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妻的复仇558:风景这边独好{写作系列之三} @ 作文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39:38
杨邦俊 李研


生活中,无论是眼前飘飞的白云,还是脚下新生的小草。无论是黎明前黄鹂轻舒歌喉,送给我们的呢喃软语,还是半夜里蟋蟀紧鼓腮帮唱出来的婉转夜曲,都是那么迷人。打开你心灵的窗户,让这些美景溜进心房,在记忆的日历上着一张底片。再找些时间,慢慢地把它们翻洗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早已和文中的风景融为一体。
本次作文希望你通过生活中一处美景的描绘,从观景、赏景两方面都获得独特的感受。把它的细微之处写出来,然后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表现出某种韵味。要求写出特点、写得有趣,注意主体和背景、正面和侧面的配合。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写作准备
[收集资料]选定一处景物,仔细观察,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力争从中获取独特的内心感受,并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园子里的鸡冠花开得正旺,这时我们去观察就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可以赏花冠,也可以察花枝。可以远观,也可以近瞧,甚至还可以上去摸一摸,这样获得的感受就会大不一样。如果我们能趁机用精要的语言把这些感受记下来,一定会对后续的写作带来很大的帮助,下面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1.鸡冠花,有着一身惹人注目的火红,扇子般一簇簇立在繁枝之巅,向着太阳,也向着校园。
2.花枝被花朵舞弄得腰背难伸,紫红的花冠,装点着无声的花园。
3.鸡冠花,有的灼灼如火,有的灿灿似金,有的深紫如墨,花冠像画家笔下的凤缨,象贵妇头上的霞冠。
4.鸡冠花一团一团,绣球一般,走近了些,触一触它,还真厚哩,摸一摸,舒服柔顺。
5.头顶华冠,身披花针,微风起处,昂首收腹,忽如一声长啼,似锦鸡放歌。
不知大家是否从以上例句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写景物特点,或绘其色,或画其态,无不形神兼备;抒观者感受,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无不情趣共生。
历来的文章家都说,作文最忌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抒情言志服务的。因此我们的写作还不能满足于上述这些纯客观的描写,还要注意把眼前的景物和它周围的环境关联起来。借以表现某种情趣,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那样的文章才能令人百读不厌。大家想想,美丽的鸡冠花旁,配几只戏蝶,再施以朝阳或晨露,会是什么感觉?不妨再想想,娇花嫩叶之上置以疾风骤雨,又会是一幅什么情境?……同样的鸡冠花,在不同的背景下,会给人不同的联想,写作中只要我们大胆而合理的发挥想象,写出的文章就会情趣盎然。
[理清思路]成文之前,应把写作过程的整体思路审视一遍。获得清晰的印象后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从写作目的上考虑,你写这篇文章打算向读者表达一种什么思想?(诸如:同情弱小,歌颂顽强,鄙视邪恶,申张正义)这是构思立意的基础,动笔之前应心中有数。
2。确定描写主体。作文之前,大家已经对景物有过观察,但此时还应进一步地框定内容。选点应该更集中,写作的意图应更明显。
3.考虑把主体置于什么样的背景中。主体物与背景物是表现中心的两个支点,所以应按表达中心的需要来策划。先写哪,后写哪,什么时候写都要综合考虑。
4.文章的构思完成以后,还要考虑如何行文,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哪里设伏,哪里照应,如何过渡,如何点题。……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文章的雏形也就出来了。
5.语言和修辞地选择运用。描写是本次作文所要训练的主要表达方式。描写的妙用,是写好本文的关键。但描写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可把握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用词用语。准确地选择动词、形容词,恰当地选用重迭词是这类文章常用的手法。多用短句,抒情句,能使描写更加明丽。⑵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是描写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多角度设喻,有利于把对象描摹得更加细致入微,拟人则可使文章流淌着一种生命的活力,读来亲切可人。此外,排比、对偶、借代、比拟、双关在写景文中也大有用处,运用得当,都能为文章增色。
写作中
下面以《雨中观柳》来具体谈谈本次作文应如何完成。
《雨中观柳》是一篇写柳的文章,柳叶当然成了作者观察描写的中心,但如果只局限于写叶,即使写得再美,也难免流于肤浅。因此作者在写柳时,还写到了根和干,形成了一个由叶、根、干构成的柳的形神世界。主体物确定以后,作者又把“柳”置于“雨中”这个特定的背景下来表现。于是,在景物之外就有了一些我们称之为“内涵”的东西。这个构思是作者于动笔之前就有所考虑的,但写作起来,不能像这样把自己的构思陈述出来,而应该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巧妙的方式来展示这个思路。所以作者不是直接从柳写起,而是大跨度的从一个半月以前的春风着笔。写春风,着意于一个“绿”字,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然后作者才把描写重点转向一个半月以后的柳。生命萌动最活跃的一个半月,其间有许多故事作者只字不提,留待读者去想象。而把我们的眼光,引向一个下着密雨的黄昏,观那诱人的绿叶,品那感人的老根,赞那多情的母干。烟雨空蒙,生命的音韵在流转,作者的思绪也为之舞动。这样表达起来不仅亲切生动,而且韵味无穷。因此本次作文大家最好先对构思立意有一个通盘考虑,而不要急于下笔,先要展开想象,任凭思绪奔越。思维灵动了,自然就会找到下笔的最佳点。打开了话匣子,脑中的形象就会一个个跃然纸上。
修改交流
写成初稿,还只能算写作的开端。这时主要是依靠灵感,在激情的牵引下恣意为文,凭的是一时豪情。情之所致,语之所指,回过头来重读有很多地方或失之公允,或有违事理;段落与段落之间或联系不够紧密,或语意层次混乱;遣词造句方面或用语失当,或生涩难读。这些都要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初稿到定稿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既是我们整理思维,明道悟理的过程,也是我们磨合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修改。
1.通读全文,思考前后是否一致,话题是否集中。对于那些前后自相矛盾的部分要加以调整;对于游离于中心之外的部分要坚决删去;对于内容单薄的成分要加以充实。当有的一定要有,不当有的一定不能有。
2.审察文章的结构。主要是检查段与段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先后顺序是否合理。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改完善。
3.检查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语气要连贯,层次要清楚。要选用灵活的句式来兼顾语气和语意的谐调。
4.推敲语言。检查用语是否得体,用词是否准确,从语法和感情色彩方面考察语言的准确性,从语体色彩和修辞的角度考察语言的生动性。修改作文最好的方法是朗读,语气不连贯,用词不准的地方一读便知。读读改改,直至满意。
谈到作文交流,最好是每人选择一个固定的文友,大家经常交换评阅。交流的好处不仅仅是可以发现问题,由于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别人读你的文章,不但能读出文中的问题,还可以读出你不曾发现的闪光点。因此,通过交流还可以综合他人的智慧,得到多方面的收益,这对学习写作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除此,还应该提倡同学之间互读作文。中学生的写作虽然是以练习技能为目的,不一定过分追求发表,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交流的有利条件,尽量扩大交流的范围,有利于作文的修改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群体的写作水平。班上还可将本次作文整编成文集,配以序、跋,冠以集名,以便从多方面培养同学们的能力。
参考文题
1.夏日回忆
2.雪原
3.落日似金
4.观鱼
5.庄稼地
6.河水汤汤
7.惊鸿一瞥
8.秋天的原野
例文借鉴
例文一:
雨中观柳
旺仔
春风又绿江南岸。
柔美的春风携着点点雷鸣,将万物从冬眠中唤醒,点点生命的绿开始在枝头跳跃。
一个半月之后,这些校园的柳真正垂了下来,一遍遍轻拂大地的脸庞。
黄昏,窗外下着小雨。我合上手中的《舒婷》,推窗远眺,猛然发现,两丈外,一株柳在风雨中抖索着,像受了委屈的孩子。我的魂不由被它勾去,两只眼睛骨碌碌地望着它,分外的亮,似乎要将那满身的葱翠凝成一块碧玉。
烟雨空蒙,将柳裹了个严实,使人不由产生了错觉,看去像一团雾,或许是一篷芦苇花,静静地在柳间缠绕着。
走出教室,信步走向垂柳。
地上隐约露出两条被雨冲刷后的根,丑陋得让人不想看第二眼,整条根铭刻着砂石留给它的纪念,那半裸半扎入土里的深褐色似是这眼前满目浓绿的最好陪衬。
柳的干也被浸湿了,只是感到颜色有些憔悴,枯老的脉络支持着一树欲滴的绿,几杆爬满嫩芽的细枝,好像贪婪的婴儿拼命地从这里吮吸着母亲的乳汁。
静寂中,柳似乎在动,像生命的舞者,以她的身段和精神在我面前晃悠。如牛毛的细雨打了个旋轻盈地高居在柳叶上,一丝丝汇聚,无声地与叶守着满树的绿,雨珠越聚越多,叶子像被一群孩子拉弯了腰似地软了下来,滑动,滴落,绿也随水珠流淌,漫延。
从一棵棵树旁走过,一遍遍品味这况味悠远的绿,读着绿前绿后的故事,一颗心已被这场春雨反反复复的浇淋。若此刻每有人来观赏,恐怕人也要舞起来了。
选自《初始者的脚印》

泩┏━━━━━━━━━━━━━━━━━━━━━━━━━━━━┓
┃ 灵动皎洁 清光照人 ┃
┃ ┃
┃ 且看他(柯灵)的散文吧。有几篇写情写景,情景交融,很┃
┃有诗意。可是作者并不像杜少陵那样“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
┃茫自咏诗,”或陆放翁那样“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露出诗人自我欣赏的姿态。他着眼的是浔阳江上夜航讴歌的┃
┃舟子,为全家老少饥寒温饱或忧或喜的打鱼人,傍岸的采菱妇女,┃
┃或顶风逆浪向暴力拼斗的孤舟。水乡渡口,他看到的是沉默的摆┃
┃渡老人和来往渡客。田间春天的田园里,他记起童年,想到乡民┃
┃翻泥锄草时短暂的美梦。 ┃
┃ 柯灵同志惯爱于抹去自我,深藏若虚,可是他抹不掉自己的┃
┃才华。随着斗争的需要或生活的逼迫,他的创作层出不穷,而他┃
┃的文笔对任何形式都得心应手:描摹景物,点染得宜;抒写情感┃
┃,熨贴入微;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柯灵散文选》自序里说,┃
┃希望炼就“灵动皎洁、清光照人”的文格。读他的文章而能见到┃
┃他的为人,不就因为他笔下“灵动皎洁、清光照人”吗? ┃
┃ 节选自杨绛《读〈柯灵选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