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度碧露牌蛤蛇雄酒:宋德福:省委书记的临终遗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49:18

宋德福:省委书记的临终遗言   

          周晓  
  
  宋德福  中共福建省省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46年2月生,河北盐山人。大专学历。l 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排长、连副指导员,军政治部干事、秘书,空军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青年处处长,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年处副处长。1985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85年后,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93年3月至2000年12月任人事部部长,1995年5月任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组长。2000年12月任中共福建省省委书记。2001年12月当选中共福建省省委书记。2002年1月在福建省人大九届五次会议上当选为褔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5年1月在福建省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他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至十六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我走了,带着几条皱纹、几根白发,也带着疲劳。我不能说有几多成绩、几多贡献,我要留给别人,留给后代,留给历史去褒贬。”这是2007年9月13日去世的原福建省省委书记宋德福的遗言。

  宋德福逝世后,党组织对其生平做了高度评价,不仅肯定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而且还指出他“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他的清正廉洁,有口皆碑,堪为楷模。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在群众和干部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他生前的几篇以“我尽力了”为主题的反映他在不同工作岗位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令国人震撼。
  在《临别了,福建》一文中,他向所有人坦言:为福建的发展,我尽职了;为福建的老百姓,我尽责了;为福建的干部成长,我尽心了。

  老百姓对他更是评价有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宋德福自己也敢说:“我敢保证一点,我没有以权谋私。”
   宋德福唯一的儿子结婚时。他不让办酒席,连女方也不能办,他担心“别人利用这个机会送红包”。包括宋德福的兄弟姐妹在内,他们全家没有一个经商的。在福建工作期间,除公务之外,就连他的秘书从来都没有与别人出去吃过一顿饭。

  市场经济的浪潮,排山倒海般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生存的环境,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内心。宋德福曾对人说:“这个世界已经变了,这我心里很明白,我也不是刻板的人,但我一辈子培养成的信念,我不愿再改变了。人总要有点精神,要想做一个好党员,做个男子汉,总要有所坚定,有所舍弃。”

   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可能有金钱上的廉洁;丧失了金钱上的廉洁,也就导致了道路上的堕落。因此.人们赞美为官需要无所求,从政需要一身廉。然而,“官无所求”毕竟是一种风范,而绝非是一种政绩。
  如今.保持清白廉洁,不被别人打垮,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必须的、应该的。但作为官员,不能将“不叫清波付浊流”作为唯一的追求,局限于“两袖清风”,却是“一事无成”。由此让人感到干部只有做到既廉洁又勤政,才是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真正合格的好干部。

  干事就是聚集人心的磁场,就是鼓舞士气的法宝。干事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是一种力量,一种号召。
  古往今来,老百姓从来都是把干事的人铭记于心。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2000年了,人们还纪念他。兰考人把泡桐称为“焦桐”,以此来纪念他们的好书记焦裕禄。正如“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样,宋德福之所以难得,正在于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严以律己,刚正不阿。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在尽职、尽责、尽心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严重错位:

  一是想当官,但不想尽职。有的仅仅看重权利、地位和待遇,有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思进取。有的热衷于吃喝玩乐,而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

  二是想做事,但不想尽责。有些人热衷于搞“自我设计”,摆不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把做点工作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或向党组织伸手要官的筹码。甚至为了个人的升迁,急功近利,虚报浮夸,欺上瞒下。一旦达不到目的,就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找靠山、拉关系,走门子,四处活动。或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三是想当官、想做事,但不想尽心。精力和心思没有用在工作上,以为会开过了,话讲过了,工作布置了,责任就算尽到了。他们该管的事不认真管,该干的工作不主动干,该负的责任不自觉负,该完成的任务不用心完成。这些人的行为,虽然没有贪赃枉法那么严重,却败坏了领导干部的声誉,损害了党的形象。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解人意、最能体谅国家与政府的“难处”的,他们并不要求党员干部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而是希望他们能像宋德福一样,做到尽职、尽责、尽心。

   金钱随想曲  兰明良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是一个对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金钱像一支万花筒,折射出纷繁复杂的人生,演绎着人们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在我们的某些主流经济学家看来,金钱是万能的。他们所主张的市场万能论,其实就是新的市场拜物教。市场万能就是金钱万能。他们极端推崇那一只看不见的手,认为有了它,就可以打造出令人羡慕的富裕生活。

  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党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不进行正确的、强有力的调控和干预,而是听任那只看不见的手继续“指挥”下去,人们看到的只会是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城乡对立,最终出现的必将是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局面。

  有些主流经济学家十分欣赏古罗马皇帝韦斯巴芗“金钱没有臭味”的名言。他们力主“学而优则商”,主张全民下海,全民炒股。

  作为食人间烟火的现代人,不反对赚钱、发财,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想要挣钱,那就下海经商,想要为国服务,那就靠工资生活。”这些都是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可强求。  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为富不仁、为富不顾法律,见钱眼开,见钱眼红,见钱昧了良心,那么金钱不但具有了臭味,而且还带着浓浓的血腥味!

  正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

    关于金钱的名人名言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马克思 
  金钱这东西,只要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瑞典)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需一点点、就可以使白的变成黑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莎士比亚(英国)     

    如果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你的主人。  —马克·吐温(美国)   
  衡量一个人高贵还是低贱、要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不看他拥有多少财富;  —比彻(美国)  
  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入,金钱是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巴尔扎克(法国)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冯梦龙(明朝)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清朝)   
  做官之钱皆取之百姓,非好钱也,故好官必不爱钱,吾虽无能,岂愿以此等之钱,养汝曹私妻子哉!   ——吴汝纶(清朝)
    宋德福:省委书记的临终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