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探险者故障灯:社会公信力与“信任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45:33

社会公信力与“信任危机”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受众的表达告知、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道德伦理范畴。

    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媒介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没有公信力的社会上非常可怕的它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所鄙弃。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公信力不断下探,社会道德伦理底线不断击破,当今的社会矛盾主体主要突出在社会信任危机上,如果我们在无视公信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挽救公信力尚存的生命,那么我们整个社会将会生活中谎言中。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更不相信媒体,已构成了当前社会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墙”。(9月8日《人民日报》)

    曾经代表权威的声音正渐渐在社会的质疑声中不断沉没。以红十字会为杰出的代表,彻底击溃了人民脆弱的神经,一夜之间信任危机四伏,红十字会本是全国人民最信任的官方捐款组织,但是自从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一直闪烁其辞至今依然没有说明问题,直接导致了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降低,甚至丧失,虽然事后红十字会也试图作出大量的弥补手段,但是危害已经形成,破镜难圆。遭遇信任危机的,并非只有慈善组织,包括政府部门。“高铁事件”中王勇平的那句吊儿郎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红遍了大江南北,导致信任崩盘,政府对公众知情权的蔑视导致信任度的颓然降温,危害的是整个社会信任安全。。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事情很快就会暴露在受众面前,而我们官方对信息化处理的模式还停留在过去式,远远落后网络媒体传播的速度,使得公众知情权得不到及时了解,官僚主义和保护主义色彩充斥的官场存在很多瞒报,虚报现象屡见不鲜,而民众又及时直播的咨询反倒成为最具可靠的信息资源,事实上每次重大事件民众利用网络直播事件进展已经代替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官方的正面消息渐渐的被民间小道消息代替,民众的自我意识、怀疑意识也在逐渐提高。如果我们仍对公众信任度的降低处在一个迟钝阶段,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大面积的“信任危机”。

    在怀疑意识不断高涨的今天,我们缺乏的是信任,而我们的社会又恰恰暴露出它最脆弱的一面,在前不久的摔倒老人无人搀扶事件中,信任危机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现在我们还有信任吗?走到学校不信老师,走到医院不信任医生,走到法院不信任法官,走进派出所不信任警察,我们像生活在一个谎言的镜中人,能相信的就只有自己。

    政府的公信力是社会信任的基础,但是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政策法律朝令夕改,已经让百姓无所适从,就简单的说:控制物价上涨说了N次,物价依然居高不下,久而久之我们还相信吗?公信力缺失政府在很大层面上有罪魁祸首之嫌,一些领导恰恰是公信力丧失的主要推手。他们台上台下表里不一,葬送了社会坚实的信任基础。

    公信力的恢复和建立,离不开制度保障机制,只有完善的保障机制遏制信任危机的泛滥,才能挽救濒临破产的信任基石,提高失信成本。才能恢复社会公信力,让公共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全面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权威声音”成为公信力的坚强盾牌,才能保障信任大厦不会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