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y应力曲线图:肃南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01:29

浅谈领导者的人格魅力

 

中共肃南县委书记   韩正明

(2008年2月18日)

 

  在过渡性和发展中的社会中,超凡魅力的领袖起着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就属于那种把人格的魅力与思想的魅力集于一身的超凡魅力的人民领袖。

                      ——詹姆斯?伯恩斯:《领袖论》

 

  去年春节刚过,我们集中大家学习,常委们轮流授课,解决了在发展思路上统一思想的问题。今年我们采取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想探讨寻求推进工作的方法艺术问题。我希望我们的工作在目标一致的同时,有更好的方法能推进的更快一些,效果更好一些。本来我是准备讲“怎样当好一把手”的,后来改变主意,决定讲一讲领导者的人格魅力问题,这是今天的受众和班子建设现状所决定的。什么叫领导?美国著名领导学专家约翰.考特尔在《变化的因素》一书中,对“领导”至少给出了三方面涵义的解释:1、建立目标和方向;2、以既定目标为方向,将人员组织、团结在一起;3、鼓舞和推动他们朝既定方向前进。当然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了。我认为所谓领导就是那种善于用自己思想和行为去改变别人思想和行为的一类人。而有魅力的领导则是善于将自己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的人。那么,什么是有魅力的领导,如何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魅力的领导,是我讲这一课的主要目的。大家知道,领导活动古已有之,但都是经验性的。把领导从经验上升到科学,是19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提出的。在经验领导方面,我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史为鉴。2、以经为训。3、古代的经验管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同中国一样,西方在工业革命前其领导活动也是经验性的。按古典决策理论观点,其经验决策是建立在决策者是“经济人”的假设之上的。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一方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职业经理层出现,政府管理上出现政治与行政分离,公务员作为职业化行政管理因素,要求科学领导。另一方面,科学实验广泛应用到各种研究中来,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增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代表性新理论:1、变革;2、魅力;3、替代;4、修炼理论。“魅力”为希腊语,意思为“天赋”。在《圣经》中用来形容圣灵。现在该词主要用来描述领导者的人格力量。西方魅力学说主要有六个来源:1、品格;2、知识;智力;3、情感;4、才能;5、资历;6、职别。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主要是沿着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想讲一讲领导的人格魅力,二是想讲一讲领导的方略魅力。

关于人格魅力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人格的特征虽然很丰富,但总的说来,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人格具有功能性,一个人的个性只能由其对人、对己、对事物的适应而显现。一个人的人格往往决定其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从领导学的角度来看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确定什么样的人格特征更有利于从事这个行当。也就是说,在领导工作中我们怎么去做,才能更好地展现个人魅力,取得最佳效果。鉴于时间关系,我今天主要讲三个概念:激情、责任感、判断力。

  一、激情。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激情——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如狂喜、愤怒等。这个解释只说出了激情的两个特征——强烈与爆发。我认为,激情是一个人事业发展中的内驱力,是指人的一种强烈的感情,一种有巨大感染力的热情,一种洋溢着强大生命力的热情。激情是一种爱,是对人、对事、对环境、对世界的永不枯竭的爱;激情是专注,是对目标的永无休止的追求;激情是执着,是对人、对事、对工作、对事业锲而不舍,始终如一;激情是敬业、乐业,激情是爱国、爱家。激情是一切的源动力! 激情已经不再是理想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奋力前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意志力量,是一种燃烧生命、干事创业的无私奉献,是一种信心百倍、率众而为的人格魅力,更是一种“冲天豪气,发展业绩论英雄,心底无私,天地之间任驰骋”的豪迈气概。

     激情也是反映一个人事业成就的尺度,激情的人生,才是难忘的人生。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没有任何的波涛汹涌,风平浪静,那么,他的一生就是平庸的一生。按韩愈所说:“凡务不得其平者鸣。草木之无声,风荡之鸣;水之无声,风激之鸣。”又说孔子做《春秋》、司马迁做《史记》等等都是因为他们内心的不平而引起的。这种不平,实则一种激情。

     激情是对某种事物极度热爱而产生的一种亢奋的心情。人正是因为有了激情才会对一些事情执着,甚至不惜牺牲一切。共产党人为救中国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这样(重点讲),现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事实也如此。激情促使人总是保持活跃的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全身热血沸腾。并且当我们处于充满激情的状态时就会信心百倍,做任何事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有激情,面对苦难,我们不再沮丧;面对危险,我们不再惧怕;面对失败,我们不轻言放弃(《士兵突击》);面对工作,我们不再敷衍了事;总之,有了激情,苦中作乐,乐在其中。那些凭着坚强意志和果敢改写历史的人们,深深打动并吸引了我,这些非凡卓越的人听从内心的召唤去改造世界,并能激励大家不顾一切的追随他们。杰斐逊纪念馆里刻着这位杰出伟人那感人肺腑的话:“此等真理于吾民不言而喻……人生来平等……造物主赋予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宣布建立一个新国家是多么超凡勇敢的举动啊!它鼓舞着男女老幼一起行动起来……最终投身于伟大的独立战争。人们渴望言论自由,为此他们永不放弃,甘愿献出宝贵的生命。纪念馆的话语让我感到,真正的领导会将价值观、交流和行动合而为一,从而激励他人勇于创新……并不是强迫他们追求不同,而是为他们打造一面镜子,让他们认清自己,认清自己最深层的愿望和最强烈的动机,然后再采取行动。

  激情的特性

  1、激情能让人超水平发挥。激情往往能激励人的行为,在这种激励之下,人能够尽他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某项事业,甚至能好几倍超出正常水平。

  2、激情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积极的激情,是指向正确、积极的,因而是人成长的源动力;而消极的激情,如愤怒、仇恨,由于其指向消极的,因而往往引个体走向毁灭。爱与恨都是激情,然而前者会照亮一大片,后者却会灼伤他人和自己。

  3、激情容易产生冲动。激情容易使人头脑发热,不经过严密的思考就武断独行。激情往往很容易让人兴奋,人在高度兴奋的时候会做出一些超乎理智的决定,而且这种兴奋会催促人将想法马上变为行动,于是便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大凡许多错误的决定都是在人不冷静的情况下犯的。

     4、激情往往是一种短暂现象。世人常说的“三分钟的热度”就是形容激情的暂时性。激情产生的突然,去的也突然。激情和一个人的兴趣有很大关系,而一个人不可能长时间只关注某一件事情(小孩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会从一件事上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因此,若任其发展,激情也不能一直存在于某一件事上。另外,激情是一种很难捉摸的感情,很偶然的一件小事就可能浇熄激情的火焰。

     为什么要有激情

     1、没有激情的人,终将平庸一生。要想实现人生的理想,靠坐享其成,而不努力奋斗是万不可能的,这一直都是我所坚信的。然而,奋斗的路漫长而艰苦,要想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必须有着饱满的热情激励自己,时刻为自己打气,以便在跌倒后能重拾信心,继续上路(陈景润、闵恩泽)。没有激情的人,就像一具只有肉体的躯壳,没有灵魂一样的僵死的躯壳。

     2、激情让生活充满乐趣,让工作与学习不再苦闷。(工作着是美丽的)当我们提不起精神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日子百无聊赖,效率也不高。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待现在的学习、工作、生活没有激情的缘故。一旦我们对某个事情很感兴趣,很热爱做,便觉得全身都轻松了。学习工作有时候的确很枯燥,但终究是要完成的,与其把它当成一件任务而逼迫自己去做,不如试着去喜爱它,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打起精神来,高高兴兴地完成(把工作当作爱好,举例)。对事物产生了热情,也就不会觉得他枯燥了,反而是一种放松,一种享受。

  3、激情能使我们更加坚定,有恒心。要在政治舞台上干一番事业,没有一颗恒心是办不到的。因为要获得政治上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能完成的,三五年亦不够,数十载才有可能看到成功。在这样漫长的过程中,不能坚持到底的人只会在中途被淘汰,而只有那些保持着激情,一直干下来的人,最后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邓小平事迹)。任何政治领袖的政治道路,都不会平平坦坦,他们不可能一直都是中心人物,总会有一段时间也许还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不得志。这是极正常的,没有经过一番挫折,哪有后来辉煌的业绩?就是在那一段不得志的时间里,激情绝不能灭。这样的低谷时期最是考验一个从政人的恒心和意志的时候。倘若依然能充满激情,依旧充满信心,那么一定有一天会东山再起。拿破仑1814年被迫宣告退位后被囚禁在厄尔巴岛,人人都以为他已经是一个失败者,然而这个激情似火的矮个子又创造出令整个欧洲为之震惊的奇迹。拿破仑到了厄尔巴岛后没有心灰意懒,自暴自弃,一上岛,就怀着极大的热情来治理这个微型国家。他组织建宫殿,组阁参议院,管理军队,制订规划。人们经常看到他骑着马,在地中海温和的阳光下巡视着岛上的一切。不及数日,拿破仑的辛勤劳动就结出了果实:岛上的道路四通八达,广阔的山坡上种满了美丽的果树,沿海的堤岸修筑得整齐而漫长,学校教育遍及全岛。

  4、激情能让我们保持战斗的状态。在社会上立足,要生存就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有时甚至会危机重重。无论哪个领域,竞争都是残酷的,适者生存,只有强者才能取得胜利。要获得成功,就要坚持不懈,时刻保持战斗状态,稍有疏忽,可能会倒下了就永远也爬不起来,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也说不定。我顶佩服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坚韧毅力,他就是使自己做到了时刻处于战斗状态的人。他可以连续骑在马背上长达十几个小时不下马,带领他的部队冲锋陷阵。在拿破仑早期指挥的曼图亚战争中,他和他的军队在战争进行的七天中,从来没有脱过靴子,也没有睡过觉,无休止的急行军,一仗接着一仗,即使当他给敌人以重创之后,他仍然没有让他的军队稍事休息,那支坚强如钢的军队马不停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次包围敌军。拿破仑自洛迪战役之后,便产生一种要开创大事业的强烈欲望,他不再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将军,而把自己看作一个注定要对一个民族的命运发挥决定性影响的人,他要在欧洲这个政治舞台上出色地扮演一个主角。他曾直言不讳地说:“正是在洛迪附近的那天晚上,我相信自己是一个非常人物,我充满着干一番伟大事业的激情。”

  5、激情是促使我们不懈努力的源动力。激情是一种态度,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充满渴望的态度。有激情,我们不会轻易满足,安于现状,我们会渴望获得更大的成功,而不会拘于平庸,它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源动力。一旦丧失了激情,就会容易满足。激情更是一种执着的追求,对更高境界的向往,只有充满激情的人才会过得充实,才会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相反,缺乏激情的人会觉得生活就像白开水,索然无味。如果你想作一个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人,就必须有激情。

  6、激情是改革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有人错误地认为领导就是革新。领导确实需要发动革新,然而在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里,社会仍然感到他们领导无方。他们思想错位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激情也是领导艺术的核心之一。我们不缺革新,我们缺的是激情,而重新点燃激情是革新的意义所在。随着科技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我们应该正确地意识到创新及创新精神是企业的首要资本。领导必须能激发出新观念及将这些观念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新方法:改革是我们探索的出路。

     激情对人的影响

  1、富有激情的人都是乐观主义者,他们对自己、对人类、对未来总是满怀信心。不论他今天多么弱小,多么像个丑小鸭,他都坚信他明天会强大,会变成白天鹅。不论他处于多么恶劣阴郁的环境中,他都是坚信明天会是朗朗晴空、艳艳朝阳;不论他受到人们怎样的误解和伤害,他都会坚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过坏人;不论这世界多么让他失望,他都会相信只要人人努力,这世界最终会美丽无比;不论现实多么让他不满,他都会坚信未来必是霞彩满天、阳光普照。他能从一个刚出土的小绿芽中看见参天大树,能在一片树叶上发现生命的证明;他能在黑云压城之时看到光明必胜,能在雪山草地之中寓言新时代的到来。很多时候,决定人们命运的并非现实世界,而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把挫折看作是灭顶之灾还是看作人生转机,这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2、富有激情的人总是最有上进心的。上进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努力追求道德自我完善是一种,力求用工作成果实证自身是另一种;工作中精益求精是一种,学习时力争上游是另一种。这一类上进心是社会得以发展的主动力,是使人类得以进步的主动力。

  3、富有激情的人总是特别执着与专注,他一旦选中目标——不论是人还是物——都会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去追求。为了缩短与目标的距离,他会不断的自我调适,自我充实,自我提高。于是,执着追求目标的过程,同时便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执着专注的人不论面临高山险阻还是江水滔滔,不论锦衣玉食还是养尊处优,都不会中道而止,而是完全地投入,执着重来都是创造奇迹的首要条件。富有激情的执着与专注对他们个性来说,是出自内心的一种天性,是激情的副产品。但是执着与专注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利于社会各个体),则取决于其执着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符合他的内外在条件,那么总有一天,这执着与专注会结出累累硕果;如果这目标不符合他的主客观条件,则这执着会走向反面,结出有害社会也妨碍个体的苦果、涩果以至于恶果。

  4、富有激情者的另一个人格特征是:自强不息。不论环境怎样限制,自强不息的人都会努力寻找自身的发展。他们从不把时间用在抱怨命运的不济,不会把光阴耗费在感叹老天的不公。他们会在风沙弥漫的田野中思考,他们会在寒冷破败的茅舍中读书。很少有社会悲剧能够真正打垮自强不息的人,他们坚信:一个人只要自己永不放弃,那么他就必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世上哪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在他们生命中留下无法磨灭的伤痕。很崇拜保尔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小时候总以为是伤残成全了他,以至于竟然极其坚决地向周围的人宣布:“我要是瘫痪了,我就写书!”好像瘫痪是写书的必要条件。长大了才知道,成全他的不是伤残,而是那自强不息的激情,只要自强不息,一个人总能从眼前踩出一条远行的路。从古到今,自强不息的激情成全了多少梦想与憧憬,多少志向与抱负!

  5、有激情的人总是特别有自信。因为自信,他们勇于担当。失败,那是自己的努力不够;成功,那是自己努力的超常。对别人的成败得失,也作同样的解释,决不因是别人就立刻换另一把尺子。而缺乏自信的人则不然,他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成功归于命运,而把自己的成功和别人的失败归于努力。因为自信,他们活得坦荡。他们不会把别人的成就看作自己的失败,他们不会为别人的先进而不安,他们不会把别人的批评看作非难。他们会对别人的成就由衷钦佩,他们会把别人的先进看作对自己的鞭策,他们会把别人的批评看作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自信,他们活得宽容。他们不会把别人的讽刺看作对自己的冒犯,他们不会因别人的指指点点而恼怒,他们不会为别人的误解而计较。他们会对别人讽刺中的幽默开怀大笑,他们会把别人的指指点点当作对自己的关心,他们会把别人的误解看作一种意外。自信是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有激情的人最不乏的便是勃勃生机。

  6、富有激情的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生有涯而激情的奔腾无涯。只要是激情,就一定有永不休止的表现自己的愿望在。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激情永不满足现状,永远试图超越昨天的自我。所以,富有激情者都有一颗永不安宁的心,他们永远在追求更新、更强、更好,为了实现自我超越的目标,他们不断发掘自己,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而他们自我实现的潜能便在这不断超越自我的目标下,一点点地显露出来,锻炼出来。如果没有自我实现的激情,一个人永不可能发现并提高自身自我实现的潜能。

  如何产生激情

  7、激情对人的影响是极深远的,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呢?

  首先,自身的素质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包括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念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许多人认为性格开朗、外向的人比较富有激情。其实也不全然,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坚毅,他们的激情是由骨子里发出的,持久不衰。性格的内、外向与激情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性格的坚韧程度。除此之外,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很重要。这里,我认为主要是一个人的责任感。一个勇于承担责任,对任何事都尽心负责的人是富有激情的。由于那份责任感,使他对每件事都很热衷,关心事情的发展过程,这正是激情的具体表现。前总理朱镕基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对工作的激情就产生于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高度负责。

  其次,积极向上的环境有利于产生激情。 激情的产生与发展永远是需要环境的。这种环境小到家庭,大到世界。有的环境特别是易于积极激情的生长,如欧洲的文明复兴时期,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那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弥漫着的浪漫主义、人文主义的空气,为激情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最好的社会环境,于是便有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但丁的《神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周围的环境如果是健康的、高效的,就很容易使人产生激情。相反,如果常常被压抑在消极、冷漠的环境中,人就会逐渐丧失激情,更严重的甚至会丧失对生活的一切希望。集体的高效率能促使个体提高自己的节奏,跟上整体的步伐,能让人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同样,一个充满激情的环境也能温暖你那颗失去热情的心。

  再次,激情的产生是因为精神上得到满足,是人高层次的需求得到和将要得到满足产生的一种状态。满足的本质是对比度,道理很简单,当一个人饥饿难忍的时候,馒头吃起来是甜的;当他肚子不饿的时候,一样的馒头给他吃,馒头还是馒头,没什么特别的味道。既然说“满足的本质是对比度”,那么每个人怎样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自己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当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对比自己的收获,只是一味地感到挫败,怎有激情可言?

  最后,要明确奋斗的近远期目标。规划目标能让我们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其中远期目标指明了长远的奋斗方向,是针对全局而言的;近期目标则是将整个过程划分成若干个阶段。近期目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利于激励斗志,激发奋斗的热情。只有在每一个近期目标的带动下,我们才能激情饱满地不断前进,而远期目标能保证激情的不间断和持久恒定。要经常地想想目前和长远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党和军队在近一个世纪革命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反映了在这样的思想工作鼓舞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才激起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如何保持激情

  产生激情容易,但保持却很难,如果不能保持,激情也许和一时冲动就没什么区别了。一个人不断地有目标,不断地努力完成它们,不管成功与否都有收获,然后出现新的目标。激情就是推动这个循环产生又产生于这个循环,且可以通过同样的循环传递给他人的一种能量。如果你想保持激情,那么就不要失去目标,不要停滞不前,不要在失败后怨天尤人。如果你想把激情传递给别人,就帮助他寻找目标,帮助他努力达到目标,帮助他发现克服困难,并且一起享受成功。政治家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要自己有激情,让别人有激情,还要让别人知道你是有激情的。所以一定不要忘了大肆宣传你制定了什么目标,你如何努力的,你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不是说默默奉献不对,而是形式有时就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探讨激情的特性时已经指出,激情具有暂时性。因此,有必要设法保持激情。那么在什么时候激情最容易消失呢?我认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人最容易丧失激情。挫折是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要达到某一目标、完成某一任务而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这种阻碍时产生的一种较持久的消极的紧张状态的情绪反应。受到挫折的人在各方面都是脆弱的,而且很多关键的东西也容易在其感到沮丧的同时悄悄溜走,激情便是其中之一。在受到挫折的时候,最能考验人的激情是一时的冲动,还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热情。同时,激情也能治愈伤痛,让人抛开过去的失败,勇敢地面对未来。尼克松曾经说过:“忘掉过去。分析和理解你失败的原因,但是不要一心想到失去的东西。要想有待做的事。”因此,越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越应该保持信心,坚强勇敢,理智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切不可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另外,就是没有受到打击,激情也难以持续很久的时间。要长时间保持激情,我认为不定期地刺激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刺激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其中培养成就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正面的刺激。成就感就是当人获得某种成功而感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它能让人更加自信,让人觉得自己是很有用的。这种感觉在平常的时候对保持激情是很有作用的,他就像用温火不时地烘手一样,让手不会觉得寒冷,总保持温暖的状态。以胜利来鼓舞士气是将成就感具体表现出来的方式。红军在长征中处境十分危急,但毛泽东还是组织了四渡赤水战役,以胜利来鼓舞全军的士气,争取长征的最后胜利。

  二、责任感:领导者影响力的基石

  领导者是有能力影响和改变环境的一类人,这种能力来自两个渠道,一是领导者的正式地位,主要依靠权威、奖励和惩罚等方式;二是领导者的个人形象,主要依靠人品、学识和阅历等方式。不过,这两个渠道在一点上是相交的,那就是责任感,即对组织的负责和对自己的负责。人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自己相应的责任,譬如,学生有学习的责任,教师有育人的责任,医生有治病救人的责任,老总有带动本企业发展的责任。一个没有或者缺乏责任感的人,是得不到他人认可的,也很难获得社会性发展的。

  (一)什么是责任感

  要谈什么是责任感,就要先谈什么是责任。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责任时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责任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必然性,对于任何人来说责任都是“不可推卸的”。词典上对于责任则有着更为明确的解释:“责任是指做好分内应该做的事或者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应承担的过失。”责任是对他人和群体所负的利益要求。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最起码的人格就是对自己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人总是不停地处在某种具体的角色或职位,该角色或该职位都赋予某些特定的要求;当人处在该角色或职位时,他就应努力满足相应的要求。这些社会角色或职位的要求就是人的责任。责任也是社会的产物,是伴随着社会关系的建立而产生并随着社会成员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变化。责任与社会共生共存,贯穿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责任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精细,对社会控制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责任加上这个感字,词的性质就发生根本的改变,责任感强调的是主观感受,是一种自觉的态度,这和单纯的责任是不同的。责任感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对我们的职责、义务的感知。具体来说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纵观责任感的概念,这里有几个词是非常关键的,即:自觉、份内、做好、心态。责任感也可以说是人们自觉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的心态,即一个人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对他人的许诺和对集体委托的事认真负责、坚持实行的态度。所谓自觉,应该是自愿的,主观认可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取向。而份内是一种观念,就是要让人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每个人都应该去了解自己的分内,并知道承担分内事情的重要意义以及不承担分内义务时所面临的后果,才可以具备基本的责任感。做好是主观性比较强的东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需要按照多数人认可的标准和普遍的道德法则来区分和认定。心态则表明责任感是人的一种个人属性,是人在从事活动中的主观意愿和感受。环境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人产生影响,但是最终的行为取向需要通过人本身的内在因素体现出来。

  责任感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责任不应是被动接受的,而应是主动选择的,选择做一件事时就相应的选择了一个义务,肩负了一份责任。一个人担当社会责任的状况与他的人格素质有着一种内在的、正向的关系。他越是自愿地担当社会责任,其人格素质就越好;他越是积极地担当各种社会责任,其人格素质就越健全。责任感还是一种心理状态。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后产生的情感体验。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从时间上讲,责任感指是否勇于承担对过失或者某个错误事件的责任以及是否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行动及其能否承担后果。从空间上讲,责任感包括一个人对自己和对社会的担当意识。对自己来说,是否清楚自己角色分内的事?是否要求自己有效完成相应的任务?是否对人生目标做出了慎重思考与选择?对社会与他人来说,是否对亲友承担起了关心、帮助的义务,并且有“关注社会”的志向与行动?责任感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是责任心。人们从事的工作不同,能力和作用不同,但无论是统管全局的领导者还是平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系于责任就没有小事。责任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有责任感的人是淡泊名利的。他们的价值观是在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中得到满足,而他们自己却少有索求。因而责任感总是和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助人为乐、谦逊礼让等等优良品德联系在一起。他们表里如一,心境澄明,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无名利一个样。他们从不追名逐利,但对于失误、不足却又不推诿、不塞责。

  (二)责任感的形成

  责任感是个体对责任的自觉意识和体验,是责任主体对责任对象的自觉需要。责任一经行为主体认同,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成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行动。责任如果没有被责任主体意识到,那么它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要求。由此,这里说的“形成”(formation)与教育(education)和训练(training)不同,它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是把教育和训练结合起来思考的。

  责任感在每个人身上都要经过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他律性质的责任感有三个显著特性:一是责任本质上是受外界支配的;二是要求遵守规则的词句;三是评价其行为不是根据激起行为的动机,而是根据行为是否严格地符合现有的规则。而自律性的责任感的特征是自觉能动性,具有自律性责任感的人,能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自觉地选择和决定行为,他从内心里感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培养责任感要从小抓起。儿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在大学,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有着多方面的要求,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其中的首要方面。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淡化的倾向,这使得大学生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任,这与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最起码的人格就是对自己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拥有较强的责任感,就会形成热情长久的动力。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每个人的责任意识,如同婴儿成长为成年人一样,也有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由初始的蒙昧无知,通过适当的教化逐渐明晰,逐渐自觉地承担起责任。责任感有助于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实现自身的潜能的开发。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往往容易向环境屈服,自我实现也就无从谈起了。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能否承担自己的责任。此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利己不损人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能够做到利人又利己,自然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先要做到不防碍他人,进而做到在别人有求于自己的时候能给予帮助,再进一步,做到主动关心别人,最终以助人为人生之乐。只有尊重和理解他人,富有怜悯心和同情心,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有责任感的人给人以安全感和可信赖感,使人愿意与他交往。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会激发别人对他负责,久而久之,自然会建立起深刻而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

  (三)领导者的责任感

  古语有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就不堪大用,领导者的责任感是他能否被使用和重用的基础。大而言之,有责任感的人,突出的优点是他们绝不是个人中心主义者,他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总是先于自己的利益;小而言之,在各种生活和各种角色上,他们都能忍辱负重中,他们孝敬父母,呵护家人,毫无怨言地挑起最重的担子。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对袖手旁观和负重前行,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领导者要学会对人负责。组织是分层次的,层次是有高低的。在现实职业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关系有三种,并产生三种责任感。一是上级关系——对自己的上级负责;二是下级关系——对自己所管辖的下属负责;三是平侧关系——对与自己没有隶属关系的组织内或组织外的人负责。对人的负责首先是对行政序列上的人负责,即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性。多大的领导上面还是有领导,当然出了顶级领导之外,因此,尊重职务权威是从政者的常识。你可以一段时间对顶头上司不满,但你不可以总是对顶头上司不满,那你不是对人的挑战,而是对体制的挑战;你可以一段时间说你的顶头上司的坏话,但你不可以总是说顶头上司的坏话,那不是他有毛病,而是你有毛病。领导者还要学会对下属负责。要对下属的前途负责,以满足下属追求成就的动机;要对下属的情感负责,以满足下属与人交往的动机;要对下属的工作负责,以满足下属尝试事务的动机。把这些做到了,你就会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领导者与其他人关系的二十个字:“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至于领导者与自己隶属关系之外的负责,最重要的还是对人民大众的负责,这个话题在多个地方都说过,这里就不赘述,但无外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领导者要学会对事负责。首先要对大事负责,要学会爱人民之所爱,忧国家之所忧,且先天下之所忧,后天下之所乐。领导者要有历史责任感,凡属与国家、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息息相关的任务、要求,都可以说是一种历史责任。历史责任感并不是抽象的,人们的历史责任,不可能离开职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领导者应当常想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统一起来,切不可忘记自己对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会从事危害社会、民族、集体利益的事。一个人对国家、人民和未来的历史责任,就应当通过自觉地、模范地履行职业责任和其他社会责任来体现,因此,要对小事负责。小事就是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从来是领导者辩证法最要害的法则,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领导者要学会对规范负责。领导者是制定规范的人,也是最容易违反规范的人。君不见,多少领导者让别人做的事情,自己不去做,或者做不好。没有规范的组织,是一个无序和低效的组织;同样没有规范的领导者,是一个没有品位和公众形象的人。领导者要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领导者还要认识到,通过规范能够促进组织的生存,能够鼓励群体成员表达中心价值观,澄清群体身份的标志,以强化和维持群体的存在。通过规范能够增加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减少群体成员中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领导者的责任感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慎独”。正如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领导者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更要学会对规范的负责。这是因为,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如果他们不对规范负责,就可能带来社会负面影响,就会使人们降低对规范的认同度和遵循度。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把这个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三、判断力:把握趋势和重点的思维机能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毛泽东

 

  (一)判断力的定义

    “判断”一词,古而有之。“判”字为“刀分之为半”的意思,这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如何分,则需要有观察认知的能力,这是字面下的理解。“断”字为以丝相连,又以“斤”(刀斧)切之,这是字面上的理解;而要切齐乱丝,又需要相当的辨识能力,这是字面下的理解。判断是连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只有透过判断,我们才能与他人积极互动,对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是非善恶做出准确的割舍。

  判断力是一种智慧,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或者说判断力就是做选择的能力。判断力是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下来思维的机能,是为了能够把握趋势和把握重点的思维机能,通俗点说,判断力就是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把握事物主要矛盾的能力。就领导者而言,判断力是一种不带情绪的、冷静的面对现实和洞察现实的能力。在真正的政治家身上,体现着将炽烈的激情与冷静的判断力协调地结合在一起的特征。

  在判断力这个问题上,领导者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但大体有如下几点:一是正确性,它的评价、分析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结果,还包括判断的依据、判断的思想、判断的侧重点以及判断的过程与判断的分析方法等。二是有效性,即指判断是否产生了作用或产生作用的大小,一个好的判断或拥有好的判断力的人不仅要求的是判断的正确性,而且要求判断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三是及时性,即指判断在时间上体现的能力。判断大部分是对未来进行的预测,而这种预测就必须在时间上有所把握,及时与否本身也就决定了判断的有效性。

  (二)判断力对领导者至关重要

  判断力是领导者人格魅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有激情者可做好一般的人,有责任感者可做好从业者,有判断力者才能够做好领导者。因此,不是什么人都具有判断力的。领导者要保持敏锐的判断力,这样才可以看清格局,把握方略,调整活动。

   1、把握趋势的能力

  领导者与管理者是有区别的。可以这样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领导者是做正确的事情的人,而管理者是将事情做正确的人。领导者关注的是方向、前景、目标、意图、目的和效果这类正确的事情,而管理者则致力于效率、方式和短期的效应。因此,领导者必须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善于及时地发现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要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我们这样一个利益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人们的期望值发生较大变化的时代,更要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善于把事情解决在萌芽之中,千里之地毁于蚁穴。总之,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主流,防止表面性和片面性。如此,才能审时度势,驾驭全局,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要“坚持用宽阔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这是党中央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要求。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我们每一个领导者都要用心体会中央的要求,这是因为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追求全面复兴的时代。我们要看到,一方面,作为一个在政治上、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大国,我们的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和繁荣的世界,这既是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句话,在一个相互竞争和相互依存,我们彼此都不能忽视对方的存在。

  抓趋势,就是抓基本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固有的内在联系,只要有事物的地方,都有其运行的规律。毛主席认为,规律是在事物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事物反复出现才称为规律,才能被人认识。规律中有些带着全局性、长远性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是领导者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一个准绳。领导者可以认识基本规律、把握基本规律,但不能改变基本规律、超越基本规律,换言之,基本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对于基本规律的掌握是很难的,往往是在吃了亏后才琢磨明白的。所以,高明的领导者往往是善于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至胜利。那种自认为是先知先觉的人,那种通常是马后炮的人,都不足为训。1962年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说:“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这个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

   2、把握重点的能力

  李瑞环曾经说过:“没有重点就没有章法。”此言甚是。重点一般是制约全局、影响发展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抓重点就是要抓主要矛盾,抓那种“起着主要的、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抓重点就是要抓中心工作,找到主攻目标,在弹钢琴时找到“主旋律”。抓重点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重点还要抓那些现在看来不是重点,但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重点的事情。要做到明察秋毫,从微弱的信息变化中判断未来,以达到“一叶落知天下秋”。

  抓重点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从领导学上讲“心中有数”,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数量分析,掌握事物的数量关系,提高思维的精确性。就领导者而言,出台一项政策,有多少人支持,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大的受益面,有多大的盲区,应该从一开始就明了。毛主席曾告诫我们党的各级领导者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虽然领导者要心中有数,但不是数量大的东西都是重。何为重,石头虽小,可以砸缸,对泥土做的缸而言,石头就是重。可见,重与不重是相对的,过犹不及。还是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的一句话好: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3、判断力的培养

  判断力是人类极重要的一种心灵能力,领导者的判断力主要是在政治判断上。政治判断是主观意见的交换、沟通、说服,而不像科学真理那样强迫人非接受不可。领导者要保持敏锐的判断力,这样才可以看清政治格局,把握政策方略,调整自己的政治活动。政治判断对政治家来说即为审时度势,对整体格局的把握尤为重要。政治判断按照反省判断的方式来运作。

  ——要胸襟开阔。领导者要学会海纳百川。虽然,反省判断不需要先验性的普遍规则,但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坚持自己独特的品味与意见,视之为唯一有效的判准。只有当我们扩大思考范围,将其它人的想法也纳入考量,所谓的“批判”才有可能。一个公平的批判必须尽量设身处地,从众多他者的立场来了解争议中的问题,如此尽管我们最后并未接受他人之见,却能使自己的判断更近乎公正。判断所诉求于众人的正是一种共同体意识。唯有透过此诉求,判断才获得其特有之效度。“追求”、“博取”所蕴含的说服层面,足以使判断成为“人类心灵活动中最具政治性的活动”。缺乏判断能力以分辨特定行为的是非善恶,人们将失去行动的准绳,变得凡事无所不可。而良好的政治行动必须出自良好的政治判断。

  ——要开拓思维。领导者要善用其“想象力”。想象力能够“使不在眼前的东西浮现于眼前,使客观知觉的对象转变成内在知觉所体验的对象”。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么即使我们外表上是独自在进行批判思考,实质上却能神游于众人共处的空间。我们考虑的观点越多,判断的普遍性就越大,同时我们从一个特殊现象所要抽绎出来的规则也越有效力。开拓思维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善于做比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总之,判断力要求一个人善用其“想象力”。想象力能够“使不在眼前的东西浮现于眼前,使客观知觉的对象转变成内在知觉所体验的对象。”

  ——要勤于学习。判断力是一个学习的函数,判断力还是一个年龄的函数。领导者要向书本学习,向经验学习。所谓阅百科之书,历天下千景,只有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积累一定的经验,并将这些理论、经验相结合运用于事实问题,才能又快又准地作出理性的判断,顺利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缺少足够的学识,就会导致“短视”、“短气”、“短寿”。短视者是为政治上的盲人,短气者是政治上的废人,短寿者是政治上的死人。为此,我们必须把努力学习、增长学识培养成一种习惯、当作一种追求、视为一种境界常抓不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判断力的养成,还要懂得世故人情。影响判断力的客观因素在于信息是否完全、时间是否充足,往往要等待一定的时机,那些前因后果才会暂露头角,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的面目。也只有这个时候,与作出判断即下定论作决策相关的信息才算比较完全。

  4、一个现实的经典案例

  判断力是一个领导应该具有的基本的能力。作为一个领导,应该具有战略的眼光,做正确的事情,把握事情的发展方向,更多的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到运筹帷幄。是否具有敏捷的判断力,并能够保持和提高判断力,将对是否做正确的事情起根本性的作用。以深刻而敏锐的判断力去掌握时机,才是领导者的本质。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就反映了我们党“顶层设计小组”的判断力,即他们把握趋势和把握重点的能力。从领导科学与艺术的角度,我读十七大政治报告最喜欢的是“第二章、第三章”,我是读起来爱不释手。

  思路关系成败,心态决定状态。在十七大之前,总是有各种人希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表态,借以影响国家发展的大的走向。对此,帮忙者有之,添乱者亦有之。其中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最大的问题,这几十年是搞对了,还是搞错了;是“糟”的很,还是“好”的很。对这些关系到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开拓奋进的大问题,十七大政治报告给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政治报告还斩钉截铁地说:“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当然,我们也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问题是明摆在那里的。要真正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还是要有点办法才行。新的时期要有新的工作重点,对此,党中央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的实践的思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中央始终认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最后,让我们再次重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的经典段子: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

关于方略魅力

  从现代领导科学的最新主张来看,领导魅力就是影响与激励下属的能力,通过影响与激励,使下属自动地成为领导者的追随者,使领导者成为下属被追随的对象。因此要是下属成为领导者的追随者,一方面取决于领导品质的高下,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领导者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影响下属。当然,领导魅力的持久培植,后者必须服务前者。我认为,领导方略魅力培植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确立一个目标。要成为一个有魅力且被下属追随的领导,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首先要确立领导的方向和目标,没有目标和方向,就不会有成功。属下也会跟着碌碌无为。领导者的远见和卓识及坚定明确的目标,就是一切魅力之所在。因为人们都相信,跟着一位有远见和明确目标的人,即使创业的路途是坎坷的,但最终个人和组织都会走向辉煌,明天一定会更好。(要求领导:目标要明确,见解要超前)怎样确立?1、读懂从事工作的历史;2、明确上级精神和要求;3、了解群众呼声和诉求;4、倾听自己的思考和心声。怎样对待?1、尽快做起来。预言未来的最可靠方法就是创造未来。所以确定了目标就应该尽快着手做起来。2、抓住当前。为了未来,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如果眼光老是停留在过去,停留在那些本该如何如何的事情上,或者,心思总在将来,担心实现目标可能的问题和困难,那就可能丧失机遇和迷失方向。3、力量用到刀刃上。谚语:“不要对牛弹琴——那样既惹恼了牛,也浪费了时间”。4、寻求积极的反馈。  

  二、树立两个形象。(一)积极的自身形象。特别是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是最持久的印象,而且机会只有一次。国外叫“静默语”,是指通过这种方式,你无论在身体方面、情感方面还是在智力方面都表露了很多,周围的人根据这些静默的信号,在脑海中形成对你的初始印象。怎么树立?1、认真着装。包括衣服穿着、化妆、脸面干净等;2、改变习惯。如:抓头摸鼻子,下意识地扯衣服,边说话边撕纸、在身上乱写乱画,修指甲、剔牙齿等,易分散人的注意力,造成“魅力磨损”。3、要有自信。态度是互相传染的。罗伯特-舒克在《赢家形象》中说,一个好的自我形象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它却能够极大地推进成功的进程。4、身体健康。(二)高效的时空形象。领导者的魅力都是在一定的情势下培植的,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营造的。因此利用时空造优势,也是领导魅力培植的技巧之一。如何营造?在时间上,1、筹划详细时间表。有利于合理利用时间,防止忙乱和乱忙。2、改掉拖拉习气。制定工作时限;砍掉枝节,特别注意因事情停止或重新翻工而浪费掉的时间和精力,学会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某一件事情。3、学会说不。善于控制谈话时间;努力控制会议时间。4、变更事项要及时通知。(朋友每周来电话,后停。猜测:得罪对方、丢失号码、有新朋友)凡是有所变更,要及时告知对方,这表明你对对方的在意。而从别人的角度来说,避免对你做出错误的推想,一种更加富有成效的关系因此建立。在空间上,1、善用办公空间。请人谈话要关门,个人省却干扰,对方受到尊重;谈话要集中精力;上下级谈话可坐在办公桌,其它情况尽量不要有东西隔着。办公桌面要整洁。2、避免居高临下。不管说多长时间的话,都要留意说话双方的个子高低。若对方坐下说话,你也应搬椅子坐下,用眼睛平视对方。3、重视开会时的形象。要按时参加会议;参加电视会议也要谨言慎行。

     三、善用四项策略。(一)说服——让别人信服你为什么这样做。1、尼克松认为,作为领导首先要自信,相信自己。一个领导者是否相信自己,就看他在做决策时是什么样的心态。领导在决定该做什么时,有可能经历思考的痛苦过程。但是一旦作出决定后就不能花很多时间为考虑此决定是否正确而忐忑不安,而应坚决的去执行。2、作为领导有权力随时指使职工。但要记住,解决问题时要用说服、开导的方式。用什么  样的方法去说服开导别人,切记要抓住一点讲明,就是必须做的理由。3、要带着威信去说。国外流行演讲。演讲有两个功效:其一,将领导的思想、意图、决策目标传达给下属;其二使下属情绪激昂,达到情感共鸣,取得对目标、思想的共识。4、几个技巧。(1)关注别人。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的女士,第一天参加了威廉-格莱斯顿的晚宴,第二天又参加了本雅明-迪斯雷利的晚宴。在19世纪末,二人都是大政治家。“第一天我与格莱斯顿先生坐在一起,离开是我想,他可真是全英国最为聪明的人,”女士说,“但第二天我与-迪斯雷利先生坐在一起,我却一下子觉得自己是全英国最最聪明的女人了。”这个故事说明,迪斯雷利善于关注别人,别人乐意,自己也高兴。(2)及时夸奖。人们不缺乏批评,缺乏诚心夸奖别人。(3)记住他人的名字。世界上听来最甜的声音,莫过于自己的姓名。能够叫出别人的名字,这是建立关系和说服他人的重要一步。(4)扶持他人。要倾听每个人的想法;要提倡自由开发实验;要是在别人的脖子上系根绳子,那你只能得到听话的绵羊。要给别人留有余地才行。(5)激发积极情绪。如:拍肩膀夸奖,发奖仪式,公开表彰。说服时表现形式也要多样,如图表、故事。(6)考虑受众。如某人给杂志社寄录音带作辅助教材,但编辑用眼阅读没有采用,后送文字材料很快采用。(二)商讨-——彼此交换意见。作为有魅力的领导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简单地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而应该与下属以平等沟通的方式来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商讨之所以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于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商讨来达成一定的协调,是双方都能接受对方所指出的条件和要求,使下属不会感到领导在强迫自己、难为自己,双方互有利益或让步,最终促使事情圆满解决。二战时,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手下集聚了许多极具个性的高级军官,如英国的先遣部队总指挥蒙哥马利元帅,法国的陆军作战队队长蒙特莱将军,战绩都不寻常。艾森豪威尔虽然拥有指挥全军的巨大权力,但将领来自不同国家,因此必须小心翼翼,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意见分歧或冲突。另一方面,将军虽然德高望重,他自己并没有亲自上战场作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还是美国负责训练候补士兵的下级军训官。为此,他与英国高级军官商讨,让英国籍军官担任高级职务,从而保证了目标实现。    (三)参与——使目标成为大家的共同目标。参与意识,是决定一个领导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正面看,完成一项工作,若让下属参与进来,下属就会产生一种主人翁意识,工作中就能倾其所能,尽其全力。反过来,假如自己是下属,当领导提出一个目标没有得到自己的认同和引起参与意识,肯定不会以主人翁的心理状态去从事工作,因为自己觉得,好象与自己无关,是不值得去努力奋斗的。因此很难激起对领导追随的愿望而远离其人。(四)指挥——不可滥发命令。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名叫安德鲁的小军官曾经风光了三十多载。当他退休之后,有一次他匆匆忙忙从家里走出来,坐上了停在院子里的福特轿车,然后随口命令道:“快给我开车。”谁知汽车纹丝不动,这是他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已经退休了,再也不会有专门司机来给他开车了。可见,作为领导,如果习惯随意滥下命令,将会失去下属的支持和拥护。而且也得不到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