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的英文句子:“半半哲学”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7:11
“半半哲学”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7日15:13 云南日报
 
  编者按最近,云南省委副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同志撰写的一组系列杂文陆续在上海《新民晚报》和中国作协主办的《作家文摘报》上发表。这组杂文针对现实,思想新颖,文笔流畅,引经据典。本刊上期刊出了一篇,本期再选登一篇。  最近,我看了《逍遥的境界》一书中王兆胜写的“半半哲学”篇章,有感而发。清人李模曾作了一首《半半歌》,词中有这样几句话:“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
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还有“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作者妙笔生花,句句含有中庸哲学。  人从娘胎降生到世上,攥着拳头,身无分文。最终撒手而去,谁也无法带走一枚银针。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自身的古老命题。据说有一回,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给人下了个定义,说人就是没有羽毛的两条腿动物。于是,他的反对者们便提着一只拔光毛的公鸡到柏拉图那里,指着公鸡对柏拉图说,这就是先生所指的人,柏拉图一时无言以对。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政治的动物,追求善和至善是人生的目标。同时期的中国思想家对此问题,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如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仁义礼智四德,即有理性和道德。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人性当中天然地有“四端”,也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否则就不是人了。荀子虽然认为“人之性恶”,但是“人能群”(《荀子·王制》),并且可以“化性起伪”(《荀子·礼论》),“积善成德”(《荀子·劝学》)。意思是说,人之所以高贵于草木禽兽,是因为人能够以法律和道德组织社会,并且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转化人的恶劣天性,成为符合礼仪规范的人,甚至成为圣人。  人生是短暂的,像一把火,转瞬即逝。无论活得长短,都难免一死。活得长的也不过百年,而在这百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剩下的50年中,除去幼年未识事物,不懂享乐,80岁后,进入衰老暮年,这50年就只剩一半了。因此,每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都要扪心自问,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人活着是舜尧,死了只是一堆肉;人活着是桀纣,死了也同样是一堆骨头。当然,人生是快乐的,因为享受生命;人生同样是痛苦的,因为追求名利。如何平衡享受生命与追求名利的关系?“半半哲学”就是这种大智慧。  “半半哲学”,就是“允执其中”,既不甘于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也不追求高不可及的东西。追名逐利,须要有度。人一定要有追求的目标,但要靠奋斗,不走邪道。贵与贱,成与败,上与下,快与慢都有一种界限,是一种和谐,矛盾的双方具有双向的互动关系。把握好度,矛盾的双方可以平和。老子说,天道,总是让有余的人受损而补偿那些不足者。老子说的不是绿林好汉、杀富济贫,而是一种辩证法则。在老子看来,空与满、柔与刚、贱与贵、贫与富都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满而溢、刚而折、骄而败、富而咎,这是天道。所以他告诫人们不可贪婪不知满足,而应该慎之又慎。孔子信奉的是“中庸之道”,他多从社会、道德、人伦的角度阐述“中庸”,如讲“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尧曰》)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八佾》)等等。把“半半哲学”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艺术、一种价值观念,以其外表的愚拙朴素而阐明、显露着内在的大智慧。  人走留名,雁飞留影。财富和物质是不能带走的,名声和名誉却可千古。有的人死了,无数人为之失声痛哭,在他献身的事业中,在他相识的人心上,出现难以填补的巨大空茫和哀伤。而有的人死去,只感觉这个地球上少了一堆肉或一堆脂肪,哪怕你把送葬搞得隆重,也不过是一种作秀,甚至给你披麻戴孝的人也弹冠相庆,你终于走了。包公是流芳百世,走了多少年,人们还在怀念他,称颂他,把他当神来供奉。黄公却遗臭万年,死了多少年,人们也没有忘记咒骂他,成为腐败分子的代词。百姓心中有杆秤,公平无比,风雨不蚀,雷电难摧。  因此,“半半哲学”告诉我们,人作为感情动物,要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首先要确定好志向。所谓志向,就是活着追求什么,实现什么样的生命价值。人无志,非人也。要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志向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他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他人心情愉快,自己愉快,年年愉快,月月愉快,天天愉快,时时愉快。孔子曾问站在他身边的学生的志向,子路说,“我的志向是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回答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老师孔子的志向,孔子回答说,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是说,愿使天下的老人们有所归,有所养,过着安全舒适的生活;愿使人们相互信任,相互忠诚;愿使青少年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这种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的生命价值,闪耀着人生哲理思想的耀眼火花,召唤着一种精神,一种实现人生价值必备的奉献精神。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个人修养的不同,社会上始终存在好人与坏人、善人与恶人、君子与小人、智者与愚者。人总有贪图享受和自私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曾在历史长河中,一幕幕人为财死的悲剧才重复上演。一个人显贵了,尽管不同时希求富有,而富有可能随之到来;富有了,并不同时希求豪华,而豪华也许随之到来;豪华了,并不同时希求骄奢,而骄奢自然到来;我一旦骄奢了,并不希求死亡,而死亡必然到来。由此,可能身败名裂。要在缤纷的色彩中不眼花缭乱,在美妙的音乐中能辨别美丑,在丰盛的食物前舌能知味,在纵情享乐时依然有度,摒弃任何物欲的诱惑,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唯一的途径是进行恬淡无欲的修养,实现精神世界的无待、无累、无患。修养的本质是善待人我,修养的方式是约束自己。  对利益的追求是多数人的行为,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但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那些追求金钱时不择手段、贿赂官员、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违法乱纪、克扣工钱、为富不仁的人,对于金钱到手又奢侈无度、大吃大喝、狂嫖乱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自己有了钱,可以用钱做到一切,用钱促成一切,用钱摆平一切,有钱就是老大,金钱就是万能。这种人,这种行为,一时小人得志,模糊人眼,唬乱社会,但终究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也会成为人人咒骂的对象。另外,有些富人,爱财如命,追名逐利,自我感觉高人一等。其实,社会上的一切人,无论多么有钱,或多么贫困,在人格和法律权利上,是完全平等的,同样是公平的,疾病是平等的,死亡是平等的,没有后门的。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富人也不例外。富人如果能以“半半哲学”处世,想着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员,他们财富聚敛能力弱,他们就业竞争能力差,他们生活困难,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是社会中的困难群体,他们最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而我有钱,有能力,可以伸出温暖的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于是,捐出钱来建敬老院,办希望小学,设慈善基金,还捐出钱来,为发展公益事业修路架桥、办工厂、盖医院。这样做,有钱人、新富阶层不但会获得社会的承认,而且会获得社会的尊重,升华人生的价值。古今中外,社会总是褒扬道德高尚的人,贬抑道德低下的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当然,“中庸”不是折中、调和、模棱两可、圆滑平庸的庸俗处世哲学;不是中庸待人而八面玲珑,中庸处世而按部就班。我们在生活中,要么左了,要么右了,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孔子说的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人处世,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分与不及都是偏离目标,不能中的。为人做事,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这好比射箭,不高不低,不左不右,恰在中心。射着个正10环。“半半哲学”就是知足知止,珍爱自己,追求高尚,享受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其短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要有舒畅的心情,不能有贪得无厌的心态,只有知足者常乐;要有平衡的心理,不能有嫉贤妒能的恶习,只有爱人者常乐。  知足者常乐,是因为山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是因为贪欲的恶性发展,有可能使人丧失理智,不能自已。为贪欲所驱使,明知是泥潭陷阱也会勇往直前,明知是万丈深渊也会奋不顾身。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个被欲望控制的人,可能吃大山不饱,喝江河不够,抱地球还嫌小。老是对物欲钱财、名誉地位有一种贪婪心,则很可能利令智昏,要么做出害人害己之事,要么做出愚蠢可笑之事,沉沦于声色犬马,迷失人生的方向。一些身居高位者之所以走上经济犯罪的道路,也是贪欲促使一时之不制,而流祸于滔天。假如以自己的社会经验、道德修养,以理智、理性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超脱世俗的纷扰,消融哀乐之情,才能伴生出广漠宽容的心境,带来行为的超越无畏。若自觉自愿地摆脱物欲的束缚,内心则能宁静、自守。怡然自得,则不但不会因为物欲得不到满足,情感受到挫折而产生苦闷、消沉,反而总能有一种幸福感。当然,幸福的人生自然要有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基础和保障,一个饥寒交迫的人,不能说是幸福的。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正当的、合理的要求。“知足知止”,不能理解为否定物质利益的要求,饥饿贫穷的状态,而是对物质利益不能贪得无厌,以致成为财富和金钱的奴隶。  爱人者常乐。一个人品性的厚与薄,人格的优与劣,人性的善与恶,是从他平常对人的态度中看出来的。古人说,不看人待己,只看人待人。人性是善良的,待人也应该是诚恳的。自己需要快乐地活着,别人同样需要舒畅地活着。共同快乐是全人类的追求。生活的法则是,你敬他一寸,他敬你一尺;你宽容他一事,他宽容你一生。人人需要尊重,但必须个人尊重人人。爱人、尊人,应该是道德价值的核心,也是人生价值的核心。一个从事利他之事的人,即使吃糠咽菜,趴冰卧雪,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会有无穷的快乐和乐趣。一个唯利是图的人,终日尔虞我诈,即便是升官发财,也好似浮云一片,有何快乐可言?  人之初,性本善。而人之向善,若水之下流。只要我们以“半半哲学”的大智慧处世,知足知止,一心向善,时时想着别人,处处关心别人,则快乐无穷,生命不息。 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