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 img生成dem:[理论]莱茵霍尔德 ?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道德观(作者:程又中 付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20:05

[理论]莱茵霍尔德 •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道德观

作者:程又中 付强  更新时间:2010-9-14 10:08:47  来源:伦理学研究  点击率:83

[  要 ]莱因霍尔德 ·尼布尔是20世纪在美国乃至西方最著名和颇具影响的基督教神学家。他坚持原罪论 ,并将基督教伦理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的研究 ,从而形成了系统并具有现代精神的基督教应用伦理学 (即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学 ) ,在现代宗教伦理学的推广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伦理学影响了一代神学家和政治家 ,后来更是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哲学依据。本文考察了尼布尔的原罪论及其与理想主义的分歧 ,以及尼布尔现实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关键词 ]莱茵霍尔德 ·尼布尔  原罪论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 ]B82 - 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9115(2009)02 - 0089 – 05

 

莱因霍尔德 ·尼布尔被誉为美国现实主义政治思想之父、美国现代最有创造性的政治思想家 ,也是 20世纪在美国乃至西方最著名和颇具影响的基督教神学家。他坚持原罪论 ,并将基督教伦理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的研究 ,从而形成了系统并具有现代精神的基督教应用伦理学(即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学 ) ,在现代宗教伦理学的推广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0世纪 30年代尼布尔针对理想主义创立了一套很有说服力的道德观 ,虽然他的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被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所忽视 ,但它却深深影响如摩根索、亨利 ·基辛格、约翰 ·赫兹和阿诺德 ·沃尔弗斯等人。他们从尼布尔的《道德的人和非道德的社会 》中找到了创立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基础。美国的现实主义建立在两个人的理论之上:尼布尔的几篇关于神学、历史学和世界政治的文章 ,以及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 》。尼布尔为新的现实主义方法提供了道德基础。

 

一、莱茵霍尔德 ·尼布尔的原罪论与基督教现实主义

 

1.原罪论

基督教在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道德在基督教中又是被强调的重点。西方有一种“正统 ”说法 ,即人间的道德来自人格化的神 ——上帝的指示。基督教的《圣经》详细记载了上帝给圣徒摩西面授“十诫 ”的情景 ,“十诫 ”即为:只可信仰上帝;爱上帝受戒命 ,不可违背;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字;六天工作 ,一天休息;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女和财物。信仰上帝和遵守戒律 ,从此就成为道德的根据。 在基督教伦理学说中 ,道德的价值和功能 ,与基督教教义所认定的人的“原罪 ”说直接联系在一起 ,道德起着双重的防范作用:一则使人类赎还“原罪 ”、皈依上帝;一则使人类克制“情欲 ,在来世或“千年王国 ”中获得拯救。所以在基督教看来 ,人生的历程就是赎

还原罪、皈依上帝、获得灵魂拯救的过程 ,而这一切都只能以真诚地、无保留地信仰上帝为前提。

尼布尔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他对原罪论的阐述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方面 ,尼布尔反复指出 ,人是按上帝形象造就的 ,这正是对人有更高地位 (人有神性 )的坚持。另一方面 ,尼布尔又把人称为“罪人 ,并不断揭露、鞭笞人的骄傲与情欲。所以 ,这种能同时承认人性之善恶两个方面的理论 ,有助于人避免陷入彻底悲观主义和盲目乐观主义的泥淖。 尼布尔将他对原罪的注释浓缩成一句悖谬式的表达:“罪并非必然的 (necessary) ,但却是不可避免的 (inevitable) ”。他认为这一表述既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 ,又保留了传统教义里关于原罪的提法 ,强调了罪的严重性。

那么 ,罪究竟从何而来的呢 ? 尼布尔对人性作了《圣经 》式的注释:人被原罪毒害 ,因此能作恶 ,人的罪恶性产生于他的贪求。“人是自由的 ,又是受到限制的 ,而贪求正是这一矛盾结合的必然产物。” 同时 ,人的罪就在于虚荣和骄傲 ,妄以为他自己、他的民族、他的文化、他的文明是神圣的。所以 ,罪就是人不愿承认他的受造身份与对上帝的依赖 ,就是谋求自己生活的独立和安全。另外 ,尼布尔也认为现代人在技术上取得的成就遮蔽了他对那些自身无法控制的深远的自然过程的依赖 ,同时也强化了人信赖自己力量与安全的骄傲之心。 同时 ,现代文化对罪恶的轻松态度催生了现代人的容易满足的道德良知 ,他们不再认为罪恶与人类历史相始终 ,而是寄希望于在历史中的某一时刻通过人类之手彻底消除罪恶 ,实现人类的道德完善。这种道德上的乌托邦理想减轻了现代人在罪恶面前的负疚感 ,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和道德标准的自义之心 ,成为新的罪恶滋生的土壤。 因此 ,现代文化中的那些乌托邦幻觉与情感失常 ,的确都源于否定原罪这个基本错误。

通过对人的生存的神学人类学分析 ,尼布尔得出以耶稣为榜样的牺牲之爱是个人伦理学的最高规范的结论。在尼布尔所理解的基督教伦理学中 ,原罪的不可避免和牺牲之爱的绝对要求为道德的升华提供了持久的张力和无限的空间。尼布尔坚持保留原罪的提法既有警醒世人、反省文化潮流的现实考虑;也有维护、发扬传统教义的信仰考虑。他要求自己对原罪的重释 ,既能突出罪的顽固 ,又不取消责任 ,既不违反逻辑 ,又与人类经验相符。尼布尔希望自己的伦理学既重视现实中的道德成就 ,肯定人们的道德努力 ,从而避免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又保留原罪教义 ,避免人们的道德自满 ,并能粉碎道德自义。应该说 ,在基本伦理态度层面 ,尼布尔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防止了道德问题上的两种错误态度。

 

2.基督教现实主义

作为一战后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具有重大影响的新教神学家 ,尼布尔对现实主义理论产生了重大的、独一无二的影响。这一贡献源于他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伦理学。基于原罪理论 ,尼布尔深入分析了社会的构成、社会群体的道德性等问题 ,他得出的结论是 ,由社会群体不同个人的特征 ,我们可能期望道德理想和道德规则能够约束群体的利己行为。从根本上说 ,道德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社会正义的实现必须依靠政治力量。尼布尔将他的社会伦理理论广泛运用于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

尼布尔用“基督教现实主义 ”来指称对那些在社会转变与冲突中发挥作用的现实因素的重视 ,认为注重那些造成事件的力量与利益 ,乃是“基督教现实主义 ”的核心。这种现实主义是尼布尔和其他社会伦理学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混乱、政治破灭的岁月中提出来的。当时 ,尼布尔和一批年轻的神学家认为 ,过分相信道德劝说会促使人去争取正义的社会福音运动 ,已显得是在感情用事 ,一位现实主义者绝不会指望仅靠遵循“爱邻人 ”这一道德诫令就能克服自私与权势这样的力量 ,像尼布尔这样的现实主义者绝不会忘记 ,道德观和信仰也同样是真实的 ,也会对事件的过程产生影响。

对尼布尔来说 ,考察一个行为合乎道德与否 ,既不看它是否符合某一原则 ,也不看它的后果是否有利于善的增加 ,而是看它是否出于爱的内在要求 ,同时是否综合考虑了现实主义的诸要素。仅仅满足其中的一项要求在尼布尔看来绝对称不上符合道德要求 ,比如无视现实条件和后果的所谓爱的行为在他看来是多愁善感、不负责任 ,而仅注重手段和后果不顾爱的要求的行为 只是权力和利益的计较 ,同样无法纳人道德领域。 按照尼布尔的理解 ,人类能够做到的不是完全无罪 ,而是在较轻的和较重的罪之间区分、选择。正如和平不具有绝对价值 ,战争也不是人类诸恶中的首恶。如果社会正义需要我们在战争和更大的恶之间选择 ,那么选择战争就有充分的道义上的理由。

 

二、尼布尔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尼布尔也是理想主义道德观的批判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使尼布尔对美国和平主义的幻想破灭 ,而他从来就不是个绝对的宗教式的和平主义者.他将“绝对和平主义 (即宗教至善论者信奉的和平主义 )与“实用和平主义 (这种和平主义更多地基于政治上的选择而不是福音伦理 )相区别 ,并最终加入后者的行列。到了 1938 ,即慕尼黑和解之时 ,尼布尔同理想主义者的和平主义彻底决裂了。他认为和平主义者正确地相信我们的文明接受上帝的裁决 ,在面对产生当代可怕暴政的社会和政治混乱时 ,任何人的良心都不能得到宽慰。但是 ,这些和平主义者却没有认识到 ,尽管我们的文明有不完美的地方 ,我们仍然有权力和义务去捍卫它 ,使它不被更坏的选择代替。尼布尔警告国际事务研究被幼稚的理想主义者所主导 ,指出他们错误地用以个人权利哲学为基础的道德主义来研究国家间的关系 ,认为他们在争取公正的幼稚斗争中“完全不是为了政治必要性 ,以致造成了“相当多的道德和政治混乱 ”。 尼布尔也认为和平主义者正确地认识到 ,如果一个人宁可牺牲个人利益或生命 ,也不参加企图证明自己拥有正义而进行争斗的任何一方 ,这可能是高尚之举 ,但他们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个人自我克制行为与屈服于非正义的政治政策这二者不是一码事 ,后者不但使我们本身的利益和生命 ,而且使其他人的利益和生命蒙受欺诈或毁灭。

尼布尔把理想主义的思想概括为六个方面:第一 ,相信社会缺少公正是由于社会的无知 ,而这种无知会被教育和智慧所改变;第二 ,相信文明正在变得越来越道德;第三 ,个人的性格将会由公正所制约;第四 ,乞求兄弟友爱和善意最终是会有结果的 ,如果至今还没有 ,只要我们不断地乞求最终是会有结果的;第五 ,上帝创造幸福 ,增长的知识将会克服人的自私;第六 ,战争是愚昧的并且将会屈从于理智。尼布尔指出 ,理想主义的失败是由于他们疏忽了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的悲剧。“认为一个新的社会就能免除民族利己主义和争权夺利 ,这是十分不现实的。乌托邦主义始终是处理国家事务的出现混乱的一个根源。”

尼布尔警告企图不考虑人性、用理性和道德的方法解释社会问题必然要碰壁 ,同时还认为 ,普遍的道德法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可混为一谈 ,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 ,而理想主义忽视这种差异 ,把普遍的道德法则应用到一切国际事务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政治危机中 ,尼布尔从来不回避必须做出道德和政治选择。当很多人在选择是维护美国式民主还是拥护希特勒国社党的集体活动而表现出犹豫不决时 ,尼布尔宣布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道德分辨力 ,那么在这世间也就永远不可能存在道德分辨力了。 实际上 ,保持理想和现实两极之间的巨大张力正是尼布尔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它一方面使尼布尔能比别人更敏锐地发现人性和现实中的罪恶 ,另一方面使他在已经取得的社会道德成就面前保持极为清醒的头脑 ,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道德自义倾向的严厉批评者。

 

三、尼布尔的道德观

 

1.尼布尔首先对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 (也就是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 )作了区分。

尼布尔认为 ,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二者间的差异 ,用个体道德去规范群体行为 ,或反过来仅用群体道德要求个体 ,都可能造成道德的沦丧 ,无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消除社会不公正。

在尼布尔看来 ,人的本性中有自私与非自私两种冲动。一方面 ,人的生命能量力图永久地保存自己 ,并且力图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己 ,这种自私的自然冲动主要表现为生存意志、权力意志和自我维护。但另一方面 ,人是唯一具有充分自我意识的存在物 ,他的理性赋予了他一种超越自我去追求生命永恒性的能力 ,促使他与其他生命共同体达到某种和谐。作为个体的人可以成为道德的人 ,这是因为在涉及到行为的关键问题上他们能够考虑与自己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有时甚至能做到把他人的利益放到自己的利益之上。作为个体的人生来就具有同情心 ,并且关怀他们的同类 ,通过精心设计的社会教育方法可以扩展他们的这种同情关怀 ,他们天生的理性能力使他们具有正义感 ,通过教育的熏陶能够使他们的这种正义感增强;同时 ,他们的这种理性能力还会使他们人性中的利己成分得以净化 ,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涉及到他们自己利益的社会状况。 因此 ,人不仅同低等动物一样具有群体生活的冲动 ,还有一种同情他人的特殊冲动 ,有时甚至可能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 ,为他人牺牲自己。

但是 ,这样的自我牺牲对人类社会和社会群体来说却是很艰难的 ,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 ,社会群体 (包括国家、民族、阶级、团体等 )却主要表现出利己的倾向 ,因为群体的利己主义和个体的利己主义纠缠在一起就只能表现为一种群体自私形式。群体之间关系的基础是群体利益和权力 ,个体在处理群体问题时不可能为其他群体而牺牲本群体的利益 ,个体的无私冲动因此在群体中受到了抑制。因此 ,尼布尔认为社会群体的道德低于个体的道德。 其原因在于 ,一方面 ,要建立起一种足以克服本能冲动又能凝聚社会的理性的社会力量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群体的利己主义同个体的利己冲动纠缠在一起 ,只表现为一种群体自利的形式。当群体与个体的私利在共同的冲动中结合在一起而不是谨慎地分别表达其各自的利益时 ,这种群体自利的形式就会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并且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为什么说道德的是人 (个体 ) ,不道德的却是社会 (包括国家、民族、阶级、团体等 )群体。

 

2.尼布尔关于在处理社会冲突中道德、理性和强制的作用的观点

在尼布尔看来 ,国家、民族、阶级等群体不仅是不道德的 ,也是自私的 ,或者说是一种较大范围的利己主义。他认为每一个群体 ,就像每一个个人一样 ,都具有一种根植于生存本能而又超出生存本能的向外扩张的愿望。求生的意志变成了求权的意志。人的本性很难提供一种防御机制 ,以避免人的本性变质为一种侵略扩张的工具。普通的人决不会获得他所梦想的权力和荣耀 ,普通的人所遭受的这一挫折使他更加乐意成为实现他所属群体的帝国野心的工具与牺牲品。他受挫的个人野心能够在他的国家的权力与扩张中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深植于竞争的国家群体中的求权意志是国际无政府状态产生的原因 ,人类的道德意识在克服这一无政府状态上往往徒劳无益。和平往往是通过强力来达到的 ,这种和平总是不稳定的、不公正的。在每一种情况下 ,和平只是部分地通过冲突利益的相互妥协来达到 ,绝不是通过对权力所作的理性与道德的调整来达到。从前感到自己太弱而不能向强者挑战的一方 ,一旦现在变得或者感到自己已强大有力 ,足以向强者挑战 ,和平就会被打破。

尼布尔指出 ,不能过高地估计道德与理性的因素 ,并忽视在冲突中暗地发生作用的强制与力量的因素。单纯依靠宗教信仰和道德说教不可能消除社会不公正 ,而仅仅采用强制手段又可能造成新的社会不公正 ,因此正确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将强制手段与理性道德和宗教仁爱相结合。因为人类罪恶的本性 ,决定了以权力来制约权力的战略的必要性。 强制可以改变现存的社会不公正 ,理性道德可以保证强制的合理运用和符合理性的目的 ,而宗教的仁爱精神可以为人提供超越自我的最高理想。尼布尔认为 ,首先 ,任何强制都必须符合社会理性和道德目的 ,强制只能是实现道德理想的工具;其次 ,强制的使用应该受到合理的控制 ,使其减少到最低限度 ,采用最少危险的方式;另外 ,强制在使用时应当受到公正法庭的监督 ,防止强制成为个人或群体谋取私利的工具。

尼布尔认为 ,不管社会理性与道德良知在人类历史中能够增进到什么程度 ,也不管社会冲突的残酷性能因此减轻到什么程度 ,社会理性与道德良知不可能消除社会冲突。只有当人类群体 ,不管是种族的、国家的或经济的群体 ,达到了一个仁慈理性与道德良知的新阶段 ,根除社会冲突才有可能。也就是说 ,只有当这种仁慈的理性使人类群体像关注自己的利益一样热切地关注其他群体的利益时 ,只有当这种道德良知使人类群体像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样强烈地维护其他群体的权利时 ,根除社会冲突才有可能。

 

3.尼布尔运用阶级分析法对特权阶级伦理态度的批判及对无产阶级的同情

尼布尔同爱德华 ·卡尔一样 ,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看待某些问题。卡尔采用辩证的方法客观地看待道德在国家对外政策中的作用 ,而尼布尔则用阶级分析法来分析社会问题。尼布尔指出 ,阶级分化的基础是社会权力的不平等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 ,最重要的社会权力来自对生产手段的拥有权 ,人们因此分成有产者和无产者两大阶级群体。而阶级成员的社会观点和伦理观点总要受到每个阶级共有的经济基础的影响 ,其行为很难超越其阶级利益。

尼布尔承认发挥理性和道德潜力的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和伦理观点 ,但不能摧毁阶级的自私性。他认为 ,占支配地位的特权集团的道德态度是以普遍的自欺和伪善为特点的 ,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他们的特殊利益与超越他们的普遍利益、普遍价值观等同起来。这种做法在阶级的态度中也表现得同样明显。特权阶级比非特权阶级更虚伪 ,其原因是 ,这些阶级只能以平等公正这种理性的理想为借口来维持其特权 ,来证明他们为全体利益做出了贡献。由于特权阶级所导致的不平等太大 ,根本不可能为它作理性的辩护 ,特权集团的智力就通常被用于编造似是而非的证据以证明这种理论 ,即普遍的价值观源于他们拥有的特权 ,普遍的利益也受益于他们的特权。

尼布尔指出 ,特权阶级的伪善的最常见的形式 ,是假定他们的特权是社会对他们“有益而荣耀的作用 ”所给予的奖励。特权阶级毫无例外地作这种假设 ,用特权买来的教育上的优势 ,以及同优越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掌握和行使权力的机会 ,来发展被轻易归因于天赋的种种才能。另一方面 ,尼布尔也尖锐地指出 ,特权集团总摆脱不了一个习惯 ,即剥夺被压迫阶级发展其内在潜力的每个机会 ,然后反咬一口 ,指责他们缺少这些正是由于权利被剥夺而无法得到的东西。

尼布尔指出特权阶级另一种形式的虚伪在于经常声称自己在道德上更优越 ,因此享有特权是正当合理的 ,在社会中享有特殊利益是正当合理的。同时 ,特权阶级总是置那些想铲除不公正的人在道德上处于危害社会和平这样的不利地位 ,即使这些人是以最和平的方式来争取社会公正的。

在对特权阶级进行尖锐批判的同时 ,尼布尔对无产阶级充满了同情并持鼓励的态度。尼布尔称赞说 ,作为最富有忠诚心的阶级 ,无产阶级通过赋予本阶级的普遍可以接受的价值观来证明自己要求提高本阶级地位是必然合理的。在企图使其特殊价值普遍化方面 ,无产阶级与特权阶级虽然并无二致 ,但这乃是无产阶级对内在的理性和人类精神的道德需要所做的贡献。 对于尼布尔来说 ,除了恶的意志外 ,没有任何东西本质上是不道德的;同样 ,除了善的意志外 ,没有任何东西本质上是善的。所以尼布尔说暴力和革命本质上是不道德的这个假定 ,是建立在两个错误之上的:一个错误是相信暴力是恶的意志的自然和必然的表现 ,非暴力则是善的意志的自然和必然的表现;暴力本质上是罪恶的 ,非暴力本质上是善的。第二个错误在于认为暴力本质上是不道德的。这个错误是由于将传统的工具价值与内在的道德价值不加区别地视为同一而造成的。 尼布尔指出特权使一切人变得不诚实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公正。

 

4.尼布尔关于权力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论断

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 ”观点 ,使他对权力与道德的看法显得与他人有所不同。他坚决主张在群体道德和个体道德之间进行严格的区分 ,把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分开尼布尔认为个人遵循道德办事是不容易的 ,但仍有可能办到;集团 ,尤其是大的集团要做到这点则极为困难 ,甚至是不可能的。尼布尔在论及集团和国家权力的性质时断言 ,国家权力是个人的“权力意志 ”的放大。当个人作为某一集团或国家的成员不再像作为平常人那样受到那么多的道德约束时 ,以集团或国家为单位的暴力行为就会随之增加。个人 —但加入某一集团便失掉了其个性 ,而成为个性泯灭的人群中的一分子。所以尼布尔提出 ,必须把现实主义同道德相结合。尼布尔认为 ,权力是一种复合体 ,其中物质力量 ,无论是经济力量还是军事力量 ,只是权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他写道:许多美国学者和政治家“完全不理解适当地尊重道德力量可以带来政治威望;而政治威望本身就是不可缺少的权力源泉 ”。在战争中 ,国家依靠武力 ,但在和平时期 ,它们依靠“威望 ”。他认为 ,忽视政治权力的心理和道德因素 ,既会削弱美国的威望 ,也会加强苏联的威望。 尼布尔分析说 ,权威的确立离不开权力 ,但不能单纯依赖于权力。权威的建立来自权力和道德正当性的结合 ,没有道德支持的权力只能使别人服从 ,这样的服从随时面临挑战。

但他也指出 ,“所有的生命都是一种权力的表现 ,一切政治活动都和权力有关 ,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关于权力的政治斗争。这就造成一个结果 ,人们不得不去尊重和屈从于有权力的人。而在这里 ,尼布尔相信美国建国之父和联邦党人的观点:对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不应当信赖 ,而且权力绝对不会受到有权力的人的自我限制。 尼布尔进而提出 ,权力要受到限制 ,只有正义和道德才能够有效。在均势、道德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上 ,尼布尔认为 ,从根本上讲 ,正义有赖于均势 ,一个人或集体或国家掌握了不应有的权力 ,如果不用可能的批判和抵抗来对这种权力加以抑制 ,它随时都会无节制地膨胀起来在尼布尔看来 ,正义是悬在头顶的星空 ,同时也是由权力的平衡达成的利益和谐 ,这样 ,道德理想和政治现实就联系了起来。 而社会生活的这两个因素 ——即集中原则与权力各势力之间的平衡 ——是社会组织的本质性、持久性特征没有任何道德或社会进步能够使社会脱离它对这两个原则的依赖。 也就是说 ,不能指望以道德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而应该更多地借助于权力的平衡来实现道德理想。

 

四、结语

 

20世纪 30年代初 ,尼布尔正是通过强调权力在正义事业中的关键作用而使美国的基督教伦理学面貌一新 ,并一举奠定现实主义伦理学的基础。尼布尔分析说 ,权力在道德上是中立的 ,就其自身而言权力既不善也不恶 ,上帝同时拥有最高的善和最高的权力足以反驳以权力为恶的偏见。历史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离开权力个人和群体都无法生存。但同样不可忽视的另一事实是 ,权力极易被滥用 ,即使是政府的权力亦不能免 ,而且依靠权力均衡达成的和谐也不稳定 ,它随时都会因某些组成部分的权力增减而被破坏。对待权力的正确态度是“我们不应把实现和维持正义的压力、反压力、各种张力、公开的和隐蔽的冲突视为绝对意义上的规范 ,但我们也不应该为获得良心的安宁而回避它们。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能免除因政治的道德模糊性而带给我们的罪和罪行 ,同时也不放弃对于正义的创造性的可能性的责任。”

当然,尼布尔不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 ,不应该让他承担国家政治的责任 ,但是 ,他为冷战政策提供的神学和伦理学支持降低了公众和政坛人物对此政策怀有的道德不安。美国总统卡特称尼布尔的著作是他政治生涯的《圣经》,卡特的评价恰当地指出了尼布尔对当时美国政治的双重作用:为美国政治既提供了智慧 ,也安顿了他们 (政治家)的政治良心。 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也说尼布尔是他最喜爱的哲学家之一。在谈及尼布尔对自己的影响时 ,奥巴马说道:“我很信服他有关人世间充满严重邪恶、艰辛和痛苦的学说以及他教导人们在相信人有能力铲除邪恶、艰辛、痛苦的同时 ,又必须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愤世嫉俗或无所作为。……我从他那儿还领会到消除人间邪恶等既要努力不懈 ,同时又须认识到任务之艰巨 ,绝不能一会儿充满天真的理想主义 ,一会儿发泄满腹抱怨严酷现实主义的牢骚。”

由此可见 ,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理论 (伦理观)影响深远 ,为现实主义理论 (伦理观)奠定了宗教 ()上的基础 , 这使得现实主义理论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尼布尔的道德

观坚持从基督教的理论解释人的本性 ,又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待社会阶层的伦理态度 ,这在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是罕见的,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