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信资本 jennifer:阴五行克制阳五行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1:09:33
阴五行克制阳五行吗?
    没有绝对的什么克什么,在道家,相克代表夫妻的关系,领导和下属的关系,相克才能相成。就如在临床上到处都是木气制金。就是木火刑金,木气伐金,肝木盗泄,四处伐逆,这个五行啊没有什么克什么,只有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的,为什么阴五行会制约阳五行啊,这是因为我们后天由于阴土外溃了以后,阴气用事,他很多成见,很多继承的僵化东西来克伐灵动不居的,就是说,克制限制先天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用后天阴五行来克制阳五行,是我们在用。它本来是互相制约的,就是阴阳之气,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阴阳是怎么产生的呢?本来这个世间没有阴阳,对不对?我们迈了一步子,这一动,产生了阴阳,朝一个方向去迈呢,我迈去的方向是阳,我们背离的方向叫阴,就产生了向背,产生了阴阳,我们这一步又抬起来,抬起来走入屋的方向呢就叫阳,有背离的方向和落下去的叫阴,根据这一动一静一势,体用阴阳就都产生出来了。不能说用阴五行来克制阳五行,阴阳是没有对立存在的,只能是共同存在的,就是说,提起阴就有阳,就像我们人一样,就是说我们一跳,跳到高处落下来,落下来是属阴跳起来就是属阳,你不能说,落下来的时候克跳起来的时候,这不对,不管是说他往下走还是往上走,都是代表的是我们这个人,先建立在一元之气上,这个阴是说的谁阴,阳是说的谁阳,他们代表什么状态,然后在合一的状况下,来体现各种状况。己土外溃克壬水这个,非常常见,就像现在我们临床上很多病人,中焦脾土寒湿,为什么寒湿。你来看农村那些劳碌的人,光劳力不劳心的人,他己土不会外溃,他往往是阳土与戊土用势化燥的比较多,脾主意,这意不能藏,五脏又叫五藏,藏匿精气,现在己土不能藏精气了,这个精气外耗,就产生湿土弥漫,土克水。土不单是克水,土也养水,这个怎么讲,土能堤水,就像堤,堤坝的堤。就是防着水,防着水就是养着水,就是要相辅相成,为什么呢?就像我们挖个坑蓄个湖一样,你堤坝不把这个水好好地护住,这些水一流开了,你就没湖了,是不是?你想在这个湖里头养鱼,湖里头水气想凝聚,想成势的话,成不了了,水气已经弥漫了,水中之阳不藏,所以呢土能堤水,这个肾气要足,肾气要充盛起来,靠什么靠土来制约它,当然土气不能太过,土气太过呢?就是土气过于从阳化现,这个时候就会产生阳明病燥盛水亏,土气适当的话精气就会收藏,就是说,脾土啊,化生水谷精微,一身的水谷精微。五脏收藏全身的精气,然后肾气又把五脏的精气全部收藏了,然后又靠土把这些精气固住,不使它外散。这个己土一外溃,精气就外散,精气一外散,这个水气泛滥了以后,大家知道这个水中一点真阳是怎么来的?是阴盛则生阳,这个肾水闭藏,它阴中生一点真阳,现在水气不能收,相火不能藏于命门,三阳不能敛降,相火上僭,上热下寒,外热内寒。它讲的是阴五行克阳五行,这以前有人问过,这个需要体会,需要不断去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今天还是跟大家讲,就是取类比象,取类比象的功夫怎样练习呢?要达到一种排斥掉固有的成见,排斥掉攀援心,以一个特别宁静放松的心态去体会,大家听过音乐吗?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大家能否听到音乐的欢快,听出音乐的压抑,听出音乐的这种感觉,当然我建议还是听东方民乐,西方的音乐大多走的是情感宣泄的路子,而东方民乐走的路子多是清净含藏,听东方民乐更有助于人生的修养。最简单的,大家听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也分悲哀的,也分欢快的,当然这种比较粗糙,但也能感觉到。所以,听音乐时我们肯定是以放松的心态来听的,这种以放松的心态去感应体会,这和我们看事物一样。有些人过来,哎,这个人很和气,看他非常放松,属阳的一面。有些人你看着非常压抑深沉,这种人吧,属阴,就是说金水收藏之气比较足。有的人宽裕汪汪,这种人秉性中和,土气含藏四方,可以为众人之主。有的人城府比较深,比较压抑,这种人属水,容易寒湿。有些人感觉特别欢快,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这种人容易气虚,为什么呢?金气不敛,金气容易浮在上,心肺之气浮的话,这个肺脏精气想敛不能敛,所以容易气虚。举个例子,西方人色白,色白属金,金主气,金主敛,所以西方人气比较盛,比较高大,就是气质比较好,和其他种族不一样的,然后呢,金气容易化燥,所以他们比较喜欢喝水,讲究代谢快,。所以,现在咱们中国人不要跟他们学,不要讲究每天喝八杯水,不要听电视上那些无知的说法,每个人应适可而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养生环境。你看我们东方人,中国人是黄种人,为什么历来叫中国呢?不是我们自己以为自己“中”,咱们黄种人,这套文化传承下来,我们就有中土的这种秉性,我们通过锻炼,通过修养,就是固土、燥土,就像高山一样,有自己淳厚的秉性。但是呢,我们如果己土盛的话,走阴的的一面而不走阳的一面,就会出现己土流下,比较卑下,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汉奸也多呢,各种文化的弊病也多,水流湿嘛。再说土能容万物,外来的文化只要一进中原,立刻消失,这就是土藏万物,土能解百毒,可以含藏一切。泰国、印度所谓的红种,还有靠正南方那些火气比较盛的,它们那些人短矮,心气比较浮躁一些,心肺之气比较浮,然后他们的脑子比较快,反应也快,然后思维东西敏捷,耳目比较聪明,但是他们的秉性是流动,不善于形成特定的道德品德。你遇到北方人,都说北方人比较讲义气,北方人是阴精所奉,精气含藏厚重,就是有根。南方北方有他的区别,讲秉性涵养,要崇尚北方,讲思维文化,就是文化外在的,要崇尚南方,所以说是一个是在内的修养,一个是表现在外面,都要具备。刚才就是取类比象,但前提是“学医之道,虚静为宝。”这点靠大家仔细体会,能够不攀援外物,能够仔细沉浸在个清净的自性天地之中,这样的话,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成、有所学。要不然的话,暂时感觉好像能看好几个病,寻些小方小术,自以为得,而失于道。合乎道,怎么合乎道,要合乎岐黄秦张之道,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他们的书还在,我们可以学,古人的书还在,我们可以根据这上面来学习,领会天地自然的道理,去跟自然相互参照印证,这叫法象。但是古人的书并不一定容易领会。有时候在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体系,自己没有领悟的时候,这时都是自己的妄解、错解,要跟当代现在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来讨论,直到自己建立起不疑之见,这时候你感觉,学问学到今天,已经不可能再前进了。有哪一天,有人学到这里,跟我说一声,这个时侯,证明你开始学习道,不是因为你不需要前进,而是你领会了,我们学习什么呢?学习天地之道,天地之道阴阳之理就摆在这里,你自己去领会吧,你领会到了你会发现,你不需要去前进,也没有路去后退,也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也没有什么可以丢失,本自具足。只需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成见,慢慢地抛弃,放松下来。仔细体会,经曰:虚静为葆。老子云:为道日损。这是学医的根本。得到这个以后,大家的精力不断集中,医学才能出来一大批真正的能明医道的人,不会流于术。流于术的话,像明清后期,虽然百家齐鸣,但那是一种医学要衰败的现象。中医理论的核心——《四圣心源》所述“一气周流”理论--中医的理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而天地之间无非一气而已。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简洁而完美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中医大家。

黄元御先生提出的“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它是一种真实的境界,是一气周流的真实写照,是天人合一的真实描述。这种境界,心神静笃的时候,是可以直观地感受得到的。

当然,“一气周流”是有很多层次的,也就是《内经》“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意思,然而这所有的层次,又都是相似的,完全可以概括合一,成为一个简洁统一的“一气周流”体系。开则林林总总,合则不过一气。因此“一气周流”理论,既是概括的,又是具体的,真实完美地阐述了天地间的一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运行状态。

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与《内》《难》《伤寒》等经典著作一脉相承,从最本质的气的层次,来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行,因此它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可谓由源到流,高屋建瓴。黄元御对中医理论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仲景而后,无出其右者。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赞黄元御“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确立了经典中医理论的框架结构,树立起了中医理论的标准。中医绝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凡艺或可殊途,惟医必归一致,各家中医学派殊途同归的源头,就是黄元御先生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以此为准绳,则历代医家流派的是非优劣,一目了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其实都是讲了“一气周流”理论的某一个方面,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偏,但都可以纳入“一气周流”的体系当中,成为“一气周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彭子益先生学习了《四圣心源》中的“一气周流”理论,并在一年二十四节气这个层次上进行具体化的阐述,提出了通俗易懂的圆运动理论。圆运动医学的源头,其实就是《四圣心源》。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只是黄元御先生“一气周流”理论的一个层次,相当于“一气周流”理论的简化普及版本。正是圆运动理论的简单易懂,普及较广,才使得我们今天顺利推广黄元御先生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彭子益先生对黄氏学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以郑钦安先生为首的火神派,也是深谙一气周流底蕴的学派,辨证治疗直接从阴阳上下功夫。人体元阳是自身一气周流的动力和源头,火神派善于从元阳的角度来治疗疾病,可谓是擒贼擒王之术,因此见效快捷,疗效突出。但如果一味依赖温壮元阳来治病,就失去了一气周流的细致和周密,对临床问题的处理,就不如“一气周流”理论更灵活和全面。

黄元御先生的“一气周流”理论,从人体一气周流的全局出发,准确判断一气周流发生郁滞的环节,灵活采取全局性的治疗方案,往往可以四两拨千斤,以普通寻常之药,取立竿见影之效。

也有学者认为黄元御先生处处以“水寒土湿”立论,用药多偏温燥,因而认为黄氏理论过于偏颇。却不知“一气周流”理论完全符合《内经》“动则为阳,静则为阴”的道理。人体的一气始终在周流不息,一气的本质原本是一股阳气,寒则阳损,湿则气滞,水寒土湿正是一气周流郁滞为病的最主要原因。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讲,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不过是一气周流的方向不同而已,连阴阳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何来立论偏颇一说?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非常的圆融,合于天地之道。认为黄氏立论偏颇的学者,实际上是对阴阳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气周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