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我的教学方法和实践(2)诗歌教学九字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1:39
 

我的教学实践和方法(2):诗歌教学九字诀

张玉新

    200212月,我上了一节唐诗鉴赏宁课。本次上课,我总结自己的诗歌教学经验,首次归纳出“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我戏称的所谓“九字诀儿”。这是学校首次高级别的“名师”公开课,我当时也是开始走向在中学的巅峰时刻,2001年评了特级,2002年评了学校的首席教师,又成为省首届“科研型名师”。学生正处于高三会考前夕,课文已经讲完,总复习还没开始。为了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我决定讲古诗鉴赏。古诗鉴赏题2002年开始以主观形式命题,当时还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因此选题具有挑战性。我对1994年以来的古典诗歌鉴赏题作了归纳,得出了规律性的东西,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然后请学生当堂解决关于鉴赏的问题,学以致用,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本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尝试了在高三总复习阶段如何真正为学生着想,如何在课堂上真实再现学习过程。我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好看,不搞噱头,避免矫情,不试讲,完全按照课程进度自然进行,没有任何藻饰,可谓家常便饭。我主张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水光溜滑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学生屁股不断离开凳子、举手如潮的课堂未必是好课堂。因为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再现,而不是虚假的再现。屁股总离开凳子,总是不断举手,可能是教师的问题过浅,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作答,那样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我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搞虚假的繁荣,一定要滤去泡沫。另外,我不上重复的课,本次课是我从前不曾上过的。

    我当时行动了这个问题,即过早获得了大家给予的荣誉,激励过强有可能导致荣誉获得者的惰性,这是我自己力求避免的。因此我把这次活动当作自己不断进取的一个新的起点,力图使自己名实相符。当时也希望通过上课得到广大同仁监督、指导。

此后的两年,我决定离开一线,我的“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九字诀儿”便没有机会在自己的课堂实施。

后来,当我成为教研员以后,陆续在我省的几所学校上过课,比如2008年在一汽六中讲《苏东坡词二首》,2009年在长白山管委会二中讲《辛弃疾词二首》,20098月在甘肃天水、临洮、敦煌讲《宋词二首》,都是对这“九字诀儿”的实践。

这里先展示在东北师大附中上课的实录。

 

 

唐人七绝鉴赏

授课班级: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五班

授课时间:200212

 

: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同学们,去年的十二月,我们也是在这里共同上了一节唐诗的研究性学习课,今年的十二月,我们又在这里共同上一堂关于唐诗,尤其是唐人的七绝的鉴赏课。

板书:唐人七绝

师:应该说啊,关于唐诗的问题,我们这个班级已经研究过不止一次了,跨越有一年的时间,我们结合着教材,结合着读本,大约占有的诗歌,应该已经超过100首,这对高中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现在我们的读本和教材,高中这六册当中涉及到的古诗一共是57首,加上我们在唐诗单元的时候,我们每天晨读,同学们自选一首;再加上最近一个阶段我给大家布置的任务,每位同学选取了五首你认为比较能打动你的诗,然后对这些诗进行鉴赏。最好能提出问题,并试图自己寻求解答。这就是我们这堂课的前期准备。由于,古典诗歌的学习在我们高三阶段带有综合性,尤其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未来的高考当中有古典诗歌的阅读。那么,今天,我们在会考来临之际,能够在这里上一堂唐诗研究的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带有应试的目标。尽管我们认为这种目标,带有不可避免性。我想既然是这样一种想法,首先就要把近年来,从94年以来出现过的古典诗歌的命题情况,和同学们做一个总体的概括。(230

大屏幕

师:请大家看屏幕。从时间年份上看,2002年北宋王禹稱的《村行》是七律,属于记游类;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就从这年开始考的七绝,开始设置主管题。2001年,唐王维的《鸟鸣涧》,属于田园类;中唐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这是一首五律。2000年,初唐虞世南的《蝉》,这是一首五绝;南宋赵师秀的《约客》,是七绝。1999年,盛唐杜甫的《漫成一首》,属于七绝。1998年,中唐贾岛的《题李凝幽静居》,属于五绝。1997年,中唐刘禹锡的《望洞庭》和晚唐雍陶的《题君山》的对比阅读,他们都是七绝。1996年和1995考的分别是元曲和宋词;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也是七绝。(以上是大屏幕解读)

通过对以上诗歌的分析,包括类型的分析,包括将来我们要面对的考试,我想得出大概得出这样几个基本的结论。首先,大家都能看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考过,因为它们是我们这个国度诗歌最精华的部分,但是以唐诗为主。其中从诗体这个角度来看,以七绝为主;从时代上来看,以盛唐、中唐为主,初唐、晚唐的较;从类别上来看,主要是记游类情谊类的,没有考过边塞诗。在著名的盛唐诗人当中,王孟诗派的诗歌到目前为止没考过。大家都知道,对于唐那样的大帝国,边塞诗不考不可思议,所以在让同学们选取古典诗歌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做了一个倾向性的选择。 600

大家想一想,同学们每人手头你自己所选的诗歌,下面我想从诗歌形式这个角度,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该如何把握。对于诗歌的阅读,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形式上入手,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内容上入手。今天我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就试图通过以上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形式的,一个角度是内容的。下面请同学们先看屏幕上的这首诗。(700

大屏幕

师:这首诗是王禹稱的《村行》,这是一首宋诗,我对这首诗的结构做了分析。由于我们对于诗歌的阅读,从数量上来说不是很大;这样从形式上,从格律上的大体把握,也许对同学们有一种规律性的指导意义。同学们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开花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我们不对它进行内容上的概括,主要从形式上看。首先,第一句他是一个散句,这对于律诗而言是非常常见的;第二句也是一个散句;中间四句是对仗的形式;七八句又是散句。为什么要把它拿出来呢?我们今天主要研究七绝,而这种体裁的出现和七律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把这种结构体式变化以后,同学们就可以看到下面的这样一种情况,比如说七绝体式的第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散散偶偶”,相当于律诗的前四句。大家看我所选的杜况的《宫词》(略),大家看看,起句表达的是意思的起点,然后第二句直接地承接,前两句是非对仗的关系,它有了一种“起”和“承”的关系;第三句第四句是一组对偶,所以它们没有形成一种“转”和“合”的关系,这是一种体式,我们要记住,当我们在做这种题的时候,这是一种重要的凭借。

我们再来看体式二,是考过的杜甫的《漫成一首》,“偶偶偶偶”,相当于律诗中的三四五六四句。(诗歌略)这首诗由于是漫成一首,我们很难找出一句说是全诗的核心,所以这四句之间的关系完全是非起承转合的关系,这是一种体式。这种体式我们还会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师生一起朗诵)。这首诗的特点也是一句一结。既然是一句一结,这首诗是即景式的联句式的,那么这首诗的中心需要你个人去概括,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规律。

下面同学们再往下看,第三种体式,“偶偶散散”,相当于律诗的后四句。我们看到是赵师秀的《约客》(诗歌略),前两句是对仗的,这两句共同构成了“起”,它没有“承”,因为两句写的景物是并列的。后一句开始转,所以绝句当中第三句是最关键的。一会儿大家看到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就是在第三个句子上设题。同学们,这是一个规律。那么这首《约客》最后要表达什么呢?客人有约却又爽约,客人没来,主人那种落寞寂寞的心情,这是点题之句,所以这是一个“合”。

七绝体式四,“散散散散”,相当于律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全不对仗。这种体式在绝句当中占绝大多数。请同学们看,就是今年刚考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略)。非常典型的。扣题目“闻笛”,然后,第二句是承接,然后开始转(第三句)。它在设题的时候是怎么设的呢?“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就是就七绝的转句进行命题,因为转句是直接引出了对主旨的表达,这是升华部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连接部。它把写景和抒情集中地连接到一起。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起承转合。下面还有几首高考考过的诗歌,比如说刘禹锡的《望洞庭》也是这种结构体式,雍陶的《题君山》也是这种体式,还有元稹的《菊花》也是这种体式。以上的这种体式就是今天要交给同学们的先从结构角度分析的几种例子。我们主要是以高考考的诗歌为例子。

下面的事交给同学们。请同学们看一下我给同学们选的几首诗。大家在看这几首诗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你对这首诗作一个形式上的切分,怎么切。(15:00)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诵。(《从军行(其二)》)

师:好,请坐,读得非常好。在同学们给我选的诗歌当中,王昌龄的点击率最高,累计有60多人次选王昌龄的几首《从军行》,这就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同学们就根据刚才老教授的知识,分析这首诗属于什么体式。

1我认为这首诗属于“散散散散”。

2“偶偶偶偶”,因为这首诗特别有韵律。

师:看来外语课代表外语不错,语文有问题。(笑)

1(继续)因为从前两句后两局来看都不是对仗。

师:对,都是散句,相当于律诗当中的一二七八句。同学们看一看,请按照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阅读诗歌的思维结构规律)略做分析。

师重读一遍

生:我觉得这首诗先从琵琶声中开始,写出了人们在边塞听歌看舞的心情,但是在声中诗人又听出了离别之情。这就是承接第一句的“起”,然后再第三句又从琵琶声中听出心得惆怅,是一种“转”,最后,因为诗人在边塞,所以他又从秋看到月看到长城,是一种“合”。

师: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一方面先把握它的规律性的稳定的东西,当然还有另一方面,要把握它不稳定的个性化的东西,我们现在先进行的是第一步。大家看下一首。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诵,学生齐读。(《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贾至)

师:哪位同学分析它的体式?

生:我认为这首诗是“偶偶偶偶”,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也对仗。

师:那你简单地具体地说一下它是否存在着一种起承转合的关系。

生:作者第一句“别”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里开始“起”,因为这里提到了诗歌大致的情景;第二句应该是承接第一句来的,提到了梅花和前面提到的柳絮,以对仗的方式写,然后,写抵达的地点,和前面的洛阳也属于承接;转句是第三句,已经开始由景入情;末句是“合”,和第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表达离恨。

师:好的,我们再看一首。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诵,(《汴河曲》李益)

师:属于哪一种体式?

生:应该说“散散散散”。

师:略做说明。

生:第一句点出季节是春天,这一句是“起”,下一句和上一句是一组对比,具有历史的纵深感;第三句是转,第四句中杨花指隋朝,带着一种隋朝的灭亡有种惆怅的感觉。

师:怀古伤今,然后发思古之幽情,并且叹今昔之变化。再看一首。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诵,(《蜂》罗隐)

师:属于哪一种体式?

生:我觉得还是“散散散散”。第一句是“起”,描写生活环境;第二句它忙碌的场面;第三句是“转”,它要写出他写本诗的目的,主体是赞扬蜜蜂的勤劳。

师:再看一首。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诵,(《槐上与友人别》郑谷)

生:应该是“散散散散”,第一句描写景物,柳和送别有关;第二句是“承”,承接上一句描写飘飞的柳絮。第三句是“转”引起第四句,表现离别之愁。

师:好,第一部分形式上的解读,我们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入到对内容的解读。

板书:(第一步骤)形式

  (第二步骤)内容

师:内容这部分也是一直在困扰我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怎么样以比较规律化的概念或非术语的熟语,焕发起同学们对唐诗阅读的兴趣。于是我就归纳出了,铺张地说是九个字,节俭地说是六个字。大家看可不可以,是不是可以尝试。根据刚才同学们对形式的解释,我已经能看到同学们能看懂了。我认为,读唐诗在内容上的解析,第一个就叫做“懂事儿”;第二个叫“知趣儿”,从情趣上把握;第三个叫“品味儿”。

板书: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

师:下面我随便从五首诗中抽取一首,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一个程序自己体会体会。我现在所说的这三点,更多要表达的就是诗歌当中的不稳定的富有个性化的东西。

请同学抽一首诗歌。

师:《汴河曲》。现在我看这样,因为同学们情况也不熟悉,因为我这是一个归纳,我们大课之外的时间还要广泛阅读。那么今天课堂就给大家一两分钟的讨论时间,同学们先琢磨琢磨,然后再表达。

学生讨论。

生:首先我觉得这首诗它在内容上并不是像许多诗一样是描述一个完整的事件,他只不过是截取了自己的片断。描写诗人站在长堤之上,回望回家之路,这是他主要事件的片断。通过对时空的对照,看到汴水东流和无限的春光,看到眼前已经成土的宫阙,就想到了历史的变迁和一些人为不能控制的因素,他想到了一种时空的纵深感,这个我想就是他写到的“趣”。“味”就是他通过时空的纵深,引出了他自己对命运的理解,对于时间、岁月不饶人,时间的流逝使昔日的辉煌变成废墟的遗憾,从而引出了他对生命和历史独特的感悟。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逝,历时推移的悲凉感。

师:你如果设题的话,从哪设题?

生:从“味”上,人们怎样从他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头绪和他对时间历史的感悟。

师:我再问一句,“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这第二句你有没有一种联想,唐代很多诗人都写了关于历史古今变化的诗。

生:能够想到“淮水东边旧时月”。

师:你看最接近的是不是刘禹锡的一首诗。

生:《石头城》《乌衣巷》

师:都写出了一种今昔的变化,然后发人生之感概。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在怀古的同时,他必须要伤今,如果仅仅是怀古,那就成凭吊了。要立足于现实,而立足于现实,借古讽今是中国古代文人表达的一种基本传统。

有没有别的同学对这首诗还有别的体悟?

生:李益是一个中唐的诗人,从诗歌里看的景象,我觉得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中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样写是让当权者以隋朝灭亡为诫,让唐朝有机会重兴。

师:我们古语有句话,叫做“诗无达诂”,对诗歌的解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因此在这里我尽量不说我的想法,让同学们都能阐发自己的观点,刚才这两位同学的视角各有不同,但从深度上讲,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就告诉我们诗歌的阅读作为文字载体的诗歌,作为抽象符号的音乐,作为线条与色彩形式的绘画,它给我们一个共同的感触,我个人认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不是就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我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固然重要,但是对文本的解读仅仅是开始,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以往,包括我自己,把它作为终极目的。于时我们总在古人的圈子里转圈,转不出来。所以现在我们的阅读要讲建树性的建构性的阐发。那么,由此我又得出一个想法,我们要以文字载体的,符号载体的,还是色彩线条载体的东西作为引发我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个媒介、一个引子。刚才这两位同学谈得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有的同学说,现在我还理解不到位怎么办啊,没关系,老师就理解到位了吗?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对经典的解读,它有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反复把玩,反复鉴赏,都能够不断出新的过程。能够成为艺术品的东西,它就要具备一个被反复欣赏而不生厌的特点。我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我们对诗歌的解读在建构性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在建构着,我们在成长着。

还有没有别的同学对这首诗发表别的见解?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主要是不同意见。关于“懂事”的我们不提了,关于“趣味”的问题也不大了,最高的最难的就是“品味”,要反复回味,而这个咀嚼的过程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生:关于这首诗我觉得我还没有理解透彻,具体是如何怀古伤今,表达出这种感情的。但是我觉得他的最后一句,“风起杨花愁煞人”,作为出题者肯定会抓住“杨花”这两个字,我总觉得这有一种一语双关的意味,这就说明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些字一些词,它有一些特定的含义,表面上描物或写景,深层的可能是写感情。老师一样,对于鉴赏诗歌,我也写了几句像打油诗的话,它也是我做题的过程。

学生的投影加讲解

师:很好。应该刚才的这位同学从一个应试者的心理、鉴赏者的角度给同学们一些借鉴。实际诗歌阅读重在一种经历,这种经历的最大好处就是给你一些感悟。诗人用有限的字句,表达丰富的内容,在这个表达的过程当中他已经进行了抽象、概括,甚至是烘干以后做成了精华,展示在你们面前。诗人已经完成人物了。作为读者,我们要把诗人遗漏掉的、蒸发掉的、升华起来的东西,都把它找到。这就是鉴赏诗的第一步:读懂诗,读懂诗人。第二步,因该在诗中读出自我,比如“为谁辛苦为谁甜”,表面上来看是在咏物,就是写蜂,但是除了咏物这个层次以外,它给我们一种人生的启迪。而我们下一个阶段还要展开对宋诗的阅读,宋诗最大的特点是理趣。从陈子昂的时候就开始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没有具体的形象,而只有一种情感,一种古雅的情感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我们读宋代大诗人,如苏东坡的许多理趣诗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今天的课是我们唐诗鉴赏,乃至诗歌鉴赏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和() 基础写作的教学可以用哪些教学方法? 那位有孙维刚老师的教学录像,或者孙老师编写的教材,教学方法的系统介绍,我急需,多谢了! 我急需要《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求"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英文翻译 有适合小学英语教学中用的小游戏,有趣的教学方法吗 请推荐适合小学英语教学中用的小游戏,有趣的教学方法 谁知道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网站,里面有全册教案 、课堂实例、教学方法等等?? EEC英语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方法和重点? EEC英语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方法和重点? 初中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哪些(专业术语)?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哪四种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走进新课程后,作为教师的你,如何调整和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师行为? 教学实践评语 我要找人教版第九册综合实践教学总结 为什么中国的教学注重的是成绩、分数,而国外的学校却注重灵活、实践和运用呢? 谁有王延文王光明的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机械专业 计算机绘图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什么? 谁有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条查报告啊 任务驱动属于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理念 求一篇教学方法的论文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求少儿模特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