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地面的施工工艺:首都中医界人士交流元气理论应用于心脑血管病治疗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52:59

中华中医药学会日前举行了元气理论与心脑血管病学术研讨会,来自首都各大医院的名医、专家就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思路和效果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中医认为,元气亏损是心脑血管病的根本原因。元气是是生命之气,是中医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医古经上“元气”的“元”又作“原来”的“原”,就是说是人体的原本之气,最根本的气,所以元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支柱作用。人出生前胚胎发育是否良好,出生后幼年时期的发育,壮年时期身体是否强健,人体的功能是否完善,到老年时期寿命的长短,都和元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中医历代都把元气作为研究的中心,也把对元气的开发作为人体保健和实现健康长寿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元气来源于先天,但是离不开后天的脾胃滋养、运动和药物辅助。

在中医看来,心脑血管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而是人体元气亏损引起的自然衰老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相应增加,西医也称为增龄性疾病。现在心脑血管病在年轻人中的发病也有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这些人嗜烟酒、嗜食肥腻饮食、事业压力大、运动过少、过劳,使元气过度地损耗,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西医也称不良生活习惯性疾病。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认为,中医目前对心脑血管疾病已经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是一个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也就是指元气虚,“标实”多指痰淤和气滞,痰淤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气滞。痰淤一旦流至经脉,遇到诱因,就可导致心脉的闭阻,发为胸臆、心痛。此时心经受损,失其主阳气、主血脉、主神智的功能,那么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再伤元气,使阴阳失衡,脏腑紊乱,更加严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齐文野教授揭示了元气不足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中医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元气充足,血液流动强劲有力,血液中的杂质就不会沉淀,血管硬化也不会发生。当人过35岁,年龄过半,元气消耗过半,血液虽然还在流动,但力度远远不够,这时候血液中的杂质就会分离出来,附着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硬化或者血栓形成。就如同一杯水,水中有沙子,用筷子快速搅动,沙子不会沉淀,搅动得慢,沙子就会逐渐沉淀,筷子不搅动了,沙子会全部沉淀。形象地说,元气就犹如搅动水的筷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王承龙教授认为,在临床辩证用药方面,不要一味的选择活血化淤、豁痰醒通之法,这个方法只是个治“标”的方法,倘若无视其“本”也就是“元气虚”,将使病情每况愈下,难以扭转。齐文野教授也指出,对绝大多数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讲,大补元气本身就可以行血化淤,只有在大补元气的基础上辅之以活血化淤才是正途,才能够相得益彰。

中日友好医院史载祥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指出,中医对心脑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临床治疗上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认为它是血淤导致,活血化淤有效。但是长期实践下来以后,又把中医辩证施治理念更贴切地导入,根据气滞血淤的判断,采用益血化淤的思路,疗效远远高于单纯的活血化淤。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临床上又注意到单纯的活血化淤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又用益气化淤、益气通络的思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气血辩证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病人,也最有效。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目前西医广泛采用介入治疗手段,如支架、搭桥,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症状解除不了,还有的病例有严重的合并症,无法接受这种手术。出席研讨会的中医学专家们认为,以上述具有中医特色理论做支撑,从中西结合角度加以深入研究,解决心脑血管疾病,将是临床上很有前景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