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江滨二手房价:浅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之见 (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28:28
浅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之见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10-01-18  石美玉
    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要求每位教师树立起现代学生观,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发展潜力,以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确认学生的主体性,并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最直接的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们过去的教学是“教学生学会知识”,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使走出校门后的学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对于他们无论是从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是从心理感受方面和能力培养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教师该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谈一谈初浅的认识:

    一、让“兴趣”点燃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毫无兴趣,只是强迫性的学习,会扼杀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推进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兴趣,学生所做的充其量只是处于被动、机械地接受,根本不能主动参与。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下面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作用:

    1、设计诱导,引起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往往是最能引起注意的,教师应学会抓住这一机会,用语言、动作、教具等适宜的方式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如我在给初一学生上“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那堂课时,拿着一棵萎蔫的白菜进了教室,立即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好奇,不少胆大的同学问:“教师你拿白菜干什么?”,我笑盈盈地说:“下课后炒了我们一起吃够分么,确实是不够的,很显然不是用来吃的,你们不是看到它已焉了吗?我是想请大家帮忙让它精神起来,你们有办法吗?”,“没有”。回答得很响亮,我说“下面我们一起来想办法”。那堂课同学们思想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积极发问,主动思考。临下课时我问:“白菜能精神起来吗?”,“让它吸水”回答得更响亮。

    2、注重过程,保持兴趣

    学生好奇心强,引起他们的兴趣较容易,但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往往只是“三分钟热情”,所以要保持兴趣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状态,调整自己的语速、语态、教学形式及手段,以及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而又贴近生活,与学生切身利益有关问题或小故事,以保持学生兴趣。如我在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过程中,探究“光对鼠类生活的影响”时,学生兴趣很浓,之后讲“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时学生兴趣不高,我马上插入“绿色杀手”的故事,结果,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3、观念结束,延续兴趣

    一时的兴趣只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某一阶段性或零散的知识,只有长久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连续学习的好习惯。而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或多或少地有点完成任务的倾向,作业做完了就没事了,很少有学生把课堂上的浓厚兴趣延伸到课外,所以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学生兴趣的延续和增进。我受电视连续剧的启发,试着在每堂课结束都留给学生一个悬念,结果发现,很多学生课后为了寻求答案而自主学习,更期待下堂课的到来,有效地促进了兴趣的延续。如我在“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这堂课结束时是这样安排的:“我们看到养花的人,每天都给花浇不少的水,这些水没从花盆下漏走,也没有从叶子上滴下,那么多的水去哪儿了呢?。学生回答:“蒸发了”。我肯定说:“说得很对,但是同学们知道水分蒸发也是有开关的,就像我的水龙头一样,可开大,也可开小的,同学们肯定不知道开关安在哪儿,也不知道谁控制开关,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堂课再一起去找答案”。

    当然,引起兴趣、保持兴趣和延续兴趣,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

    二、创设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环境是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一个积极健康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活泼地投入教学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认为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应该是人人平等,具有探讨氛围,而又能表现竞争和合作精神的环境。

    1、人人平等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少的不平等现象:老师普遍优待成绩好的学生,而不重视甚至看不起成绩差的学生;同学之间存在严重的成绩好的同学轻视、嘲笑成绩差的同学的现象。在这种不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往往是优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为尽管是错的,也会得到教师从另一角度的表扬,同学也会理解。而差生却没有勇气参与,因为如果错了老师会说:“不懂就别乱讲”,同学也会取笑,就算是对的,老师和同学也会认为是“瞎猫碰到死耗子”。

    在平等氛围中,学生都可以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教学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争议等形式相互激发思维、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学生会体会到参与的乐趣,这样会进一步提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如我在讲完食物链后,来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比试:列出很多生物让学生进行食物链的连接,开始时都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上黑板连接。明显的都被连得差不多时冷了场,这时一位平时成绩不太好的男生举手并连出了一条,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给了热烈的掌声,我及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很快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也纷纷参与,不管结果如何,都得到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我发现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高了许多,而“差生”也不再差了。

    2、营造氛围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没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必要和机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有了疑问学生就会去思考,思考的过程就促进了学习,而思考和讨论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好问题,加以讨论甚至可以是辩论和争议,让学生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感受参与的乐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3、竞争和合作

    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大多数都有好胜心理和表现欲望,竞争氛围是学生表现的好时机,要在竞争中表现自我首先就必须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就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实践中创设竞争和合作氛围的有效方式是组织小组竞赛,这样既因有竞争而增进参与意识,又因是小组活动而促进合作,因为没有人愿意坐享其成而被人看不起,所以能让所有人受那种团结紧张的气氛的感染,积极主动地参与。

    三、让“情感”促成参与的自觉性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才有意义,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而情感对于促成学习自觉性有重要作用。情感对于学习的巨大影响已经广为人知,教育和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对于“情感”,我认为主要反映为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科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认同与否。对任课教师持肯定态度时,学生就会喜欢相应学科而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反之,就会消极抵抗。学科内容多姿多彩,教师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自觉性就会强,反之,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自觉性。有这样一个学生,原来在另一所学校就读,由于不喜欢生物老师而不学生物,结果考了6分。后来转入我校,她就说生物老师很亲切,如果不好好学觉得对不起老师,结果生物成绩突飞猛进。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使学生尊敬你、喜欢你,而自觉参与你的教学过程;认真对待并处理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力求每堂课都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促成参与教学的自觉性。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寻求探索,就会找到适合于学科特点而又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方法。

来 源: 《中外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