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云的情夫:百岁老人车桂花的养生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06:00

百岁老人车桂花的养生之道

  

 

 

车老太出生于1897年8月,她身体健康,头脑清晰,多年未吃药,从未住院,穿得干干净净,说话清清楚楚,真不像个百岁老人。她为什么这样健康长寿?她和家人介绍说主要是有"四爱"。

一、爱笑不爱哭

她一生乐观坚强,遇事想得开,笑对人生。61岁时,她老伴去世了,全家人哭成一团,她对儿孙们说:"哭也哭不活,哭坏了自己遭罪,咱们都不哭,好好过。"她儿子参军后,20多年第一次回家时,儿子握着母亲的手哭着说不出话来,她说:"不要哭,你在外打仗光荣,活着回来我就高兴。"儿子返回时,舍不得母亲,还是哭着走,老人仍是笑着送,并风趣地说:"这次回来带的电风扇,下次回来要带上大彩电。"逗得大家都笑了。如今,她常说:"过去受穷不愁不哭,现在过上天堂生活,我乐得天天笑。"由此可见,心宽乐观,才能长寿。

二、爱动不爱闲

她18岁结婚后,婆婆管得很严,生孩子13天就要下地干活,山地活家务活都得干。年老了还是爱动不爱闲,常干家务活,剥花生、择菜、捆药材,还能上凉台上打麦子。儿媳劝她多休息,她说:"闲着身上难受,干点活就轻松。"在访问她时,54岁的孙子媳妇逗她说:"老奶奶,我家有些花生,请你帮助剥剥。"她马上笑着说:"那好,我一个不吃,给你剥完。"

三、爱吃不多吃

她五谷杂粮家常便饭什么都爱吃,但从不多吃,能管住自己的嘴。现在每天吃一个鸡蛋,每餐吃一小碗青菜,吃二两面食,爱吃地瓜,爱吃猪肉,但只吃八九分饱,常吃新鲜水果。

四、爱和不爱吵

老人一生以和为贵,对儿孙从不发脾气,与邻居从不争吵。她生了四男三女,现健在的还有三个儿子,共有五代八十多日人。77岁的大儿媳从嫁到她家,60年从未红过脸,婆媳和,全家乐,他们是莱阳市的十佳文明家庭。每逢老人过生日,全家人必祝寿,晚辈过生日就请老人去同乐,这样家和人和,必然福多寿高。

 

百岁老人端木梦锡的养生之道

 

著名花鸟画家"梅花老人"端木梦锡,以他年届百岁之时,仍能作画,举办画展。融"院体画"和"文人画"于一炉,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全在于他有上下求索,匠心独运,刻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和甘当人梯的精神。他高风亮节,享受健康丰富的人生。他认为:"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我培养的学生继续作画,我的艺术生命会无限延长。"他说:"人生价值,不是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在于无私奉献。钱多不等于命大,为国家为人民做点贡献,才是最大的幸福。"

 

百岁老人陈春清的养生之道

 

陈春清老人102岁高龄,鹤发童颜,消瘦灵敏,精神矍铄。

陈春清老人的思维很清晰,过去多少年的事都记得特别清楚。他原籍丰南县饯营赞公庄,自幼家境贫寒,十几岁走出家门谋生,曾在马家沟矿打过工,在山东枣庄煤矿下过煤窑,1926年,他来到开滦机厂,当了一名铆工,一干就是28年。1954年,陈春清退休,他本想这回该享清福了。可谁知越呆着越吃不进饭,胃口全无,于是他买来体育书籍,自学练太极拳,渐渐地吃饭也香甜多了。从此30年练拳不间断,还带出了二三十个弟子。

当问及老人晚年生活习惯时,陈春清老人认真地说:"我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对酸的辣的都不感兴趣,但罐头、糕点、水果常年不断。"说到这里,老人呷了一口糖水道:"我特爱吃肉,尤其喜欢吃肥肉,三年困难时期肉不好买,托人从南方捎来腊肉也得吃。""可不,前天买了一斤大肠,他自己一顿就吃了一半多。"三儿媳从旁插话说。

陈春清的晚年很幸福,他有一个美满的家,90多岁的老伴身体健康,他们夫妇生育了5男2女,如今已是五世同堂,老人百岁大寿时,家里一百多口前来祝寿,好不热闹。老两口尽情地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他的三儿子说:"我父亲生活特别有规律,每天开大收音机听新闻,晚上还戴着花镜看电视。近两年因岁数大不出屋了,但在室内也每天活动三次以上,早上6点起床先晃腰,再击拳、踢腿,活动半个小时。"陈春清解释说:"不活动活动就觉得腿不听使唤。"

 

百岁老人李本林的养生之道

 

皖西有一条自南向北注入淮河的支流,名叫淠河。淠河之滨有一渡口,叫尚台渡。在这里驾船摆渡的艄公竟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名叫李本林。从外表看去,老人约莫70多岁,而实际年龄却要大得多。她自称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属兔,经推算,她出生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农历2月12日,已经年满109岁。她从25岁开始驾船摆渡,已度过整整84年,人称"老摆渡"。老太太身体硬朗,肤无老年斑,额头无皱纹,牙齿完整,手臂粗壮,两足肥大,要穿39码的鞋子。一位年逾百岁的老妪,身体何以如此健壮。老人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如下几点,值得人们注意:

一是经历坎坷,不幸的遭遇锻炼了她的坚毅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李本林出身贫苦,3岁丧母,由父亲抚养成人。当时一般女孩五六岁就要缠足,由于她父亲不懂得这些,便给她留下了一双大足。老人中年丧夫,孤身一人,没有子女。曾精心领养一个儿子,几年之后又被生身父母领走;后来又悉心抚育养女,而今养女也早已出嫁。她独居在河东沙丘上的土房里。养女出嫁时曾担忧她今后怎么生活,"不要紧,我有那条船做伴呢!"老人这样回答。此后,老人的衣食住行样样都亲自动手,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困难,她从不叫苦,总是默默想方设法自己克服。记得孔子曾经称赞自己的得意门生颜回,说他"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李本林老太太也正是这样。尽管她居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衣食简朴,年高而身边无人照顾,却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悲观和失望,始终愉快乐观地生活着。

二是毕生热爱劳动,把驾船摆渡当作自己人生的第一需要。

李本林在这个100多米宽的河面上摆渡84年,终日撑篙划桨,风雨无阻,巨浪不惧,其劳动强度之大,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一般劳动者。磨练得她两脚稳如铁柱,两臂粗壮有力,并使胸部及腰背均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收船回家之后,还得做饭、养猪、喂鸭、种菜,总是忙个不停。"生命在于运动",她虽已年逾百岁,却始终不肯过清闲日子。据尚台村党支部书记介绍,1998年村里曾安排李本林养老,一向不生病的她,却因此而郁郁寡欢地病了一个多月。直到让她恢复摆渡,脸上才有了笑容,疾病也不治自愈。镇里一度要她进敬老院,她婉言谢绝,她说自己不劳动吃饭就不香。养女想尽尽孝心,曾接她去享清福,仅仅过了几天,她就急不可耐地返回了破旧的老土房。

三是生活俭朴,饮食节简。

老太太住的是两间陈旧的土坯茅草房,没有像样的家具,没有电灯,没有电视;就连床铺被盖也是用了几十年的,而且已经破损不堪,她总是修修补补地继续使用。她饮食随和,凡五谷杂粮,蔬菜野菜,样样都吃。她每餐要吃三碗饭一碗菜(主要是蔬菜),餐餐吃得津津有味。她喜欢吃肉,而且肉不要煮得太烂,要经得起咬嚼的才合意,但她吃肉的机会并不很多。老人喜欢喝凉水(即河中的流水,这是老人长期形成的独特饮水习惯,一般人不可效法),从来不喝开水或茶水。粗淡的饮食锻炼了她的胃肠,她的消化吸收功能特别好,从来不患肠胃病。城里人通常患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等富贵病,老太太则是无缘。

四是不迷信补养药,拒绝服食补药或其他营养滋补品。养女为了孝敬老人,曾经从城里采购一些补药或营养品送给她吃。老人非但拒绝服食,而且还批评养女说那是白白地浪费钱财。老人说:"我吃饱饭就行了,吃这些洋玩意儿作啥子?身体不是补出来的。"

重视养生保健者,可以从李本林老太太的健康与长寿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百岁老人姜萧氏的养生之道

 

姜萧氏1897年农历11月25日生,家住湖南省宁乡县黄材乡月山村。她家建在山脚下,独家小院,周围绿树成荫,清泉常流,环境宜人。

她18岁出嫁,36岁时丈夫就去世了。现在她与外孙一起生活。她因小时缠足,不能干农活,但纺棉花、做针线活非常里手,饲养家禽家畜也是能手。老人性格内向,特别好静,整天沉默寡言,忙时手脚不停,闲来闭目养神,不爱与人交往,喜欢独处。日常生活极有规律,每天早睡早起,一上床三分钟内便可进入梦乡,至今饭量尚好,一天8两米饭,荤素随便。

 

百岁老人唐韵超的养生之道

 

百岁老人唐韵超一生经历过许多坎坷和挫折,1931年因反对王明被开除出党,革职回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因反对错误路线丢官坐牢;"文革"中又被打成"叛徒"......但他襟怀开阔,豁达乐观,每次都能很快从逆境中超脱出来。唐老感慨地说:"如果长期处在怅惘、悲观和愤懑的心态中,那还会有我今天的健康和长寿吗?"

唐韵超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自己能做的事情从不依赖别人。晚年,唐老爱好养花种菜,同时,把练习书法当作延年益寿的气功长年坚持下来。每天早晚,做自己编的老年健身操,每次做一个小时。在饮食上,唐老注重主食粗细合理搭配,吃素吃荤顺乎自然,早餐爱喝小米地瓜粥,午餐多是大米饭或带馅的食品,晚餐吃玉米面和小米面二合一的小窝头。晚年读书是唐老的一大爱好。他说,经常读书可促进大脑细胞的代谢,增强思维能力,消除孤独情绪,增智健脑,愉悦晚年,延缓人的衰老。

 

百岁老人杨明远的养生之道

 

百岁老人杨明远,身心健康,头脑清晰。邻居们称赞他人格好,性格好,体格好,都喜欢他、尊重他。

一、乐观随和,不生气

老人原籍河北省,因为家穷,13岁便外出打杂工,来到烟台近八十年了,在盐业、码头、面粉厂当过搬运工人,又苦又累。他苦中寻乐,晚上去听书、听戏、听故事,虽然不识字,但记忆力好,凡听过的书、戏都能讲出来,什么"三国"、"水浒"、"杨家将"、"岳飞传包公案他都能从头讲到尾,大家很愿听。他常对年轻人说:"做人要过好四关:酒、色、财、气。"问他为什么?他顺口就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惹祸根苗,气是下山猛虎。"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不喝过量酒,不做非礼事,不贪不义财,不生闲闷气。他侄子说:"老人性格好,做工时与工人没打过架,结婚后夫妻没有红过脸,搬了七八次家,没与邻居吵过嘴,在家从不发脾气,天天乐呵呵,不知生气,也不得病。"

二、坚持锻炼,不停止

他小时在一寺庙当童工,看到和尚们起床后,端坐全身不停晃动,名叫"摇山晃海",他就跟着学。后来,他还学会了穴位按摩。从此他每天早晚做,每次半个小时,几十年来从未间断。退休后,锻炼的时间更长了,除了天天在室内全身晃动、按摩、甩腿、蹲蹲外,每天还爬山十多里,现在还坚持走路二三里。

三、生活规律,不打乱

老人退休后,早晨5点必起床,活动活动看新闻,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必睡觉。吃饭不挑食,爱吃不多吃,只吃八分饱。老人爱干净,常洗澡,常换衣,按时理发。这样好的生活习惯,吃饭香,睡觉甜,心情美,必然体健寿长。

四、家庭和睦,不争吵

杨明远30岁结婚,没有生儿女,他侄子杨玉兴从小就跟老人一起生活,已退休,时年69岁,侄媳吕玉珍时年71岁,他们对老人生活照顾,精神体贴,从不惹老人生气。49岁的大孙子按时给爷爷理发和洗澡,39岁孙女回家就给爷爷洗衣洗脚。老人的耳聋了,孙女婿从日本买回了助听器。10岁曾孙女放学后就陪老爷爷玩,逗老人高兴。老人过生日全家庆寿祝福,节日里全家团聚老少同乐,他家年年被评为五好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老人必然寿高福多。

 

百岁老人嵇如江的养生之道

 

嵇如江,上海市南汇县的老人,107岁,精神状况极好,毫无龙钟之态,腰背十分挺直,站立自如,思路清晰,记忆力强,能回忆起他的老师苏局仙执教于当时"持正学堂"的故事。他之所以能长寿,有下列几个因素:

(1)执著教育事业。嵇老一生从事教育,已是五世同堂,其中共有子孙12人继承其教育工作。

(2)乐善助学兴教。他深感教育与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的关系,为弘扬和振兴教育工作,全家合议从多年积蓄和子女月薪中节俭资金,设立"嵇公奖学金",以勉励学习成绩优良学子,褒扬杰出人才,建设祖国。

(3)长寿因子遗传。嵇氏是长寿之家,父母都年逾80岁辞世,老伴92岁病故,弟弟已92岁,安居上海,孙子已52岁,最小的重孙7岁,与嵇老相差一个世纪。嵇老室内挂着一副对联:"人生不满翁今满,世上难逢公竞逢。"

(4)家居环境优美。宅前的林荫小道,草木郁郁葱葱,散发着浓郁的清香气息。

(5)生活极为简朴。多饮水,三餐粥(早餐加个半熟的鸡蛋),爱吃粗粮、豆制品、肥肉,有啥吃啥,从不挑食,烟酒不沾,从不吃人参、银耳等补品。

(6)家庭气氛和谐,子女照顾周到。

 

百岁老人陈鸿逵的养生之道

 

我国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陈鸿逵教授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堪称"学界寿者,人间松柏"。

陈教授原籍广东新会,出生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的年代。他目睹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早在青少年时,就立志报效祖国。20年代,陈鸿逵求学金陵大学。九一八事变后,他留学美国。1935年,已有博士学位的他毅然回国,从教浙江大学农学院,辛勤耕耘五十余载,直到87岁时才从浙江大学的教学工作岗位上退休。

陈教授老当益壮,活到老,学到老。年逾古稀时,每到周末,还要携外孙去外文书店,坐拥书城,如醉如痴。80高龄仍泡在实验室,就是在自家住房里也摆弄着试管。

陈老一生淡泊名利,平易近人,与其夫人感情甚笃。他的外孙周先生说,外公与外婆相敬如宾,在浙江大学有口皆碑。即使在"文革"中,陈老遭受迫害,他们依然相濡以沫。陈老夫人90高龄时仙逝,老教授哀而不伤自己的身体。

陈老性情随和,教育晚辈决无赘言。周先生回忆说,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老教授十分兴奋,感慨地说,女排夺五连冠,没什么捷径,主要凭"苦练"的一股劲。这句话,给周先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陈老恪守诺言,办事严谨。赋闲后,学校评职称仍来找他当评委,他从不推辞,总是提前写好意见。他说"既然答应,就不该拖拖拉拉,这是信誉问题"。

陈老勤于动手,他借助老虎钳将粗铁丝拉直、弯曲,一环连一环,做了一只"九连环"。"九连环"每玩1次要花上二三个小时,陈老乐此不疲。他说,玩"九连环"不单单是打发时间,更重要的是在玩的同时益智健脑,保持头脑清醒。他在90岁以后,增添了一个兴趣,那就是用发泡塑料雕刻大熊猫。如今在其书房的竹架上陈列着100来只神态各异的大熊猫,均是老教授10年来"刀耕"不辍的成果。

陈老教授德高望重,但从不摆架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他的一个学生,年逾九旬,时常来探望,二老各执一座,寒暄、问候,不露为师的威严。

陈老从不为生老病死而忧愁,偶尔患病,总能积极就医。他90岁时患前列腺炎,做了手术;几年前,血糖偏高,被诊断为轻度糖尿病,他遵医嘱服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如今,除满头银发与双鬓的寿斑外,在他身上没有其他过分衰老的迹象。

陈老热爱生命。他说:"长寿的因素,分主观与客观,生活要积极乐观,也要以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正视生命。"陈老从事植物病理学,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采集标本或研究植物病例,常常走进茫茫林海。直到暮年,老教授依然喜欢绿草花木。

他非常关心国内外大事,订有十几种报纸,每天细细地阅读。并且还要戴着助听器收看电视新闻。陈老在饮食上从不讲究,喜欢喝牛奶、麦片,每餐吃一小碗米饭,量不大,但很有规律。他烟酒不沾,提起抽烟,老教授幽默地说:文革前,备课时我也抽烟。后来,"牛鬼蛇神"被关牛棚、挨批斗,没烟抽了。等自由后,烟瘾也没了,这是"文革"的功劳。

老教授有两儿一女,都已年逾古稀,全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幽默、乐观的心境及和睦的家庭,是大多数长寿者所拥有的,而活到老,学到老,精神不老,则是陈鸿逵老教授高寿的奥秘。

 

百岁老人施玉红的养生之道

 

六合县冶山镇老山村,这里是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居民们一直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互帮助,尊老爱幼。这里的土地丰腴肥美,能为在这里劳作的居民提供足够的食品。103岁老人施玉红就住在冶山脚下。她虽然百岁高龄,但思维清晰,识辨力正常,行动自如,行走不用人搀扶,自己洗衣,料理部分家务。从外表看上去,虽然银发满头,但只像60。70岁左右的人,脸上红光满面。1996年6月进行全面体检,血尿粪化验、8型超声波查肝胆胰脾、心电图、"x"光胸部摄片等项理化检查,除偶有房性早搏、听力检测略有下降外,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她的视力很好,有时下午还要人陪她打一圈麻将,出牌速度与一般老人差不多。据老人回忆,她这辈子极少生病,就是生病也未吃过药,休息一二天就自己好了。

老人有一个特别过人之处,就是她的记忆力。你可以随意提问她后代97人中任何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她都能一口气回答出来,且正确无误。

施玉红1894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8岁结婚,一生生育3子6女,现仅70岁与67岁两个女儿健在。她于1945年不幸丧夫。一生多次受到丧子、死女、丧夫、死孙等沉重打击,但由于她具有超过常人的忍耐力,这些都没有摧毁她,她像暴风雨中的杨柳树,依然顽强地生活下来,可谓生命之树长青。

一、喜欢吃煮鸡蛋

施老太出身贫寒,青少年时代常食不果腹,因此养成她"吃饱就行"的习惯,她从不挑食或偏食,米、面、豆、麦、玉米等一概不拘。菜肴更不有意挑剔,随家人意,有啥吃啥。饮食口味以清淡为主,较少吃辛辣之物。食量较大,百岁高龄每天仍需吃米面等主食0.5公斤以上。蔬菜以青菜为主,每天吃到0.5公斤以上。她除了一日三餐外,一般不吃零食。

施老太除了吃香蕉、苹果、梨等水果之外,从不吃什么补品、营养品,别人送的东西她都分给孩子们吃了。

施老太惟一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她惟一的养生之道,就是每天煮上一二个鸡蛋,晚上放在床头,冬天放在被窝里保温,等到夜间肚子饿了剥壳吃下,且从不用水送服。据说,她的这个习惯从年轻时起就有,一直保持了下来。

二、早睡早起

施老太睡眠充分,不管春夏秋冬,都坚持早卧早起,她每天要午睡1。2小时,总的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左右。

三、一生勤劳不歇,一年四季,风雨霜雪都起早贪黑劳动不歇。

解放前她做过地下交通员,每天要跑几十里路,回家照样种田割草做家务。解放初,她三天两趟跑六合县城做小生意,每趟都是60多公里,回到家依然忙个不歇。重体力劳动一直坚持到94岁方才停止,但每日晨起仍然洒扫庭院。

 

百岁老人邓望的养生之道

 

邓老生在清朝第八个皇帝同治年间,共经历了三个朝代,108个春秋,是武汉地区百岁老人中寿命最长者之一。邓望老人从8岁开始,随父飘泊在奔腾不息的长江武汉段,过着典型的船民生活,在大江大风雨里来雨里去,长达半个多世纪,历尽沧桑,十分艰苦。邓老长寿的经历,是船民长寿的缩影,很有参考价值。

一、大江上飘泊,户外生活时间长

与大自然广泛接触,获得足够的阳光,洁净而新鲜的空气,滚滚东流的江水,划船摆渡使肌肉得到很好的运动,肺部气体交换充分。水上锻炼还可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加强新陈代谢,使全身坚强有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这是导致船民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二、混合饮食,经常吃鲜鱼

邓老介绍船民少吃大荤大油的食品,常用大米,掺杂豆子、苞谷、苕、藕等煮粥充饥,可获得营养互补。经常打鱼熬萝卜汤当饭吃,鱼肉最容易消化吸收,利用率达96%左右;鱼肉提供大量优良蛋白质,含量高于猪、牛、羊肉;鱼肉提供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防治动脉硬化;同时鱼肉还提供丰富的矿物质与维生素;此外,鱼油也具有延缓衰老的积极作用,这可能是船民健康长寿的因素之一。

三、早睡早起习惯好

邓老每天清晨鸡鸣起床,天一擦黑就睡觉。据报道,早起者自古以来多长寿。日本长寿老人大部分在4-6时起床,和鸟类醒觉一致,鸟类在动物中寿命较长,因而认为早起的习惯有助于预防早衰。

四、性格温和,忠厚善良,待人诚恳,乐于助人

邓老从不为个人得失愁眉苦脸,更不为小事与人争吵,动怒发火,一生过着清心寡欲,安分守己的生活。邓老60花甲之年才结婚,62岁时添一女儿,惟一的女儿去世后对邓老打击很大,但他只好自我安慰,怡然自乐。此外,邓老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百岁船民邓望长寿奥秘给我们的启迪是,健康长寿要从多方面努力,只要积极创造,生活虽然艰苦,实现健康长寿也是可能的。

 

百岁老人孙炳英的养生之道

 

江苏省东海县牛山镇102岁的老寿星孙炳英,一生勤劳,喜爱搓绳;心地善良,人缘极好;喜爱干净,勤洗手脚;饮食随意,不拣不挑。老人的子孙对他十分孝顺,孙炳英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安乐。孙炳英老人迄今还能搓捻麻绳,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百岁老人喻育之的养生之道

 

喻育之老人于1889年12月31日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积极追随革命先驱,参加武昌起义壮举,为辛亥革命立下功劳,于1993年与世长辞,享年104岁。80年代喻老90多岁时,身体健康状况一直良好,经各种医学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疾病,并且神志清醒,记忆力强。他一生虽屡经坎坷,能活百余岁,长寿经验何在?按他自己的话说:"我之所以长寿,首先在于无愧于心,不损人利己,不假公济私,不取非分之财,于心不愧而自安。"

俗话说"自知其乐者高寿"。他常讲:"达观还需乐观,知命还须安命,知足还须知开朗。"他襟怀坦荡,讲话幽默有趣。住房与生活条件一般,从不计较,他平易近人,人缘关系良好,具有助人为乐的性格,这些都是导致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喻老生活规律,每天进餐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喜吃鱼类、牛奶、鸡蛋、蛋糕、巧克力、蜂乳等。他饶有兴趣地讲:"喜欢吃的不应多吃,不喜欢吃的不应少吃。"他12天喝一次酒,每次9。12克,药酒用人参、枸杞、三七、天麻浸泡而成,早年吸烟,已戒除近40多年,对于茶没有特殊要求。

喻老年轻时就爱好跑步,中年以后习惯长途散步,有时与子女一道到市郊远足,老年后每天清晨到公园打太极拳,晚年因下肢活动不便,每天手臂、腿腰、头颈各作动作120次,以达强壮健身之目的。

作为一位长寿的知识分子,他思维敏锐,反应也较灵活。

 

百岁老人范香秀的养生之道

 

范香秀于1890年出生在湖南省桃江县高桥乡的一个丝绸商的家庭。其父是个开明人士,送她读过一年半私塾,使她识文断字。

范香秀一家人丁兴旺,五代同堂,共有人口158人,80岁以上的7人,60岁以上的15人。

范香秀年逾百岁,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每餐还能吃两米饭。平时爱看电视,爱听收音机,还能看小人书和画报。她戴上老花镜还能做针线活。如果天气好,拄着拐杖还能步行1公里多路。她96岁那年夏天,村里放电影,听说是战斗故事片,就非要去看不可。去的路上,不小心一脚踩空,滚到了三四米深的田坎下,竞没有跌伤。陪着她的曾孙媳妇劝她回去,可她拍拍身上的泥土,坚持还要去看电影。

范香秀记忆力特别好,且口齿伶俐。当人们问她小时以及做姑娘时的一些事,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她还能脱口背出《女儿经》的开头部分。范香秀是全国老龄委员会评定的"中国百岁长寿老人"之一。

有许多记者和学者前来采访范香秀,探究她的健康长寿奥秘。根据范香秀自己以及家人的介绍,如下几条可能与她的健康长寿有关:

第一,早睡早起。范香秀年轻时学过《女儿经》,她便按照书中的要求,一直坚持早睡早起的起居习惯。她风趣地说:"三饱一倒,比神仙还好,睡觉是最享福的事,你看蛇还冬眠呢。"

第二,讲究卫生。范香秀一贯爱整洁,讲究卫生。她勤洗澡,勤洗脚,勤换衣服。夏天一天一个澡,冬天一个星期一个澡,不洗澡则必须洗了脚才上床歇息。

第三,以茶叶为枕。范香秀的枕头比较特别,她的枕头芯内装的是茶叶和谷壳。

第四,爱走动。范香秀腿很勤,爱劳动,爱走动。她年轻时,除了参加一些轻微劳动外,经常在田边地头察看稻谷生长情况,也爱串门。她年逾百岁以后,还常拄着拐杖由晚辈扶着,到菜园、桔林看看。她还喜欢晒太阳,春秋冬三季,日晴风定,就在南窗下背光而坐,或做点针线活儿,或闭目养神晒太阳。

第五,爱梳头。范香秀随身拿着一把梳子,一有空就梳梳头。她对别人说:"这把篦和镯子都是年轻出嫁时从娘屋带来的,没离过身。"她认为,经常梳头有益于健康。

第六,饮食有节。范香秀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从不大饥大饱。她不偏食,五谷杂粮,酸甜苦辣,样样都吃。她尤其爱吃蔬菜,经常将青菜、白菜、豆角汤汁拌在饭里吃,荤菜素菜都不嫌弃。她中、晚餐的主食多是吃粥。她常说:"食粥小神仙。"她煮粥总爱加进一些绿豆。

第七,爱吃擂茶。桃花江畔的人都爱吃擂茶。据说,桃花江人吃擂茶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刘备与曹操在此交战,久旱酷暑,瘟疫流行。刘备军队吃过当地人做的擂茶后,治好了疫病,并打了胜仗。范香秀自己会做擂茶。它的做法就是将芝麻、花生、茶叶、绿豆放进擂钵内,然后用木棒挤压,速度由慢而快,一圈圈擂起来,最后变成糊状。湖南桃江县也是我国长寿地区之一,这里人都爱吃擂茶。这里人健康长寿主要是与环境和小气候有关,也与食用擂茶也有关系。

综上所述,在促成范香秀健康长寿的诸多因素中,食粥、吃擂茶、勤洗脚、爱梳头和以茶叶为枕都是比较有特点的。

 

百岁老人李诚玉的养生之道

 

在湖北省武当山上,有座玉虚宫,宫内有位109岁的道姑,名叫李诚玉,被人尊称为白玉师姑。她27岁出家,在宫中住了82年。她耳聪目明,白发返青,齿坚如贝,腰板挺直,五脏六腑无疾患,血压正常,身体灵活,貌似中年妇女。更奇特的是,她在106岁这年,居然来了月经三天,颜色鲜红。

李诚玉的生命现象,何以如此奇特?许多专家学者经研究认为,她的饮食,多用野菜野果及素食,这是健康长寿原因之一。其二就是坚持不懈地做健身运动。她的主要健身项目有:

坐禅(打坐):两腿置于膝盖上,五心--两手心、两脚心及百会朝上,缓缓运气,使血脉、经络畅通。

辟谷:通过练功,气满不思食。但此法与绝食有区别。二连环套:两胳膊肘上各套一副用木圈做成的二连环套,两臂上举,不停运动。

练寿杖:备一木棒,重七两,长尺余。一只手握棒一头,在空中旋转360度,另一只手接住另一头,再在空中转360度,如此反复。

叩齿:她一边小解,一边叩齿。此法不仅利齿,而且护肾强肾。叩齿后,满嘴唾液,她称之为"金津玉液",赞道:"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

睡功:她每天睡眠5小时,左右侧卧交替,歪头,左右手合十,置于脑侧,能自行调身、调心、调息。

 

百岁老人郭盖氏的养生之道

山东省东营市史口乡寨王村103岁的郭盖氏,耳不聋,眼不花,思路敏捷,说话清楚,行动方便。初见她的人,猜她是七八十岁的人。老人饮食很随便;睡眠好,不吸烟,喝茶很少,喜欢喝点甜酒和菜粥;心胸宽广、性格开朗。许多人向她求教长寿经验,她总是笑着说:"笑口常开人长寿。"1991年10月,郭盖氏被评为"山东寿星老人"。

 

百岁老人冯三女的养生之道

 

冯三女是山西省闻喜县宽峪村人,102岁。老人是非常厚道的农家妇女,一生热爱劳动,纺花织布是她的拿手好活,虽然年过百岁,但其穿戴、被褥依然喜欢自己动手缝补。每到春暖花开时,喜欢用锄头、铁锹在院子里挖地、刨土,种些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天旱时还为其松土、浇水。老人一生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土窑洞里,从来不得什么病。她不抽烟、喝酒,但爱吃甜食,她待人和气,胸怀宽阔,与邻里关系甚好。

 

百岁誓双胞胎的养生之道

 

曾世英、曾世荣,是1896年6月13日出生的孪生兄弟,江苏省常熟县人。以双胞胎、科学家和长寿三个条件来衡量,曾氏兄弟二人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者。因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所载,世界上最高寿的孪生兄弟是法国人乔治和豪斯顿,他二人仅活到了97岁,且他们不是科学家。曾氏兄弟则不同,他二人既是孪生,又是长寿,还都是科学家。

哥哥曾世英,是一位测绘学专家,他跑遍了除台湾省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主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中国分省新地图》,他创造性地首次在中国使用等高线分层设色法来区别地势的高低,成为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

弟弟曾世荣,是铁路总工程师,交大教授。主办了《现代铁路》杂志,合作翻译55万字的《文献与情报工作词典》,编撰了77万字的《铁路汉语主题词表》。中国的铁路铺到哪里,哪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而今,哥哥曾世英与夫人章祥正结婚六十多年,拥有美满的钻石婚;弟弟曾世荣与夫人孙庭璧结婚五十多年,享有幸福的金婚。两位夫人,均是耄耋的长寿之人。

许多亲朋好友及记者询问曾氏孪生兄弟的长寿之道,回答是"说不清楚",一笑了之。但人们从他兄弟二人的近一个世纪的足迹中发现,其长寿秘诀有三。

一是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兄弟二人好像生来就爱学习、工作,少说闲话。弟弟曾世荣在"文革"中被批斗后继续看他的书;从关押处走出来,拖着伤残的身躯继续跑图书馆查资料。二是生活简朴,清心寡欲。兄弟二人一生都不为生活琐事分心。哥哥曾世英倡导两个简单,他说:"生活简单,只求温饱,别无他求;脑子简单,只想工作,不问闲事。"兄弟二人,每天粗茶淡饭,从不暴食暴饮。这些年赴宴机会多了,他俩总是少吃,绝不过量。

三是作息时间有规律。兄弟二人的睡眠、起床、活动身体、就餐、工作、午休等等,都是按部就班,从不手忙脚乱,随意变动。他们的夫人都说,兄弟二人的作息时间,就像钟表一样准时,有规律。有时孙子们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一旦时辰到了,便把晚辈们赶出书房,迅即进入工作状态。

 

百岁老人端瑞芳的养生之道

 

江苏省潭水县的百岁老人端瑞芳,勤劳善良,热爱劳动,60岁到南京后还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翻地挑水种菜养鸡。老人坚持数十年锻炼身体,如练腿、练臂,散步、爬小山等,每天活动四五个小时。她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坚持午睡,无不良嗜好,喜吃蔬菜、蛋糕、面包等,凡事都看得开,性格开朗、豁达,并乐于助人。

 

百岁老人顾正兰的养生之道

江苏省大丰市的百岁老人顾正兰,一生勤劳、乐善好施、无忧无虑、爱说爱笑。饮食喜粗茶淡饭,从不挑三拣四。她记忆力非常好,六十多年前的事情都还清楚记得;尽管已寿登期颐,但仍能干一些家务活儿。

 

百岁老人陈敬的养生之道

 

陈敬老人1902年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教育世家。她从湖南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工业学校等任英语、俄语教师。

陈老如今与儿子媳妇在一起,生活在幸福愉快的环境中。老人家虽然已是年过百岁,但身体很好,而且兴趣广泛。平时喜欢看书、报和电视;也喜欢作诗,并把许多诗词翻成了英文。她生活有规律,饮食不讲究。每早都是6点钟起床,早餐一般喝牛奶,吃面包并加一个鸡蛋等;而且平日喜吃素食及蔬菜。

 

百岁老人刘雨成的养生之道

 

刘雨成是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九里山乡高寨村人,已是107岁的老人,但他耳不聋,眼不花,身板很硬朗。

刘雨成介绍的长寿之道,应该说是科学的,言之有据的。他认为"品节相明,德性坚宁,世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是长寿的第一要诀。做人要讲品节、德行,世理不通达,心胸狭窄,不可能长寿。医学科学家认为,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变得年轻,生理年龄小于身体年龄,体内器官功能比同龄人旺盛,细胞的衰老延缓。许多心理年轻的人,体内的雄激素和雌激素仍维持较高水平,这些性激素可使人具有青春活力。

刘雨成讲的第二条,即要适当干些体力活,偷懒怕动乃老年人之大忌,这也是被世界上许多实例所证明的。劳动可以延年益寿,没见过哪一个懒人能够健康长寿。

刘雨成的第三句话包含了三个内容,即饮食、起居作息和天气变化。国内外许多医学科学家都认为,饮食调配得当,营养供给充足,可使体内各种复杂代谢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相反,如果饮食不当,营养失衡或缺乏,则可能使体内细胞组织的某些生化过程中断,器官功能提前衰退和老化。生活起居有常,按照昼夜节律行事,人体内的生物钟顺应大自然,保持规律有序,必然延年益寿。

 

百岁老人吕坤伢的养生之道

 

高淳县淳溪镇有一位百岁的老寿星吕坤伢老太。吕老太籍贯安徽郎溪,出生于1895年。老太太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寒,能适应清苦的生活。终日辛劳,勤俭持家,90岁以前女儿家的家务事大部分是由她操劳,100岁以前还能料理部分家务。目前家务虽较少料理,但个人生活能够自理,神情清爽。

她50岁以前生活艰难,命运不济,历经丧夫、改嫁等人生重大事件。60岁后随女儿一起生活,生活安定,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但后来由于女婿被错划为右派,生活又陷入逆境。老太太对此并无怨言,态度仍很乐观,并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家人。她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势好不如人好","好人终有好报"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女婿得到了平反,女儿的职称职务又得到了晋升,孙辈们都有了工作,有的上了大学,经济条件迅速改善,生活中一派祥和,老太太心里也一派和顺舒畅。

老太太青壮年时代开始为产妇接生,她能尽心尽力,从不计较报酬。她对贫苦人家还常施舍财物,尽个人力量给予帮助。60岁以后随女儿进城,常为邻居照看小孩,早晨起来清扫四周,连街巷、公用庭院都清扫;遇到天气变化,刮风下雨,还帮邻居收衣取被。

母女之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且母女相互之间有话就说,即使有不同意见,母女之间的矛盾从不入心,过后即忘。因此,女儿照顾母亲是最妥帖不过的了。加上有一个通情达理、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女婿,生活显得和顺舒坦。她有毛病,马上就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早茶晚水、冬夏衣物、水果糕点都准备得停停当当。这对她的健康长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每逢节假日,下辈们都能来看望老人,问寒问暖,与她交谈,还带来各种水果糕点和营养品。老太太对此非常高兴,享受着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