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路者怎么样:怎样备好一堂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0:48

怎 样 备 好 一 堂 课

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等的深入理解,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切忌在备课时,面面俱到,千头万绪;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上好一堂课。下面就我们在备课方面的体会与大家交流切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注重迁移,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基于这一点,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把课文情节、内容的学习调到适当的程度。如常识性课文,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语言的学习,开拓思维。文学性强的文章,则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 推敲 ,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引领学生掌握语文本身的规律,学习课文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抓住题眼,择要而教

一篇课文,尤其是高年级组的课文,要教的东西很多,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就决定备课老师要对教学内容做一取舍,确保课堂的时效性。有些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该篇文章的重点和中心之所在。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题眼是“飞夺”二字,备课时从“飞夺”二字入手,尽管课文涉及到的内容很多,但主要的内容就两个方面,即抢时间、攻天险,如果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红四团是怎样跟敌人的增援部队抢时间的?又是怎样夺下泸定桥?就很自然地突出教学重点了。

三、反复朗读,直奔中心
      有些教材一开始就揭示出该篇的中心,有的则在中间用中心语句来提炼教材的中心,有的则篇末点题,抓住这些词语就能起到提领挈纲的作用,使学生很轻松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例如《丰碑》一文,在结尾处以反问句揭示课文的中心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把中心句找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将军前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 ?”  将军态度反差为什么如此之大?很显然,正因为这支队伍中有像这样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的心和作者的心引起共鸣——军需处长就是人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当然,极少数文章的中心句,它不在段首,也不在段中,更不在段尾,它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水落石出——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了!

四、提纲挈领,精心设问

课堂提问无疑是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途径,但问题太浅太滥会阻滞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而提纲挈领的提问则是课堂教学更加简洁明快的重要途径,所以备课时教师要尽可能设计出能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覆盖面广、空间大的问题。例如讲《白杨》时教师可提问:“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作者仅仅在介绍白杨树吗?”讲《放弃射门》可问:“你认为福勒是不是优秀的球员?”这样的提问能以问促讲,真正意义上做到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同时提携全文的提问直接触及到学生的灵魂,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争论,产生得到的见解,往往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当然,教学设计只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中随时出现的“突发事件”而随机应变。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主干性的提问、主要的板书,并据此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而一些细节过程应以教学的实际情况而随时调控,须知:老师教学是 “驾驭课堂”而不是“驾驭教案”。只有把教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才能备好课,上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