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谈家港动迁:民国时代的名人与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57:40

民国时代的名人与教育

(2011-01-13 04:50:51) 转载标签:

民国教育

名人与教育

分类: 感悟随笔

 民国时是不是重视教育,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是个遥远而模糊的话题。今年以来,由于参与省级标准化和示范高中评估验收,使我有条件走进了陕西的几所老校,看到了那个时代在教育上留下来的点点滴滴,不由感慨万千。

   1、于佑任先生和教育

 合阳中学创办于1915年,是陕西境内最早的新式县中之一。在合阳中学,我看到了于佑任先生为该校写的校牌:合阳县中学校。苍劲有力的笔端,凝聚着先生对教育的挚爱。

 民国时的安康中学,名曰“陕西省立第七中学”。1932年,他们获得陕西省第一届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于佑任先生欣然命笔,为该校写下了“发扬民族精神”的题词。展现着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教育的殷切希望。

 在三原县南郊中学,我更是听到了于佑任先生创办该校,并为该校确定了“成才报国”校训的感人故事。

 

 于右任先生,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是书法家、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交通次长,主持部务。后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以反对袁世凯。1926年,他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后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他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的创办人。1949年后,于右任寓台湾15年,1964年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

于先生因政治家、书法家而著名,更因他对教育的重视而受到人们的敬重。

 

    2、一套丛书与两个名人 

 在韩城市象山中学,我看到了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出资1000大洋,为该校赠送的一套“万有书库”丛书。站在装满2000多册发黄的书籍面前,我的心里充满了崇敬。

 在安康中学的百年校庆纪念册里,我看到了如下记载:一九三六年三月一日,在新春开学之际,时任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先生向安康中学校赠《万有书库》丛书一套。该书由著名学者王云五先生主编,全套丛书共1721种,2000策,包括古今中外各门学科,是小型图书馆类书。这套丛书历经战乱,时局动荡,文革浩劫,有部分散失,现在大部分还藏于学校图书馆,为我校镇馆之宝。”  

 

吉鸿昌(1895.10.18-1934. 11.24 )抗日爱国名将,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省扶沟人。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旋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将日军驱出察境。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引渡到北平军分会。经蒋介石下令,24日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刑前题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邵力子,近代教育家、政治家。清末举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1921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退出中国共产党,但其一直主张国共合作,1949年国民党府政拒绝签定和平协定后,脱离国民党政府。解放后任多届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民革常委。

 

 在民族多事之秋,这些不同性格,不同政治生涯的人物,却都垂青于教育事业。其远见卓识令人景仰。教育是教人感恩的事业。重视教育的人,必将被教育所铭记,随教育而青史留名。

 2011年1月13日,记于安康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