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sahara刀塔d6:社会管理创新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59:10

第一篇: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问题、路径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不仅需要政治体制相应变革,同时也需要社会管理创新同步跟进。而综观中国目前社会管理之现状,其新旧社会矛盾突显交织,社会风险不断增大,这与社会管理模式的滞后有着重要的关系。转型期的社会管理问题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亟(JI)须改革创新。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背景链接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010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认真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改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010年9月2日,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马凯在国家行政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上强调,要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要意义

(1)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增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在新形势、新特点面前,我们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和水平,并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局工作的视角,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统筹抓好经济发展这一硬道理与和谐稳定这一硬任务,切实把深入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水平。

(3)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水平的必然选择。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些已不适应、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现阶段社会管理又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从源头上如何解决好一些地区和部门出现的管理分散、多头管而又不管、管不好、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位、不到位以及社会管理现有的资源和力量整合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认真改进和完善。   

(4)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社会管理创新,是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乎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利、保障民安的重大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期待社会和谐、社区平安、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感受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四、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3)推进重点人口帮教管理创新,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重点人口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4)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加强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建设,认真解决好民计民生问题等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要着力抓好一下几方面的创新。

  (1)社会人员服务管理的创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探索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街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做到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提供服务,准确登记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业就学信息,建立一证查询或信息查询制度。以方便、快捷、周到的人性化“一条龙”服务为载体,构建起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就学、就医、养老以及精神、物质、文化、法律需求的常态化、动态式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管管理和帮困扶助。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要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和棋格化布警机制,一旦发现警情,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置得快。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如,加大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和重点地区、繁华地段的治安乱点整治力度。重点打击入室盗窃、偷盗自行车、抢劫财物、危害民众安宁的违法犯罪的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大力推进交通组织体系化建设、交通管理法治化建设、交通设施标准化建设、交通指挥信息化建设,确保城市道路畅通,群众出行方便。

(3)社会管理参与者的创新。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4)社会管理思想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规律性特征,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要予以最大限度的尊重。

    (5)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创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使其在健康向上、聚人心促和谐上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要努力探索新型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有效办法,真正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延伸到位。同时,要继续深化对新型管理服务规律特点的研究,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中国正处矛盾凸显期 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

今年,随着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举行和全国“两会”的召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频现报端的“热词”。

专家认为,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认清形势——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分及时、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从吃不饱肚子发展到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受人欺凌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绩世界瞩目。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

  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水平,但社会结构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我国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介绍,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单位人”已由过去占95%以上下降到现在的25%左右,原有的单位管理网络弱化,而新的社会管理网络还不够健全。另一方面,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及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等领域的社会矛盾易发高发;因劳资关系、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随着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预防和处置矛盾的难度明显加大。”

  事实上,社会管理创新也不是个新鲜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更是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等专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把社会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十分及时、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

  坚持导向——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为了百姓“生活有保障、未来有希望”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做群众工作。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群众路线,尤其是近一个时期在几次重要的场合,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面对开放、动态、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创新理念。全国人大代表张忠厚说:“有些地方的管理工作之所以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引发矛盾冲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管理方式、工作作风方面没有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保护群众、依靠群众。”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各地各部门的管理者应该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将管理理念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从过去的传统管理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等方式的现代管理转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叶笃初(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用8个字概括民生:“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让他们“生活有保障,未来有希望”。只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

(2008年7月发生在云南的“孟连事件”,源于当地胶农与橡胶企业的利益纠纷。胶农对原来分配方案的不公开不透明不满,感到利益被侵害,而基层政府没有及时督促企业公布方案。

  “藏着掖着惹祸端,公之于众得平安。”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常委孟苏铁说。他参加了“孟连事件”后续处置工作,在与胶农对话时,他明确表态,要组成一个有胶农代表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对橡胶利益调整算一笔明明白白的账,最后拿出让大多数胶农接受的方案。新的分配方案出来以后,绝大多数胶农感到满意,当地干群关系也渐趋弥合。

  江苏省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说:“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只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想问题、作决策坚持走群众路线,多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上去考虑,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明确任务——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科学发展是包含社会发展在内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的目标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等8点意见。

  “这些意见涵盖的内容很广。”汪玉凯说,“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表示,在强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要畅通社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注意倾听和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有效的形式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恰当的公平理念和合理的利益诉求对维护社会和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公民在体制机制良性运行的同时,通过内在约束自己的行为,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说:“任何制度背后都有一套价值体系在支撑,它和制度本身都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竹立家建议,我国现有的政府职能应该进行有序转移,让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治理的职能和作用,让社会组织承担一部分社会治理职能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管理者与社会的“共同治理”。

(在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方面,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进行了有益探索。海曙区实施了“选聘分离制度下的街道与社区参与式合作治理项目”,社区居民自下而上自发地表达自身的需求,社区根据居民需要向街道申报项目,由街道提供项目经费,满足社区的需求,实现了社区秩序井然、社区居民满意“双丰收”。) 


第二篇:创新社会管理至关重要

  摘要:提出为什么要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基础上,翔实分析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积极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社会组织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社会管理;重要性;路径
  引言
  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最近,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指导方针。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创新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关键取决于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因素,只要抓住了人的社会活动规律,创新社会管理就不难解决,就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充满风险和挑战。尤其是随着中国进入经济转型的加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叠加出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思维方式更加活跃,利益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接触新事物,新观念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针对上述复杂局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1.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执政党的能力和执政地位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执政党,不是在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卓有成效的努力,才能成为执政党。可见,执政党能力提升和执政地位的巩固,需要长期不断努力完善得以实现。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继承和发扬党的先进社会管理经验,传承和实现党的纲领和主张,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和执政地位的长期巩固,离不开坚实的人民群众基础,既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管理社会作用的发挥,又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作用的发挥,才能达成统一共识,凝聚强大力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2.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我们党和全国各级人民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找到的一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新中国经过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实力列入世界第二位,在短短的三十年的竞赛中,就跑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巨增,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给世人留下深刻影响。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同时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目前,中国有13亿人口,又处于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改革,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伴随着深入改革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更加凸显,中国面临的社会管理任务异常繁重。当属“世界之最”。在日益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有效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解决好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
  3.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服务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讲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的思想核心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这个“本”,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彰显执政党把人民的利益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些年来,由于改革发展的步伐加快,人民在其中受益匪浅,人也在全面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对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需求,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感,安居乐业、归属感、自尊感、幸福感、自我价值实现等欲望更加强烈。因此,针对这一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上述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彻底的解决,不但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危害我们党全局性,战略性事业的推进。
  二、抓落实,见成效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一个国家、地区、部门等社会管理工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和职能的发挥。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对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突出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人性化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1.要切实加强对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宏观上控制,微观上指导协调。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经济型向服务型转变。在现实社会管理中要突出,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要把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层层实行分解,落实责任,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管理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稍有不慎,一旦某个环节失误,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必将失去民心。这些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奶粉(三聚氰胺)、面粉(增白剂)、双汇(瘦肉精)、国美电器下乡等丑恶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
  2.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过去由于我们曲解了只有经济搞上去了,其他一切都好,因而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比例失调,出现了今天比较突出的社会管理一系列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而且解决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统揽全局,狠抓落实,凡是涉及改善民生的重大项目,要充分论证,对符合党和国家人民利益有利的事,我们在政策资金上要给予大力支持,重点保障;对不符合的决不能立项,对现有的不利于党和国家、人民利益的要进行整改,对损害党和国家、人民利益的事,要坚决查处。从而维护各级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形象。
  3.要大力弘扬正气,确保社会公平、公正。创新社会管理,其核心就是要着力解决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作为政府来讲,首先,要积极引导企业、个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信誉”摆在首位,以诚实守信来抢占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其次,加大新闻煤体、网络等宣传力度。对创新社会管理抓得好的典型事例(正反两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唱响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这一主题,弘扬正气,为创新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条件。最后,寓教育于管理之中,不断提高国民素质,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公德、传统美德,规范自身行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健康文明的发展。
  (二)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社会组织以其非营利性、民向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与政府相比有其独特优势。社会组织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让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所需。积极培育和发挥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截至2010年底,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法国有110个,日本有97个,美国有52个等,而中国拥有3.37个,显然,中国社会组织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多元化的现实情况下,政府可以在社会矛盾尚未转化为政治矛盾的前提下,政府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快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包括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和社团等,把政府不该办的事情放手交给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去办,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地方政府还应大力推进乡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和村居综治办公室、调解室建设,完善专职保安、专业巡防、专职监控、专职调解、流动人口专职协管、专业社工“六支队伍”,使社会管理力量实现专业化发展,增强服务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政府报告中,确认了“社会组织”这一概念,首次将社会组织作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
  结语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怎样创新社会管理,是实施这一工程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也是事关这一工程不断深入发展的根本问题。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一种社会制度的深入发展,只有始终保持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才能更好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文明进步,才能开创未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Z],2011-02-19.
  [2]创新社会管理凝聚强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1-03-17.
  [3]向春玲.社会管理创新是党面临的新课题[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1-03-04.
  [4]李元国.加强基层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Z].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青年应是中流砥柱

――共青团组织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共青团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委书记  徐惠德)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社会运行趋于良性状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定好位、担好责。从社会组织动员、青年分类引导、服务青年成长、利益诉求表达等角度,积极探索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有效路径,在“社会协同”寻找新的工作载体和路径,带领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到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积极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一、共青团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共青团组织的职责所在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对共青团的性质作出了明确定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特殊政治关系,决定其组织目标必须始终围绕着党中心任务而展开。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巩固好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责所在。共青团要主动转变工作观念,创新管理理念,找准自身定位,探索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重点难点,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二、运用新媒体工具,创新引导方式,做好青年的思想引导工作

温家宝总理曾这样寄语青年,他指出:现在的青年人确实不同以往,他(她)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衣食虽无忧,但碰到的困惑、难题也比较多。面对丰富多彩又纷耘复杂、机会多多又虚浮躁动的现实,有些人迷糊了、困惑了、倦怠了。在此当口很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然恰恰在这些方面,我们有关方面做得很不够,那些一味的训斥、那些不着边际的说教、那些脱离现实的教育,都与青年人的思想实际相距太远。我们不能埋怨“如今的青年人不好管”,更不能指责他(她)们“不如过去”,而应从自身的教育方法来找一找原因。温总理的寄语对共青团做好青年的思想引导工作给予了很好的启发,必须适应新形式下青年的特点和兴趣开展思想引导工作。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关键是要让广大青年对社会的发展和良性和谐运行积极做贡献。在新的社会结构变革和信息化的冲击下,广大青年许多需求和利益都是通过网络来满足来实现,因此共青团利用网络、电子E刊、QQ群等新媒体为青年搭建平台开展引导工作至关重要。

一要搭建青年人的求知探讨平台。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在教育方面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受教育地点具有灵活性;受教育时间具有随时性;受教育的内容具有可选性。共青团组织要善于和整合教育资源,探求建立青年少年求知探讨的平台,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引路人。

二要打造积极向上的交流娱乐平台。交流娱乐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青少年思维活跃,愿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社交活动,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无地域限制和匿名的特点,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网民进行网络社交。打造好这个平台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有效把握青少年发展的风向标,做到有效地吸引、凝聚青少年。要想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我们必须开发或者连接青少年喜欢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项目,比如在线音乐、青少年绿色游戏、青少年红色抗战、争取民族独立游戏等等。牢牢把握住青少年时代发展特征,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和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的有效传播途径,为广大青少年在打造在视频、游戏动漫、音乐、时尚等多元化交流服务平台中接受教育和引导。

三要建立推广宣传教育平台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党章》中明确规定党要支持共青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所以共青团要敢为人先,善于创造,通过网络,以青少年学习、就业、创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利用网络为主要宣传教育和引导手段,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建立宣传教育的新平台。

三、构建青少年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发挥社会协同下共青团组织的社会职能

共青团组织是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与纽带。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组织在发达的国家平均每100人就有一个社会组织。共青团就是众多的社团组织中的青年群众性组织,它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负有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竭诚服务青年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形势下,共青团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就必须不断发育和拓展组织的社会职能,通过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形成有效的组织活力,使团的组织系统目标统一,行动一致,服务青年有成效。

一是深入推进基层团建基础工程,使共青团组织覆盖和服务在基层中发挥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创新建团方式,推进共建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和深化各领域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全体青年的共青团基层组织体系。着力推进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以区域联建、片区共建的方式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团建联席会议制度,打造以原有组织体系为纵向支撑、以各类共建组织为横向延伸、以虚拟网络为联系平台的“网格化”覆盖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团干部队伍管理机制、团的委员轮值机制、团工作项目运行机制,面向青年提供“组团式”服务,推动乡镇(街道)共青团组织的整体活跃。着力做好非公企业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以辖区隶属为推进方式,实行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广泛运用行业建团、产业建团等方式,不断扩大对非公企业组织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促进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工作全面活跃。

二是做好服务青年工作,要突出抓好青年就业创业工程。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着重强调,全党都要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也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工作载体。要完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加强区和高校团组织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成立青年就业创业企业家导师俱乐部、创业青年俱乐部等组织,建立“区、高校、就业创业青年一体化全覆盖”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有效实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依托YBC呼伦贝尔市办公室和区劳动部门以小额贷款为载体,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城市、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搭建青年创业的贷款平台。加强创业指导。共青团要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建立企业家导师队伍,为有不同需求的创业青年群体提供实践经验辅导和创业素质培训。强化就业创业培训和政策服务工作,通过举办青年SYB创业培训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采用集中授课、创业讲堂、见习基地实训、岗位练兵等方式,结合不同对象需求,增强青年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完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面向在校大学生、下岗失业青年和农村青年,建立网络资源信息库,鼓励企业提供适宜的实习岗位,为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为企业选人用人搭建平台。

三是发挥共青团组织品牌工作效应,积极推进“共青团品牌工作亮化工程”。品牌工作它是一个标志,能极大的提高团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也是一面旗帜,引领广大青年凝聚到团组织周围,开创工作生活的新局面。团组织要更多地发挥党的青年群众组织的作用,把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在“社会协同”上努力做好共青团本身的“青”字号文章。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构建党政统筹、共青团主导、全民参与、社会支持、管理规范、制度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全面强化海拉尔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海拉尔义工联合会的社会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围绕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推动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和专业化发展,重点做好文明新风、扶危济困、素养提升等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顺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探索长效化的政策保障机制,深化专业培训和激励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科学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功效。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青年文明号是以青年为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创建的体现高度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成绩的青年集体、青年岗位和青年工程。对于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敬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质量、效益、安全、竞争、服务等观念,在全社会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塑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形象,倡导职业道德和职业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管理和创新中要加大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力度,形成良好的有序引导,树立青年在社会工作中标杆形象。

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部署,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面临着问题错综复杂,形势变化无常的态势。要实现社会良性运行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发挥作用,但是青年人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作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必须紧紧依靠共青团,发挥组织职能和政治属性,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支生力军,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成为社会良性运行的中流砥柱。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共青团是党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按照党的要求做好青年工作,既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所在,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共青团提出的新要求。

一、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定位与职责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在构建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定好位、担好责。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表示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这些话表明青年的特质、肯定青年的激情风貌、强调青年的作用,其间包含着我们党谋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青年工作立场。共青团要正确把握党的青年工作立场,准确掌握党与青年工作互动的基本规律,系统总结党高度重视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始终按照党的要求团结凝聚青年、培养和教育青年。

当代青年鲜明的时代特征,决定共青团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大有作为。当代青年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一代青年的思想状况有许多鲜明的特点,烙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群体分布、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共青团要坚持从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出发,审时度势,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尊重青年的特质,设身处地为青年着想,始终从青年的实际出发开展团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把青年始终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二、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把握的重点

一是把握青年需求,畅通利益表达,倾听青年意愿,正确把握和有效引导青年情绪。走进青年、直面青年、贴近青年,研究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从解决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实现青年更大发展。二是尊重青年特质,照顾青年特点。根据青年聚集、沟通、交流、联络的新变化,运用青年喜爱的语言表达沟通,开展富有思想内涵、融合时尚元素、青年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以活动促活跃、带影响,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夯实基层基础,扩大有效覆盖,使团的组织延伸至社会肌体的神经末梢,做到青年聚集到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向基层倾斜,使党建与团建在工作空间和工作内容上紧密结合。四是创新方法手段,激发工作活力,努力构筑为党做好青年工作的科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共青团的活力因素很多,其根本评判标准在于共青团与广大青年的关系,在于广大青年对团组织活动的参与度,在于党、社会、青年对于共青团的评价。共青团工作要着眼于一个字,在内容、路径、形式等方面开拓创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需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是尊重青年的主体作用。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要尊重青年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听取不同的利益诉求,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学会在交锋交流交融中达成共识、取得一致。二是尊重青年的主动精神。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管理才是有效的社会管理,要充分调动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为青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留下足够的空间,鼓励青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动员组织青年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三是尊重青年的创造精神。鼓励广大青年摆脱思想束缚,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构建社会管理新模式、完善社会管理的新机制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