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 5.6 Oracle:秋日感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01:02
读了一整日台湾学者李达嘉的《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早已对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曹锟这些政客之间的勾心斗争感到枯燥,对曹琨、徐树铮,吴佩孚,唐继尧,刘湘,谭延闿这些军阀间的割据混战也感到乏味,至于如苏秦张仪般游说于各政治集团间的梁启超,章太炎,康有为等名士,在读得头昏脑胀,天旋地转之际,也觉得面目可憎起来,甚是讨厌,于是关上书本,准备放松放松心情,于是照例,又打开1510网站,追寻王小平兄的文章起来。这不,一来就又看到王小平兄的新文《秋日私语》,沿读下来,不禁莞尔,会意之处不禁一个人面对着电脑还哈哈大笑起来,以至于惊动了楼上居委会的张大妈,下来敲门查询是否有非法集会——要知道,我们这里前天来了一位中央大员,马路上是两步一岗,三步一哨,更有无数武警、便衣在大街小巷严防死守(连公共厕所都变为官方禁地),时刻警惕西方反华势力在中国的代理人及各种本土上访人员制造事端。所以,这不合时宜的笑容,稍微过大的音量,便引起了好大一场风波,足足被抓到派出所盘查了二十五个小时,交待了上下祖宗十八代的关系,左右亲戚七大姑八大姨的联系,并对王小平这个名字与邓小平有什么关系之类的审察,进行了足足耗费一个太平洋的口水的交待并写过五十万言的保证书后,才得以从派出所脱身回来,以至于此刻心力憔悴,脸色苍白,倒在电脑面前快要奄奄一息,风雅颂直接变为封哑悚,一点文字都快要写不出来了。
  
  但昭明太子在《文选序》早就说过,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子或是江山易改,本性难多,当趴在桌子上又看到王小平兄文章中那些文采声光的语句,珠玉纷呈的词汇,邃密通透的言论时,仿佛吃下了百年的灵芝,千年的人参,还有天山的雪莲,宫藏的秘药般,一阵阵热流在体内涌动奔腾,舒筋活血,关节顺位,僵硬的躯体伸展,渐渐体能恢复,脑袋又灵光了起来,仿佛又深秋之季,又迎来一个春意盎然,莺歌燕舞的早春一样,差点哼出了“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这首流传大江南北,歌功颂德的经典之作。但是,毕竟有了前车之鉴,再加上身为中国人,多多少少会有的一点政治敏感性,在气流音波尚未出口之际,我总算硬生生的刹住了。然后再把对祖国的无限热情,对政府的无限崇拜,一口气咽了下去,再作为一个屁民的本份,一个屁放了出来。然后关紧了门窗,特地还多加了三把锁,拉上了窗帘,熄灭了台灯,如雪夜封门读禁书般,又接着前面被打断的地方,压低了音量继续看下来。关于这一点,可不能说在下不遵守承诺,因为早有前例可循:当年邓小平为了乞求华国锋放他出山,不也是涕泪交流地向“华主席”写了一封保证书,誓言自己复出后决不夺权,永远不为文化大革命翻案、永远尊重华主席的英明领导吗?华国锋一心软,让邓小平官复原职,结果邓小平马上自食其言,不但把华国锋一脚踢下去,还把中国引向裙带资本主义。
  
  所以,继续浏览文章,就是学习邓小平翻云覆雨的政治手段的最好方式。当然,除去这一点,说句不掺水的大实话,读小平兄的文章,早已是生活当中的习惯,一日不见,就有如隔三秋之感,只要有上网的可能,是一日不可割舍的。因为小平兄的才情,小平兄的识见,在这个伪大师频出的时代,假学者招摇的世道,实在是稀世之珍,可遇而不可求。发现了,当然不会轻易舍去,而是作为心爱之物小心珍藏(这一点,可不是在拍马屁,因为在下有一个习惯,看见好的文章或好的作者,常常会在电脑上设一个文件夹来保存,而王小平兄就是少数几位保存的作家之一)。更何况,王小平兄的这篇《秋日私语》,读下来实在是有很多感触,且先看那秋风萧瑟,落红满襟,萧条孤影,负手并肩的意境,就不由得让人为之惆怅了。是的,秋日来了,飘下地,飘上天的木叶旋转着,形成红色,黄色,灰色的错杂轮回。太阳的色泽也更苍茫,风的呼啸也更凛冽,天地间充满枯裂的声音,如何不让人触景生情呢?唐代的王勃不就曾说过吗?“默然别之销魂,悲哉秋之为气。人之情也,伤如之何!极野苍茫,白露凉风之八月;穷途萧瑟,青山白云之万里。”
  
  还记得读帅哥潘安仁的《秋水赋》时,也是这般的感触: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恢恢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瞳朦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
  
  悲哉,秋之为气也!在这位仁兄的笔下,秋景之萧瑟是与他的身世苦楚(虽出身于官宦人家,却不是世族门第),世态炎凉相互渗透的,所以虽有“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的矫情,但毕竟还是有着一位士人的风貌,所以文章读来还是辞婉情切,哀痛感人,尤其是最后“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筮。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攸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的语句,算得上与张平子《归田赋》异曲同工。但张平子的田园梦虽写得再感情真挚,优美动人,终生也不曾归隐。潘安仁虽然有归隐之心,但还是留恋官场,终惹祸被杀,天意弄人,世情难测,繁华梦易碎,凉风起天末,宦海沉浮的风波中,不由得不让人有命若浮萍之叹了。
  
  但人虽都有恻隐之心,也不可不有理性的审察。这是因为,国人之嘴脸,得势时与失势时,很是不一样。一不小心,就很容做上演《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不可轻易为之所动。所以,在这个国度,专有一个名词,就做“识相”。这一个“相”字,是鉴貌辨色的千年统计学,包涵着一个民族波涛诡异的海洋。这里面的学问,简直太大,直接可以在大学开一门学科来研究,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其起手点,即可以鲁迅的这段文字进行: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
  
  鲁迅的文字,向来是尖酸刻薄,让人感觉不爽。宛如彬彬有礼的红酒晚宴,闯进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来胡闹,怎么能不把他乱棍打出去,于是,鲁迅的文章,也就这样被踢出了教材。在中国,有些事向来是只能做不说的,所以有沉默是金规训。所以,我们还是接着挑一些能说的话说下去,以避开刑法第105条。比如,谈到关于秋日的文章,就不得不提欧阳锋的大哥欧阳修的《秋声赋》,在欧阳修的笔下,秋,成为一个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意有情的东西,使人有宛然在目之感,如这段“盖夫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的文字,通过色容气意声的描写,活脱脱现出一个拟人的形象,仿佛一位久经风箱的故友从远方来到了身前,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相思滚滚来。
  
  这种意境之下,是很难有辛弃疾“天凉好个秋”之感了,那少年不识愁的岁月,早已不知随风飘到何地,更何况,在这么样的一个时代,在这么样的一个国家,除非是天生的傻蛋,或是后造的脑残,如何能不愁呢?面对着荒唐得登峰造极,离奇得无以复加的社会现实,如何能不怒呢?心头百种滋味,千般思绪,也只化为寒山寺的一记钟声,再消于秋水涟漪,满天霜华。万物易凋零,人生易老去,世事多艰难,道路常坎坷,无怪得欧阳修也要因“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而“何恨乎秋声”了。
  
  还好,有王小平兄的文字慰藉我心。在这冷冷的秋,拾起一些文章中飘落的语句,就可以生起一堆思想的篝火,给人带以阵阵意识的暖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沙曾说:“读文学,能抗拒极权”,而在这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奴才社会里,王小平兄的文章,也如深秋夜里的篝火,给人光明与希望。更何况,今日还有这等机缘,能与王小平兄携手并肩,在北京香山的红叶里漫行,更是让人备觉欣喜了。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在这秋日来临之际,不妨如里尔克同志所说,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对于那些忙着大跃进来营建繁华盛世的,不妨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再看它大厦如何崩塌,高楼如何瓦解,一路红朝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