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衬砌灾害:中山装的来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15:55

中山装的来历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成功的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開啓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

 

  成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從此國人們終于剪掉了長發,穿起了西裝和中山裝。1912年3月5日上海《時報》登載《滑稽余談》,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種種新事的深刻印象:
     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卡片興,大名刺滅;馬路興,城垣欄柵滅;律師興,訟師滅;槍斃興,斬絞滅;舞台名詞興,茶園名詞滅;旅館名詞興,客棧名詞滅。

 


 

 

 

 


 

 

 

 

 

 

     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即易服:服式,晚清以長袍馬褂爲常服,視穿西裝爲假洋鬼子。

 

    民國之初,孫中山創制中山服。袁世凱公布禮服制有西服,也有袍褂。普通人服式,男爲大襟長衫,對襟唐裝,折腰長褲。女爲大襟短衫、斧口衫。禮服,女多爲改良旗袍。男女都以西服爲時尚。

 

 

    關于“中山裝”的誕生,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親自設計,並由越南華僑黃隆生裁制出的服裝式樣。在“除舊迎新”的民國初年,人們正處于一種被新意識形態浪潮激蕩的亢奮狀態,一時間社會“進步”幾乎體現在衣食住行的各個層面。長袍馬褂不流行了,中山裝兼顧西服的筆挺便行與中式服裝的嚴謹莊重,成了中國男裝的特色標志。

 

 

    中山裝的形制頗有學問和講究;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爲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于了新的含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爲倒筆架,寓意爲以文治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于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爲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是因孫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中山裝”在整整一個世紀中,成爲中國男性最熱衷的服裝。新中國人民政府把它定爲“國服”,中山裝在原有的基礎上已有很大的發展:新中國的中山裝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

  【注】民國初年,政教制度變革,新進思潮激蕩,社會風俗出現新氣象:

 第一,改元。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電告各省都督,取消曆代沿用的帝王紀年,1912年即稱中華民國元年。以陽曆取代陰曆,允許陽曆與陰曆並存。
第二,剪辮、放足、易服。
第三,改稱謂,廢跪拜禮,以人力車代轎,保護並解放殘民。禁止喊大人、老爺、官廳人員的官職相稱,民間稱先生、君。用鞠躬代替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