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偷钱ez视频:最经典的农村题材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19:16
二十四年来,没有一部农村电影超过《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没有一部农村电视剧超过〈苍生〉,中国的作家已经真正坐在家里了,闭门造车了,老赵的二人转也不敢拿到国外去丢脸了,电视剧是那么的做作苍白,今年春天看了吴京安演的央视农村题材的电视,已经演不出〈苍生〉中留根的味道了,让农民看着真假,〈篱笆女人和狗〉上的田成仁十年前就呼吁:没有为十亿中国农村拍电影拍电视的了,现在依然如故。于是连〈英雄〉、〈无机〉成为了〈新闻联播〉在农村播放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好影片,让农民学一学阴谋诡计、家庭暴力和三角恋,也算那个长得像农民的老谋子为新农村建设做了贡献

  我有幸较早读到电影文学剧本《脚步》,感到这是近年来在反映农村生活上,取材新颖、构思别致、形象生动、幽默含蓄、厚实耐看的一部新人新作,读后,很是欣喜。最近看到把它摄制成的影片《咱们的牛百岁》,从每次放映时观众发出的阵阵笑声,证明这部影片不但和《喜盈门》一样,会受到农村观众的喜爱,城市观众也会很喜欢。当然,光凭笑声并不能完全说明这部影片的真正价值,现将我想到的几个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思想蕴含在形象之中

  看这部影片时,—幅幅质朴、生动的画面,把变化中的农村生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在这画面的中心,始终是一组栩栩如生的庄稼人的群像,其中包括共产党员、农村基层干部牛百岁这个新人形象。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不但个性鲜明,有自己的独特命运和遭遇,而且通过他们之间的性格冲突和特定关系的变化,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向往和苦恼、屈辱和愤懑、猜疑和怨恨、痛苦和欢乐,他们丰富的心灵让观众尽收眼底。影片以轻喜剧的色调,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的描绘,向我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对待群众,并把焦点集中在如何对待被人看不起、被认为难弄、各作业组不要的人。可贵的是,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在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的描绘之中,让观众在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感受里得出自己的结论。无疑,牛百岁是作者崇敬和喜爱的人物,但他不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也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告诫过的,不要“席勒化”,要“莎士比亚化”。作者全力以赴的是把牛百岁和其他人物在剧情的发展中把他们写活,从中流露自己的思想倾向。最近在一次座谈会上,我听到这位农民作者袁学强同志谈他的创作经过时说,他从小在胶东农村参加劳动、工作、生活,接触了各种庄稼人、特别是青年,其中有懒汉、小偷、刺凶头、好打架的、名声不好的寡妇等等,他们都是劳动人民,但在“左”的错误和十年内乱中,农村生活十分分贫困和落后,社会风气不好,他们有的受了心灵的创伤,有的染上了恶习。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整个农村是富起来了,但这部份人却没有人要了,他们感到彷徨,迈不开前进的脚步;作者也看到农村基层的一些好党员、好干部,总是把这些人分到自己的队里、组里,不嫌弃他们。作者说,农村是开始富起来,但不能各管各的,还是要团结在党的周围,包括这一部分人,关心帮助他们,共同迈开前进的脚步,哪怕慢一点,也会逐步跟上。所以作者写的原中篇小说叫《庄稼人的脚步》,后来电影文学剧本叫《脚步》,这里正蕴含着他原来的构思。现在影片的末尾,在剪影式的画面中,观众看到牛百岁带领大家前进,而田福虽然落在最后,还是抖落鞋里的泥砂,赶上前去。从作者的这些话中可以知道,他在生活中对问题的发现,是和他对人物形象的发现同时进行的;而在创作中,他的观点的进一步形成和流露,也是与他对人物关系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伴随在一起的。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才能做到把思想蕴含在形象之中。

  而我们现在却常常看到,不少剧本和影片用形象解说自己的思想和意念,表面上虽然也能编成故事情节,但人物形象苍白,面貌模糊,没有自己的呼吸和生命,难免流于形象的虚假和思想的浅薄。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注意了对生活现象的真实描绘;却浮在面上,没有开掘下去,缺少内蕴的思想光彩,也使读者和观众感到平淡乏味,甚至朦朦胧胧,不知所云。这两种情况都缺乏引入入胜和激动人心的力量,他们也许可以从影片《咱们的牛百岁》的创作中得到某些启发。

  二、“普通人”和“新人”

  什么是“普通人”?什么是“新人”?说法不一。有的同志不同意写“新人”的提法,认为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写,不必另提写“新人”。但是生活中确实涌现了时代所造就的“新人”,因此文艺创作应该努力去塑造他们的典型形象。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名言:“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这是完全对的;我们应该创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写得好,都有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不拘一格。但是在写各种各样的人物中,“新人”的创造又是其中十分重要而困难的课题,写得好,会起很大的作用,保尔•柯察金的艺术形象就是很好的例子。既重要又困难,提倡一下还是需要的。那么怎么理解“普通人”和“新人”的关系呢?我以为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也不要把“普通人”和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英雄模范等排除在“普通人”之外。影片《列宁在十月》中列宁的形象,既是革命导师,又是“普通人”;《居里夫人》中居里夫人的形象,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普通人”,这些都是公认的范例。我认为,我们时代的“新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但他们的思想境界、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所作所为又比同时代的“普通人”更美好,更崇高,更令人爱慕和崇敬,他们生活在普通人之中,向普通人学习,为普通人服务,他们未必毫无缺点,但他们的思想、性格、行动最能代表我们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发展的方向。这是我看了《咱们的牛百岁》以后,对这个问题的思索。

  就从牛百岁这个形象来看,他和其他庄稼人一样,都是普通人。但不可否认,牛百岁和其他人又有区别。观众清楚地看到,在他身上更集中地闪烁着我们时代先进思想的光辉。这主要从他和“懒汉组”以及牛四、秋霜等周围人物的关系和性格的冲突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牛百岁平时对“懒汉组”的这些人就很了解,知道他们的长处、苦闷和毛病,也知道和他们在一起不是没有困难,但他对他们有感情,特别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更不能歧视和抛弃他们,所以到了关键时刻他终于挺身而出,公而忘私地承担了组长的重担。他当了组长,并没有一套现成的办法,他凭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向组里人交心,要大家争气,共同想办法把组办好。他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做思想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他很会看人的长处,虚心向天胜求教,要天胜出主意想办法,说:“我吃几碗干饭你清楚,这个组,没有你我干不了,我听你的。”被牛四整得垂头丧气的天胜听了这话怎能不动心?但他也不是一味顺着天胜,第二次上山时,看见天胜孤单地睡在山岩上,等天胜醒来向他倾诉对牛四的意见时,牛百岁批评说:“可你的脾气也不小,说话好带刺,恼了就撂挑子不干,谁受得了,过去是你一个人,现在可是牵扯着咱们全组!你能愿意把咱们组拆散了吗?”这些话把天胜噎住了,张不开口。牛四的话,天胜一句也听不进,而牛百岁的话,天胜却句句听得进,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党员的思想作风要改变,就要把过去“左”的、居高临下的整人,转变为平等相待,和群众交心,批评要摆事实,要与人为善。这是两种对立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影片在不少地方都显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牛百岁还很会做调查研究,牛其为什么打人?他去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他在团支部会上,指出牛其和坏思想作斗争,该奖二十元,但牛其打人,该罚二十元,而他自己打了牛其,也该罚二十元,这么一分析,不但牛其心悦诚服,连团支部所有青年也莫不赞赏不已。可是牛百岁也有缺点,他在困难接踵而来的时候,一气之下把牛其打在地下,眼看组里要散伙的样子,老婆也跑了,越想越恼,心里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但他听到菊花的肺腑之言:“百岁,你千万不能打退堂鼓……进了这个组,我才觉得自己又是个人,可你又要……即便我以后死了,你和组里的人,我也忘不了。”是的,是牛百岁自己跑菊花家要她入组,后来菊花要退组,也是他冒着家庭闹风波的险,帮菊花还了王小山的钱,把菊花留在组里,如今菊花这样恳求他,他能撩开组里的人不顾吗?牛百岁这个乐观的硬汉子,这时不禁也落了泪,捻灭烟巴,站起来就上山找天胜去了,而且用菊花教育他的话教育天胜。这时我们看到银幕上牛百岁的形象也更亲切、厚实了。对于长期吃“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懒汉田福,牛百岁是恨铁不成钢,既严格,又宽厚。到了最后秋收的时候,田福还是分不到粮食,牛百岁想了个土办法:“舍不得刀子疼,就割不出脓!”可是没想到田福恼羞成怒,跑来砸锅,秋霜一气之下,抓起大蒜石臼要砸田福,被牛百岁喝止住了,他拿过石臼要田福再砸另一只锅,这一下子把田福惊呆了,掉头大哭而去。可是后来田福顶锅进门请罪时,牛百岁却说:“我也不好,对你的态度太硬了,为你考虑的事太少了!”要田福把锅和粮食都拿回去,把田福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除了“懒汉组”的五个人物,牛四和秋霜也是塑造牛百岁的重要侧面。牛百岁和牛四之间的戏虽然不多,但是这两个人物思想性格的对比却很重要,而且由于和天胜这个人物的线结合在一起,因而得到形象化的加强,观众可以从天胜的身上,看到牛四的过去和现在由于“左”的错误所造成的后果。牛百岁和秋霜的戏,既写出他们夫妻之间相爱很深,又写出了牛百岁为了帮助菊花而受屈的复杂处境,直到牛百岁解开了秋霜的猜疑,让秋霜主动跟菊花和好,又帮菊花整治了田福,使菊花在恢复名声后和天胜重归于好。这些戏都生动、细致地刻划了这些人物,也写出了牛百岁的为人和品德。影片中人物众多,在人物关系的构思上,编导确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片中虽然是以牛百岁作为中心人物贯穿全场,但是编导的笔力没有厚此薄彼,而是以同样炽热的感情,描绘了一系列普通庄稼人的形象,使几条线既和塑造牛百岁纠葛在一起,又各自有自己发展的脉胳线索,交错进行,又分又合,浓淡相间,层次分明,跌宕有致,明快流畅。这种结构的美,正是由于紧密地服务于人物群象的塑造。当前文艺和电影作品中,描写共产党员的典型形象太少,似乎一写就会出观“高、大、全”的“神像”,这显然是对“左”的流毒未彻底肃清的一种惩罚。而《咱们的牛百岁》的出现,从创作上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80年代的牛百岁,使我想起50年代的战长河,和60年代的李双双,他们都作为自己时代的新人形象,熠熠发光地列入了我国社会主义电影的画廊。《咱们的牛百岁》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剧作上过多依靠生动、幽默的对话,对电影特性的发挥不足:在导演的艺术处理上,有点平均使用力量,对某些重场戏的构思缺乏独创性,不能给人更深刻的印象等等,由于本文不是全面评论这部影片,所以就不多谈了。

  三、创作的步子

  看完《咱们的牛百岁》,常使人想到影片《喜盈门》。从这两部影片,可以看出导演赵焕章在创作上的追求,他迈的步子有哪些特点?

  (一) 一个电影导演在创作上的追求,他的风格,常常和他热衷反映的题材、他所选择的剧本,分不开的。赵焕章同志热衷于反映当前农村生活的题材,反映人们共同关心的主题,他十分重视剧本的文学基础,作为自己再创作的蓝图,但是目前农村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质量高的很少。怎么办?他没有灰心,也不是“守株待兔”,而是积极地深入到农村基层,了解生活,发现题材,发现作者;这两部影片的题材和作者都是他在山东农村基层发观和结识的。一旦对题材和作者对象确定后,他就全力以赴地扑上去,既向生活和作者学习,又把自己对剧本的想法、意见、点子都提供出来,和剧作者共同研究、探讨,力求提高原剧本的思想、艺术质量,并把剧本修改成在银幕上能够兑现的电影文学作品,精益求精,不怕修改多遍。这次《咱们的牛百岁》剧本在最后定稿阶段,赵焕章连续接到三封父亲病危的电报,他赶回家把父亲送进医院,便又回荣城听取老乡对剧本的意见,这件感人的事情已传为佳话。他这样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创作中去,首先使自己和人民、和沸腾的现实生活取得了密切的联系,受到感染、得到教益。同时,他通过这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既得到自己心爱的剧本,又发现和扶持了农村业余作者,他们之间无私的创作友谊也是极为可贵的。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他在剧本创作阶段的追求充满了激情和勇气,而他迈出的步子,是坚定而踏实的。

  (二) 赵焕章同志在自己的影片创作中,除了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在电影美学的追求上是“曲高和众”,而不是“曲高和寡”。他创作的这两部影片都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既考虑广大农村观众的欣赏心理和习惯,又要为城市观众所欢迎。所以他很注意主题的普遍意义,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触及城乡观众所关心的问题。在艺术手法上,他很注意继承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即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来刻画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风格样式上追求真实,质朴,明朗,富有劳动人民的人情味和幽默感,并用轻喜剧的样式处理。他的影片地方色彩浓郁,给人以民间风俗画的美感,运用民间音乐的旋律,使人感到亲切而有特色。总之,赵焕章在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和探索,使自己的影片更具有中国民族的风格和特点,既被国内广大观众所喜爱,也受国外观众所欢迎,《喜盈门》就是证明。

  从影片《喜盈门》到《咱们的牛百岁》的创造,当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我们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方向应是一致的,但步子可以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我从他的步子中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的文艺创作还是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也难以解决。

  可以追求幸福,但是应该明白,幸福是买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