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万科新楼盘:武术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01:27

绝境求生--自卫技巧几个要点
现实中发生的危险常常是突然而来的,不可能像擂台样面对面的发生,而且现实中的袭击每一击都有可能致命,不会像擂台样打了几十拳还能若无其事的反击。
1,警觉:有可能一块砖头从后面打来,一下就把你打死。更有可能背后伸出一刀把你捅死。所以自卫最重要的就是警觉。警惕的观察四周,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出门最好与陌生人保持安全的距离,如果此人意图接近你,你就该提高警惕。绝对不让任何人站在你的身后,这是武人的原则。警觉训练的方法很多。古人讲究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即是一种优秀的警觉训练方法,轨迹拳学中著名的泛视和其它武道的八方目训练,也是一种警觉训练法。方法很简单:时时刻刻的留神观察四周的怀疑,观察陌生人的一举一动,不用刻意盯着,以自然的状态四下打量就可,关健是“时时刻刻”,只要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有人能暗算你的,发生了危险也能从容应付。据说,练到几年后,还能练出神秘的第六感,就算睡着了时,有人悄悄潜进屋子,你也能感应得到。
2,养成随手拾起武器战斗的习惯:很多练武者太相信自己的拳脚的威力,以为对歹徒能轻易的一击必杀,即习惯了赤手空拳的与人战斗,这种自大的毛病真的要不得。就算是李小龙这样的高手,出门都要带武器,有武器用他绝对不会赤手空拳。真正的高手不管走到那儿身上都隐藏着几种小武器,以备不时之需。建议欲自卫的你们出门最好随身带点小武器,比如小刀,一大串的钥匙,或是装了辣椒水的自卫喷剂瓶等等。万一没有,与歹徒相遇时,你一定要随手拾起地上不是武器的武器,比如一块石头,玻璃瓶,木头,砂子等东西,只要会用,一本字典在手也比赤手空拳更有威胁力。不要太迷信自已拳脚的威力,要知道日常训练中看来威力无比的拳脚但一遇到真正的打斗可能会没半点用处。
3,打斗一开始就不可停顿:与歹徒的打斗一旦开始,就不可停顿,尤其是以一敌多时。要不停的攻击要害,打到歹徒不能动弹为止。很多练武者都有这种危险的毛病,看到对手满脸鲜血就停止攻击,却不知道此时敌人因为流血正在发疯,你一停下来就轮到他狠狠的打你,将你打到不能动弹。不能被歹徒痛苦可怜的假像迷惑,除非他倒下,你后退到安全的地方,否则打击就绝不能停止。
4,大喊大叫:很多人觉得这样做丢脸,与歹徒打斗时沉默不语的。要记住生命比面子更重要,不能因为怕丢脸把自己弄进死路。大喊大叫很容易惊动路人来围观,令歹徒心中发慌,而且万一你受了重伤,说不定还有好心的路人替你叫来救护车和警察。让你不至于流血过多死掉。
5,必须练习冲打术:以一敌众时,最佳的打法是什么?边跑边打。以冲刺跑的高速,挥动武器向歹徒人少的地方冲去,很快就能杀出一条血路。然后你只管逃,逃到人多安全的地方去。以前看过一遍介绍以一敌众的文章,叫人背靠墙壁面对歹徒,这根本是在让人找死,背靠墙壁把退路都弄没了,除非他能把歹徒通通解决,不然迟早会让歹徒解决。面对一群歹徒,如果你有一根短棍,以冲刺跑的高速挥动短棍向歹徒冲去,一下子就打翻一大片歹徒,此时你已经冲到几十米远了,然后你只管跑,不用担心歹徒会追得上你,除非他们全是跑步运动员,否则就算能追上你的也只有一两个,你可以突然再回身一棍打去,就能将紧追不待的歹徒打倒,然后又继续跑你的。要记住,歹徒和你一样都是人,你跑累了他们也会跑累,不要以为歹徒会都是超人。这种打法就是我以前所说的短棍拼杀术,平时在练习跑步的时候拿棍子四下挥打,小刀,石头也可。重点是边冲刺跑边打。如果有条件,可以在树林中,或载了几十个木桩的地方练习,五秒之内冲过四十米远的距离,并用短棍打击二十个以上的树木。这样练习好后,靠一根短棍冲出几十个歹徒的包围圈不成问题。如果有人真的不喜欢用武器,那你在冲刺跑中练拳打脚踢也有点效果,可能也会冲出歹徒的包围,但肯定受伤会很严重。
6,了解正当防卫的法律:正当防卫虽然是法律赐给每个公民保护自已的权利,但运用不当却有很大有麻烦。万一歹徒反咬你一口,解释起来困难重重。
在这儿,你只要记住两点:第一,不得继续攻击不能再战的对手。如果对方被你打得躺在地上不能再攻击你了,你还要不解气的继续对他施以打击,那么,就算这场打斗的起因是源于你正当防卫,你仍然要负法律责任。第二,打完就走,绝不停留。这一点运用要看情况,如果只是普通的打斗,伤害并不大,或是被一群歹徒围攻,你打了就走你的,估计没有多大的麻烦,这两类情况最好别停留多事。但是如果遇到严重的情况,比如遇到歹徒强奸,杀人抢劫你,你失手将他打死,或是打成重伤,绝不能一走了之,最好马上打电话或跑到公安局去报警,向警察解释情况,有人证明更好,只要能证明你是正当防卫,你则没多大麻烦。如果你失手打死歹徒却一声不吭的跑掉,日后警察从现场发现你的指纹,你就会有大麻烦了。

此为宋铁麟大师手抄本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卷一    内功篇
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能内景遂道,返观而以察
之,则体用兼备矣。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气纳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由脊中直上泥丸,
下人中龈交,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两脉上下,旋转如园,前降后升,络绎不绝也。井者,足少阳胆经,
肩上陷中之肩井穴也。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时横纹头陷中之曲池穴也。大肠经所入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阳,足阳明,
阳维之会,连入五脏,周身发劲之所也。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龟尾者,长强穴也。谷道轻提,真气
自然上升矣。丹田者,冲脉(上起百会,下达会阴),带脉(腰一周之脉)之中,脐下内部也。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
在,调整呼吸,固精健肾,练神之所也。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之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既明脉络,次观格
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函而闭,背平而正。正头起项虚领颈,
壮面神顺颌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须函。背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
而藏,肘开而张。足既动步,膝须曲而伸,伸而曲。膝用力内扣,前阴缩,故步能坚而稳,而裆亦开矣。肘开张,两侧肋骨
由胆脏气脉带动之,而肋亦开矣。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
之,久久功成。盖息从心起,心静息调。又云:肺金不清,必先调息。呼则形松似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此即内三合之形
松意紧,进而心血调融,神态安静,固精健肾,祛病延年。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气归
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呼吸出入,气交错也。调息匀细,真气也。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
归纳于丹田也。升者,气随意上升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之。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
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谷道轻提,防气之泄也。提者,耳后高骨玉楼穴也。正头起项,使气往来无阻碍
也。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肺摄心透前胸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底者,涌泉穴也。升有升路,肋骨
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展,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明真路。
既明气窍,再谈劲诀。曰通,劲之顺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拨力以和缓,柔软之意也。曰穿,劲
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拨力以刚坚,凝结之意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专也。松
涣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气血结聚之谓也。曰合,劲之一也。曰
坚,劲之专也。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壮胯,提胸以下腰。按肩
者,收肩井穴,劲沉至涌泉穴。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圆裆者,由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提骸以正项,
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提骸者,后脑骨虚灵上顶,骸自提也。贴背者,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
外转,至手骨而回也。松肩者,出劲之时,将肩井穴之劲,软意松开,自无阻碍矣。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
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臂及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督脉至两肩穴也。横者,自六腑转于手骨背也。自
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五气转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自俞口
降于丹田,又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
一下一起,一出一入,融洽不悖,周滚不息,久久用之,好处参悟甚多。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每日清晨,或坐或
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至会阴,分向两
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入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
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近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
也。
卷二  纳卦篇
乾三头肩法乎天乾,取其刚健纯粹。坤三足膝法乎地坤,取其镇静厚载。评曰:阴阳合德,气发四体,备乾健坤顺之
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刚柔互运,无端可寻。是谓阴阳合德,故取诸乾坤
也。凡一出手,先视虎口穴,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冲尻尾长强穴,谷道着力提住,由脊背上
升至顶,由百会转过昆仑下印堂,贯两目而至鼻,其气欲从鼻孔汇时,即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之象眼穴用力向下
截住,合周身全局之力守之,用之久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
直,两端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巽三肩背宜于松活,乃巽顺之
意。兑三裆胯宜于靠紧,须现兑泽之情。塌肩井穴,须将肩顶头正直落下,与此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
直与眉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谓之竖。右臂则
收左臂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臂,直达两扇门穴,故谓之横。两劲并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自如,而巽顺之意明矣。艮
三震三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测。评曰:震上艮下曰颐,为平为
止。手止,人震动也;足止,中开胸自裆皆虚如四阴,则内刚外柔,如颐中有物能噬嗑,则物不能阻隔矣。取诸颐小过,艮
下震上,雷在山上震惊百里,令人不及掩耳。足下屹立如山,震为足,为动也。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虽闭
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从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腾,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肉之劲也。用肋一气之呼
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高步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之理也。坎三离
三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
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练神练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卷三  神运篇
总诀四章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动神固,神帅气,形随气腾。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
神而能轻,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第一章神运之体先明进退之势,后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
才合而即动,以静为本,身虽疾而心自静,静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间。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纵横者,劲之横
竖。飞腾者,气之深微。第二章节神运之式击敌者有用神、用气、用形之迟速不同,被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深浅之
异。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先入。以气击气,手方动而不畏。以形击形,目到后乃胜。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气受气攻,
气伤而怯于心。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第三章神运之用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者,随手
之出入;动静者,任气之来去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欲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重。探如鹰隼之飞,疾
如虎豹之强。第四章神运之体用山有撼则崩,树无根必倒,水无源必涸,工夫亦然。欲明神运,必须内功十二大劲。周身全
局合一方可用,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练时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敛,纵起两足亦起,敛时两
足亦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
得失之际,纯在斯也。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盖
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用于神运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
内缓,外柔而内刚,和体用之妙也。是知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缓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动静奥妙之用,得之于
象外,非可以形亦求之也。须要深究详参,久而久之,神运之法,妙理自然悟矣。神动既明,可言十二大劲:一曰、底练稳
步如山二曰、紧膝曲腿如柱三曰、裆胯内外凑集四曰、胸背刚柔相济五曰、头颅正直撞敌六曰、三门坚肩贴背七曰、二门横
时用肘八曰、穿骨破彼之劲九曰、坚骨封彼之下十曰、内掠敌彼之里十一曰、外格敌彼之外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
卷四  地龙篇
地龙真诀,利在底收,全身练地,强固精神。伸可成曲,住亦能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亦无迹,伸曲潜踪。身
坚如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间。后攻用足,
撞膝逼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学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软能制敌最堪夸,变
化无穷总一家,好处全凭能借力,当场着意莫轻拿。软中求硬好、缩小绵软巧,总之九节进,言明方知晓。掌拳肘和腕,肩
胯膝足腰,身眼手法步,总是武艺高,掌拳时正进,慢慢往里找。

终于找到应该必读的全文了,转来细细品味!
我在这里先要跟大家说两句佛家的偈语。这几句偈语千百年来一直没人能够破解。在我与先生学习期间,他曾多次对这首偈子进行讲解,使我获益匪浅。我想在这里提出来多少也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吧。这首偈语的原文是: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咱们都是行路骑水牛的人。嘴上说自己练的是内家拳,形式上也没有错。可练的过称中却一直是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无论是好的感觉还是坏的感觉,只要是你在跟着它转悠,你所练的就都是后天而非先天。拳法本身并没有错,无论是桩功还是架子,错的是我们每一个执着自我意识的人。我个人在平日里经常与各门各派练武术的朋友们一起切磋交流。对于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我都曾向先生一一进行请教。比如说抖大杆子,先生说秆子必须要在自身练到内外相合的基础上才能练习,否则极易出偏。尤其是那些体质差的人,在既没人指点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量练习,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先生还说,当年丘处机丘真人练功用的试力石重达四百斤。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功作基础,即使你练到能把它举起来,也只不过练的是一身蛮力。况且我国国人体质与西方人种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点从现代所有对抗性体育项目上都表现锝极为明显。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家功夫在这个方面却有其非常独特的锻炼方式。恰恰能够弥补国人体质之不足。
说到这儿,不禁使我想起了几个练形意和八卦的朋友。他们针对自己所练的拳术在练功的方式方法上提出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好可以做为典型事例来给大家在学习上提供帮助。大家应该知道,形意,八卦,太极包括所有内家拳在内,不论是拳架还是桩功,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目的都是在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并使之与后天形体合二为一。以备其用。在练法上,无论是行拳架还是练站桩,虽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姿势去锻炼。但是在上中下三盘之中,我们还是应该以高式作为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课程勤加练习。因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势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作到身心两个方面的放松。而只有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放松了之后,我们才有望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作为中盘和下盘只不过是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充分发挥使后天形质得到明显改善的一种外形体现。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把事情本末倒置。把原有的内功训练变成了力量性训练。以至于把肌肉练锝僵硬,关节造成异常的比比皆是。身体素质好的也只不过是增长了些力量而已。对于内功则毫无意义可言。而在力量方面果真要和专业队的运动员相比较的话,其差距真不是略逊一筹的问题。因为要真把这种形式作为增长力量的手段来实施的话,远远不如现代体育项目训练得科学。
说到传统武术的内劲,有很多朋友多次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其实这与咱们上述的问题相似。现在的习练者大都把事情前后混淆了。所谓气沉丹田是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种特征。当先天功能在习练者的身体内部被启动之后,其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全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体从后天状态逐步向先天状态过度。其身体特征表现为形体柔软,呼吸由原先的胸式呼吸漫漫下降成腹式呼吸。由粗重逐渐变得匀细深长。头脑中的杂念也越来越细微。所以说先天功法在人体生理的改造上一步有一步的征候。而我们却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变化特征,用后天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有为的运动方法。在现实中,这种情形不胜枚举。就拿形意拳的明暗劲来说吧。所谓明劲,是习练者在先天功能的作用下,使身体达到节节贯通,节节贯川的状态之后,在平日练习或技击当中在形体上浑然而生的一种整脆之力。常会给人一种其锋莫可当之的感觉。而后人却误认为此劲一定要使劲才能练成。假如真那样做的话即使你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所谓暗劲,是指先天功能使后天形质进一步发生变化,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使先天功能由习练者的形体本身扩充到形体之外。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相互融合。所以习练者在平日的练习或是在技击当中,其形体上表现得好似轻描淡写,给人一种毫不经意之感。而现在的习练者对于暗劲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评判了。其实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轻功,也是待身体整齐化一之后,先天之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与地表形成一种相斥之力。而后再行穿沙衣跑板子的一种特殊功法。在这里我们不做详述。
而作为内家三拳之一的太极拳,当年王芗斋先生在达记者问中曾说该拳却有几种力学原理。而得其要者百不能一,因为其基础体认功夫早已消亡。这是王芗斋先生在当时哪个年代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担忧。如果从现今来看,几乎所有传统武术都是从一开始的铁老虎而逐渐变成今天的纸老虎。几年前我从先生的藏书中曾看到一本太极拳的老拳谱。其中几句有关于棚劲的描述,我想大家看了之后也许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书中写到: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从这几句话中大家可以得知,太极拳也要求习练者在推手与断手中具备无点不成弹簧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混元力。而并非象现今的太极拳,只能运用一些近乎于摔跤的手法在力量和技巧上去赢人。同时也说明了遍体弹簧似这种技击状态并非只被一家或几家拳种所拥有。而应该是中华传统武术所共有。
但是在如今,这种传统功夫已几乎成为绝学。造成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种:语言,文字和童子功的问题。因为前辈们的心得体会全部来自于先天功能。而语言和文字都是后天所为。所以当老师的倘若在这两个方面尺度把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况且做学生的在对先天功能没有切身体会之前,全都习惯于用后天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老师说的话。这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种功夫并不意味着真的象古语所说的那样圣人之道不可传。关键是要看当老师的怎麽教。在过去,一般都是有钱的人家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既然你请人家来就是相信人家,所以过去当老师的一般都很严厉。学生练的不对不是打就是骂,而且一开始决不给你讲其中的道理,只是叫你按他说的去练。练的不对他自然会告诉你。当学生的从不敢多问。其实这才是高明的老师。因为他知道说了你也理解不了,不但没帮助反而会害了你。当学生的只要能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去练就行了。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过去凡属武术名家在学艺途中都有两个基本相同的特点。一是童子功,二是都有明师指点。所以大都不会走冤枉路,等功夫上身之后拳理也就自然明了了。可后来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和政治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习武之人大都是半路出家,而这些人在很多方面缺乏练武所必备的条件。尤其是在身体条件上与学龄前的孩子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而咱们的武术前辈们在教学上对于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大都缺少相关的教学经验。这就必将造成形体训练这一重要环节在难度上的加大。
人体在筋肉骨骼上的构造基本上是这样的。在医学上,筋是指一条肌肉的两端附着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软组织中有组织液。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学名叫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连接在一起。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的就是针对这种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它本身是有弹性的。而人体在后天当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会导致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过去的武行中有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说法。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手持肩扛对人体脊柱的影响最大.人在三岁之前脊柱与盆腔还没有完全长合在一起,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总是爱摔跟头。在这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这一段为人体的中节。在人体的上中下三节当中,中节的锻炼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修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习拳者中节必须要打开,这一段被贯通之后当人体在做原地旋转时,整条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跨是分别转动的。而现在练武术的朋友从腰到尾闾这一部分的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在这一段被完全打开之后,习拳者在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才能做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所发之力才能均整,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否则,我们只能是去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还有技巧,从而落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模式,与中国传统武术完全背道而驰。 喜欢看武狭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大侠徐良的背是驼的,这种说法可真是外行看热闹。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世人还误以为是驼背,其实这正是传统武术中要求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它是先天功能在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在拳谱中有熊蹲虎坐,鹰眼猿神,鸡腿蛇身的说法。对于这些老话大家千万不可忽视,不能只当作是一种形象上的比喻。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只是一味的从外形上去模仿。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武术在体用这两个方面的实质与作用。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真正的传统功夫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人的本体即先天功能的发挥,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改善,直至在实际当中发挥出这些动物的特性,而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习武者所应追求的。
在人体的所有关节当中尾闾这一节是最难打开的,当尾闾被打开之后其他关节均已被打开。在这种状态下尾闾与两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万向轴。各项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转换。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把两跨与尾闾称为一身之根节。当习练者达到了这一层次,就可以在推手或技击当中,在身形不动或微动的状态下使对方的力量通过与我的肢体接触而使其化为乌有.比如当对方用力推住我的双臂或前胸时,对方的力量会自然而然的沿着我的脊椎产生快速移动,由脊椎骨的自行传导下降至尾闾而使其落空。在此同时,我的力却由脚根起经腿和腰传送到接触点作用在对方身上。这在传统武术中叫分阴阳。在这种生理条件作用下,不管对方有多用力,我的身体却始终保持在松弛的状态。对方推不动并不是因为我在用力抵抗,而是由于我的身体在做自然性的传导。这正是传统武术中无力之力的道理所在。
在一般情况下,对方越是推不动就越会用力,而越是用力身体就会越僵。直至想撤回来都不容易。就好象是我把对方给粘在了身上。这时候对方的感觉就好象是推到了墙上,从脚底下有一种被棚起来的感觉。因为对方的力根本没有作用在我身上,而是随着自然性传导全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在这种状态下对方越是用力脚底下就越是站不稳。因为对方的重心已被他自己所发的力给破坏了。所以脚下失去了平衡,这就是棚劲。而棚劲的产生正是由于自身阴阳的自动运动。
在这里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功夫到了这个层次的习练者无所谓推人和被人推,因为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这种自身阴阳的转换或称之为攻防上的变化已完全脱离了外形的招数和技巧。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这正是环中之力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遍体弹簧似的刚刚开始。 到了这个阶段习拳者才真正作到了推手即是断手。因为这时候的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已不必左躲右闪的去逃避对方的拳脚,或是在你来我往当中被动的去忙于招架。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靠近对方,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攻击对方的中线。几乎不给对方留第二次出拳的机会。所以拳经有云: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这就是中华传统武术的初级层次。到了这个程度,习拳者才能在技击当中体现出传统武术的味道。
第二部分
说了这些,大家应该明白了什麽才是改造生理,改造生理在传统武术中的重要性是什麽。而改造生理的关键是要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那麽如何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呢?首先,我们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入手。
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我先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人在睡觉的时候,由于长时间在一个姿势状态下造成肢体上受到压迫,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自动的进行调整。但是由于过度疲劳或其它等原因,大脑对肢体发出的信号没有反应,而这时由于肢体压迫造成的疼痛不断的加大,使大脑不断的收到大量的紧急求救信号。如果这时侯大脑对此还是没有反应的话,脑神经就会因为受到这种大量不良信息的反馈而产生出各种幻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梦。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梦往往都很恐怖,我们便会从噩梦中惊醒,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肢体的极度不安造成的。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理状况,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而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是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来决定的。
那么,换一个角度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禁锢着的。被什么给禁锢着呢?就是被我们现在所具备的生理条件。人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他在现实当中所做的一切。我们平常要用眼睛才能去看,用耳朵才能去听。但是有很多武林前辈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这正是人体先天功能所产生的作用。然而先天功能的发挥完全有赖于后天心态的改变。人体现有的生理条件是固定的,我们不可能让它再长出第三只眼睛来。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的思想。
说到心态的转变,大家就会想到佛家所说的修心。没错,我们所说的转变思维模式的确跟佛家所说的的修心有关。那么大家一定要问:佛家历来只注重心性上的修为,而忽略形体上的锻炼。这跟武术有什么关联呢?其实无论是佛家也好,道家也好。根本就不存在只修性不修命,或是只修命不修性的问题。因为性命是不可分的。心物是一元的。
但是佛道两家的经书浩如烟海,这让人从何学起呢?其实经书只是前人练功的经验和体会。纵然有千卷万卷,其实问题只有一个。讨论的都是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方法虽有八万四千,但是你却只能拥有一个。所以事情并不象大家想的那么复杂。但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迷信有什么修炼口诀。所谓千古不传之秘只不过是教你如何改变后天的思想意识,让你从被禁锢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而只有这样才能启动本我的原有功能,打开人与自然之间被后天堵塞的通道。这就是禅机,道家称为玄关。它是开通人体先后天的一把钥匙。要想开通它的确要有方法,但决没有什么口诀。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家怎么可能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呢。
前面已经说过,人的思维是受人类现有的这种生理条件影响的,所以说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如果我们能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它从一种有局限的思维逐渐转变成一种无局限的思维。而后再通过这种无局限性的思维来改变我们在后天思想意识作用下的能量运行模式。使它从一种杂乱无章的非常状态,回到一种无意而有序的自我调节状态。古人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先天状态。在这种先天状态下,人体能量是自然运行而不受后天各种因素的干扰的。所以前辈们把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能量运动也叫做自动运动。这种自动运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不锻而自锻。被破坏的人体组织机能在这种运动的作用下会自然的进行修补而逐渐得到康复。使不健康的身体变得健康,使健康的身体变得更强壮。最终,这种自动运动会沟通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通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当习练者具备了这种自动运动的体验之后。接下来,我们将面对的就是如何节流的问题。有人说开源为第一,节流为第二。其实,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开源就如同人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但如果不能很好的保存和利用,其结果还是会被沙漠所吞噬。所以,节流是个大学问。这对所有修习传统武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与心性上的修为是并驾齐驱的。很多人到了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如果我们想在武学的修为上继续大踏步的前进,那么必然要在心性的修为上高瞻远瞩,不能只看眼前的这点成绩。欲穷千里目,还需更上一层楼。否则,只能是内家里的门外汉。曾有一位前辈感叹地说:想不到搞了一辈子的养生,到最后却落得如此地步。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内家拳的修习过程中是必修课。不然的话古人就不会在武学上一直把德行放在首位。
在武学中,技击只不过是人体在生理改造的进程中各个不同层次的不同表现。如果我们本末倒置的把表象当成了目的,那么即使你水平再高最终难蹬内家之堂奥。
对于开源和节流的问题在武学上只是历来被拳家所秘传。在世间少为人知。其实佛道儒三家的经典之作当中对开源和节流这两个问题都有独到之处。只是在方法和作用上有所不同,后人看不明白而已。作为后人看不明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两个问题一旦展开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秉性都各不相同,所以入手功夫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终所得的结果也是深浅不一。在这种情况下,前人的经验之谈便会给后人一种无所适从之感。况且前人在个人心得的描述上用词多有隐晦。这就更使后人如入五里迷雾。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好的方法可行。佛家六神通里的漏尽通,道家的斩赤龙,断白虎都是前人在开源与节流这两个问题上的实际验证。然而,凡属非常之成就都来自于平常。可大部分人总是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误认为前人的一些成就是高不可攀的。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是由于没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二是由于现实当中的误导。比如,佛道两家的清规戒律到底是为什么而设?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很多人都能回答。可答案却不一定正确。有人说现在市面上所流行的佛道两家的修持方法都是普法,真正的大法一直在秘密流传。这种说法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比如说,在节流这个问题上属男女之事最难解决。而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大师到处讲经说法,大家不妨可以请教一下,问问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仁义道德谁都会讲。而为什么在实际当中却排不上用场。近年有人在刊物上大谈男女双修的问题。明明知道这种功夫容易麻痹世人害人害己。还在那儿一个劲的的肆意宣扬。殊不知,所谓男女双修本来只是对节流功夫的一种验证。要想做到不漏,首先要做到无欲。然而无欲并非无能,只是慧而不用。这种功夫一定要在形神合一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操行。它是练己功夫的验证,而绝非技巧。历来高僧大德在这个问题上决不敢信口雌黄。对于这个问题的对治方法从释迦摩尼佛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绝非一般。难怪南怀瑾先生说他这么多年来在市面上还没见过一个百日筑基的人。
在武学中,要过这一劫必须先要过生死关才行。所谓生死关就是让你在思想意识上,体验什么才是真我。这样你才能明了人的生死只是表面现象的变化而已,其实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由此,你才能具备清逸之大勇。而非匹夫之蛮勇。李洛能先生端坐椅上一笑而逝,孙禄堂先生说自己视生死如游戏。过去有很多的老武术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具体验证。当年王重阳祖师在终南山修炼掘活死人墓。大家不妨仔细想想,也许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对于心性的修持是无止境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基础的东西往往才最重要。谈论了半天开源与节流,而实际上开源与节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把它作为两个问题是因为在后天的表现上有所不同而已。前面已经说过,开源是对人体先天功能的启动,而节流实际上是先天功能对后天形体的转变。只不过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意识上进一步提高。在功法的修炼上更加精进。所以,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如何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启动人体先天功能这一方面。
第三部分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劲与道家的先天一气,佛所说的自性,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修炼的都属同一资源。 中国的老祖宗们用周易来解释万事万物。认为天地之间人是一小天地,宇宙为一大天地,人天是一理,也就是说天道即人道。 人在未出生时,犹如宇宙的原始状态,阴阳未判,天地未分,无形无相,无我无他,浑浑噩噩,一气浑然。 当婴儿出生后,正如天地已分,物质世界产生,分阴分阳,有善有恶。先天之元气即先天之气,随着人的成长,为知识情欲所惑。元气渐消,体质日弱,若按易学之理术,扭转契机,把握阴阳,引中和之气,返还原始之初,使人体质增强,以复先天之本能也。
因而,古人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的排列是乾上坤下,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是离上坎下,震东兑西,而乾坤两卦分别居于西北和西南。 古代的先贤们认为,人本来是乾健之体,阴阳是相和的,正如先天八卦图所示。乾卦中的三个阳爻表示纯阳之气,坤卦中的三个阴爻表示纯阴之气,而当人落入后天则阴阳分离,乾卦的中爻陷入坤卦,坤卦的中爻陷入乾卦,这样一来乾卦与坤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先天而变为后天,乾卦转为离卦,离卦属心,心属火,故称离火。坤卦转为坎卦,坎卦属肾,肾主水。故称坎水。 要想使人恢复乾坤正体,就必须使坎卦中的阳爻入于离卦的中爻,让离卦变回乾卦。离卦中的阴爻下归坎卦的中爻,让坎卦变回坤卦,这叫做坎离交媾。由此而行,周天运转,使人恢复乾坤正体即所谓后天返先天,至此,于道来说还并未到达究竟。需更进一步使乾坤交媾也就是阴阳相和。易理是一分为二现在是由二返一。所以古人云:得其一而万事毕。
需要注意的是,前人在修炼上所总结的鼎炉,药物,火候,河车运转,结丹等术语,其用意只是作为比喻。比如丹田窍穴虽有其方位,但却无实处,使得后学难识其本来面目。在此奉劝各位,用功一定要从无入有。心中需空空洞洞,待需极静笃之时自然明了其中奥秘。玄关玄窍只不过是用后天之呼吸引发先天真一之气,并没有固定方位。但却有其真实景象,古人所言实不虚也。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大意是说,如果大家都追求至善至美的生活,那必然会有善恶的产生.这样一来,所谓美的东西也就不美了,所谓善也就不成其为善了。所以老子奉劝世人,有无,难易,高下,前后等等,都是人为划分,这一切都源于人的后天欲望。因此他主张无为,希望大家不要被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蒙蔽。
哲学家们则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也曾指出,天地之间,无一不是矛盾,又无一不是圆融,必须打破圆融,统一矛盾,也能融会贯通。
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前人对物质世界的种种看法,具体到拳术中又如何理解呢?
王芗斋先生说练拳要从抽象中求具体,在虚无中度其有,在有中揣其无,大部分人对抽象与具体两者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理解的。
下面举例说明,当习拳者在站桩时,双手如报球状。球是想象出来的属于抽象,因此而产生的撑抱力是身体方面的属于具体。
试力时身体犹如站在水中,水是想象出来的属于抽象,由运动而感觉到上下,左右,前后都有相应的阻力是身体方面的属于具体,如果说这就是抽象与具体的话,那么大家都忽略了关键性的一点,那就是两个事例当中所谓的抽象都来自体后天的器官——大脑的想象。
这么一来,大家就把问题给单一化了。也可以说是陷入文字障碍中了,因为人认识事物都是有标准的。正如老子所说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那么标准从何而来呢?当然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积累。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一切。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等等等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家庭到社会,逐渐形成个人意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人的大脑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感受到的知识经验全部储存起来,然后分门别类。在需要的时候,再把相关内容从记忆库中调出来。所以说,人们在站桩与试力中所运用的精神假借全部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第二重投影。人们只不过是把真实的事物通过大脑的想象了一下而已。这并非是抽象。对于身体方面的感受来说就更不言而喻了。
那么,什么才是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抽象呢?抽象就是不能有具体的形象,换句话说,它不是现实中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用手触摸到的物质。庄子说物物者非物就是这个道理。而在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全部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哪怕是人们编造出来的,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只不过是把现实中的某些个体七拼八凑而成的。凡是有形有质的物质,包括人本身,都不属于抽象的范畴。抽象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
佛在两千多年千正悟到的自性本空。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这个自性变化而成的。而中国的道家也有相似的说法。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不管这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还是心物一元论,不管现代科学能否辨别其真伪,人类的先贤就是这样来解释宇宙的。
而不论是道家学说还是佛家学术,这与咱们谈论的抽象又有什么联系呢?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说:一生二。这个一是只天地万物未分之时,属于混沌状态。所以,老子叫它无名天地之始,也就是还不能赋予名称的意思。对人来说属于没生之时。
那么,数字二又叫两仪或阴阳,是指原始的混沌世界由于运动而分化出天地,随着天地的产生而生成万物。自此,天地万物各有其名,所以老子把它称之为有名万物之母。对人来说为己生。
物质有了名称就产生了分别,有分别便会有矛盾。然而矛盾的双方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比如:长短、大小、高低、前后。假如没有长的观念也就不会有短的概念产生。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如果从拳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动静、虚实、开合、吞吐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换句话说,是一个事物在各个不同方面的表现。或者说是这个事物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象为动静、虚实、开合、吞吐。那么这个事物为何物呢?老子把它称为一。在拳学中,王芗斋先生说使身体动作达到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要想能达到这个中平,那么就非得回到一的状态不可,而这个一就是道家所说的先天一气,也正是我们所寻找的抽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先天一气是有的话,可是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说它是无,你只要按规矩练,练对了它就有相应效果。它既不着于有也不着于无。佛家讲不执着不着相。金刚经说的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说的如来就是真如自性。孟子曰:养浩然之正气。这个正不是代表正义,而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不偏不倚谓之正。所谓不勉强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是也。意思是说:不带有一丝一毫的勉强,没有后天欲望的驱使,如此中道方为从容。
王芗斋先生自称矛盾老人,他认为,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矛盾又无一不是圆融,必须打破圆融,统一矛盾才能融会贯通。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然而又是相互矛盾的。所谓圆融正如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所谓矛盾就像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要维持这种圆融的状态就必然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所以,要想解开这种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打破,只有打破这种表面的圆融才能统一所谓的矛盾。在拳学中,王芗斋说一法不力无法不容,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
以上所谈皆是法则,具体用功又当如何呢?前面已经说过,易学从数理上认为,物质世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要想由后天返到先天,从数理上讲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从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的卦爻上看,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变化的过程。然而,数理也好,卦爻也好,都只是用来比喻而已。就象用手指月,目的是让人看到月亮而不是让你去研究手指。在具体操作上,大家可任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练习。具体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身心皆不可用力。因为人活着,包括成长,发育,全部依赖于先天一气。它是一股活力,内含无限的生机。它和人的关系就好像燃油与汽车,没有油的燃烧车是发动不起来的。而当人落入后天,先天的作用就被取代了。所以,只有在后天欲望与注血之力得以控制之后,它才有可能逐渐恢复其功能。
神秀法师对此曾有,时时勤擦拭,莫使染尘埃的诗句。王芗斋先生说,改造生理,发挥量能。
那么,什么叫改造生理呢?用老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只有损之又损才能由二变成一,才能发挥良能。发挥先天一气的作用。那么这个由二变成一,或者说损之又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你不断的去掉后天意识,因为在后天当中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假如不能打破这个局面的话,你将永远也不能统一矛盾而融会贯通。相反,如果你真的能在锻炼中有所体悟,那么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改变。正如佛所说,本来具足。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你练它它也不会多,你不练它它也不会少。如果你存有一个念头想去求它,就已经执着了。关键是你要能放下。只要你能把后天意识放下,当下即是。就这么简单。可难就难在放下了却难以保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勤奋练习的原因。所以六祖说:顿悟还需渐修。见地有了,剩下的就看你怎么用功修持了。
因此,大家应该能明白一个道理。练武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先要炼精化气,再炼气化神,最后才能练神还虚。精气神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你能明了还虚之理,合着规矩练习,那么你每练一日,都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它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你的后天意识去掉一分,先天功能就显露一分。后天意识去得越干净,你先天的功能就越强,你的武功也就越高。
那么,剩下的就是怎么练的问题了。从武术的角度说,不论你是练站桩,还是行拳架。都必须合这规矩,使自己逐渐从后天状态恢复未生之时的先天功能。在这当中,首先第一步是你要先能明理。明理的目的是让你能够彻底的改变你的思维。也就是让你明白,现已形成的在头脑中的都属后天的意识。要想恢复先天功能,就要把后天意识清扫干净。佛家称为转识成智或叫明心见性。倘若真的能转,习练者在身体方面跟着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王芗斋先生说:心理作用于生理。在生理上真的起变化之后,再把身体方面的体认信息反馈于心理。这样,在心理与生理上产生良性循环,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先天功能已经在你身心两个方面发生作用了。
如果在身体上没有明显的改变,那只能说明你在理论上认识得不清或根本就不正确。顺便提一句,所谓身体上的改变,就是身体应该越练越软,软到什么程度呢?当然能达到老子说的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是再好不过了。在武术中叫抻筋拔骨。这个过程在锻炼中会很不舒服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此不做详述。
所谓去掉后天意识,发挥人体的先天功能。其表现从心理上说是无杂念,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入静。可别忘了,佛说过本来具足。你本来就是静的,只是后天把你给扰乱了。假如你把它当作一个追求的目标,那么无形当中等于又多了一条杂念。本来出发点是好的,可真去做的话又变成了后天的欲望。结果是似是而非。这就是人后天意识的惯性,很难一下子解决。我已经认识到错误啦,现在正朝好的方向努力呢,怎么又不对了?
下面,咱们来看看王芗斋先生是怎么说的。在大成拳论中,王芗斋先生说身体要如大冶烘炉,无物不淘熔。杂念来你就让它来吗,反正它也不会待得太久。该走的时候它自然就走了。你是这里的主人,把杂念当成过客,来去不留。在杂念的来去之间有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我们所说的静。可关键是太短暂了,顷刻之间就又让杂念给掩盖了。
怎么办呢?结论是没有具体的方法。只能让你头脑中纷飞的杂念像水中的灰尘一样。当水被盛入容器中后,让它自然沉淀。不要去管它。倘若一用方法,反会事与愿违。
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确很难。这也就是王芗斋先生为什么感叹地说:吾道千年后,渗透禅关有几人啊!
前面已经说过,先天功能其表现从心理上是无杂念,也就是静。而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个静也是着相。因为有无二相全是先天的表现,而不是先天的本身。这就是很多人虽然认识到头脑中的诸多杂念都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因而就片面的认为只要把后天杂念从头脑中清除干净,不就从后天状态返回先天了吗。而且,许多前辈高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比如说:道本无也,心中空空洞洞等等。可问题并不象大家想像的那么简单。先贤们说的空也好,无也好,并没有错。他们所说的空和无并非有无二相其中之一的那个无,而是有无二相两者之间的无,或者说是空。也可以说是有无二相两者之间的有。确切地说它应该是非有非无。
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其表现,如果认为它是有的话,可在人练功的过程中,它即没有身体上的固定方位,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可言。假如说它是无,但它又却能不断的使人体产生出种种不可思议之妙。
从另一个方面讲,因为人与万物都同为道的载体,或者说是道的表现。前面已经说过,当先天一落入后天那么必然会产生出正反两个方面。所以人做为道的载体,在练功过程中从身心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也必然如此。要么就是有,要么则是无。其两者同为道的表象。而道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因此大家要想合于道,就既不要被有的现象所蒙蔽,也不要因为无的现象而迷惑。既不要因为有好的感觉而得意,也不要因为有太多坏的感觉而苦恼。因为这些全部都是道的表面现象。因此,在你前进的路途中所有的感觉都是过程,而非究竟。要做的只有正确的把握尺度,而万万不可设立具体的标准。这就是规矩也就是道的法则。在此提示一下,我们通篇所谈的,皆是教授大家从身心两个方面怎么才能合于道。而至于能不能成为道,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我在第三部分一开始就说:佛道儒三家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劲所修所练的都属同一资源,而没说是同一究竟。
下面,我们将继续以王芗斋先生的拳学理论为主线,对内家拳进行具体分析。王玉芳女士在纪念先父王芗斋的文章中写到,意拳蕴含着深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没有较高的学识与修养就无法理解其中之妙。更无法使功夫臻为上乘。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我融入于宇宙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放大,从而达到浑圆扩大空洞无我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习练者必须对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则与原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就是王芗斋先生说的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那么什么是宇宙与人生的原则原理呢?
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一气。先天一气是宇宙与人生的原动力。前面已经说过,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王芗斋先生提出的宇宙与人生的原则原理,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原则原理。也不是自然界的原则原理。而是天与人两者所共有的原则原理。换句话说,就是产生天人合一的道理是什么。很显然,道理就是天地人同为道的产物,都是由先天一气而产生。所以,道的法则也就是天地人共有的法则。也正是我们所要探求与遵循的原则原理。
那么,怎么才能不断的自我放大,也就是将自己融入于自然之中,从而达到浑圆扩大空洞无我的境界呢?
古人对先天一气早就做过这样的描述。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塞于天地之间。
练拳就是要将人体内部的先天一气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通过锻炼而产生联系。其中之关键就在于后天意识的转变。转变的越彻底,就越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到了这个阶段,习拳者才刚刚开始超越自我。而只有做到超越自我,你才能够做到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所以,中国传统内家拳能不能练好,完全不在于体质的好坏和身材的大小。孙禄堂先生曾云:苟有气即能练,天姿不昧既能成。因而,练武首要修德。古语说,厚德载物。试想一个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怎么能够做到无我呢。难怪佛家把行愿搁在第一位。练武也是一样,后天意识改变不了,先天功能在身体上就不能得以发挥。先天不能在身体上发挥作用,即使你练的是内家拳但实际上早已和内家拳背道而驰了。因为后天之躯是不能融于自然的,更不可能浑圆放大。
在单双中与不着相一篇中,王芗斋先生说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须保持全身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着相,力亦破体也。盖双重之病非专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
上述这些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因为就人体的各部位而言,各有各的使命。虽然都有连带关系,但只要是你的身体发生动作,无论大小,都不可能做到一动无不动。只要是你还没有达到一动无不动的状态,那么身体只要稍一动作,那怕是一点细微之力都会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原因就是没能够做到统一。这里说的统一指的是肢体上的统一和精神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还包括与外界的联系。而只有达到神,形,意,气,力的高度协调统一,才能避免单双重与着相之弊。
大家注意,这里说的统一可不是组合。因为神,形,意,气,力本身就是组合在一起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统一呢?众所周知,神,形,意,气,力都是人体的组织或是组织特性。也就是说,是先天一气在后天载体上的表现。既然如此,那么想要统一就只能是让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产生作用。使人体的各组织和组织特性从各司其职的状态,通过运动调整而达到一以贯之的先天状态。然后,再逐渐的与体外发生联系,使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由自身的统一逐步发展到内外的相互统一。从而产生出一动无有不动的高度协调统一状态。
王芗斋先生说,根据自己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感觉各项力量都由浑圆扩大,空洞无我而产生。然浑圆扩大需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这里说的细微之棱角并非单指形体而言。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于言行举止和思想方面都存有太多的棱角。有棱角才会与外界产生矛盾。比如,在练静功当中。先是在身体方面产生大面积的疼痛感。而后由于功夫的深入疼痛感逐渐消失。但最困难的还是思想上的转变。比如在你安静的时候别人打扰了你。人们总是喜欢把过错推到对方身上。其实,错误不在别人,而是由于在你自己的内心当中还存有很强的自我观念。所以,你总是觉得是别人影响了你。因此古人为什么说要在闹市中取静。这里说的闹市并不是指喧闹的集市。而是指在最恶劣的环境下。这个恶劣环境相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看看你是否还能保持于事无心,于心无事的良好心理状态。不信你可以在自己身上验证。即使你练功练到杂念变得很细微的时候,那最难克服的一丝杂念,必然是你头脑当中最为顽固的思想观念。这就是细微之棱角。它比躯体上的毛病要可怕得多。它不根除,你将永远也无法做到老子说的流存无碍而不住的无为境界。王芗斋先生说,郭云深老先生心极虚,而腹极实。所以练拳其实是修心。只要你能虚得下心,那么不但任何棱角都可以迎刃而解,各项力量也能由此而生了。所以道家讲无中生有,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各项力量来说,虽然名称各异。比如:三角,螺旋,定中,惰性,杠杆,轮轴等等。但在实际当中,绝不可单一而论,更不可能单一而练。它们就像人体本身,从外观上看,却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可一旦被先天功能统一之后,所谓各项力量实际上都是先天一气的统一发挥。若单一而论,则又变成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而非精神意义之拳了。然而,拳论中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象参互而为的说法。其中精神假借这几个字又当如何解释呢?所谓精神假想其实是先天功能在人体上的发挥,而使人感受到的无穷无尽的景象。因为任何感受都要通过大脑,所以称它为精神。而假想其实是根本就没去想,可感受到的一切就如同是用大脑想像出来的一样,因而把它称为假想。如果把这些由先天而产生出的景象加以描述而落于文字的话,不论你如何描述总是有挂一漏万之感。因为文字所能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有限的。针对包罗万象的道来说实属强言。因此后人大多都落入了文字障碍中。把精神假想错误的理解成用后天思维去做幻想。而没把王芗斋先生说的精神方面须切实以为之,且莫流于虚幻的金玉之言认真体会。
自我谈了半天如何去掉后天意识。那么无疑有人会问,既然练拳就是叫人从后天返回到先天。那么,去掉后天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应为第一要素,既然这样,那么王芗斋先生为什么还要把它称之为意拳呢?
王芗斋先生说,意为心之动。而欲达此意司命全身在有脑。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知道,王芗斋先生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意,指的是大脑的后天作用。这样一来,我们所说的不就和王芗斋先生的理论相互矛盾了吗。
王芗斋先生还说,人身体的动用可分为两种,合意之运动与不合意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为有益之运动,不合意之运动为无益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又分为有意运动和自动运动两种。它们的共性都是身心一致,合于需要之运动。 而它们的区别是有意运动是基于心意支配之运动。如果能做到不感觉受意之支配,其运动又无有不合意者,则成为自动运动。这也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本能。郭云深老先生说的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使见奇就是对本能运动的描述。
那么要想达到此境界,习练者必须先做到知意,也就是知道意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意是人体大脑的后天意识。然后由知意而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那么由知意,得意,存意,最后到不知存意而意存的目的是什么呢?
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新论意一篇中写到,习拳者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求速效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故制止身心用力为第一要素。制止之法,唯有存意。存意检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则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而不利。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臻神化。
这段文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无须我们再多做解释。其中唯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存意检身,所要制止的是身心两个方面用力。不要觉得光身体放松就行了。据我所知,凡是练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的人,都是心在用力。也就是欲望太多,后天意识太强。所以往芗斋先生提倡用意。其目的是让我们利用大脑能知能觉的功能,在平日练习中时刻检查自己的身心,不要被后天意识所污染。从后天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恢复先天功能的本来面目。这在道家叫借假修真,佛家称之为以幻制幻。
谈完了用意,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试力当中,往芗斋先生都说了些什么。
王芗斋先生说试力时要浑身气力均整,关节灵活,任其自然。全身不可稍有滞处。动一处即做全体想。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动作要慢,切莫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力必偏重一方,而失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圆力则不能畅达于体外。
上述文字都是对试力时身体动作方面的要求。不难看出,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先天一气顺利的从体内出露体外。 而先天一气能否顺利的出露体外,关键则在于后天形质的改变。也就是能否通过先天一气在人体内部的运动,使人的形体从后天状态变为先后天相互融合的同一状态。如果融合得不好,那就说明在形体上还有某些部位没有改造完毕。仍然处于后天状态。那莫这些部位就必定会对人体运动造成影响。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待后天形体得到良好的改善之后,先天一气会自然的从体内出露体外。就像水满自溢。王芗斋先生把人体比喻成空口袋或叫玉树挂宝衣。太极拳则称之为全体透空,全体无滞。佛家有云:空而灵,虚而妙。这些都是对后天形体得到良好改善的描述。 当先天一气从体内畅达体外之后。对于习拳者来说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你后天形质改造得越好,那么你与自然界沟通得也就越多。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先天一气是没有方向的。当你能与外界沟通之后,所谓体感上的薄厚,粗细,完全是习拳者的后天形体改造得不完善造成的。
这里说的不完善是相对而言的。意思是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个时候要想进步,只有在修心上下功夫。所以在练习试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用意体检自己的周身内外。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千万不可勉强,徐徐而为之。如此说来,站桩是让习练者在静态当中与先天相互融合。而试力是让习练者在动态中检查自己的形体是否还能处处与先天相互融合。这个基础来自于站桩。如果在静态当中都不能做得相对完美。那么在动态中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说,不论动静,都要达到先后天的统一才行。王芗斋先生称之为力归一。
而形成争力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达到力归一。上个段落中说过,当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之后,习练者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空气游泳。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个站在水中的人,体重会相对变轻。其实体重并没有变,而是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在拳学中,当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起气与自然界相互沟通了之后。也会产生体重变轻的感觉。而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渐减少单重与双重之弊端。沟通得越好,你感觉自身的体重也就会越轻。大家都知道,地球对物体都是有吸引力的。那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当你经过合理的锻炼使先天一气遍满周身,最终畅达于体外的时候。你会与地球还有周边的物体产生相斥的作用。这是因为万物虽然名称与形状各不相同,但却同为先天一气的产物。在它们身上同有先天一气的存在。所以古人云:格物致和,大学曰:心在内,而理周乎于外。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老子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有很多习练者在试力当中,只要身体稍一动作,便会有相应的阻力产生。这正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由于运动产生摩擦出现的一种同性相斥的作用。而这种相斥作用只有在后天形体改造到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实际中产生效应。否则,只能是一种片面的表象而流于虚幻了。所以说,所谓争力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在运动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相斥之力。这种相斥之力在习练者具备了发挥先天功能的条件下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大脑的指挥。如果把这种相斥之力作用在技击当中,就会产生一触即发的效果。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先天功能发挥得越彻底,那么在技击当中,习练者的肢体动作的幅度也就会越小。最后直到微动或不动的时候也能产生出相应的效果。这不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的道理所在吗!
当习练者具备了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基础之后。根据在拳论中所说的在十字当中求生活的原则。习练者可在试力当中逐步练习使自己做到面面生力。而力都是从一个中心点异向发出,想等相乘。因为只有这样,发力才能没有方向,形才不会破体,力才不会出尖。最后直到全体各部无微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也就是无数个相等相乘之十字在身体内外形成一个立体的园。使对方毫无缝隙可乘。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浑圆,或叫做力归一。至此,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可谓之得其环中而能以应无穷了。由此大家就不难明白,王芗斋先生为什么在大成拳论自卫一篇中说:学者于打法一道,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故平时应加以研究。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等等,终是下乘功夫,聪明智慧者,则无需习此。
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皆是以后天有形之驱,通过合理的锻炼,补足先天之元气,复归乾健之体的学术。那么,何为合理之锻炼呢?合理的理又是什么到了道理呢?前面已经说过,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所谓气无二气,理无二理。我们练拳所要遵循的原理,就是万物同为先天一气所生,而我们所要练的就是将后天意识转化成先天状态。也就是一的状态。
形意拳的拳法有五形拳,十二形拳。八卦拳有八八六十四掌。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等。但无论你练的是那一门拳法,形式的繁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遵循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这三种拳术的拳法也正是根据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编排的。
大家都知道,形意拳的十二形拳是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特性演化而成的。这十二种动物都是天地所生,然而天地万物都是先天一气变化而来。所以说这十二种动物虽然名称与外形各不相同,但却同出一源。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诚是至诚之道,只有空洞无我才能达到至诚。才能格十二形乃至于万形而求得天地万物之理。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拿形意拳来说,学者最好于五形拳和十二形拳中任意挑选一个式子来练习。练时决不可用力,心中须空空洞洞不可存有欲望。时刻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于拳理,也就是道的法则。比如在动作的过程中,身体的各部位那儿僵,那儿紧,那儿不顺畅。膝肘,肩胯,手足能否相合。所以做时动作一定要慢,要缓,以便于观察,也就是自检。如此这般一遍一遍的练去,最后直至身体动作无论快慢,都能在松弛的状态下处处相合。顺畅而没有滞点。在这个阶段的练习过程中,身心皆不可用力最为关键。倘若身体一用拙力,心里一急一燥,那无疑就和内家拳的法则背道而驰了。用功的结果只会把自己弄成既不是内家也不是外家的四不像,于实际当中毫无意义可言。
可这么做无疑有人会问,郭云深老先生明明说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之分啊。而你说明劲不能用劲去练,那又该如何呢?郭云深老先生说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其实是想告诉后学者,形意拳和其它内家拳在内劲上有三个不同的表现层次。而并不是让你真的使劲去练。
郭老在论形意拳明劲一篇中说到:明劲者,即炼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所以体质不坚,故发明此道。而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气血用事。故气血盛行,正气衰弱,以至于身体筋骨不能健壮。而明劲易骨之道则是将人身散乱之气收纳于内,练至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毕矣。正所谓六阳纯全,刚健之体是也。注意,这里说的六阳纯全正是后天返先天所致。也正是我为什么在第三部分的开头首先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中卦爻的变化来给大家予以说明,人是怎么从先天落入后天,又如何运用顺逆之理从后天返回先天的道理所在了。
所以说,形意拳其实是让习拳者通过站桩或拳法的锻炼,使身体在练习中听从心意的指挥。这里说的心意不是后天的欲望,而是先天之真意。而听从先天真意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后天的拙力和内心的欲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身体动作无论动静,无不与先天之真意相合,内外如一,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先后天合一的最终目的。
而要跟大家说明的是,在内家拳这三个阶段当中,能做到第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明劲阶段,习拳者的大小关节都要打开。周身的关节都打开了,身体动作才能做到无一处不合,发力才能均整。尤其是尾闾和胯最为关键。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此处为一身之根节,如果打不开,人体上,中,下三节就不能统一。发力就会脱节,所发之力非整体而是局部。问题还不光如此。关节不开,周身不能统一。不仅仅是造成习拳者在发力时,劲力不能由脚跟起,通过腿,腰,肩,臂最终达于指端的原因。它的另一大弊病是造成了习拳者在技击当中与对方所发之力产生硬碰硬的顶撞。
武术散手的确是力与力的碰撞。那么双方谁力大谁就占便宜。这叫做以力降十会。但由此而产生出的诸多变化,也可以用来以巧破千斤。这样一来,敌我双方在打斗中必将你来我往,利用力量上的悬殊和技术动作的快慢来取胜对手。因此,体能的好坏无疑也就成为了能否胜出的重要条件之一。王芗斋先生把这种打斗形式称之为抵抗之变相。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打斗当中,即使运动双方能够做到在顾的同时去打。而实际上也只不过是肢体的分工合作而已。若从整体观的角度来说还是二而不是一。
而中国传统内家拳在技击当中有其非常独特的内涵。在上一个段落中已经说过,做为内家拳第一步就是要做到节节贯通,节节贯穿。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做到来力不受,在此同时,还要做到去力无阻。这也就是内家拳为什么能够做到硬打硬进没遮拦的道理所在。倘若敌我双方力一接触便产生顶力而受制于对手的话,那么就只能是靠运动身体的其它部位来攻击或化解了。所以说那是二而不是一。
那么,什么是来力不受和去力无阻呢?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具备了这层功夫的习练者,在技击当中一定要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抢占对手的重心。记住,在进攻当中双手一定要护住自己的头胸部,防止对手突然袭击。如果对方突然用拳或用腿向我的头胸部发起攻击的话。我双手一定要打顾合一。在顾的同时直取对方的中线,这叫做逼迫式打法。给对手造成一种我要全力以赴的感觉,逼迫对手出力还击。只要对手使出半数的力量,那么他的重心就会暴露无疑,身体也就会自动叫整,而我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在对手与我的肢体任何部位发生碰撞的同时,对手发出的力量会经我的肢体收于脊背,经腰部下到尾闾。由尾闾的自动运动而使其来力化为乌有。在此同时,我的力量却从脚底经脊背而达于双臂,发于指尖,直捣对手的重心。以此来破坏对手的身体平衡,产生拔根的现象。当然,这里还包括神气的运动,也就是神气要比对方足。否则,很容易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所以,王芗斋先生说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然而,无论是形体的贯通还是神气的薄厚,习练者必须在平日的练习中。于身心都不用力的状态下长此以往的刻苦锻炼才能有所收获。否则,未亦有得。八卦,太极,包括其它内家拳也都是如此。
八卦拳既然以八卦命名,那么学者就必须先要对八卦进行了解。在远古时代,古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的分析,把自然界统一分成八类。分别用八个不同的符号代表,它们是乾,坤,坎,离,震,兑,艮。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层层分化而成的。由简至繁,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生成万物。古人把这种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称之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说,八卦是取相于万物。因此说它是远取诸物,而对于近取诸身的道理则在于,人体的形成也恰恰符合八卦生成的原理。而且人体四肢各部位并合之数正好与六十四卦之数相合。由此说来。天地万物都是格物致和。物在外,而理具于内。道理是相通的。而今以八卦命名于拳术,无论有多少形多少式,习练者只要把握好宇宙万物之总纲。从后天转化成先天,从有为而至无为。那么天地万物之性能皆能效法,皆能为我所用。至于拳术之精微,虽有无穷之变化而莫不在我一身之中。
太极拳由阴阳变化之理推演而成。从形式上虽有百十式之多,但其精髓,则在于舍己从人之道。拳论曰: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老子曰:为欲取之,必固与之。但是要想能从人,习练者必须先练得周身一家。动作时全体俱要相随,稍有不相随处,身体便会散乱。所以习练者于平日练习拳架,一动便要问自己周身内外是否能处处相合。稍有不合,便要改正,等日久功深练得全体一致,此时你一挨我,我既能量彼劲之大小,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彼劲稍一出尖,我不用动彼分毫,彼因重心不稳自会跌出。此时,我也可乘机而入,借彼之力,发力将彼跌出。但要想练得周身一家,无有不合之处。就必须合着理法去锻炼。使自身由后天转变为先天,将自己融入于虚无之中,才能由此而得太极拳之妙。
老师的话 :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它与其它国粹一样。是非常抽象的,需要我们心领神会的大学问。 在教学上,需要学生与老师心心相应。当老师的要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细心观察,做学生的对老师的要求要耐下心来反复体会。像这样多少年下来,才有可能培养出几个好学生。所以在过去,师徒之间亲如父子那是没错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干什么都要求效率。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短期内掌握一门技艺。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里面,像武术,国画,书法,京戏这些国粹,没有一样是不吃功夫的。这就造成了这些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的困难。因为它们是决不可能象其它学科那样多少人聚在一起上大课,按着编排好的教程按部就班去学就行的。做为学生,就更不要指望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速成。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从入门的那天起,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一定是因人而异的。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内家功夫已经是奄奄一息。因为现在市面上这些所谓练内家拳的早已是面目全非。若再没人极力挽救的话,我们的子孙们,以后就只能是在武侠小说和影片里把内家功夫当神话瞧了。
我们家世代相传的这门武功向来是不传外姓的。到了我这一代,若在技艺上和祖辈们相比,已是九牛之一毛。如果再按照祖宗的规矩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与其让它自生自灭,还不如把它留给真正喜欢它,热爱它的人们。虽然这样做违背了先辈的遗训,但我个人认为,传统武术这支奇艳不应该为个人所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属全人类所有。如果此举真的能让它重放异彩的话。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应感到欣慰才是。
几年前我遇到几个北京的小友,也算是机缘巧合吧。我见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就把本门功夫和多年来我个人的练功经验传一一传授给了他们。在此,我要告诫各位,中国正宗的传统武学,在去病健身,延年益寿这方面的功效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只是现在的人人心都太浮躁,耐不住寂寞。其实只要功夫做对了,哪怕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都会让你受益无穷。最高深的武功也是由此而来。只可惜现在的练家子大多都没上道。所以收效甚微。希望大家能认真的阅读文章的一二三部分,这些都是我口述学生们整理的。这次在网上发表的只是梗概,要想进一步了解还需大家能静下心来聚在一起体会交流。我的这几个学生在内家功夫的修炼上已初见成效,相信给大家充当个指路牌,帮助大家认清什么才是内家功夫,内家功夫在健身,技击等等一些问题上做个入门的见证是没有问题的。年轻人有热情,有闯劲。至于能否象我预想的那样,在几年之内通过交流让一批有识之士走上内家功夫的正途,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最后,希望广大武术爱好者都能尽己所能给予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中华武术才会有新的希望!
2
武术界向以拜师仪式繁琐、师徒名份极严,著称于世。以杨氏太极拳解放前的规矩而言,要想成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父的反复考验,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帖,举行拜师仪式,向师父、师伯、师叔行过三拜九叩礼,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室弟子。入室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进入师门的入室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室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未经过上述程序,向师父学过拳技且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室弟子。不是入室弟子,也不是记名弟子,只是同师父学过拳技,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

九转易筋大法
本功为万法之尊,奇易筋洗髓返老还童之神效,三年功成后,养生则赤身睡卧雪地而不寒,曝晒烈日而不热,可百日不食不饥,已成金刚之躯,用于武功,只要把真气引出就可成为伤人的剑气,护体的罡气.
口诀:一日立鼎除内伤,二日安炉探阴阳,三炼睾丸造精血,四镇心原不惊惶,五锁玉关真精长,六透三田气自刚,七贯任督河车路,八藏马阴龙虎降,九易筋骨成神勇,调摄补益不老方.
内外动静在筑基,莫把玄关须臾离,首除七情不治病,始终一生无虚疾,炼气功夫精益精,气功元海无喘息,百节通透元阳旺,寒暑饥饱不相逼,黄庭中有真主人,玉关紧锁无漏精,无自无他无分别,青娥经木御无敌,功成九转须洗髓,三际顿断空色一,大道平直法自然,寒空万里连天碧.
九转易筋九转晴,把握阴阳五行经,天地万物到真物,除去水土谁能行,柔能克刚水没土,以刚克柔土截流,既知易筋行功诀,还不精进猛修行.
“九转呼吸法”,蜀中黄氏《真传易筋经》之核心
本实践锻炼易筋经的外壮或内壮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诀,唯是九转呼吸法法。此法因为过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经中,没有透露,黄师传功时,对一般人只说呼吸有九转,也没有发挥,我既得师秘传,今特将师授口诀,结合个人经验,扼要叙述如后。
1、预备功法
易筋经的呼吸锻炼,若练外壮神勇,一般系从立鼎安炉的站功姿势下手;若以内壮为主的
则以坐法为先,双趺最好,单趺或自然盘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浊气。以鼻吸体外清新空气入内,直入下腹,吸气已,随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膈以上之浊气。次又如上吸气,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浊气,三又吸气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浊气。如时练作三遍,共吐九口浊气。此为早课必行之功。余时炼气,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无需念字。
再次,安身,口唇闭合,眉头舒展,面带微笑,舌尖抵上鄂齿间,两目向前平视,凝光不动。俟凝定,渐渐内收,由两眼当中的鼻梁处(山根穴)入内,再向下行,直注于脐后腰前微下之丹田中,两耳也随之入内,倾听丹田所在之处。
2、九转正功
此为练气正行。练气,有刚气、柔气,中和气之别。刚气,呼吸有力,气入充满全身;柔气,多用于自然体呼吸,气之出入,当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应;中和气则介于刚柔之间。本法属中和气,则更偏重于柔。又有顺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顺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缩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则是吸升腹缩,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顺呼吸,个别特殊体质,感到逆呼吸较舒适,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与吸,俱全身肌肉向内收缩,逼气入骨的,则为内壮呼吸,但初学是不能随便采用的。
此下分别介绍九转功夫
第一转 服气
除浊定神已,即以两鼻孔徐徐细、匀、深、长吸气,直入脐后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时舌尖微向上舐,整个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胀为度;吸后就呼,中间不可停顿,仍要细、匀、深、长,直趋两鼻孔而出,舌尖同时微微下移,腰腹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缩,以帮助压气外出。出入的气,细入一线,往来到底,出完即吸,吸后即呼,如胶似漆,绵绵不辍。这样一往一来,不断地吸气呼气,舌尖随着不断地轻轻上下动摇,腰腹部也随着不断四向外张内缩,并且口鼻不可见呼吸之形,自己不得闻呼吸之声,外相要好似无呼无吸一般。如津液充满,即分小口微微仰头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时鼻孔里还感觉到有气出入,后来功夫深了,就只觉腰腹外膨,气即摄入,腰腹内缩,气即挤出,鼻孔如同虚设一样了。
此功夫专修,早上一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业余修习,早午晚各一次,总以不感疲劳勉强为原则。若计数修习,一呼一吸为一度,初学四十九度,渐加至一百余度,最多不超过三百六十度为准。
第二转 换气
练气功夫,很难一帆风顺,初学服气,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须集中精力,克服困难。经过一段时间,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轨。但已上正轨之后,又经若干时日,可能又出现呼吸不匀,心气不能一致,甚至气喘如牛,心乱如麻,这是脏腑受炼而起急剧变化之故,名之为“换气”,是好现象,不要惊疑害怕。当全身放松,心神放自在,照样锻炼下去,所以换气的口诀,只有坚韧二字。
换气,是炼气中的一个过程,大抵初学炼气的人,多数要经过这个阶段;还有炼不如法,身体或精神上有勉强不自然时,也能出现这个现象,说他是好,因已有明显之故,但终究要超越它,故有放松,自然之诀。若是在先已练过气功,或者资质特别相应,也有可能不出现这一过程,总要任其自然,有了不惊疑,不有也不着急,才能顺利前进,不入歧途。
第三转 调气
经过换气阶段,渐渐又可达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为“调气”,调气的意义有二:一是有为功夫,就是使不调者仍归于调;二是功夫的阶段,则是指气已调顺的境界。什么是调气的有为功夫呢?服气时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细匀深长,此调气的呼吸要求,则要求专在自然从容四字上留意。应当能调到几许细即几许细,几许匀即几许匀,几许深即几许深,几许长即几许长。做到自在悠闲、缓急中度,一点也没有勉强为准则。呼吸已调的境界又怎样呢?气息往来自然、匀整而有力、舒适,即已达到“调气”的境界。
功到“调气”阶段,大脑宁静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种种证验感觉发生,或身轻如毛,或体重如山,或四体动荡,或觅身不得,或有寒热骤生,或有见闻异境,其他尚多,难以尽举,此当不惊不喜,不见不闻,专心行持,他非所知,是为至要。
第四转 凝气
于空气清新所在,以两鼻从容细匀深长吸气,纳入丹田。于吸气的终了,即心气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动,用以增益气神,填补虚损,约经三、五秒钟,稍觉不耐,即将气缓缓放出,同时存想清新之气并未随出。每次停住的时间,随功力进展,逐步增加,由数秒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缓缓而进,总以呼气仍然从容自在为度。
以凝气功夫,只限于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体或精神上的紧张不自在,都是错误。前此一至三转,忌饱腹行动,此功则正宜饱腹从事。于每座功完,最后一口气呼出时,更应神入丹田,觉气亦安住丹田,并未随呼而出;并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当常保此意态而勿失,且要勿忽。天气晴朗之时,每早宜于朝阳初出之际,增加对日行动,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长胆力,亦是要着。
按前此流传的内养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过内养功的停气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过九字(即入气出气各占一字,中间停气七字)。本法最初停气的时间,亦只一字、二字,后则可以尽量延长。
又高级层次至此,当修体呼吸。体呼吸亦有浅深层次,当根据学人之资禀量级而多种变化,须量体裁衣,勉强不得,此赖明师之指点,非纸币文字之所能为力矣。
第五转 闭气
此是大停气功夫,前此凝气,至不耐即出,此则须尽力多住,此为不同之处,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之多出少,以鸿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侯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即是此法。此须有前面四转为基础,若无基础,是不能修习的。若勉强为之,无益有损。
此转即是修刚气,不过是由渐而至,与下手直接修习为有别。此种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别强调,但对修习者的年龄限制很严,一般都要在三十五岁以前,并且要体质强壮的才能胜任。
第六转 导气
导气是在闭气功夫已稳固之后的作法,功至此步,须炼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通彻,心中有白色号(倚天按:应该不是“号”字,大概不是梵文就是藏文)上升出顶门,摄集宇宙间所有精英,化为白色金刚;再由顶门下入心中,自身即化为金刚,坚固至极,无物能坏。
再入正修,此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密语通关。诀曰:“*字导气起丹田”,即用气之后,存想心气凝结于丹田,现一白色*1字。*2字导气至命门,*1字下行而穿尾闾至命门,转成白色*2字。*3字导气在夹脊,*2字沿脊上行至夹脊变成白色*3字。*4字导气至顶门,由*3上行过玉枕,入泥丸,变成白色*4字。*5字导气至喉间,泥丸之*4下行至喉,变成白色*5字。*6字导气至心原。*5字下行入心间,变成白色*6字。此*6字又下行至丹田,化为白*1字轮流一周。至此方让气出,又再闭气行之,周而复始,每座至少修一百零八转。
第二阶段,是导气四末。即闭气之后,存想气透手指脚趾之末梢,更或从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讲的发放外气,即是此类。此是气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
按:导气至于身外之法,黄师戒谓不宜多练,多练恐于身无利。但佛法密宗息、增、坏、诛四法,除诛法不宜乱用,坏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长可多用。盖高级功法,自别有善巧,此须学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倚天按:文中之*1、*2、*3、*4、*5、*6在原文中应该是藏文,可惜无法打出来,故只好这样代替了,且原文中的藏文恐怕也印刷有勿,我怀疑这六个藏文就是六字大明咒,但由于印刷有误也不能确认,不过我想不必观想出具体文字的形象,只要存着这个意念就可以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七转 火气
火气的修习,是增加健康、延长寿命、揭开人体生命奥秘的钥匙,须于闭气、导气已得自在之后修之。其法:观想丹田所在,有一红日,色红,光明,透亮,火热,炽燃,任何物体遇着,都会立刻变成火焰,其火焰温暖、舒适,能使人产生无限安乐。以观鼻前径寸之地,乃宇宙大气之精华,能使丹田之火,不断增长。于是,从容细匀吸气,纳入丹田,前后二阴之气,同时微向上提,与外入之气,会于丹田,尽融入于红日之内,光热因之愈益增长炽盛。至气步能耐,缓缓放出,但红日的观想不要放松,每次最少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稳固之后,应观光热外侵,凡火热触处,立刻转成红热之火体。初由丹田而满腰腹,又由腰腹而满两肋,而满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发,整个身体成为一轮红日。凡火热到处,皆有温暖、舒适、安乐之感觉,尽力而往。
炼此火气之时,应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热之品;或更以壮阳益气之药物如上桂、附片、沉香、小菌、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红铅等药适当配丸长服之。
又此火气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长不宜超过顶轮,此点值得注意。
第八轮 水气
火满全身,应修水气。先将全身放松,意想自身玲珑光洁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观顶上高约一尺,悬一月轮,清凉皎洁,寂照光明,与秋夜碧空的月轮一样。次想皎月流出清凉甘露像乳一样润泽,冰一样凉爽,功能润枯泽朽,起死回生。斯后调整呼吸,用小停气法,于吸气之时,想甘露随气罐入顶门,直趋丹田,停息时,想润泽全身,安适异常,停后不需久主,吸、停、呼各占一字即可。随呼气时,清凉安适观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积愈多。充满全身,全身即变成一个月轮。以后专住此观,呼吸任其自然,时间愈久愈佳。
此上火水二气,一贯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调理阴阳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过观想不同。此处观想,与佛法密宗相近,不过不观脉轮。古哲云:“性在天边,命沉海底”。授此水火的观修,也是性命双修的一法,不要轻视。
第九转 伏气
伏气亦称胎息,是呼吸气微,仿佛鼻中无出无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为功夫,到此入无为正定。其法:先须停止头脑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运用呼吸出入,一切不管,只存一“一无所着”之正念。不思过去,不想未来,不辨析现在,安安稳稳,舒舒适适。自在寂照而住,时间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长住,需随时提起此念,不断熏习。不断缓缓增加住的时间,日积月累,自然可以达到长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这里,境界体验甚多,唯一的要诀,是见若不见,闻若不闻,既不跟着内外缘境转变牵缠,也不要去制止压服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难以住止的境界里,这就叫“转不住为住”却成大住长住。
此上九转功夫,每一转修习时间的长短随修习者的体格、年龄、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别。一般的情况是:一至三转,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转,大约需修习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两转,最少修习一百天,至九转伏气,则是终生(身)行持功夫了。
善后尾功
此中分二。
(1) 还虚功
实修九转功夫,每座功之后,皆当接修此功。其法:初将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长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时间久暂不拘,能久一点更好。然后,遍身完全松开,呼吸任其自然,将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随之放开,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云絮中,遍体空松通透,一呼一吸,无处不相通连,恍如身体与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松空透的云霞一样。如此约五至十五分钟为准,可免走漏滑遗之险。
(2) 解座法
凝气宁神,两手掌互相搓擦,至觉火热,一手在内,一手在外相叠,按于小腹之上,顺转三十六,逆转二十四,觉外摩内应,腹气随之盘旋,愈旋愈宽,广无边际,感觉舒适清泰为则。又再搓热,摩两腰,不计其数,火热为度。再双手浴面,开口吐气,令火外散。再摆腰腹,扭肩胛,旋颈项,舒手足,起身,活动手足,散步片刻而终。
如身热有汗,应以干毛巾拭干,不可当风贪凉。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时后,始可行之。
此真传易筋经功法的优点,是见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级而登,引人入胜。凡年龄不大,身体较好的人,修此最为相宜。
若年老体弱,最好按柔气功修习法行动。(可参考拙著《胎息经注释》,较为适合而无弊。若必欲修此,则须尽量做到自然舒适,不可勉强图效。且闭气一转须略去,导气亦当审慎从事为要。

虎啸金钟罩底门
虎啸金钟罩底门适合青年男子练习,金钟罩是靠大口张嘴吃气入体内来完成其特定的练功程度、要求(规定)。须知,大凡人体以大口吞进外界自然气体,则有鼓荡自身筋、骨、皮并穿入与渗透五脏六腑的效应,并由此产生强大的能量且任凭外界暴力击打而不伤。
架一 崩功
第一摆架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约40度,膝关节须伸直,十趾抓地。双手握拳抱于腰间,头正颈直,目视前方,但不可远视。
第二换息
鼻吸鼻呼,吸气,挺胸收腹吸气入体内,需缓慢伸长,吸气待饱满,立即呼气,呼气要急促,充分显示虎啸的阳刚之气。以上一吸一呼为一换息,需连续行三换息。
第三吃气
猛然张嘴发出“哈伍”的声音,即快速大口吞吸一口外界气体进入口内。
第四咽气
牵动喉咙一次,象吞咽食物一样,把口内外气吞入体内。
第五送气
伴以含胸沉腹,使气团下行并送至丹田穴。
第六捺气
气团到达丹田穴,立即鼓腹,使气团固于丹田穴,并伴以周身提劲(肌肉绷紧)。
第七闭息
不呼不吸,保持捺气状态,可默数“1-2-3-4”,即自觉丹田发热为宗旨。
第八发动
保持提劲闭息状态,开始做架:
双手形成分指掌自腰间上提至胸前,掌心相对,指尖向上;接着,以双掌缘为重点,向前方推出至双臂伸直;然后,双掌同时外旋并抓握为拳,使其拳轮相贴,以双肘带动双拳回拉,至双肘触肋;最后,以双肘带动双臂快速向两侧崩出至与肩平,大小臂夹紧,拳心向下的定型势。
第九换息
全身放松,并同时呼气。接着行三换息。
注意:
(1) 以上第一至第九顺序演练一遍为以一练气,前八天行四练气,后八天行把练气,即架一崩功演练16天。
(2) 架一崩功须早、晚各习一次。
(3) 做架完毕,可演练与虎啸相辅的“斑虎抱头排手”,或演练拳术,或慢步20分钟,以去火气
架二 凤凰亮翅
说明:学者通过演练“虎啸板功架一崩功”做满16日,当觉由于双手内气的充盈而发沉且重,如没有此感觉,请继续演练该架。否则即使增加架二凤凰亮翅,亦属徒劳无功,切记!
第一摆架
保持架一崩功发动的最后定型姿势,双脚内八字架不变。
第二换息–第七闭息与架一崩功相同,请参照练习。
第八发动
保持提劲闭息状态,开始做架:
双拳变为分指掌,并以掌缘为重点向两侧撑推至双臂伸直;接着双掌内旋至掌心向上;然后,两掌同时向内靠拢(双臂可略作弯曲),至胸前成右掌在上,左手在下,双腕相贴的交插势,不停,双掌同时内旋变为掌心向下,并向两侧拂抹分开,直至形成侧平举,双掌心向下;最后,双掌同时在身体两侧分别画脸盆大的圆(动作稍快),形成双臂伸直悬于左右,双掌心向上的定型势。
第九换息(与崩功同)
注意:
(1) 以上第一至第九顺序演练一遍为一练气,前10天行四练气,后10天行八练气,即架二凤凰亮翅演练20天。
(2) 做架完毕,必须“退火”。
架三 风摆荷花
说明:学者通过演练“虎啸架二凤凰亮翅”做满20天,当觉内气充于双臂,如没有此感觉,请继续演练该架,直至做成,方可增加“架三大腰功”,以免徒劳无功。若架二凤凰亮翅辅以排“斑虎抱头”则初识鞭劲。
第一摆架
下盘摆成左弓步,两拳以拳面抵于腰际。
第二换息-第七闭息与架一崩功相同,请参照习练。
第八发动
保持闭息提劲状态,开始做架:
两手变掌,双臂同时上抬(肘关节略弯)至与头部平齐,此时掌心向正前方,指尖相对;接着,以腰带动双臂缓缓下降至左腿前方;然后,以腰带动双臂以及借助双脚的碾动,由左弓步右转为右弓步,两掌则伴以拂地而行,至形成右弓步则止;上动不停,以腰带动双臂缓缓上抬,至与头部平齐时略停;最后,叫劲发力,以腰带动双臂及双掌崩弹至头顶上方呈定型功架。(此时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
第九换息(与崩功同)
注意:
(1) 以上第一摆架-第九换息顺序连续做一遍,术语谓之:一炼气。此为左式,保持左式定型功架(即右弓步桩架),从第二换息-第九换息连续做一遍,术语谓之:二炼气。即一左一右各行一遍,为二炼气。
(2) 架三大腰功,前15天行四炼气,后15天行八炼气,即本架演练30天。
(3) 本架的主旨在于以腰带动功架的完成,此点尤其重要,必须认真体会。
(4) 做架完毕,必须“退火”。
太和门小退火毒至要秘术
大凡演练“桶子炼丹功”从“大腰功”起。(即是板功的“风摆荷花”),达到八练气时,就应该进行退火术的练习,不练习会出现头晕,呕吐,牙出血,甚至会视力减退和两目失明,心肌埂塞等症状,所以,本人给出退火术给诸位功友。
演练者面对东方(早上)或西方(晚上)站立,两腿分开为“八字步”,左右脚尖外撇约40度,两漆关节略做弯曲,身体保持上虚下实,头要端正,下颚微收,两眼注视前面下方约10米处,不要远视,两肩下垂,背步直,牙齿要松开,舌要松不能抵牙齿,两手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放在左右肘,求掌指向前,掌心放下,两掌如同按压水中浮球,但不可以重压,(不重不轻的压)然后,两手以其手心为重点,从眉间开始想上并经前额,头顶沿后脑直到颈后椎骨为止,(男的应该先用左手,女的先用右手)进行轻柔推抹.注意,动作要缓,不能快,否则,火毒难退,推抹的次数按年龄大小来划分,如一男子,今年18周岁,推抹应该左手一次,右手一次,为一遍,连续做18遍方可停止
架四 双窜蜜蜂
第一摆架
内八字站立,双手握拳抱与腰间,拳心贴两气门穴,拳眼向上。
第二换息-第七闭息与崩功相同。
第八发动
两拳用时自两肋间提起并缓缓拉开-等到拉分至侧平举状态(注:此时两拳的方位应为拳心向两侧,拳眼向下)之时则略作停顿;
接着,两拳用其拳根与手指第二指节为重点同时对着自己的左右两肋击打而去-即左拳击打左肋而右拳击打右肋(注:初行击打之法须轻度有节以防受伤。待一个月后便可尽力击打而无恙了),达一次即止-切记击打之后两拳不得停于肋间,即须随即下滑至”气门穴“,并以其手腕贴靠之。
第九换息
说明:以上一至九各做一遍,乃谓之”一炼气“。
备注:须连须行”四炼气“达20天之后-再增至行”八炼气“达20天左右,即整个”双窜蜜蜂“的操作日程共须做满40天左右之后方可演练第五式单凤朝阳大架。
架五 单凤朝阳
1、 悠行约一分钟。
2、 摆架成内八字步并抱拳,提至气门穴后则行前四换息。
3、 吃气一口并行一次咽气。]
4、 发动—右拳变为分指掌并以其掌缘为重点沿肚脐平行线作贴靠式擦移直至肚脐眼位置之时则略作停顿;接着,将右手腕外旋即翻掌令其掌心向外作缓缓撑向正前方的推动至肘关节即将伸直之时则略作停顿;然而,将右掌抓握成拳并使之拳心向内且用拳根与手掌第二指节为重点照着自己的丹田穴击打一次—则立刻离开并变拳为掌送向正前方。
5、 行后四换息。
说明:以上2—5各操作一次,乃谓之一炼气。
6两脚不动,右掌自正前方收回气门穴并改为抱拳定位。与此同时,吃气一口并做一次咽气。接着,左拳变掌且同样以其掌缘贴靠脐眼水平线做擦移—待擦至肚脐眼位置时则外旋手腕令其掌心向外直线撑出—然后则抓握为拳回收并击打丹田穴一次且随即放拳为掌前撑!切记,在击打一次后则须迅速将左拳离开并变为分指掌作前撑定位之式。
7行后四换息
畚注:待到三炼气时则出右手,而四炼气时便出左手,分别击打一次丹田穴—如此一右一左共排打四次,其术语谓之四炼气—且做满20天左右即开始增补至八炼气,并同样做满约20天—方可接做第六式左右摇铃。
架六 左右摇铃
1悠行约一分钟。
2摆架成左弓步,两拳分别抵在气门穴上。切记,此架的形成—要求距离坚硬墙壁约10厘米以便操作之时可令人体头部适合且恰到好处的顶于墙壁之上。
3行前四换息或前五换息—其要求以气息均匀为主。
4吃气一口并行一次咽气。
5发动—低头对准墙壁即以其头顶之泥丸宫穴正对墙壁;当摆出架子后,便推动头部前行直至抵达顶在墙壁之上(切莫以头在此时撞击墙壁以免做错发动之要架!),并略做停顿后开始以腰为轴,脊椎为支点,头部为重点—在墙壁之上碾动—先向右转直至右侧面部与右耳向上(左耳朝下)并略作停顿之后在碾转向左而变为右侧面部与右耳朝下即与前形成相反姿势。然后,在将头部向右碾转即形成面朝地面而眼观地的姿势。最终,则将头部离开墙壁直起腰部还原。
6行后四换息或后五换息。
说明:以上2—6的操做为一炼气。
畚注:请注意二练气的发动与一练气不同。
7吃气一口并行一次咽气。
8发动—用头顶泥丸宫撞击墙壁一次—切记,初次不可猛击以防受伤。然后直立腰部并抬起头部使之还原。
9行后四换息或后五换息。
说明:以上7—9为二炼气。
畚注:三炼气与一练气相同,四练气与二练气相同。前30天行四练气,后30天行八练气。60天后,舍弃“左右摇铃”,改习“架七金鸡三点头”。
架七 金鸡三点头
(1) 悠行约一分钟
(2) 摆架成内八字步且用封眼拳分别放在左、右气门穴上,整个身子保持挺直的姿势(状态)。
(3) 行前四换息之后便吃气一口并随之咽气一次。
(4) 发动——低头并用泥丸宫穴,对准墙壁连续撞击三次之后,则抬头立起身子还原。
(5) 行后四换息
说明:以上(2)-(5)之操作乃谓之“一练气”。须连行四练气达30天左右方可增至八练气(同样做满30天,即本架须做60天)
备注:大凡操作“金鸡三点头”时,定要将架六左右摇铃弃之不做,否则,会练出不良效果且导致功力丧失。
架八 捅天一炮
(1) 悠行约一分钟
(2) 摆架成左弓字步,并将两掌立于胸前(其掌心相对,掌指向上)
(3) 行前四换息或前五换息
(4) 吃气一口并咽气一次
(5) 发动——上身后移并将其步型变化后撤成半弓步,头部则由前向后倒移(两手臂不得移位且仍然置于胸前并随身体之后撤而回拖),紧接以上动作即不得停顿,上身继续晃动作身躯的环转——用腰部为轴带动头部由后朝下并经下向前作头顶冲向墙壁(砖石之壁)的动作——直至泥丸宫冲撞靠墙(初撞需轻,随着撞墙次数的增多即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达一次(万万不可过多)之后,则摆架成左弓字步定型不动
(6) 行后四换息或后五换息,并同时缓缓直立上身
说明:
以上从(2)——(6)的操作演练一便——其术语乃谓之一练气,须连行四练气,达30天。则再接做右弓字部的操作。即左式四练气,再右式四练气,共八练气,合做30天。即本架演练60天功成。
附注:大退火术秘法
在操作“金冠铁箍功”这个系列“头功”架子,到“捅天一炮”之架,必须辅以大退火术,切勿提前(若提前退火,会导致功力丧失过半)或退后(如退后则火毒攻心,上冲泥丸)
其操作方式为:
外八字步站立,两手搓热(不可过于发热且相搓两手心之时不可用力过猛,过大)并分别用其手掌心贴靠在左右太阳穴——接着两手掌同时按顺时针方向自太阳穴中心部位向前,并经前向下,从下朝后做绕圈动作——每绕一圈,是为‘太阳一退火“,须行太阳十二退火。
之后,再行眉间十二退火,即两手掌之掌根分别贴靠于眉心一侧(内侧眉毛处),并用左掌根抹推左眉毛,右掌根推抹右眉毛(自内向外,先左掌,在右掌),共行十二退火。
最终,再以其手掌行“小退火术“。
架九 双凤朝阳
(1) 摆架内八字步,双拳握于腰间(拳心向上,拳轮贴腰)。
(2) 行前四换息或前五换息
(3) 吃气一口并咽气一次
(4) 发动——两拳同时变成分指掌,并分别从左右腰间处用其掌缘贴靠而作推抹缓擦动作,直至两掌上下捧合。然后,翻转两手腕使之掌心向前,掌指相对,接着,两掌同时向前推出,定位时,双臂伸直,双掌心向前,掌指相对,高与肩平。最后,双掌同时内旋抓握成拳,并随之双拳以拳心同时击打腹部。上动不停,击打完毕,双拳立即变为分指掌,令其掌心向前,掌指相对向前推出,至双臂伸直。
(5) 行后四换息或后五换息。
备注:
1、 以上为一练气,需连行四练气达30天,再八练气达30天,就可操作“阴阳铁板桥”的整体功架了。
2、 演练顺序为:架一双凤朝阳 架二捅天一炮 保持这两个服气架子即可,并可进行排打练习。
.
太和门打沙袋密传
打沙袋时应该先虎啸,即哈五一声,拌以摇头晃脑,牵动喉咙一次,象吞咽食物一样,把口内外气吞入体内,伴以含胸沉腹,使气团下行并送至丹田穴,气团到达丹田穴,立即鼓腹,使气团固于丹田穴,并伴以周身提劲,默念丹田,不呼不吸,保持捺气状态,可默数“1-2-3-4-5”,然后,闭息出手打沙袋,可以用手指和手掌,如此为一发劲,为太和门打沙袋的密法,打完后应该进行活气放松两手
做架密要
不可紧身束腰
做架应该意无一切
做架后应该慢走,可以往还走
不可在过于喧闹中做架
不可吃过荤,过刺激性食物
做架期间不可多游泳

两仪点穴功夫
-
两仪拳,是一种融搏击、强身、养生、健身为一体的功夫,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点穴。而两仪点穴和其它门派点穴的不同点是,不受任何时间及地点的限制;劲法不同,所点穴位不同,对方可出现不同的状态,均能使对方声带不能发音,四肢不能支配,失去应战能力,且任何药物治疗无效,必恳请击点者一掌疗效,方可恢复正常;制人而不伤人。故内蕴太极虚实之玄,外呈两仪八卦之机,堪称武林一绝。
两仪点穴有柔过劲,刚过点,九柔一刚,百蓄一放之说。此功练到一定程度时,动、静皆易点,将阴阳二气所聚产生的能量,可在寸间瞬间发放,突然而猛烈,像核爆炸一样,浸透力极强,且不易被发现,有一劲透多穴之说,实为中华武术之宝。
一、准备活动——晃膀
两脚同肩宽,两手插腰间,拇指向后,其余四指向前,两眼注视前方,全身放松。然后,头向上顶,右肩向下后方运动,左肩同时向上前方运动。右肩运动不停,向上前方运动,而左肩向下后方运动,两膀运动不停。右肩向下后方运动,左肩向上前方运动。两膀一阴一阳,圆滑一致,可起到活动肩关节之目的。也可倒过来练习,方法相同。
二、注意事项:
1、没有武术基础的学员,开始可小运动量试做,逐渐加大运动量,力度逐渐加大,速度逐步加快。
2、在运动过程中,头要上顶,气要下沉,砸住腰劲,脚下生根。
3、在运动过程中,有的人属于响骨,运动起来骨节像放鞭炮一样,属于正常现象,不必紧张。
三、点穴的劲法:
1、左弓步,两眼注视前方,全身放松。左手放松从左前下方向上行至胸前,向下猛斩手的同时,右臂稍弯曲,右手行至右胯眼处放松,向前上方弧形猛捞劲,发抖劲,着力点是中指和食指,但必须拳眼向上。待拳接触对方穴位时,突然变空拳,挺胸颈直,踏肩坠肘,砸住腰劲,挂住顶劲,速发速回,并且回到原来的位置,放松,两眼注视前方。
此劲点打黑虎偷心穴,中心穴,翻肚穴,气门穴。
1、黑虎偷心穴:心口中软骨处。
2、中心穴:心口下一寸三分处。
3、翻肚穴:心口中偏左6寸3分处。
4、气门穴:翻肚穴下1寸3分处。
这四穴被捞劲点打后,张口,突眼,后倾,不能说话,胸中胀满,不思饮食。
起法,也叫解法。用左手把被点者抓起,站在其左边,用右掌带灵劲(也叫抖劲),上磕对方气眼穴,再磕凤凰穴。然后,把患者扶正,患者能站则自己站,不能站则让别人扶着,左掌按住患者前心窝,右手踏肩坠肘带抖劲,直拍患者的神通穴和灵台穴。但气不能上走,也不能下走,上走容易脱气,下走容易气结。更不能用力过大,过大伤人,过小解不了。劲法不大不小,可立刻恢复正常。
两仪点穴功斜抖劲的实战点穴与解穴
原地练习 马步下蹲,两脚尖内扣,身体中正,两眼注视前方,全身放松,自然调息;两手自然抬至胸前半尺左右,十指向前,右掌向上稍抬起,向右下方用弹抖劲(也叫灵劲)猛斩,弹抖后随向体前半尺的地方发斜抖劲,待发劲的一刹那突然变空拳,拳眼向左上方,着力点是拳尖。左侧以同样的方法练习。
活步练习 自然站立,两眼注视前方,全身放松,右手向上放松抬起,向右下方猛斩的同时,右脚自然抬起变虚脚,脚尖着地,然后右脚向右前方吃一大步,待脚着地时脚跟用力蹬地,左脚随向前紧跟一步,右脚向前吃多少,左脚向前跟多少,同时右手向体前发弹抖劲。发劲后右拳突然变掌回到右腰间,放松。
实战点穴我右脚在前,左脚在后,自然站立,待对方用右脚向我中下部踢来时,我右脚突然变虚脚,重心落在左脚上,同时用右手向右下方发弹抖劲(也叫灵劲)猛斩对方右脚,迫使对方身体向左旋转。与此同时,我右脚迅速向对方吃步,右手同时变空拳向对方右侧中部穴位发力,发力后迅速收回,这时对方立刻倒地打滚,改用左腿向我进攻,我用左手防守点击,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点打穴位
太阳穴:在眉毛和眼角一侧的半分处。
耳门穴:在耳侧凹窝处。腰眼穴:在第十二肋端。
气门穴:翻肚穴下1寸3分处。
穴位被点后的症状:
太阳穴被点后头昏不醒人事,耳鸣眼黑。
腰眼穴被点后四肢瘫软,打滚不止,不能言语,胸疼难忍,呼吸困难。
气门穴被点后张口弄舌,突眼,胸肋疼,呼吸困难。
解法:
腰眼穴被点后,我站在被点者的身前或身后,双手掌运劲从患者的两肋向内合,点打哪一侧,哪只手劲力要小,而另一侧用力稍大但必带抖劲,然后站在患者的左侧,左手掌按住被点的前心窝黑虎偷心穴,右手掌运劲带灵劲平抖患者神通穴,可使其立刻恢复正常。
太阳穴和耳门穴被点后,我首先面对面的站在被点者的体前,两手掌从其头两侧向中间捧合,右手掌运劲带弹灵劲贯顶天门穴,然后站在被点者的左侧,右手掌运劲带弹灵劲下斩凤凰穴,再站在患者的身后,令患者或助患者两上肢后背,两手心朝前,两掌运劲带弹灵劲从两肋自上而下内合,两掌再运劲带弹灵劲下斩两气眼穴(也就是肩井穴),最后站在被点者的左侧,左手掌按住患者黑虎偷心穴,右手掌运劲带弹灵劲平拍患者神通穴,可立即使其恢复正常。
此种方法用劲不要太大,劲大可出危险,劲小解不出,解时动作一定要快,要连贯,绝不能停留,绝不能超过3分钟。
气门穴被点打后,我站在被点者的右侧,用右手掌带弹灵劲弹斩被点打的另一侧,然后站在被点者的身后,右手掌下斩被点一侧的气眼穴,再站在被点者的左侧,左手掌按住被点者的黑虎偷心穴,右手掌运劲带弹灵劲平拍神通穴,可立即使其恢复正常。
注:在用弹灵劲平斩平拍和解穴时,用力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过大容易伤内,过小解不出,不大不小才合适。但一定要用内气,也就是阴阳一气在丹田聚集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运到掌根,平拍平解,可制人不伤人。
用两仪内功解穴法可治疗内伤和闪伤、长久瘫痪不治的硬伤和一切气机性病变等。

峨嵋佛门九掌印功
峨嵋佛门九掌印功修持洁,是峨嵋佛门医药功修持法系列的首功。为峨嵋佛门寺医人门修持法。主要作用是打基础、磨练意志及体验气血运行规律。共有三层练法。
第一层修练法
操功架与增功架
操功架即是操练功法架式(原功法功架为九式,经作者加入擒龙,伏虎式,均可按原式要求修习。增功架为在原功架基础上将足跟提起,手掌上每动由闭气练习九次,渐次增至每闭气修练百单八次为极至。切记以自然增长为度,如体弱多病,修习本功法只为治病强身者,可不必闭气。用自然呼吸操习功架即可,千万不能任意用顺或逆式呼吸法及强用意念。以免妄求出偏。
功架一:擒龙式―大马步,撑臂与肩平于两侧。口鼻共同呼吸换气三次,闭气。
(1)振掌。臂撑不动,掌上下立起与回收振动九次。(2)描太极。换气,闭气。如图1架式,臂撑不动,以腕为铀,掌指顺,逆各转圆九次。(3)十字撑。换气,闭气。如图2架式,臂撑不动,以肩为轴,立掌坐腕,掌心向外,做前后水平划臂九次。如图3架式。换气,闭气。再做上下划臂九次。(4)乾坤圈。换气,闭气。臂撑不动以肩为轴。立掌坐腕,掌心向外,向前划圆九次。然后,换气,闭气。再向后划圆九次。如图3架式。(5)抓拳。换气,闭气。臂撑不动,立掌坐腕,掌心向外,掌指张开,抓握九次。(6)推掌。换气,闭气。以肘为轴,收小臂于大臂,再立掌坐腕,掌心向外推出九次,如图5架式。功架二:伏虎式―左伏虎。大马步,左转为大弓步,撑臂与肩于两侧。换气,闭气。(1)振掌。(2)描太极。(3)十字撑。(4)乾坤圈、右伏虎。大马右转为右大弓步,撑臂与肩平于两侧。换气,闭气。
功架二:九掌印一一大马步。撑臂与肩平于两侧。臂撑不动,平伸两掌,收食指与拇指合为手印,掌心向下,
(一)俯(阴)掌。换气,闭气。(1)蛇行。身与臂左右圆软滑动九次。臂与掌印不变。(2)蛹动。臂与掌不变,换气,闭气。身与臂前后。上下呈波浪或蛹动九次。(3)桶子劲。臂。掌印不变,换气,闭气。身体以腰腹为轴,顺、逆各转圆九次。
(二)前向(混元)掌。换气,闭气。变前掌印为掌心向前,掌印不变。(1)蛇行。(2)蛹动。(3)桶子劲。
(三)仰(阳)掌,换气,闭气。变前掌印为掌心向上,掌印不变。(1)蛇行。(2)蛹动。(3)桶子劲。
(四)伸掌。臂撑于头顶两侧,掌心相对,掌印不变。(1)蛇行。(2)蛹动。(3)桶子劲。
(五)按掌。臂掌向下按降于身前、臂撑,掌心向下,与肩同宽,掌印不变。(1)蛇行。(2)蛹动。(3)桶子劲。
(六)捧掌。翻掌为捧掌,掌心向上,掌印不变。(1)蛇行。(2)蛹动。(3)桶子劲。
(七)照掌。收捧掌于掌前,掌心向面。掌印不变。(1)蛇行。(2)蛹动。(3)桶子劲。
(八)沉掌。照掌向下沿身体下沉于腹脐前,掌心向下,掌印不变。(1)蛇行。(2)蛹动。(3)桶子劲。
(九)抱掌。两掌相合抱于脐,左掌在内(女反),掌心向脐,掌印不变。(1)蛇行,(2)蛹动。(3)桶子劲。
功架三:归元,散放掌印,两掌合抱于脐,左掌在内(女反),掌心向脐,默数九九之数。
(1)摇头摆尾。马步,两手撑膝,仰头翅尾,头与尾同向收合,左右各九次。(2)前俯腰,两手握空拳敲击命门九九之数,(3)左右各抖腿九次,散步,收功。如图二十架式。
第二层修练法(十二桩)
共有十二个桩式,均以九掌印功架为基础,身型为并收两足,正立为基础桩式。手型为五指自然分开、掌心虚涵,劲贯指尖(指尖用力)。身型要点为足跟不离地,身体重心前倾约15度,挺臀收腹。比十二桩功力太大,只宜身体没有任何病症之纯阳体修习,桩型分叙如下:(十二桩的收功方法同九掌印功之归元法。)
第一桩:(引神桩)手型。身型同基础桩式。两掌心向大腿,掌指朝下,放于大腿两外侧旁。沉肩,肘微曲,腋虚可容拳。
第二桩:(前撑桩)手型,身型同基础桩式。两掌由一桩变掌心向下,掌指朝前,撑放于两大腿外侧旁。沉肩,肘微曲,腋虚可容拳。
第三桩:(侧撑桩)手型。身型同基础桩式。两掌由二桩变掌心向下,掌指朝向两外侧,撑放于大腿外侧误字率,沉肩,肘微曲,腋虚可容拳。
第四桩:(阳掌桩)手型。身型同基础桩式。两掌由三桩变掌心向下,平伸与肩平于两侧,掌指向两外侧。桩型基本同九掌印功之阴掌印。
第五桩:(混元掌桩)由四桩变掌心向前基他同四桩。桩型基本同九掌印功之混元掌印。
第六桩:(阳掌桩)由五桩变掌心向上,其它同五桩。桩型基本同九掌印功之阳掌印。
第七桩:(伸掌桩)由六桩变掌心相对,伸臂撑于头顶两侧。其他同六桩,桩弄基本同九掌印功之伸掌印。
第八桩:(按掌桩)由七桩变掌心向下,臂掌向下按降于身前,与肩同平宽,其他同七桩。桩型基本同九掌印之按掌印。
第九桩:(捧掌桩)由八桩翻掌为捧掌,掌心向上,其他同八桩。桩型基本同九掌印法之捧掌印。
第十桩:(照掌桩)由九桩收捧掌于面前,掌心向面,其他同九桩。
第十一桩:(沉掌桩)由十桩将两掌向下沿身体下沉于腹脐前,掌心向下,其他同十桩。桩型基本同九掌印功之沉掌印。只是身型为峨嵋佛门正宗十二桩基础桩型,即并收两足。
第十二桩:(抱掌桩)由十一桩变两掌相合抱于脐。右掌在内(女反),掌心向脐。其他同十一桩。桩型基本同九掌印功之抱掌印。如图三十三架式。
修习注意事项:1,如出现身体蛹动,飞腾跳跃,气血充盈,身体内有雷电般闪亮,或山洪般轰鸣,骨骼通畅炸响以及身躯与掌指如掌上白茫茫的气罩手套样等均是好现象。不可追求亦不要有任何意念,一切顺其自然。2,修习峨嵋佛门正宗十二桩,功力得来的猛而且太大,因而即便为纯阳或阴之体(身体无任何毛病者)修日者,亦不可时间过勤,过长。一般为隔日修炼一次,每次每桩五分钟为宜。3。如果遇到狂动着魔,抖动不止且无法马上控制的情况时,请将两手握空拳提与锁骨平。向下锰击三资次。同时猛喝“嘎”字。再将身体仰或俯到在地,两腿分开,两手开掌平于两侧掌心向下,待平稳后,再做归元法收功。此后谢绝再练习本功。
第三层修练法(无影佛手掌法)
第一式
(托天佛手)手型同十二桩手型,只是力注全掌。抬手臂于头两侧,肘曲,掌心向上,放于头顶两侧上方,掌指朝外。
心法:练功时,意念开掌心,意注掌中气血盈。由掌心中化出一个虚幻的佛手掌,每掌各一个,且越来越大,越化越多。口颂“嗡"音,与上天天元白色宇宙混化一体。收功时,意念将所有的白色佛手掌收入掌心,意念闭掌心。
第二式
(阴阳佛手)身型为两足分开略比肩宽,呈平行站立。手型同第m式手型。两臂平伸与肩平于两侧,右掌心向前,左掌心向后。
心法:练功时,意念掌心开,由气血充盈掌心中生出一个虚幻的怫手掌,每掌各一个,且越来越大,越化越多。口颂“呵”音,与前方和后方人元红色宇宙混化为一体。收功时,意念将所有红色佛手拿吸人掌心,意念闭掌心。
第三式
(吸采佛手)身型为两足分开略比肩宽,呈内八字型站立。手型同上式,两臂下俯按于两侧,腋虚可容拳。掌心向下,掌与身旁开约一尺。
心法:练功时,意念开掌心,由气血充盈的掌心中,生化出一个虚幻的佛手掌。每掌各一个,全越来越大,越化越多。中颂“牟”音,与下方地元兰色宇宙混为一体。收功时,意念闭掌心。

真人呼吸法(胎息功法)
时间: 2006-06-07 - 分类:孙式太极
孙式拳的呼吸法是贯穿在孙式拳的全部拳术中的,但是在练行意拳时是专修课。现将此法介绍给孙拳爱好者们,以利大家共同研究。
一. 无极式(沙地立竿)
1.站立方法;两脚根靠拢,两脚尖分开成90度。此时不能扣脚趾。两膝微弯,两髋根微向后缩,腰部稍塌,就是身子要直一点。头要向上顶。两手自然下垂于两腿侧。
2.两肩夹骨向两侧打开,两肩微向里合。不可露形。此动作正确了,前胸自然松空。两肋自然抽紧了。所谓的含胸拔背,不是把胸弯着,而是靠打开后面的肩夹骨而使前面松下来空下来。这和外家拳就是一个道理了。所以孙老说拳术无内外家之别。
3.直项,顶百汇,即向天顶头。不可扬下颚。目视前方或下视前下方。
4.舌卷顶上颚,扣齿,嘴微闭。意守丹田。气沉丹田。
5.呼吸方法;吸气法;气自会阴处向上,自身体后顺脊柱上去,经后项直上百汇。
呼气法;自百汇起,缓缓由前脑向鼻,口,喉,胸,腹,经丹田而后至会阴。稍停于会阴处,再吸气重复。吸气时髋根稍有内缩,人的重心缓缓向脚后跟移去;呼气时,两髋根稍稍向前移动,人重心缓缓向脚前掌和脚尖移去。如此反复移动,以求静中有动。不可有意为之,只可自然形成。
此法练习久之,便走通为小周天了。
此式最少重复二十次以上,有时间者最好做十五分钟以上。再做下动。
二.太极式
1. 双掌外旋手心朝前打开双肩夹骨,双肩自然尽量下垂,可看出明显肩下沉。双手内旋,回到原处,手心向大腿两侧,两肩夹骨微向里合,向里合不可露型。
2. 左脚尖向里转动,将脚尖对前方,右脚不动,两脚成45度夹角。左手慢慢抬起,手心向里,放于肚脐前。不是靠在身上,有一点空隙。
呼吸两三次再接下动。
三. 两仪式,虎抱头式
1. 缓缓下蹲,蹲到三体式的高度就行了。同时左手和右手同时缓缓上抬,手心向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的中指和左手的食指重叠。手指向前。
2. 扣脚趾,用真人呼吸法。多做几次。全身要放松。此时如能走通小周天,可感觉自身重心是会由呼吸而动的。即吸气时重心向后根移,呼气时重心向两前脚掌移动。不可有意去做,练习久之自有分晓。也是动中求静。此动最好也是多做几次呼吸为佳。
四. 三体式
我画的图不好,请大家以孙老的老年三体式为准。我讲一下寿先生的做法和呼吸法,他的三体式与一般的的确不同的。接上动;
1. 左脚慢慢向前伸出,落下,前三后七的重心。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成立掌。右手同时向下按掌,大指后侧靠在肚脐前。要扣脚趾。就是用脚的五趾扒住地面。双膝微展,两脚跟微向外撑,不可露型。
2. 沉肩坠肘,打开两肩夹骨微向内合。两肋自然抽紧,头顶,项竖。立掌圆虎口,掌面斜如劈斧。不可掌面正对前方。意识上左手两指挑眉,右手两指挑肩。挑右肩。
3. 真人呼吸法,走通小周天,此时重心也会吸时向后,呼时向前。呼吸越长越好但是不可不均衡。即每次一样。重心移动熟练后可以吸时前三后七分重心;呼时前四后六分重心。全为自然为之,不可强行为之。时日久了自然功成。站不动时收回。方法正确,便有身备五弓之势了。目视前方,神态安祥,思想集中。
4. 收回如虎抱头,再回到左手在肚脐,右手在身右边,左脚尖向前。
5. 再回到沙地立竿。
再从头做右边,完全一样。只不过是左右相反而已。扣趾后,人的重心不在脚后跟,而是在两脚的前脚掌。至少是在前脚掌和后脚跟之间不停的变换之中。孙式八卦的步法也是如此。重心在前脚掌,是跑的步法,在脚跟是走的步法。跑法肯定比走法更大程度上能闪展腾挪,窜跳自如。
久练后可再练走通大周天。


藏密睡功
如果要出体就要对幻觉有正确的认识时,但是出体本来是没有什么危险,但是自己把自己吓出问题了就太不值得了,多了解些东西,可以从中受益匪浅。来本吧的可以炼一下佛道藏密睡功炼法,因为人类日夜操劳,身心疲惫,而主要主要以睡眠来恢复体力和精神,当精神疲乏或工作劳顿时,放下身心,倒头睡去。一觉醒来,如游华池,神恬气畅,身心安逸,顿觉神清气爽,睡中静养功效由此可见一般。而内炼者,更因身心相依而睡,睡中心息依然合一,更是功不可没!现代社会,少有闲人,抽出专门时间练功已成奢望,若能充分利用睡眠时间练功则一举两得。本文将佛道藏密睡功炼法结合个人实践介绍如下。
一、 朦胧中把握活子时
李道纯《满江红》词写道:“好睡家风,别有个睡梦三味。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睡法既能旨趣,便于睡里调神气,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会!”将睡功修炼梗概合盘托出。道家睡功传统炼法为:
初做“心息相依”,达到勿忘勿助,绵绵若存的境界,片刻之久,就能睡着。一觉醒来,百骸舒适,精神和煦,妙处难以形容。
等功夫稍进,自然可由睡着进入入定,睡为入定的先导,定从睡中产生。初学者有睡无定,久习有定无睡。初学能睡着就是效验,能自然速睡更妙!这种睡眠三味的境界,迥然不同于常人的昏睡情形,是初学入手的捷径,为进入真定境界的前导!
睡功得法,必会于睡中发生少子时现象,具体现象可分以下风种:
对男婴孩而言,在他将醒未醒的一刹那,性器官会突然膨胀起来,婴儿既没有性欲,也不知男女之事,这是他阳能发起的时候,是他自身系统中的活子时。
若是青年人,在活子时,会产生强烈性欲。可用活子时的生命力,来震动任督的气脉上升,形成小周天真气运行。老年人,虽已没有性的冲动,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自己的活子时!老人在将醒示醒、似乎要睁开眼睛的一刻,那正是他的活子时!这时,不要睁眼,继续保持那种朦胧混沌的恍恍惚惚的状态,就象在焖一锅红烧肉,再多焖一会儿,肉味就更浓厚了。
既使是病人,只要有气机存在,就有活子时。不过,不全以性器官作标准,而是以精神衰旺的周期性来推算。
二、 从心息相依进入乾坤相交
把握活子时的动力,是心息相依。使身心定住不生一念,使阳气上升,促使心肾相交,进而乾坤相交——这是道家睡功乃至内炼的基本法则。
希夷老祖《蛰龙法》曰:“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心息相依”实为睡功和内炼的入手法则!
睡功得效,次早舌润而甘;不安适,次早则舌燥而苦。这是心肾交与不交的区别。交时恋恋不舍,遍体微汗,舌本生甘,津液满口。
道有睡功的理论依据是:睡中身心不动,如入禅定,禅定中,身心地真阳入我体躯,如甘露遍空,醍醐灌顶,周身酥软美快,和畅如春,酣融如醉,身心柔软。《易》所谓“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中其中,而畅于四肢”,正是这种情景的生动写照。
道家炼法简而约,但对初学者有空泛之弊。密宗则言之颇详,可与之相互补充,人微言轻入门方法,其法如下。
三、 睡姿和观想
右侧体卧,一手置脑前或脑后,一手则顺势向下,以自然安适为度。口要合,免口水外流。舌抵上腭,出气短,入息长。身体弯如虾,可守护精神。这种睡姿反复练习,慢慢养成习惯。
禅者保持警戒,先观想自己,不可沉睡太深,亦不可浅睡。沉睡太深则失戒心,浅睡亦不好,太浅如同失眠,失眠则火旺,损眼且损脑。这种功夫,要久久锻炼,非一日之功。
然后观想自身,经色透明,放射如红宝石之光明。照向整个宇宙,一切幻境全部破除无余;或将心神置于自然之空中,也照向自己,自己如光明之体。行者心神须集中于。喉轮中的红光时,灵力静止时,便熟睡无梦;若灵力于喉轮中动荡,则产生梦境,故用喉轮放红光守护。
早晨醒来,作宝瓶气呼吸21次:先吐浊气三口,徐徐自鼻吸入新鲜空气,气封于脐下丹田,闭息住久愈好,然后喷出。然后集中心神于两眉之间的白色明点,大小如豆,光亮而不刺眼。再于海底轮(会阴穴)处观想墨点明亮,则对所有梦境便能明悉,进而加以控制,进入即光亮又无梦的睡境。睡眠时,观想喉轮红色明点,将看到此红色明点变成极乐的世界,便能进入怡养身心的美好的梦境。密宗认为,人因受环境的刺激,产生喜、怒哀、乐种种梦,千奇百怪,一切情绪会在梦境中发泄出来,但许多梦在醒后便遗忘了。白天,思想容易自制,夜间,思想任意奔驰,梦境颠倒,无明、爱、憎等不易控制,对生命和修持中的一半病态。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把白天和夜间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把日间的修持和晚上的修持,连接起来,脱离梦幻颠倒,保持清净光明内境的相继,白天晚上均无妄念烦恼。达到明悉梦境,转变梦境,为内光明,禅定于梦境之光明,即在梦境中明心见性。
四、 睡功最重守气
睡功最重守气,修持者平时要尽量消除欲望,只要行住坐卧能安适即可,不过分追求个人享受,饮食以素食为佳,不迷色欲。意识无止无体的奔驰,最耗人心神。睡时只求“真水下降”、“所元守一”。如此一睡即醒,仿佛无睡,但精神则完全恢复。
启灵者若练睡功,可用“大温养”的方法,卧着闭息,身子可弓仰互摆,方法一样,灵助自然,效力更大。
睡功实质是内炼的一种方法,内炼的一切基本原则都适用于其中。
初学者不必好高骛远,若一时达不到睡功要求不必勉强。初级阶段,练功根本不能代替休息,反而使人更虚弱和疲劳,开始只求周身放松,自然入眠即可。
白玉蟾仙诗曰:“一味逍遥不管天,日高丈五尚闲眠”。“白云深处学陈转,一枕清风天地宽”。睡功到此进入大休大息,身心两忘,什么法子也不用,这才是深得睡功三昧

台湾流行歌坛二十年最经典45首金曲

罗大佑-恋曲1990
放心去飞-小虎队MV
红蜻蜓-小虎队MV
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
张雨生--大海
罗大佑——《阿郎的故事》你的样子
周华健原版MV--花心
小虎队《爱》
经典老上海滩片头MV
祝你一路顺风 吴奇隆
雪山飞狐之追梦人MV
甜蜜蜜
独角戏 许如云
邰正宵-千纸鹤
邰正宵_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爱我的人和我爱人
林忆莲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驿动的心
萍聚-李翊君
成龙 邓丽君《我只在乎你》
陈淑桦 梦醒时分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逍遥游-小虎队MV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童安格
高胜美-哭砂
失恋阵线联盟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叶倩文 潇洒走一回
杜德伟-钟爱一生
优客李林(林志炫)--认错MV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林志颖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
十七岁的雨季
爱如潮水 张信哲
张宇《用心良苦》mv
伍佰-浪人情歌
辛晓琪 味道
张宇《一言难尽》
张惠妹-姐妹
许茹芸---如果云知道
DI DA DI
掌心-无印良品MV
徐怀钰 - 怪兽[K] - mv
张惠妹_站在高岗上
郑智化 - 水手.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