伴腹痛、腹胀、嗳气食少,或不思饮食,口气秽浊,烦躁啼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2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黄芪10g,党参10g,柴胡5g,升麻5g,当归5g,白术5g,陈皮5g,甘草3g,桃仁5g,槟榔5g。以上药量为5~8岁患儿用量,用量随年龄大小酌定。随症加减:腹痛者加白芍、甘草;腹胀明显者加厚朴、槟榔;挟食滞者加焦三仙;口渴喜饮者加玉竹、石斛、生地黄。用时加水适量浸泡30min,文火煮沸15min,取汁50~100ml,饭前、饭后1~2h服,或分2~3次温服,每日1剂。对照组:服西沙必利0.2mg/(kg·d),分2次口服。两组观察14天。治疗期间忌食生冷刺激之物,停用泻下药,多饮开水,多食蔬菜水果,定时排便(不论有无大便),增加运动量,一般治疗1~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不复发(我们拟定为8周不复发);好转:3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未愈:症状无改善。


  1.4  治疗结果  治疗组48例,治愈20例,占41.67%;好转24例,占50.00%;未愈4例,占8.33%。对照组24例,治愈5例,占20.83%;好转11例,占45.83%;未愈8例,占33.33%。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66.6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便秘的发病与小儿肠道解剖、生理有一定关系,由于小儿肠道相对较长,肠壁薄而黏膜细嫩,血管丰富,虽通透性好,但屏障功能较弱,加之肠壁弹力纤维和肌层发育不全,肠蠕动力不够大,肠肌张力降低等易造成食物残糜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得较硬而难以排出。患儿便秘日久可出现精神萎靡、腹胀、头晕、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消化不良现象,个别因便时努挣而易引起脱肛、肛裂或诱发疝气等病变。中医认为便秘的主要病因病机,一是素体脾虚或病后脾胃虚弱,缺乏中气的推动之力,不能建立正常的胃、结肠反射机制,大肠传导无力则便秘;二是肾虚则司大肠的功能失常;三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阴血不足,则“水少舟停”而便秘;四是胃肠积热、饮食停滞的症状;五是小儿先天不足、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偏食、未建立正常的胃、结肠反射。。中药对小儿便秘的治疗早有研究,多数采用“以泻为主”,“增液行舟”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欠佳,甚至过量运用“泻下药”造成“泻性结肠”。


  我们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认为本病多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导致肠道运转无力所致,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塞因塞用”治疗本病,治愈好转率达91.67%,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补中益气汤其功效具有提升中气,能增强肛门括约肌的肌力,增强直肠黏膜的附着力。方中
运用黄芪、党参、白术以补益肺脾之气,使肠道运化有力;柴胡、升麻升清降浊使气旺而推动糟粕下行;陈皮、槟榔理气,当归和血,消食化积、健胃促食欲之功效;桃仁润肠通便。因此,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润肠通便之功。现代研究证明[4]:补中益气汤对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实验证明:本方配伍升麻、柴胡时,对动物肠蠕动有促进作用。本方对乏力、头晕、汗出、恶心、厌食等症状亦有较大的改善,通过我们的临床应用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之,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方法简便,疗效明显,口感较好,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治疗方法。

 

补中益气汤儿科运用举隅

首席医学网   2009-6-29 9:33:09  字体:【大 中 小】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创, 是李氏“脾胃内伤”思想的代表方剂, 于临床治疗中气不足、中气下陷及气虚发热证。笔者常以此方化裁治疗儿科疾病获良好疗效点击查看更多慢性鼻炎遗尿症脱肛补中益气汤中气不足相关信息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创, 是李氏“脾胃内伤”思想的代表方剂, 于临床治疗中气不足、中气下陷及气虚发热证。笔者常以此方化裁治疗儿科疾病获良好疗效, 现举例介绍如下:


1 慢性鼻炎 张某, 女, 8 岁。因鼻塞、流涕1年余, 加重1 个月就诊。患儿1 年前感寒后出现鼻塞、流清涕, 未予及时治疗致使上症时轻时重, 迁延不愈, 鼻涕或清稀如水, 或粘稠色白, 曾服用清热解毒口服液、千柏鼻炎片及头孢氨苄等治疗, 病情反复发作, 遇寒加重, 得暖减轻。1 月前受凉上症加重。患儿平素纳差便软, 少言懒动。

诊见: 面色白光白, 鼻塞流清涕, 鼻腔粘膜肿胀色淡, 舌质淡、苔白, 脉细弱。辨证属肺脾气虚, 鼻窍失养, 外邪滞留为病。治以温补肺脾, 通窍散寒。

处方: 黄芪15g,党参、白术各l0g, 当归、陈皮、防风、荆芥各6g, 升麻、柴胡、辛荑、白芷各5g, 细辛2g, 炙甘草3g, 水煎服, 每日l 剂。服药3 剂后上症减轻, 效不更方,继服6 剂而愈。


按: 慢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窒”, 因肺开窍于鼻, 故鼻窍功能与肺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本例患儿鼻塞、流涕1 年余, 病久致肺脾气虚, 风寒邪气滞留鼻窍, 故予以补中益气汤加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辛荑, 共奏益气解表, 扶正祛邪之功而获效。

2 遗尿症 杨某, 女, 7 岁。1998 年11 月16日初诊。患儿自幼睡中小便自遗, 少则每晚1~ 2次, 多则4~ 5 次, 睡眠较深, 难以唤醒。平素不思饮食, 便溏, 易患感冒。10 余天前患重感冒后遗尿频发, 每晚4~ 5 次。

证见: 神疲倦怠, 面色少华, 舌质淡、苔白, 脉细弱。此乃肺脾气虚, 上虚不能制下, 遂致遗尿不断。治当补肺健脾, 固涩止遗。

药予: 黄芪、山药各15g, 党参12g, 白术、益智仁各9g, 当归、乌药、麻黄各6g, 升麻、柴胡、陈皮各5g,
桑螵蛸、鸡内金各10g, 炙甘草4g, 水煎服, 每天1剂。服药5 剂后遗尿减为每晚2 次, 但夜间醒后神志朦胧, 于上方加石菖蒲、远志各6g, 继服6 剂遗尿消失, 夜间可自醒排尿, 续用上方6 剂, 隔日服用1 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 小儿遗尿多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尤以肾气不足为多见。本患儿遗尿伴有倦怠乏力, 纳呆便溏, 经常感冒, 证属肺脾气虚, 故予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并加用桑螵蛸补肾助阳、缩尿止遗, 鸡内金止遗尿、消食积, 菖蒲、远志醒脑开窍, 麻黄温肺升清, 肺气得宣, 膀胱得固, 遗尿自愈3 脱肛 赵某, 男, 5 岁。因腹泻3d, 脱肛1d就诊。患儿系早产儿, 自幼体弱多病, 3d 前出现发热、腹痛、腹泻, 经治疗热退, 可仍腹痛、腹泻, 于今晨排便时发现有肿物自肛门脱出, 便后须用手帮助托回。

证见:面色少华, 神倦气乏, 腹胀纳少, 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弱。粪常规: 大便呈黄色稀糊状,白细胞偶见?H P。证属脾胃虚弱, 中气下陷, 升举乏力致直肠脱出。治当补中益气, 升举固脱。

药用:黄芪18g, 党参、炒山药、茯苓、焦山楂各15g, 白术、苍术各9g, 白芍10g, 陈皮、升麻、柴胡、诃子、乌梅各6g, 当归3g, 石榴皮8g, 炙草5g。进药3 剂脱肛回纳, 大便转稠, 日2 次, 续用3 剂诸症皆愈。


按: 该患儿先天不足, 体虚瘦弱, 又因发热、腹泻致中气下陷不能收摄而脱肛。《疡科心得集·辨脱肛痔漏论》中曰:“治脱肛之证, 不越乎升举、固摄、益气三法。”故而习用先辈之经验, 投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而获效。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有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为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而设,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该方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用治中老年人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和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气淋)泌尿系感染多见于中老年人,尤以女性患病率最高。
  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为常见症状;前列腺肥大为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尿频、尿急、尿有余沥为主要表现。治疗多以中药清热利湿、利尿通淋或加用西药抗生素为主。但对长期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中老年慢性泌尿系感染和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多以尿频、尿有余沥为主症,且劳累后加重。同时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脾胃虚弱症状,此乃素体脾虚,或久病多用苦寒,脾阳受损,下元不固。治当健脾补气温肾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常获佳效。患者,女,71岁,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十多年,每于劳累则诱发,经多方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平素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经常出汗,舌淡苔白脉细。血常规正常,尿镜检白细胞少许。证属脾气不足,肾元不固,治宜补益脾土,温肾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党参10g,当归10g,车前子10g,萹蓄15g,瞿麦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以上继续服用5剂症状基本消失,后改为补中益气丸二丸口服,每日2次,连服20天,追访1年未复发。
    2  糖尿病(消渴)
  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形体消瘦之三多一少症状,多伴少气懒言,形疲神倦,心悸脘痞,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此乃脾虚不运,湿浊中阻或痼疾已久,久服苦寒之品,消渴未止,脾胃反伤,湿痰中生,血糖无以调节利用而蓄积,尿糖无以固摄而外池,治当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疗效较佳。患者,男,47岁,患乙肝多年,糖尿病3年经多方治疗,效果欠佳,平时多饮多尿,自述每晚饮水二暖瓶(约4000~5000ml),夜尿频多,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血糖14.4mmol/L,尿糖(+++)。辨证为消渴,脾肾气虚,中阳不振,痰浊湿冷,津不上呈。治宜温养脾肾,生津止渴。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人参10g,当归12g,升麻6g,柴胡12g,陈皮10g,白术15g,茯苓15g,熟地15g,枸杞15g。水煎服,1日1剂。5天后复诊患者口渴多饮明显减轻,每夜饮水减少一半,以上方继服5剂。三诊时症状基本消失,夜间睡眠6h可不饮水,复查血糖6.5 mmol/L,尿糖(-)。以上方继服10剂改为补中益气丸加六味地黄丸口服1月,复查血糖、尿糖均正常。上药继服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无复发。
    3  气虚外感 中老年患者,多表现为感冒反复发作,汗出较多,劳累后加重,伴气短乏力等症,治疗以补气健脾增强抵抗力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患者,女,50岁。近2年来发热怕冷反复发作,平时头晕乏力,咳嗽吐痰,口服中西药物后可减轻,但每于劳累后反复发作。近1周来症状加重,虽经消炎退热治疗,病情无好转。查双肺呼吸音粗,舌淡红,苔薄黄,脉细。为脾肺气虚,余毒未解。治宜益气扶阳,解毒祛邪,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黄芪15g,防风15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5g,党参20g,当归10g,甘草6g,桔梗15g,水煎服,1日1剂,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唯感咳嗽吐白痰,以上方继服3剂诸症悉除。嘱其每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服补中益气丸4盒以防感冒,增强抵抗力。
    4  讨论补中益气汤所治方证是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形成的一系列病证。
  方中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使药。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含有生物活性多粘体,对诱生病毒干扰素有促进作用,并能调节增强免疫功能,增强肌体抵抗力[1]。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增强肌体抵抗力,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糖及胆固醇[2]。白术有利尿、降血糖及抗菌作用[3]。诸药相配相得益彰,起到调理脾胃、升阳益气、增强肌体抵抗力等作用。本方临床应用广泛,使用方便易行,无任何毒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盂肾炎1例
作者:马志钢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1~2005年笔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共治疗慢性肾盂肾炎2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大72岁,最小37岁。其中服6剂治愈2例,10剂治愈者6例,其余病例服10~20剂不等,平均服药14.5剂。
  1.2  方法  方药组成: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柴胡6g,升麻10g,当归15g,桂枝6g,竹叶6g,甘草6g,大枣6枚。水煎2次,去渣取汁300ml,早晚分服。
  1.3  结果  22例均治愈,尿常规检查均为阴性。
  2  典型病例
  ,女,40岁,2005年7月6日初诊。患者患肾盂肾炎10年余,症状时轻时重,每次发病时经服中西药物均可减轻痛苦,但至今缠绵不愈。近10余日腰膝酸软无力,少腹坠胀、发冷而痛,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尿常规:球蛋白(+),白蛋白(+),脓细胞(+),中医诊为淋证。属中气不足,升提无力,下元不固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温固下元,拟上方3剂,服后腹痛、尿频消失,唯腰酸腹坠,上方加狗脊15g,加服3剂。2005年7月18日三诊时诸症消失,病告痊愈,曾随访多次,至今未复发。
  3  讨论
  慢性肾盂肾炎,归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多由急性肾盂肾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其发病机制多为久病正气渐伤,由实转虚,气不能温运、固摄,下元虚寒而致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的原因多为人体抵抗力降低,存在易感因素,致病菌产生耐药性有关,西医多采用多种抗生素长期联合用药治疗,治疗周期较长。中医治疗多从脾肾论治。笔者利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健脾,温固下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单位: 266308 山东胶州,青岛第二卫生学校

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不足所导致的小便失常症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作者:杨先敏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出《灵枢·口问》篇。意为由于中气的虚弱或下陷可导致大小便的病变。中气即指脾胃之气,居于中焦是人体升降之枢纽,起着清阳出上窍,浊阳出下窍的生理功能。如饮食不节及劳倦,或久病体虚而致脾胃虚弱就会清气不升,浊阳不降,小便因而不利,气虚下陷则溲频数,甚则气虚不摄纳出现尿余沥或遗尿。《医学心悟》说:“中气虚则不能统摄以致遗溺。”又有“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化与不化”,有中气下陷而气虚不化之说。就充分说明中气不足可使膀胱气化不利而导致小便失常。
    另中气不足可导致小便次数及量的改变外,还可影响质的变化。因脾有升清的功能,能将饮食中的精微物质上输于肺,通过心与肺的功能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反之如中气下陷精微物质就会下泄,则可出现蛋白尿,出现这一类病变均宜用补中益气法,方用补中益气汤,举例说明如下。
    1  尿少
    例1,,女,40岁。胃寒发热,尿量减少,全身水肿,以颜面及下肢尤甚,经检验诊断为肾小球肾炎。曾用西药中药治疗症未改善,来我处就诊时除水肿外兼见面色少华,头昏乏力气短,腹胀纳差,手足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腰背酸楚,舌苔薄白,脉沉。此病乃属肾阳虚,由于肾阳虚则导致脾虚致中气不足,再加上久用西药伐脾土致中气虚,精微下泄,乃以补脾升清温阳利水法,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40g,党参30g,柴胡9g,升麻9g,炙甘草6g,白术15g,山药15g,泽泻、茯苓各15g,山萸肉10g,桂枝6g,制附片10g(先煎)嘱连续服15天,每日1剂。服后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胃纳增加,查尿蛋白明显减少,又嘱患者改汤剂为丸剂晨服补中益气丸,夜服济生肾气丸2月以巩固疗效,追踪至今未发。
    2  尿频
    例2,患者,女,50岁。因劳累过度10余日来每晚小便达4~5次,头昏倦怠,下腹坠胀,腰酸纳差,苔微黄,根部较厚,脉细滑。此属劳倦伤脾,中气下陷,湿郁化热,膀胱失约,入夜则阳气愈虚故多尿。治以益气升清兼清湿热。方用补中益气全方加苍术15g,茯苓15g,台乌10g,扁蓄15g,瞿麦15g,黄柏12g,服7剂后夜尿减为1~2次再继服5剂而愈。
    3  小便不禁
    例3,患者,女,25岁。近1年来尿频数,量少甚则滴沥不尽,面色少华,纳差,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脾虚气陷,肾虚不能固摄,治以补中升阳,滋肾固摄。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桑螵蛸12g,菟丝子、覆盆子各10g,台乌9g,益智仁10g,首服7剂,服后小便减少,再继服7剂而愈。
    4  体会
    补中益气汤中重用黄芪,配人参、白术、炙甘草达到健脾益气,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综合全方配伍之意,一是达到了补气健脾以治中气不足之本,一是升提下陷的阳气,以求降浊升清,于是脾胃调和,升举有力,小便失常者用此方治疗就能收到较好效果。
    在这里需说明一下,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小便病变时,首先需辨清是否虚证,以小便解时不痛或隐痛、下腹坠胀,腰酸软无力,面色少华易倦或脉细无力为主要证候,所以临床上一定要辨清。辨证正确、用药得当,就能获其满意疗效。
    作者单位: 400015 重庆,重庆电信医院

浅谈补中益气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湖北中医杂志 2000年第3期第22卷 方药纵横
作者:黄富军
单位:黄富军(广西玉林市中医医院 537000)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双向调节作用
  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升阳的经典方。笔者运用本方治疗一些主证不同的疾病时,亦收效满意,现结合案例讨论如下。



  1 高血压病
  张某,女,56岁,1998年5月11日初诊。素体偏胖,半年前始出现头晕目眩,遇劳加重。曾在某医院就诊,测血压偏高,予西药降压治疗,效差。今上症加重来诊,伴气短乏力,纳谷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厚,舌边齿痕,脉大无力。测BP:22/12.5kPa。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展。
  治以补中益气、升清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茯苓、黄芪各15g,人参、陈皮各6g,当归8g,升麻3g,柴胡、白术、苍术各10g,薏苡仁30g,甘草5g。服方3剂,眩晕大减,纳味改善。效不更方,连服10余剂,诸症消除,测BP:19/10kPa。随访半年未发。
  2 闭经
  张某,女,18岁,1997年10月20日初诊。自述16岁初潮,月事无规律,1个月~2个月一行,量少,色淡,经期伴腹痛、畏寒。近因学习紧张出现头晕眼花,纳少气短,神疲肢倦等症,月事已3个月未至,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缓。证属中气不足、气血虚弱。
  治以温中健脾、益气生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0g,人参8g,当归、白术、香附各10g,白芍、鸡血藤各15g,陈皮、柴胡各6g,升麻3g,甘草5g。先服3剂,诸症悉减。连服7剂,月事至,经色加深,量增多,腹痛、畏寒症除。后予原方每于经前服用,调治半年,月事渐趋正常。
  3 便秘
  王某,男,78岁,1999年1月6日初诊。诉大便秘结、排便无力半月余。曾服果导片及承气汤类治疗,无效。伴气虚乏力,临厕努挣虚汗淋漓,纳呆,腹胀,舌质淡嫩,苔白薄,脉虚。证属虚秘、中气不足。
  治以补中益气,佐以润下。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沙参各20g,人参、当归、白术、杏仁各10g,陈皮、柴胡、甘草各6g,升麻3g,火麻仁12g,蜂蜜15g。3剂后诸症悉除,排便正常。
  体会:以上病例均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化源日少而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因饥饱劳役,伤及脾胃,一则可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湿内停,阻滞隧道,血行不畅而血压上升;二则可使气虚血少,血海空虚,冲任失养而经闭不行;三则可使肠道失润,蠕动乏力而大便坚硬难下。补中益气汤是李杲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则温之”之旨而设,具有补足中气,升阳举陷,鼓舞气血生长之功。
  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配人参、炙甘草补脾胃而生气;佐以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调理且散甘药之滞;少佐升麻、柴胡之气轻味薄之性,引胃气上复本位,行其气血化源之职。诸药合用,可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血脉充盈,血压复常;可补气生血,以益生发之气,使阳升阴长,精充血旺,经行如常;可健运脾气,推动肠蠕,使肠道得润,腑气得通,燥屎自行。正如《古今名方论》柯琴曰:“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也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而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而达之也。”“可治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脾胃论》)。临床中笔者以本方治疗因中气不足、气虚血少而致低血压、崩漏、便秘等症均收良效。说明该方治疗上述病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实验研究也表明,黄芪、人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升高血压和扩张外周血管而降压的双重作用。另有实验表明,升麻、柴胡对肠蠕动有促进作用,从方中减去此二药时,促进肠蠕动效果明显减弱,且不持久,说明升麻、柴胡对本方的其他药物有协同效果。

补中益气汤在日本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补中益气汤在日本汉方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临床研究外,日本研究人员还开展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补中益气汤被认为是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方剂。在日本,补中益气汤每年的销售额约为5200万美元,占日本汉方药销售量第二位,仅次于小柴胡汤。目前,补中益气汤在日本被用于治疗慢性疲劳、食欲不振、低热、咳嗽等病症,并作为一种辅助方法用于结核或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衰弱的治疗,以及促进术后和产后体力恢复、消除或减轻肿瘤放化疗副作用等。除缓解应激和疲劳外,补中益气汤还可改善消化功能,从而改善人体营养状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有关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和基础药理研究开展得非常活跃。较早的研究是1991年日本临床肿瘤学会第29届年会上补中益气汤用于肺癌化疗患者的报道。研究者将41例患原发性肺癌接受化疗者分为两组,21例在化疗开始前1周开始服用补中益气汤颗粒剂,每日7.5克分3次饭前服,直至化疗结束后4周。另20例作为对照组只接受化疗。观察结果表明,服用补中益气汤的患者疲劳、食欲和精神状态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


  1992~1993年,五十岚等就补中益气汤对胃肠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45例(男性14例,女性31例)有胃肠系统主诉的患者,平均年龄67.6岁。所患疾病包括胃炎、肝炎以及与以往消化道外科手术有关的病症。患者的表现有全身或四肢疲倦、食欲差、精神不振。每日服用补中益气汤5.0~7.5克至少4周。结果全身疲劳改善率达95.5%,食欲不振改善率为92.0%。45例中显效25例(55.6%),有效15例(33%),稍有效3例(6.7%),无效2例(4.4%),表明补中益气汤具有明显的改善胃肠系统功能的作用。


  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日本京都大学放射生物学中心的内田等给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或两种其他汉方药,观察这些药物对患者生物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显著增强,由慢性疲劳综合征所致的全身疲劳显著减轻。此外,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血液与肿瘤内科的仓恒等在一项双盲对照研究中观察了补中益气汤对PS记分在2分以上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疲劳等症状的影响。受试者每日口服补中益气汤颗粒剂7.5克,8~12周后,疲劳出现次数和程度、低热、肌肉痛及精神状态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服用补中益气汤的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3.3岁)中,10例(34.5%)PS记分改善3级以上,即PS记分降至2分以下,可舒适地生活。(注:PS记分分为0~9共10个级别,2表示患者虽能够生活自理,但由于全身疲劳必须频频休息,记分9表示需卧床,活动受限)。


  还有人观察了补中益气汤对外科手术后患者身体恢复的影响。25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中,胃癌16例,结肠癌6例,3例既有胆囊癌也有胰腺癌。患者平均年龄63岁。术后每日服用补中益气汤7.5克,服8周。为评价药效,分别于服药前、服药4周和服药8周时测定血液NK细胞水平,同时评估食欲、疲劳感、眩晕、腹泻和体重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服用补中益气汤后NK细胞活性得到显著改善。在上述临床症状改善中,尤以食欲、疲劳和腹泻的改善更为明显。


  应激可使NK细胞活性下降,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则以严重的全身疲倦感,伴有抑郁及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为主要表现。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亦有类似表现。补中益气汤可增加NK细胞活性,减轻上述症状。同时,营养状况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是产生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服用补中益气汤以及其他汉方药可通过改善营养状况和提高免疫功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补中益气汤治疗小儿发热 [原创 2006-08-25 15:46:52 ] 发表者: baibingtong 



症状:1岁3个月男孩,发热1个月,体温37~38℃,午后较甚,汗出,纳呆。曾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用青霉素、病毒唑等药物发热不退。
检查:就诊时体温38℃,精神欠佳,面色肤色无华,形体消瘦,倦怠乏力,手足心热,汗多,心率92次/min,律整,无杂音,呼吸音稍粗,双肺未闻干湿性罗音,舌淡,苔薄白,指纹淡。
辨证:气虚发热。
治则:补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茯苓、炙甘草等,日1剂,连服2d。
疗效:服第1剂后热退,精神稍好,纳稍增。2天后复诊体温37.2℃,精神、胃纳呆均见好转,自汗减少,效不更法,守方黄芪加量,再服3剂。服完第3剂后体温降至正常,5剂服完后精神、胃纳呆均好,诸症消失而愈。为巩固既得疗效,再予四君子汤以善后。
方解:甘温除热法是运用甘温的药物治疗发热的一种反治法。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则脾胃易受损。脾主运化,又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出现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纳差、自汗、消瘦等一系列脾胃气虚之见症。《内外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指出:“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阴火上冲则……身烦热……”《脾胃论》中指出:“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该患儿长期发热且伴有一系列脾胃气虚见症,故断为气虚发热,其治不立发汗之法,是因为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哺养失宜,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清阳不升,气虚而致发热,而治以补气健脾、甘温除热之法,用补中益气汤使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清阳上升,虚热自退,药中病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复发性颈疮10例
华夏医药网      韩 正 石


    关键词 颈疮 中医药


    颈后坐疮一般分为胃热型、肝郁型。胃热型又分肺胃积热和肺胃炎毒两种;肝郁型分为肝郁血凝和肝郁痰凝两种。前者属实证,系温邪化火,热毒循经上壅颈间所致,症见颈后结块,形如鸡卵,初起微红,漫肿坚硬,掀热疼痛,或伴口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内治散风清热,消肿解毒,牛蒡解肌汤,普济消毒饮化裁即可,外敷玉红膏等药。


    肝郁型之两种证型初起症状相似,但肝郁血凝颈后生疮多因肝气郁结,气血凝滞经络而致。而肝郁痰凝颈后生疮,多因思虑愤怒,气郁血逆,挟痰火凝结于少阳,阳明二经所致。肝郁血凝颈后生疮起病快,初起症状与胃热弄基本相似,证属实但治疗应分清体质虚实。肝郁痰凝颈后生疮起缓慢,初起不病,日久始觉疼痛,初起治疗宜清肝解郁,化痰软坚或宁心安神,开郁散结,活血消肿之剂内服,外用太乙丹,阳和解凝膏处敷。


    又有一型颈后疮疡,初起发病缓慢,头多漫肿,表皮较硬,红热不显,多数久不溃破,或溃后流脓不多,舌淡苔根腻,脉滑或虚数。其特点是时消时发,容易反复,此类患者中年龄偏大,体质衰弱。程度不同地伴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证属肝肾不足型。本证本虚标实,亦虚亦实,虚实夹杂,治疗颇为棘手。宜加味补中益气汤、补气托毒,升阳消疮,配合外用药膏,效果显著。有此法治疗颈后疮疡患者10例,全部痊愈。医案:孟某,男,74岁,颈后多头疮疡5年,时好时发,曾口服消炎药,静滴抗生素,效果不佳。于1999年7月求治于我门诊。查颈后疮疡皮坚头多,红肿不显,豆状疮粒近十个,皮色发黯,舌淡苔白腻,脉滑。治宜益气升陷,托毒消疮。加味补中益气汤组方:生黄芪30g、白术18g、陈皮8g、升麻10g、党参10g、甘草8g、当归10g、银花30g、白芷15g、南星10g、山甲片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2天,外用解凝膏或百多帮软膏。药后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体会 外病内治,症在外而病在内,本方取意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方义,重点在于补气托毒,提升清阳,清泻阴火。方中加入山甲、银花、白芷、南星等味,意在补益中气时解其疮毒,扶正祛邪,以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有效防止疮疡复发。

补中益气汤在肛肠病术后的应用   


混合痔术后癃闭
王某,男,47岁,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3日,自觉少腹胀痛,排尿困难,甚至点滴难出,面白,四肢困倦,气短乏力,下肢略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乃脾肺气虚,寒邪留于内,升降无力所致。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40g,黄芪50g,白术、升麻、柴胡、茯苓各20g,乌药、陈皮各15g,桂枝、附子各10g。服3剂后,小便通畅,继服3剂后诸症消失。
按:混合痔术后因损伤及疼痛等诸多原因致中气大虚,气虚下陷,膀胱气化无力,开阖失司,继而寒客下焦,水道受阻。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桂枝等药,补中益气,温肾壮阳,从而气升而癃闭可解。
肛裂术后便秘
王某,女,49岁,因行肛裂侧切术后2周,便秘,****坠胀而来诊。诊见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乃中气不足,传导无力所致。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40g,生黄芪30g,生白术25g,升麻、柴胡、当归、陈皮、枳壳各20g,麻仁、郁李仁各15g。3剂后神疲、****坠胀感减轻,大便每日1次,量少,再服7剂后大便自解,诸症消失。
按:本案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所致。补中益气汤益气举陷,重用党参、黄芪可使脾气充足,传送有力,加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诸药合用,大便通畅。
内痔注射后直肠粘膜脱出
刘某,男,56岁,因行内痔消痔灵注射术后4日,****坠胀,便后有部分直肠粘膜脱出肛外,诊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乃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50g,黄芪60g,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各20g,诃子、五味子各15g,5剂后****下坠感消失,直肠粘膜复位。
按:本案直肠粘膜脱出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补中益气汤重用党参、黄芪补中益气,佐以五味子、诃子益气收涩,使中气升而直肠粘膜不再脱出。
肛瘘术后发热
王某,男,62岁,因复杂性肛瘘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后5日,体温一直在38℃左右,应用抗生素后未见好转,自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自汗,动则更甚。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检查未见脓肿及创口感染,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40g,生黄芪50g,生白术30g,当归、柴胡、陈皮、升麻各20g,牡蛎、桂枝各10g。4剂后体温降至37.2℃,守方再进3剂,体温恢复正常。
按:本例行肛瘘术后发热,乃真元被劫所致。补中益气汤可补其主,升其阳,以甘寒之剂泻其火,从而甘温健脾,元气来复,阴火归元,气足可生血生津,阴平阳秘,则发热自退。
姜云丽 慕建华 石建民
中国民间法疗法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气生阳。主治不孕症。
适用患者女 性
处方组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枸杞、菟丝子各15克,乌药、陈皮各10克,甘草、升麻各6各。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    减经期腹泻者,去当归,加莲肉、炒砂仁、炒扁豆;单相体温者,加巴戟天、紫石英;经期长者,去当归,加海螵蛸、仙鹤草、早莲草炭等。
病例验证用本方加减治疗继发性不孕症32例。治疗2个月内受孕者20例,3个月内受孕者6例,半年内受孕者2例,治疗半年未受孕者4例。

补中益气汤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



     变应性鼻炎(AR)属IgE介导的Ⅰ型****反应,基本病理为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和腺体分泌增加,以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等。中医将其归入“鼻鼽”的范畴,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特征。临床观察表明,脾气虚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健脾法治疗AR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为进一步探讨健脾法治疗AR的机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应用大黄泻下法结合卵清蛋白全身及局部致敏造成脾虚型AR模型的基础上,观察了健脾益气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的影响。
   方法:将花色豚鼠随机分为AR(A)组、AR+脾气虚(B)组、补中益气汤(C)组和空白对照(D)组。各组用卵清蛋白(D组用生理盐水代替)行基础致敏,结束后行PCA实验。确定卵清蛋白IgE抗体效价升高后,以卵清蛋白滴入鼻腔行局部致敏(D组滴入生理盐水),C组同时给予灌胃补中益气汤(5.6克/千克),观察豚鼠鼻部症状的变化。实验结束时处死豚鼠,行鼻分泌物涂片寻找嗜酸细胞(EOS)及取鼻黏膜病理切片寻找嗜酸细胞与肥大细胞。结果:A、B、C组在局部致敏的前期,均出现了抓鼻、打喷嚏、流清涕等典型的鼻部症状,至后期,C组鼻部症状减轻;C、D组鼻分泌物及鼻黏膜EOS阳性率均低于A、B组,而C、D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鼻黏膜肥大细胞计数C组亦低于A、B组。
   结论:补中益气汤能抑制脾虚AR豚鼠鼻黏膜嗜酸细胞及肥大细胞的浸润,从而改善鼻部症状

补中益气汤在妇科的应用


文章来源:北京777健康网


   补中益气汤载于《脾胃论》 ,为金代名医李东垣所创 ,由黄芪、党参、当归、白术、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组成 ,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下陷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是临床应用甚为广泛的中医名方之一。本文仅就补中益气汤在妇产科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
  一、治子宫脱垂 :吴绍芬等报道 ,用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方 ,配合应用环形子宫托及热盐水坐浴 ,治疗子宫脱垂 , 6剂为一疗程 ,共 4个疗程 ,连续 2个疗程后停药 ,间隔 10个月再服 2个疗程 ,除治愈和无效者停药外 ,好转者再服 2~4个疗程 ,治疗期间避免重体力劳动。治疗一年后三次随诊 ,结果在 218例患者中 ,治愈 172例 ,好转 45例 ,无效1例。
  二、治崩漏 :朴永日以补中益气汤治疗崩漏 26例 ,其中崩中者 8例 ,服药 3~ 10剂后痊愈 ;漏下者 18例 ,服药3~ 20剂痊愈 14例 ,有效 3例 ,无效 1例。吴敏慧亦报道 ,用大剂量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脾虚崩漏 ,水煎服 ,每日一剂 ,连服 2~ 4周 ,以症状消失、减轻、恢复正常评价疗效 ,其结果 50例患者中 ,痊愈 23例 ,显效 13例 ,有效 9例,无效 5例 ,总有效率为 9 0%。
  三、治前置***** :胡翠芳报道 ,以本方加地榆炭、熟地炭、菟丝子等治疗前置***** 30例 ,经 15~ 19天治疗 , 21例由前置*****转为正常 , 5例由边缘性前置*****转为低置***** , 3例由部分性转为边缘性的置***** , 1例因出血手术终止妊娠 , 29例随诊均为顺产。
  四、治产后尿潴溜 :陈芝高报道 ,以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妊娠期和产后尿潴溜 16例 ,结果服药 1~ 2剂尿通者 9例,服 3~ 5剂尿通者 7例。
  五、治产科术后小便失禁 :李智芬报道 ,以本方加益智仁、五味子、覆盆子、桑螵蛸治疗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的小便失禁 57例 ,结果治愈 45例 ,好转 12例

补中益气(汤丸)治验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氏毕一生所学而创立的一首名方,经近千年众多医家临床验证,更加证实其神奇,且代有创新。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此体会尤深,现将其报道如下:
案1  吕某,男,79岁。于1983年元月5日因神疲乏力而就诊,其家人代言:两日前患者即感神疲体倦、畏寒、厌食懒言,生 活 不能自理,曾求诊于他医,言“不可救也”。刻诊:患者神情极度衰败,头倾视深,手太阴肺脉已散乱,细察趺阳、太冲、太溪三脉,虽现细弱,但尚井然有序,尤以冲阳脉带有冲和之象。曰:此乃虚人之感冒,缘年老体衰,元气将竭,精气渐绝,力挽尚可为之。治宜 补中益气 以 收耗散之元气,滋肾养阴以敛渐绝之阴精,佐以发散表邪,或可为之。拟补中益气合生脉饮加味:当归10g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6g麦冬15山萸肉15g羌活6g薄荷6g生姜10g大枣五枚,服药三剂而康。
案2  杨某,男,28岁。于1989年12月20日因感冒体温不升而就诊。刻诊:感冒3天,体温徘徊在36-36.5℃之间,前医曾用抗感冒药不效,自感体倦乏力、食减纳呆、腰脊畏寒痠痛,舌淡苔薄白而边现齿痕,诊为虚人感冒,缘中气不足、肾阳亏损、复加感受外邪而致。拟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以补气升阳、温补肾阳助其驱逐外邪之力。次晨体温即升,继服三日病愈。
案3  庞某,女,48岁,于1994年11月15日就诊。言其每年深秋既开始感冒, 时轻时重,一直迁延到昱春,且伴有体倦乏力、腰脊痠痛。望其色枯萎不华,诊其脉细弱无力,两尺尤甚。诊为气血两虚,肾阳不足。嘱其服补中益气丸(每早8时服18g)、金匮肾气丸(每日午后4时服27g)。旬日后询其服药效果,乃告:平日大便两三日一行,但服药后则大便一日数行,甚恐而停之。询之则知其精神有加,且腰痛亦大减。曰:此为药证相符。何以为大便次数增多? 乃因中气渐复、元气得充以驱邪外泄,不必惧之,原方继服。又过月余,则见患者面色 光润 有华,并言自觉精力充沛、腰脊已不觉痠痛,且再未感冒。
案4  刘某,女,24岁。于1986年元月10日因产后会阴撕裂伤致尿刺激痛而就医(由其爱人代诉)。5日前因胎死腹中强产致会阴撕裂伤,此后每临小便时即由*****部沿腹中线上行至脐部有明显的刺激痛,难以忍受。因念产后多虚,加之临产强力努挣,与劳倦伤脾极似。拟补中益气汤加味以图之。药用:当归10g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0g升麻6g柴胡6g枳壳15g元胡10g陈皮6g炙草6g生姜15g大枣5枚,水煎服。服药3剂,其痛大减,但觉梦多难寐,善忘事。此乃心脾两虚,守前方加龙眼肉15g远志6g酸枣仁30g,继服5剂,基本告愈,嘱其服补中益气丸以巩固之。
体会  《医学阶梯》云:“论病不易,论证尤难。而证中论证,难之又难也。凡有病必有证,有证必有论,论清则证明,论明则病易疗。非模棱两可,取效于疑似之间也。”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感冒,要在一虚,以少气懒言、食少纳呆神疲脉弱为临床特征。案1为感冒之极重者,且腑败神失,若不细察跗阳、太溪、太冲三脉而力图之,则命必难保!案2案3的临床表现虽然不同,但其肾阳式微的基本病理则一,故加用金匮肾气丸以温助其阳,其疾自愈。 案4 之尿刺激痛,实乃产后气血大亏、元气耗甚所致,故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养血、收敛元气而奏奇功。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以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为功,临床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诸证。近年来,笔者用此方治疗气虚发热5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
   药物组成: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9克,陈皮6克,升麻6克,当归10克,柴胡6克,炙甘草9克。肢体酸痛加桂枝,汗出不止加牡蛎,失眠多梦加酸枣仁。水煎服,一天两次。
   50例中,服药最多者25剂,最少者6剂。结果痊愈45例,显效3例,无效2例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黄杏莲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 升阳益气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制,为《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它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虚发热,脾虚下陷,中气不足等症奏效甚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兹就临床实践,略陈管见,就正于同仁。


  1  长期发热


    男,52岁。患者午后发热1年,198512赴汉就诊,经拍片、造影、CT等项检查,诊断为“后肺中段肺不张”(不排除)“肺癌”,并请在汉访问的英国医生会诊,建议作肺叶切除术或用大剂量抗生素的治疗,1986年元月回当地某医院住院,用青霉素、链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药治疗3个月无效,改由中药治疗,先投化湿和营,养阴清热等法症情无好转。5月初组织会诊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7.4℃左右,午后热势较为明显。面如重枣,形体消瘦,长期卧床不起,动则眩晕,纳差,失眼,口渴不饮,大便溏泻,3~4次/d,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


    根据证情分析似属脾胃气衰,湿困中阳,相火乘其土位。《内经》指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气既虚,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可能与“肺不张”有关。同时少阳升发之气,每因中气下陷,郁而不伸,导致营卫不和,又是低热长期存在的原因。甘温除热,古有成法可循。治拟补其中,升其阳,调其枢机,则升降自如,气血和而热自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百合、红枣。服5剂热势减轻,续服15剂体温恢复正常。坚守原方3个月,诸证消除,精神饮食如常人。


  2  癃闭(前列腺肥大)


    男,70岁,患者原有前列腺肥大病史,经常小便不通,每次发作,须持续导尿加用激素治疗,病情暂可缓解。此次以“癃闭”入院,症见小便不通,一日排尿数十次,5~10滴/次,伴咳嗽,喘气,汗出,少腹胀病,精神差,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滑,先投宣肺化气、利水之剂效果不佳。


    根据脉舌形证分析,上喘下胀,显然清阳之道窒塞,且年高体弱,脾肾双亏,更可想见。《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又曰:“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由于脾气虚弱,运化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交混,下注膀胱,且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必然决渎失司而成癃闭,治宜补脾土以生清阳,温命门以助气化,补中益气汤加肉桂通草,服后两剂而尿通,5剂痊愈,调理数日出院。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3  虚劳


    女,40岁,营业员。患者体素虚弱,近5年来胃脘不适,时或疼痛,纳呆,面色无华,形瘦神倦,动则喘气,自汗患风,四肢不温,大便溏泻或完谷不化。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位居中州,灌输四旁,是气血生化之源,清浊升降之路。今脾阳困惫,运化失常,必然化源不足而气血俱虚。气虚则外不能温润肌肤,血虚则内不能滋养百骸。综观脉舌形症,乃内伤虚劳之候,根据《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的原则,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干姜连续服6个月,诸症转愈,恢复工作。


  4  脱发


    男,30岁。患者两年前因胃穿孔作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纳较差,营养不良,近半年头发脱落,曾用胱胺酸、首乌片等药无效。现症发秃,面色白,纳谷不香,神疲乏力,自汗,四肢欠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厚,脉缓。


    《内经》云:“发乃血之余”,说明发之荣枯标志着气血盛衰。气血生化之源又在于水谷之海化生精微。所以又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今因术后胃气受损,脾气亦虚,受纳转输,两失其常,少阳升发之气,亦不能独自升降旋转。形成枢机愈窒,气血愈虚,无以“薰肤,充身,泽毛”,故见症如上。古人指出:“有形之血不易速生,无形之气所宜急固”,故采用健脾益气之法。补中益气汤加熟地、首鸟。连服1个月饮食增加,逐渐长满白发,坚持原方续服6个月后,发始变黑,荣润如常。


  5  带下


    女,30岁。患者近月来腰痛,白带绵绵,质黏稠,伴头昏胸闷,动则汗出,纳呆,大便溏,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证属脾虚带下。脾虚,肝郁,湿侵,热迫,是带下的基本原因。按症情分析,头昏胸闷,是湿阻清阳之证,自汗,纳呆又是中阳疲困之候,且带下与便溏并见,说明“湿胜则泻”。肝郁而脾弱,且中气下陷,必然累及冲任而导致带脉失约,此所以腰痛而带下绵绵。投以升阳益气,健脾祛湿,补中益气汤加苍术、萆薢,5剂即愈。


  6  胃痛


    男,34岁。患者素有胃脘痛病史,经武汉某医院镜检确诊为“浅表性胃炎”。曾用维生素U、乐得胃等药无效。症见胃脘痛,喜按,午后及晚上尤甚,并见胸闷及两胁胀痛,嗳气,口苦,大便溏泻,舌苔白厚腻,脉弦缓,投理中、化肝、泻心等方仍然疗效不显。


    按: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升而胃主降,今胃弱脾壅,纳运两失其常。清浊升降之枢机,变为湿热之渊薮,湿遏中洲,阻滞脉络,此为痛为胀之病因所在。治宜升阳和中法,阳升则气行,中和则脾运。拟用补中益气汤加佛手、香附、神曲、生姜。服5剂而症情缓解,10剂疼痛若失。原方续服一月,以资巩固,随访多次未见复发。


  7  头痛


    男,3岁。患者素有头痛,经常发作。近1周因阴雨连绵旧疾复发。并伴胸闷,纳呆,多寐,恶风,倦卧,大便溏泻,小便混浊等症候,舌胖大质淡苔白厚,脉缓。


    按:头为诸阳之会,胸为清旷之区,有形之邪不易干犯。由于平时湿聚太阴,清阳不展。更因气候变化,外湿入侵,同气相求,内外相搏,以致氤氲之气,阻滞中洲,薰蒸清道,充斥三焦。下注膀胱则气化不行,水道不利,上犯清阳,则首如裹神如蒙,正叶氏所谓“浊邪害清”之候,治宜升阳益气,健脾祛湿,选用补中益气汤加苍术、葛根、白芷。3剂痛减,6剂而症状如失。


  8  胁痛(慢性肝炎活动期)


    男,28岁。患者有慢肝病多年,近月余两胁疼痛,恶心,纳少,精神疲乏,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厚,脉弦缓,查GPT 89单位,超声波提示密集微小波。


    按:肝主疏泄而喜升,胃主受纳而喜降。然肝胆升降,必借脾胃为道路。今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湿热阻壅清道,少阳升发之机受困,由是形成土壅木郁之候。治宜升清达郁以调解,辛开苦降以治胃,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干姜、郁金。连服一月诸证消失,GPT正常。


  9  体会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创制,以甘温为主的培中举陷之方。组成方义是参芪为君,术草为臣,佐以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微妙还在于参、芪、术、草得升、柴升举,补而不壅;升、柴得参、芪驾驭,则升提有制。既补脾胃之不足,又可益元气之健行。正如柯韵伯曰:“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之清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又曰:“求东垣治脾胃之法,莫过于升降,而升降的关健又在于升清,升清降浊非升、柴莫属”,所以王士雄主张改名“补中升气汤”。临床实践证明,除真阴不足,上盛下虚者慎用外,凡脾虚气弱宜于升清举陷者,辨证准确,用之辙效。上述“长期发热”案中,肺不张用本方补土生金,配以百合补益肺气,调其治节。“癃闭”案中,命门火衰,气化不利,用补中、峻下,升清降浊之法,佐以肉桂、通草,一温一通,启其下闸。“虚劳”案中,纯系内伤劳损加用干姜,守而不走,配参、术、草,取理中汤之意,温中散寒。“脱发”案中,全然气不摄血,在补气的基础上加熟地、首乌,滋养阴液,助当归甘温养血,使补气而有资生……。配伍灵活,相得益彰,从而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应用二例 某女,年九岁,暑期去农村闲住,回来后两腿膝以下庠,抓破后流黄水不断。先求治于西医,内服外用并施,一周无效。

    后求治于偶。但见面微黄,体瘦弱,苔白微厚,食少纳呆。问之,知其在农村多食瓜果之类。因思之:可能为饮食不节,伤及脾阳,寒湿下注于腿所致.于是,补中益气丸一瓶,外用蛇床子、苦参、荆芥熬水洗。二天后,腿不庠,伤口开始愈合。某女,40岁,夏天吃凉饭后,吹电扇,起床后头晕、没劲、心烦失眠。后求治于偶。但见面黄,苔白厚,胸胀满,爱叹息,脉浮缓。于是宗东垣之补中益气汤:
    人参15,黄芪15,白术15 茯苓10,柴胡20,当归15,白芍12,半夏10,陈皮10 ,升麻6,羌活10,甘草6
    三剂后,食量大增,叹息消失,不晕了。
    二诊:上方去羌活,柴胡半之,再三剂。
    三诊,服上方三剂后,面色由黄转白,睡眠基本正常,即以香砂六君丸善其后

彭景星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四则 


作者:彭慕斌 胡柏祥 
 
关键词:彭景星 补中益气汤 崩漏 遗尿 泄泻 头疼
 
    补中益气汤(以下称本方)由黄芪、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白术、甘草等药组成,为李东垣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名方。彭老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之病证,每获奇效。兹举其治验数则于次,以就正同道。
 
    1补中摄血疗崩漏
 
    例:王××,女,37岁,工人。1991年9月2日诊。
 
    患者一向月经正常,从今年5月起,经量逐渐增多,且迁延难净,当时疑宫环作祟,取出宫环后不见改善。每次经至,必用止血敏、宫血宁等药,尚需10余日始净。经B超探查无器质性病变。末次月经8月12日,至今尚量多色淡未净,兼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短气乏力小腹空坠,喜按舌淡白,脉沉弱无力。诊属脾虚气陷,冲任不固之崩漏。治宜补中益气,固摄冲任,用本方加减。
 
    炙黄芪20g,党参20g,煅龙、牡(先煎)各20g,白术10g,当归身(酒洗)10g,炙甘草10g,茜草炭10g,升麻3g,柴胡3,陈皮5g,海螵蛸15g,阿胶珠15g,藕节20g,荷梗15g。水煎内服,每日1剂。
 
    服上方2剂,血止证减,尚觉头昏,腰酸疼,遂于方中去阿胶,茜草生用,加续断、寄生各10g,续服5剂,诸证皆愈。于9月15日经至,量正常,3日净。以后月经按时来潮,亦无其他不适。
 
    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者因脾虚气陷,化源不足,累及冲任,见清阳不升,摄血无权诸证。故以补中益气汤合乌贼骨丸意,益气升阳,调冲任以摄血。当归本为养血要药,但辛温且兼“窜动”之性,与血证稍形戈戟。今以酒洗,使减其辛温窜动之性,而增强守补之力。全方标本兼顾,故服之即效。
 
    2补中温肺止遗尿
 
    例:代××,男,9岁,学生。1983年10月20日诊。
 
    患儿素体虚弱,一月前因尿频尿急,某医指为下焦湿热,予八正散加味治疗,不仅无效,竟致尿液淋沥不摄,家长惊惧辍学来诊。见其发育欠佳,面白肢凉,****包皮不长,小便滴沥而出,白天因尿湿频换****,夜间床上需用尿布。饮食,大便尚可,下腹、尿道皆无痛感。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诊属尿失禁,乃脾肺虚寒,膀胱失约。拟补中益气,温肺涩尿法,用本方加减。
 
    党参12g,黄芪12g,白术8g,益智仁6g,炙甘草6g,当归10g,桑螵蛸6g,山药12g,陈皮5g,干姜4g,升麻3g,柴胡3g。水煎内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尿已不再淋沥,而尿次仍频,守方续服15剂,尿次正常,遂返校复课。
 
    按:患儿因体弱阳微,复为八正之渗利,使脾胃生生之气受戕,金无所恃而肺气虚寒,见“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约。对此,《金匮翼·小便不禁》主张治以“补中益气之属为主,而以固涩之剂佐之”。故以本方加益智、桑蛸、山药等。由于证兼肺气虚寒,更合《金匮》之甘草干姜汤以“温肺复气”,服之其病果愈。
 
    3补中升阳治泄泻
 
    例:吴××,男,48岁,干部。1985年5月20日诊。
 
    患者自两年前病痢后,腹痛腹泻时作,且逐渐加重,曾诊为“慢性结肠炎”,经中西药迭治少效。刻诊:面黄消瘦,神疲肢冷,腹胀痛喜温喜按,纳少,大便溏薄,或混白色粘液,日解6~8次,便前急迫难忍,便后虚坠脱肛,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微腻,脉沉细无力。诊属泄泻,乃脾气虚陷,肾阳不足,微兼湿邪。治以健脾益气升阳,温肾涩肠之剂,用本方加减。
 
    黄芪20g,党参20g。茯苓20g,白术10g,*****10g,诃子10g,厚朴8g,当归10g,升麻3g,柴胡3g,煨葛根15g,甘草6g,干姜炭6g,补骨脂6g,泽泻10g。水煎内服,每日1剂。
 
    服药5剂,诸证皆减,大便已成形,仍日解3次。遂于上方去*****、诃子,加防风6g,枳壳10g,附片6g。用灶心黄土100g煮水煎药,服法同上,又服15剂,诸证消失。遂以附子理中汤合三奇散(黄芪、防风、枳壳)加减,连服两月停药,随访至1990年冬,云未复发。
 
    按:久泻不愈,脾肾阳虚,湿聚太阴。治以本方加干姜、葛根、砂仁、补骨脂、茯苓、泽泻等温养脾肾且兼利湿,佐*****、诃子以涩肠。*****久服恐成毒瘾,当证减即去之。因证属脾肾虚寒,故以温补脾肾之剂善后。
 
    4甘温益气除头疼
 
    例:黄××,女,44岁,农民。1991年8月23日诊。
 
    患者两月前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10余日,经西医抢救,已神清症减,仍头痛绵绵。刻诊:心悸神疲,短气乏力,纳少便溏,四肢麻木。每日上午见低热恶风自汗,约3时许自退。脉细涩,舌淡晦,边有瘀点,苔薄白。诊属头痛。盖起病凶猛,正气摧残,见脾虚气陷,营卫不和,瘀阻脉络之机,故治以补中气,调营卫,通脉络为法。用本方加减。
 
    太子参20g,黄芪15g,白芍15g,炙甘草10g,当归须10g,丹参10g,白术10g,细辛2g,柴胡3g,升麻3g,桂枝10g,防风6g,生姜10g,连须葱管5g。水煎内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头痛肢麻大减,续服5剂,除觉头昏外,余症皆愈。遂去细辛,加枸杞10g,桑叶6g,菊花6g,续服15剂,已康复如常。
 
    按:本证极为复杂,结合病因脉证分析,治当以本方健脾胃、补中气为主,更以细辛、旋复、葱须合归须微辛通络。盖“气主煦之”,气虚者不仅多阳微,还能令“卫气散漫”,使营卫不和,故仿张锡纯加味桂枝代粥汤方义,加桂枝、白芍、防风以调营卫而兼固表。头顶之上,惟风可到,后期复加滋肝肾与熄风之品。由于药证相符,竟获奇效。
 
    体会:李氏注重脾胃论学说。强调人之五脏六腑,九窍百骸,皆受气于脾胃,故有“四时百病,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诸说,因而立法制方以调补脾胃为首务。本方为其代表之一,虽张景岳等对其应用略有微词,彭师认为只要辨证准确,掌握病机,疗效确实可靠,不愧为其名方。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胃溃疡192例


 年龄最小18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8天,最长21年;且176例为反复发作患者,治疗方法:采取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15g,生黄芪15g,炙甘草12g,红参10g(蒸兑服),当归15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10g,蒲公英15g。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min,武火前沸后再用文火煎15min,两药液兑匀,早晚饭前1h温服。治疗结果:192例中治愈108例(临床症状、体证消失,大便隐血试验阴性,胃镜检查溃疡消失或X线钡餐检查龛影消失);好转77例(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溃疡缩小或X线钡餐龛影缩小);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63%

白塞综合征-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  党参30g  黄芪30g  白术12g  当归12g  升麻12g  柴胡12g  黄柏15g  肉桂3g  丹参30g  甘草l0g
 
    制剂用法 水煎服,两日1剂。


    适应病证  白塞综合征。
   
    病案举隅  卓某,26岁。外阴反复溃烂2年,伴口腔生疮5个月,易医10余人,服中、西药治疗年余而罔效,查外阴有20nx1.5cra溃疡1处,中央微凹陷,有少量渗液,颜色暗而微紫;口腔右侧颊粘膜处有3个直径约6mm大溃点,疼痛灼热,神疲乏力、口干,舌质紫黯,舌苔白,脉缓。诊为白塞病,证属脾虚湿热挟瘀。治以补中益气、清热除湿、活血化瘀。药用党参、黄芪、丹参各30g,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各12g,黄柏15g,肉桂3g,甘草l0g,红花6g,水煎服。服药5剂,溃疡愈合。诸症消失。上方去红花,续服5剂,巩固疗效。随访无恙。


    评    按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其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热所致。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其经脉环阴器而上循咽喉。由于中焦虚弱,湿邪内生,日久化热,循经上蒸,则见口腔、咽部生疮,甚则目赤如鸠眼;循经下注,则前阴溃烂。因其脾气虚弱,化源不足,不能充养肌肤,故溃疡此起彼伏,经久难愈。病变日久,常致血行瘀滞,而现溃疡面及舌色紫黯。本病属虚实挟杂之证,本为脾虚标为湿热瘀滞。故方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甘草补中益气、健脾除湿,以绝生湿之源;且黄芪有托毒生肌之功,“主痈疽及久败疮”;(《本经))升麻“解百毒”(本经);柴胡疏肝,“平肝之热,……兼治疮疡”(本草正义)黄柏清热燥湿;当归、丹参活血化瘀;少佐肉桂引火归元,且能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促进溃疡愈合。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清热降湿、活血化瘀之功。使脾气健运,则生湿之源绝;湿除、热清、瘀散,则溃疡自愈。该方扶正祛邪兼顾而以扶正为主,较好地体现了中医正邪观。
   
    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苔厚腻或白滑者加苡仁或苍术;口腔溃烂甚者加栀子、淡豆豉;外生殖器溃烂甚者加土茯苓;目赤者加夏枯草、珍珠母:舌质黯红或紫黯者加红花。
 
从异病同治谈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兼谈对中医证的内涵的认识
在我们的中医基本理论中对证的解释是:“证是反应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和整体联系的中医诊断概念,它是综合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情、病机等要素抽象的名”。好象我们各个不同的版本教材的解释都差不多。
到底该怎么认识中医的“证”呢?
中医学在实质上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西医从动物实验的角度、局部的角度、精确的角度, 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因而导致其在治疗上的形而上学论,有细菌就抗炎,长了肿瘤就切除,有癌细胞就化疗,不同的个体在治疗上都采用同一个模式,效果不好,那你只好认命了。
中医学不一样,中医学是在借用古代中国哲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医学理理论与模式,它是一门积极的主动追求健康的自我稳态的生态医学。即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一种对人体内在潜力加以努力挖掘和加以提高的理论,在强调“邪去则正安”的同时,更注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治未病”为先。
证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医对于病理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人体自稳态的失衡,诸如阴阳偏颇、寒热不均、升降失调、开合失司,或表里不和等等。证很大一方面便指的是这种自稳态失衡的信息,  
不仅如此证还包括用药后的信息,如服桂枝汤后“戢然汗出”的症为向愈倾向的信息。《伤寒论》中还有大量药物致病变症的信息,提出“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想。
证在另外是一方面指的是疾病转归的信息,如《外感温热篇》指出温病战汗出现“倦怠嗜卧,脉静身凉”的症状时,为正气即将来复,治疗上只要求勿扰病人,让其“以养正气来复”就行了。
总之证是中医养生治病和认识的出发点,是中医天人之际关于健病之变的信息,是中医保持和恢复自我稳态的出发点的依据(信息)。
中医治病强调的就是恢复自我稳态的平衡。
证还有:
藏象反应的信息的证
疗效反应的信息的证
病形反应的信息的证
养生因素的信息的证
致病因素的信息的证
治疗因素的信息的证
正气存内的信息的证
虚实之变的信息的证
……
其论可参阅《碥石集》第一集陆广莘之说。
下面从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几个具体实例来简单的说说。
一.尿糖不消,过用补中益气汤,而致口唇发肿
两年前在门诊看过一个病人,这病人是2型糖尿病的病人,一直服用西药治疗,血糖控制的很好,就是尿糖老是++,在门诊服用了近一年的中药,视其前面用方,基本上都是从阴虚燥热立论,大多苦寒,有意思的是病人服用大量苦寒药后,舌苔依旧是黄腻。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遂予补中益气汤加减,予方七剂,服方毕,尿糖即转阴性,舌苔已转白,时我不在,某医接手,认为效不更方,继予七剂,再诊,患者口唇肿大,我遂改予四君子汤加怀山、芡实等,服方五剂,唇肿消除,服方巩固,尿糖一直阴性,血糖也稳定。
我们来看一诊给的证的信息:尿糖++,舌苔黄腻,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
前医一直予服苦寒药,诊断用药的依据就是舌苔黄腻。果真是热证,服用苦寒药当有效。而“时诊两脉细而无力。再问平素易倦,喜卧,纳食差”均为中气亏虚之证,经云“中气不足,溲为之变”,中气下陷,故小便尿糖阳性不消除。清气下陷,则浊阴上逆,故舌苔黄腻,黄为脾土之色,虚则土色外现,非为热证之象也。一诊证的信息是中气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二诊尿糖即转阴性,舌苔已转白,医不知气机升降已复,只是脾胃虚弱未复,而忘消渴阴虚燥热之病理,再升则过度,虚火随芪、升、柴而上冲,故唇肿。
三诊仍守脾胃虚弱病机,健而不升,于四君中加怀山、芡实益脾阴,则虚火自消,此复阴阳失衡之稳态也。
每一诊都有一证,而每一证都是一个自我稳态失衡是信息,用药之法则就是恢复自我稳态,案中明升降之理最为重要,下陷之气不可升之过度也,以平为度。
二、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不除,不明虚中有实
再说一病例,患者男性,40余岁,8月就诊,病1月前外感未能及时治疗,一直发热不退(体温37.8~39.0℃)西药抗炎治疗无效,亦未能查明原因。转诊中医,时形体消瘦,发热,畏寒喜盖被,咳嗽,咳痰清稀,清涕整日不断,倦怠嗜卧,四肢困倦,动则气喘难续,纳差,小便短少不黄,大便少,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大而数。一诊医辨证为中气虚发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服方5剂无效。
有患者朋友与我熟,请我为之处方。
二诊我也认为系中气虚发热兼有痰浊伏肺,改用六君子汤加桑白皮,麦冬等味,3剂而热除。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诊患者的证提示的信息是一个中气亏虚的发热,但为什么补中益气汤无效?这里就要明白补中益气汤系一个用于纯虚证的甘温除热的方剂,该方升之有余,而降浊的力量不足,因此对于上实中虚,痰饮内阻的高热咳嗽患者并不适宜。也就是说用补中益气汤未能很好的把握该方的升降作用,因此不能达到升清降浊的功效,这里的浊指的是痰浊在肺。
气虚发热,邓铁涛老先生说过:“对于虚实挟杂之证,除了可采用补中益气汤作为基本方之外,还应根据中气虚弱之轻重,累及脏腑之多寡,兼挟证之有无等等辨证加减,灵活运用……甘温除大热,其用方不可拘泥于补中益气汤”。故改用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四君子甘温补其中,陈皮半夏降浊而化痰,用麦冬、桑白皮甘寒泻其火。正合补中益气汤“惟当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之旨,而又无补中益气汤降浊不力的弊端。
二诊之所以有效,就是能很好把握了证的虚中挟实的信息。守古法而灵活通变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