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土水平承载力:以德国被忽悠为例分析理解英美如何在忽悠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30:54

以德国被忽悠为例分析理解英美如何在忽悠中国

(2011-11-10 00:05:05) 转载标签:

英美忽悠德国

/中国

人民币汇率

可持续发展

国际金融

金融危机

杂谈

分类: 国际视野

中国在被英美逼迫人民币升值,金融时报建议中国所以应该主动放弃对人民币管控,把汇率定价权交给英美,解决应对这一挑战。我的一个同事对这一逻辑有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比喻:你正在强暴我,这位金融时报刘氏作者建议我的出路应该是抓住这一机会享受被强暴!

 

记得我刚加入德国科尔尼不久,就迷上了阅读金融时报,深为其文章的全球化视角和一流的理论素养而叹服。直到有一天我非常亲近和尊敬的一个德国主管航空机场的高官,克里格法学博士在详细读了当时我带在手头的一份金融时报后,告诫我说这份报纸倾向性非常强,尤其是涉及大英帝国利益时。鉴于当时我主要是对企业信息更关注,再加上尚“年幼无知”,所以只是记下了他的善意提醒而并不太以为然。

在这次欧元区债务危机过程中,克里格博士的提醒又经常回到了我脑海。昨天和今天,金融时报关于中国和德国的几篇报道,终于让我忍不住提笔,以金融时报为例和大家分享英美主流媒体如何在忽悠德国和中国,来追求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最大化的。

在今天的“债权国离不开债务国“一文中,该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这样写道:“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日前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这也是2007年以来发生的所有危机背后的根源,“一些国家长期出现贸易顺差,而另一些国家则出现赤字,这反映出资本并未流向存在有利可图的投资机遇的国家,而是流向了借贷消费、或丧失竞争力的国家。其结果是,在英国、美国和其它很多发达经济体,消费水平(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高到了无法持续的地步;而在中国、其它亚洲国家以及德国和日本等有着长期贸易顺差的发达国家,消费水平则低得无法持续。”简言之,危机是所有国家造成的,每个国家都必须为解决危机出力。“

上述逻辑用大白话来讲就是:英国和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金融业,可以随意通过金融工具不断让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制造大国借钱给他们消费;当德国认识到我应该自卫:不能购买毒品债卷或允许将大幅贬值的英镑或美元未来还我现在借给英美的欧元债,实际上因现行国际金融次序实际是送钱给英美消费时,英美就倒打一耙说你活该,谁让你自己不消费硬要出口给我消费;所以现在解决债务危机的出路是:首先你要尽可能自己消费解决你对我出口这一危机来源,其次如果你还想对我出口就得继续送钱给我。

这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强权和强盗逻辑:你德国工业竞争力强,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英国在西方工业化初期,鉴于其工业竞争的压到优势,强迫要求德国对其制造产品注明“Made in Germany”;但没想到德国后来居上,在2战前后绝对赶超了英国,德国制造在制造业成了技术和质量一流和英国工业衰败的标签;当然英国对金融业的高速膨胀及其对制造业人才资金需要挤压的无能为力,在羡慕美国能以世界绝对强国地位随意印美金透支消费之余,只能玩金融游戏骗钱维持自己消费,效仿当年成功忽悠日本的模式来忽悠德国。英美眼下确实也没有别的选择,来更好地度过走出危机,尽可能维持住既有已被证明只能靠骗钱或印钞或借债才能维持的总体生活消费水平。

美国在二战后在德国和日本建立的民选政体,现在看来也确实因其制度设计预防了其国家民族一流精英成为政治领袖,所以无力改变并阻止金融体系被英美在全球范围内主导,可以被英美根据需要随意修改游戏规则,将德日工业竞争优势所带来的财富积累任意支配。英美比希腊意大利整体负债还要高,但其10年期内国债只要支付2%以下的利率而意大利和希腊则需支付高达6-7%利率,就最能说明问题。当然德国眼下要比日本略微幸运一些:德国总理默克尔因其东德反对派背景,明显是情商智商一流的政治领袖,且人品正派没被国际金融利益腐蚀,所以正在联手法国一起有效维护欧元区尤其是德国利益。事实证明,德国因金融危机尤其是各国有州立银行的巨亏这一血的教训,已清醒认识到的英美金融业过度膨胀,对全球各领域投机失控,是危机根源需要长期对策而不可能短期一步到位用尤其是德国纳税人的钱来应对;如果不得已必须出钱预防更大危机,也必须要求如希腊国民降低其消费支出和生活水平,不允许其进一步坐吃山空。

理解了上述因果关系后,再来读北大美国教授建议中国“要想实现经济再平衡,使之向消费倾斜,中国必须通过大幅降低投资和信贷增长”,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在英美精英眼中已进入了消费期,中国现在必须消费才能进一步发展,才是消灭金融危机根源的有效途径了。

金融时报的另一位刘氏作者,水平当然没法和这位美籍北大教授比,他在其“中国应抓住汇改良机”一文中建议:“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人民币继续快速升值,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实质伤害。。。具体而言,中国可以维持既有的资本管制体制,而大胆地放大人民币兑美元浮动空间,在放大的双向波动中实现人民币币值的动态稳定。。。。如此,人民币汇率机制更加市场化,而打破市场单向升值预期之后又可以实现人民币的动态稳定。”这一论述的逻辑与北大教授对中国和英国央行首脑对德国似是而非的忽悠相比,就更不堪入目:中国在被英美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所以应该主动放弃对人民币管控,把汇率定价权交给英美,解决应对这一挑战。我的一个同事对这一逻辑有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比喻:你正在强暴我,这位金融时报刘氏作者建议我的出路应该是抓住这一机会享受被强暴!

金融时报也许对中国精英的智商太轻视了。。。

分享

248

阅读(71576) 评论 (73) 收藏(7) 转载(51)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中国转型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海归人才?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微号来袭,快来体验!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新君子2011-11-10 03:05:50 [举报]

      最后一部分不是很明白,北大美籍教授的建议,降低投资和信贷增长,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非正确的解决之道?如果不是,那正确的是什么?

      博主回复:2011-11-10 22:48:30

      可参考一下我在财富中国网站上的专栏“凡辰看中国”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