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行动粤语:石勇:满街都是神经病:癫狂社会的心理游戏(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37:10
满街都是神经病:癫狂社会的心理游戏(连载)作者 石勇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序曲
    
  

1955年,精神分析大师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发表了他的惊世之作《健全的社会》。在这本书的前几页,他作了这样的一个设问:“如果我们西方文化中的电影、广播、电视、体育赛事和报纸停办四周,这些主要的逃避途径被切断,对于被抛回到必须依靠自身力量的状态的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句仔细一想让人颤栗不已的话像是从陌生而黑暗的空间中传来。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搬过来问当代中国人:“如果叫你一个星期不上网、一个星期不打麻将、一个星期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一个星期停止追星,所有能够防止你与自己相处的途径都被切断,你会怎样?”
    
会怎样?恐怕很少有人想过,因为他们潜意识就在逃避这类问题的出现。对于很多人来说,问题本身的出现在他的心理生活中都是一场灾难。
    
为了直面这个问题,让我们设想一下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照镜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照过镜子的人如果不说是一个也没有,恐怕也是少得可怜。而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一个镜子,生活将很难想像:我们拿什么来收拾和美化我们的尊容呢?我们走在大街上,在单位上,由于不知道自己的那一张脸变成了什么样,又如何来的自信呢?镜子,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连在一起,没有从它那儿确证我们的那一张脸显示出来的还过得去的形象,在社会的目光逼视下,我们将陷入怀疑“自我价值”的焦虑泥潭中。
    
一般来说,在洗完脸后,化妆时,我们都要照镜子。我不由得在此冒昧问一下,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他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或者全身时,会突然之间产生这样的想法――镜子里的这个人是我吗?镜子里的那一张脸,那一坨肉,真的是我的吗?我就是那种样子吗?我的意思是,照镜子的人,是否突然之间对熟视无睹的“自己”产生了一种陌生感?我敢讲,在我们的社会中,为数不少的人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似乎很“怪诞”的感觉。在我所调查过的近100个人当中,一个也没有!有些人也曾经有过,但马上就采取措施把这种想法消掉。这种突然间冒出来的想法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对于人们来说,却极为危险。
    
表面上看,照镜子只是一种私人性的行为。但驱动我们收拾和美化镜中的那一张脸的,并非我们自己,而是社会审美、社会评价的无形之手。根本不是我们的眼睛在看镜中的自己,而是社会的目光在盯着。这种目光代表了一种社会价值排序下的隐秘指令,决定着我们对自己价值的确认。我们收拾和美化自己是给别人看的,因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来自于他人的目光。一句话,人的很多行为、思想,都受到社会的隐秘操控。人的存在的社会性使他照镜子的习惯性行为被纳入到了一个模式化的、被社会的价值偏好所编码的观念/行为系统之中。
    
如果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人们通过镜子这个媒介,来收拾和美化镜中的自己时,那一张脸、那一坨肉不仅仅暂时是一个“审美客体”,而且压根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对象”,游离于人的存在内核。他看他的那张脸时,实际上和看一头猪并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说,镜中的那一张脸已经变成了一个“在场”的“他者”了。尽管它在肉体上是他的,他就靠这张脸的形象混,但在心理上,它完全是一张社会的脸。这张脸所对应的也根本不是真正的他,而是一个虚假的“他”。而对于这一点,他要么从没有意识到,要么一直骗自己。真正的他已经和这张脸没有联系了,他对真正的自己的压抑,或者说“扼杀”已经非常成功。
    
因此,如果一个人突然之间产生了“镜子里的那张脸真的是我的吗?”这样的想法,伴随而生的就是觉得自己很陌生。这是因为,在这一瞬间,他被扼杀的真正的自已复活了,他发现这一张脸完全是社会的一个道具而根本不认识它。如果我们按精神分析的术语把这个“真正的自己”叫做“自我”,而把“虚假的自己”叫做“假自我”的话,就可以认为,他原来一直是靠一个“假自我”而活着!而这个“假自我”一直冒充真正的他,在社会的目光下扮演各种角色,为他争面子、争身份、争利益。这一切都显得非常“正常”。但是,一旦他的“自我”复活,看到了那个所谓的“自己”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存在时,在这一瞬间,他从社会中取得的各种存在属性便消失了。他开始了与自己的独处。如果能克服这种虚无感,他或许会让真实的自己过一种听从自己的内心声音而不考虑社会的目光的生活。
    
但是,他绝对不允许这个已被扼杀的“自我”魂归人间。为了利益、社会评价等等而对“自我”的扼杀在存在上是有“罪”的,他的“自我”严厉谴责这一行为。不管他的“假自我”对他的生活的支撑能让他在社会上何等风光,在“自我”面前,都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自我”的复活不仅意味着对他的出卖“自我”的行为的谴责,而且威胁到了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以及追求的一切。因此,“自我”的复活给他以潜意识强烈的恐惧感。从而,为了防止“自我”复活,为了防止自己惊异地觉得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就必须逃避与自己单独相处。
    
我认识一个人。我发现只要他一个人坐着,什么事也不干,两分钟不到就有瞌睡。而如果有人与他说话,或者有人与他打牌,则精力十足。这样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一切好像都是“自动”的,他像一架机器一样被某种神秘的指令所驱动。我不能说在他们身上有一种防御机制,可以通过睡眠等让他们逃避与自己独处,但可以肯定地说,一旦他们与自己独处,在心理上是很难生存的。除此之外,我还曾作过一个调查,假设晚上突然停电,一个人敢不敢单独在黑暗之中呆半小时以上,参与调查的50人中只有1人选择敢。而有此经历的,一个也没有。
    
不需要我废话,弗洛姆所提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此时已经非常清楚了。他写道:“我坚信即使在这一短时间内会发生成千上万的精神崩溃事件,很多人会陷入极端焦虑的状态,与被临床医学诊断为‘精神病’的症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停用了减缓社会形式之痛的麻醉剂,社会的疾病就会暴露出来。”我想,此答案也完全适用于当代中国人。我们可以把很多人想尽办法逃避与自己相处,否则即陷入焦虑甚至疯狂状态视为一种病态,一种“社会神经症”。
    

(待续)

2007-8-3 13:29:00 2 楼 
作者 石勇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这儿人气惨淡。颇觉凄凉。2007-8-3 14:12:00 3 楼 
作者 石勇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2007-8-3 15:23:00 4 楼 
作者 buchus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似有意又无意,

人恋上他所做的就不错了,有所依恋就不错了.

"如果"?如果不做这就会做那.

"依靠自身力量的状态的人们"不适合生存在这世界上,他们太孤独了,却又不得不常常投身与人群中.

2007-8-3 16:07:00 5 楼 
作者 buchus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弗洛姆是伪佛洛依德主义者.2007-8-3 16:10:00 6 楼  QQ
作者 南朵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握手石勇兄!这里人气惨淡,我也来得少,但这个论坛的界面很清新,请不要放弃在这里贴文,我爱看!

兄近年的研究很学术,沉潜颇深,是我愿意看见的石勇。这种社会心理分析,也是我近一年常常沉醉于心的东西。毕竟,每一个活在当下的知识分子都无法回避心灵的漂泊。曾经,卢梭一语成谶:“现代生活给人一个破碎的灵魂,每一个现代人都在经历着精神分裂,人们无路可逃。”

2007-8-3 19:43:00 7 楼 
作者 qclk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卢梭一语成谶:“现代生活给人一个破碎的灵魂,每一个现代人都在经历着精神分裂,人们无路可逃。”

但有路可行

2007-8-3 20:05:00 8 楼 
作者 zzq111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2007-8-3 20:29:00 9 楼 
作者 石勇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谢谢南朵!此书计划已久,终于开始沉下心来动笔。计划从8月开始,到年底完写。

另外,我想在此书抹去学术的痕迹,走大众化道路,但看来很难。

这个序曲我不太满意,很可能要另起炉灶。

我想一边写一边考虑各种反馈意见,必要时作出调整。因此选择在网上连载。

2007-8-3 21:18:00 10 楼 
作者 石勇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续)
  

本书主要就是分析社会神经症,透视当代中国的各种病态现象,揭穿形形色色的病态心理背后隐秘的心理与社会机制的。这些病态现象已经太多太多了。近几年来,无论是马加爵杀人、邱兴华杀人、艾绪强在北京制造“一个人的911”、杨丽娟追星致其父自杀,这类心理上有严重疾病的人都一一暴露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惊呼,有心理疾病的人几如一颗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炸弹,而对此我们知之甚少,基本上没有防御能力。同时,粉丝的歇斯底里、“哈美族”与民族主义的狂热,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洞悉这些狂热群体的心理,可能比抨击他们更为重要。另外,施虐狂的形形色色的施虐行为,也让我们见惯不惊。诸如城管针对小摊小贩神勇的暴力行为、一群人对“异端”的排斥与迫害、一些人喜欢打小报告或背后说别人坏话、一些人喜欢利用权力整别人收获快感,等等,在成为我们的社会的常态,甚至被我们视为“正常”时,也成为我们痛苦的一大来源。分析社会神经症,如果放过这些现象,实在是很难交代的。
  
我还必须强调的是,心理的畸变和病态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奇观,而且利用甚至操纵人们的各种正常或病态心理,早已成为商业操作的一种方式。销售人员要懂消费心理学,生意人要揣摩客户的心理,这些早就是陈年旧事了。现在,网络红人层出不穷,利用的也恰恰是网民的各种心理。比如,芙蓉姐姐的曝得大名就利用了网民“合法性地吐口水”的戏谑心理、“天仙妹妹”的迅速走红就利用了网民在都市男权话语背景下的意淫心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人是心理的奴隶。弗洛伊德说过,人在“自我”的家里都不能主宰自己。他一直被潜意识的幽灵所操纵。但在精神分析的眼里没有什么神话,人的很多难以理解的行为,或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分析而得到理解。在理解之外,精神分析还可以预测在某种情境中,人们会作何反应或行动。同时,看起来很普通、很正常的行为,在精神分析的审视之下很可能暴露出它病态的一面。我们处在一个心理问题频发的时代,知道我们和他人为什么会焦虑和恐惧,为什么会承受那么多的心理痛苦,已显得极端重要。
  
本书把所有的病态现象都视为是“社会神经症”的不同症状。在此有必要先界说一下,就精神分析而言,“社会神经症”主要不是指临床上的神经症,而是社会文化上的各种病态现象,以及很多人的病态心理、病态思维方式等。一句话,出现在我笔下的有可能是神经症患者,有可能是心理变态和人格障碍者,也有可能只是有“心理问题”的人。但不管怎样,我,你,以及其它人,都参与了这个癫狂社会的心理游戏。我们有必要了解游戏是怎样玩的。说得极端一点,当你看到别人已经疯了的时候,有必要想一下他是如何疯的,自己为什么没有疯,而自己不疯的代价又是什么。
  
要洞悉人类心理的秘密,仅仅用精神分析的工具已经不够。精神分析学家弗兰克尔说过,社会事件不过是心理事件的社会层面,而心理事件不过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层面。因此要了解人的各种病态心理,就要看它受到了何种社会事件的“刺激”,他“有病”是不是因为他所置身的社会就是一个“致病情境”。但仅仅这样也还是不够的,很多心理问题,最终来源于人的存在,社会事件不过是把它加剧、变形而已。因此,分析就必须按照“现象-分析”的路径从现象的原点出发,经过症状的心理与社会大道,最后达到人的存在本体论的高峰。
  
因此,本书的结构安排是这样的:第一章先分析一下XXX,区别存在意义上的XXX、临床意义上的XXX和XXXXX,为以后的讨论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讨论XX的问题。第三章讨论常见的XXXXXX。第四章讨论吞没了我们的XXXX。经过这几章的讨论,我们对人的心理秘密应已有一定的洞悉,因此在第五章我将讨论XXXXXXXXXXXXXXX。在第六章,也即最后一章,我将结合XXXX与XXXX,分析XXXXXXXXXXXXXXXX。
  
本书既区别于常见的心理治疗师们写的案例分析类的书,也区别于纯理论书籍。我希望它追求一种思想上的深刻,但尽力结合现实,通俗易懂。面对失去“自我”之家的当代中国人,本书不能提供一个“家”,但它力求暴露我们的存在困境、精神困境。我想,每个人都可以踏他的“回家之路”。
  
  

(待续)

2007-8-3 21:21:00 11 楼 
作者 iso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理性地看,社会个体“自我”的精神压抑和悲哀,是社会整体发展的代价.

社会正常个体无法逃避"社会审美、社会评价的无形之手",除非是喝醉了,

又或社会存在形态回到老子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状态.......

生命的存在是矛盾的过程,“真自我”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假自我”是社会进化的元动力.

真假一体是事实,存在即合理,诅咒“假自我”是与自己过不去,包容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