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摊铺系数:打印新闻:一代茶商朱紫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4:20
一代茶商朱紫桂
2008-11-28 15:28:38    双峰县商务局用户
一代茶商朱紫桂
朱紫桂(1838-1903),字光耀,名作卿,号云轩,双峰县沙塘乡沙田村(今楠树村人),系明朝甯献王权的后裔。甯献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凡十传至议泗,为沙田朱氏于清初由江西新建迁居湘乡的始祖,又八传,道光十八年(1838)四月十四日,朱紫桂出世。朱紫桂是近代名满湖湘的茶商巨子,其人其事先后入编《双峰县志·人物志》、《双峰文史资料》、《湖南省志·外贸志》和《湖南茶叶大观》等书。《娄底地区志》云:“同治六年(1867),沙田(今双峰县)朱紫桂经营红茶,经汉口转销俄、英、美等国,后致巨富”。
朱紫桂年幼聪慧好学,16岁时因家贫弃去,曾在今梓门桥镇青兰煤矿挑脚糊口。咸丰四年(1854),朱紫桂18岁,来到永丰(今双峰县城所在地),在他舅父孙某的杂货店当学徒。由于他生性伶俐,虚心好学,善于应对,很快就把学徒应操业务料理得井井有条,还潜心学习珠算,熟练掌握了记账、挂账、结账等会计知识。
其时,乡邻刘麟郊(今双峰县三塘铺镇胜云村人)也在永丰开设一家杂货店,资金比较充裕,当看到朱紫桂打理生意有板有眼,与众不同时,深为赏识,就邀他到刘店经营生意。那时,永丰地处长沙、湘潭至宝庆(今邵阳)的要冲,商业比较发达。有年,宝庆上方一个大商人来到刘家店里,采购大批山珍海味,如海参、鱼翅等。可是,这些东西刘店已经卖空,尚待进货。刘麟郊看着货单左右为难,拿不出好主意。朱紫桂在旁,猜中了刘麟郊的心事,借故叫刘去内房,低声向刘说:“你暂且留住客商,陪着去剧院看戏,我立即从湘潭进货,保证及时赶回来,决不让这一大宗生意从手中溜走。”结果不仅赚了一大笔钱,还张扬了刘店的声誉。“所至辄赢,刘公以为能”,遂刘出本钱,朱负责经营,坐股分红,任其擘划。后逐渐增加投资,生意更加红火。
清咸丰、同治年间,洋务运动兴起,海禁大开,中外商人互做生意,汉口辟为通商埠口,欧美各国先后在此设立洋行,大量收购红茶。那时,茶叶是我国大宗出口货物,长江中游湘、鄂、赣、皖四省是主产区。茶户时逢谷雨,就开园采摘,制成细茶,将陈皮粗叶制成花香(茶砖),成批装箱,运至汉口,销给外商,获利颇丰。朱紫桂已涉足商场几年,看到经营茶叶牟利较大,就转头经营茶务,仍由刘麟郊出本钱,他当做手。先在湘潭开设“封君茶庄”,继在安化梅山、湘乡等地设立分庄,茶庄负责计划、经营,分庄负责收购、加工、装箱和运输。并派专人长驻汉口,了解茶务形势,掌握茶市行情,一有特殊情况,则和茶庄、分庄联系。他则经常来往于汉口、茶庄、分庄之间,检查、指导各个地点的茶务工作。收购开始,他去安化等地,督促分庄开秤收茶。他常向茶户宣传,谷雨一到,宜开园采制,不要老蓄,以免影响茶叶的色香气味。如遇天雨、宜用事先准备好的木炭生火烘焙,避免霉潮沤叶,但禁止烟熏,免生火气;如果把陈皮粗叶制成花香也应避免潮霉沤叶现象发生。并向茶户说明,分庄收购茶叶,钱用银元小毫,上盖蜡印,交售取款时,务必分清毫子真伪;注意行商、贩户转手收买,防止低价、大秤的事情发生。他既注意茶叶质量,又常与茶户通气,待到销售时,他即奔赴汉口,与各省茶商权衡轻重,周旋其间。那个时候,湘、鄂、赣、皖四省之茶,每年在两百万箱以上。立夏前后,皆由汉口集散,如果在几天之内,全部运去,外商见了,认为货源充足,就设法刁难,卡价收购,使茶叶滞销,以乱经营者心事。朱紫桂有虑于此,早在开园采摘之前,与四省茶商从长计议,将装箱茶叶,按采制先后,分期分批运载汉口。一批运到,见货不多,外商就放宽价格,竞相购买,就能获得高利。他又建议汉口茶商共同设立公磅,如有外商故意以“短斤少两”等事相诘难,就可以凭公磅彰公道、显信义。外商狡黠成性是他素知,每与洽谈,总是相机行事,先发制人。有次,他陪同外商细看茶叶质量时,发现一小粒杂物夹杂其中,他眼疾手快,马上抓起丢入口中,嚼碎咽下。外人见状,疑惑不解,问道:“那是什么?”朱紫桂答道:“那是茶精,气味芬芳,细嚼很有回味。”边说边把茶叶结拣向外商看,并随即送入口中,嚼得津津有味,外商疑虑顿释。这批较差茶叶反被高价卖出。自后,汉口茶业总会挂牌销售时,外商前来洽谈生意,以朱紫桂说了算数,他深得外人信赖。同时,四省茶商看到他能与外商争巧斗机,出奇制胜,也个个拥护。于是汉口的茶叶生意日益兴隆,四省的茶叶生产也更加发达。
大约在同治四年(1865),朱紫桂由与刘麟郊合营改为自家兄弟独营,五兄弟分工负责。他依然往来穿梭各地,亲自与洋人斗智斗勇,与各地茶商联系,用诚信结交四方友朋。仅十多年光景,朱氏兄弟就赚回外商白银百余万两,成为湖南著名大茶商。“远近闻其名,持片纸走天下,声号冠湖湘。”因此,“湖南茶税收入大增,官私饶足,几达四五十年。”
在经营茶务的实践中,朱氏深感商场无异于战场,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他曾提倡将“商鞅变法、孙子谋略”中一些可行的方法,用于商战。又倡“合纵、连横”之术,开展商务活动。如设茶庄于湘潭,设分庄于各地,设办事机构于汉口,是谓这“纵”,联络各省茶商,设置茶务总会,分批启运汉口,按次洽谈销售业务,是谓之“横”。他提出了“改良商务法”,深切著明,言多中肯。
由于红茶赢利巨大,茶商中难免奸巧百出,茶叶质量也鱼龙混杂,加之印度、孟买的茶叶也逐年增加,价格比较便宜,导致湖南茶叶销售额减少,茶商折本者多,茶业渐贱,利税也大为减少。光绪二十四年(1898),湖南巡抚陈宝箴是戊戌维新的支持者,对全省茶务也想革新一番,致信朱紫桂征询利弊。朱紫桂综其实践所得,写出《茶商条陈》,指出当时茶务三大弊端,一是茶质差,二是搬运糜费,三是货多滞销。为此,他提出八则意见:一是四个产茶省份合颁引票,根据以前产茶数量,按数领票,以便限定茶箱数额,免得积滞,以碍销路。二是汉口设立四省茶商总局,统一管理。三是茶箱要分批运去汉口,挂号轮销,不得争先恐后。四是禁止潮霉沤叶、火气烟味的茶叶出现,力求制作精工。五是行情疲钝时,由汉口总局通知各省茶庄停止收购,已经成箱的留存庄上,免得运去汉口,形成拥挤积压现象。六是四省各设商局,总其业务。七是专提大邦,严禁样货,设立公磅,以昭公允。八是通告茶户采摘嫩叶,不要老蓄,加工要精益求精。综此以供裁决。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担任汉口“开济轮船公司”的主管职务。光绪二十九年(1903),湖南巡抚赵尔巽,又以茶商事务召朱紫桂“询问方略”,朱再上《茶商条陈》提出四项建议。赵以“全省商务总会理事”一职委之,令其改革茶务。遗憾的是,朱氏不久即一病不起,而巡抚他调,事不果行,时论惜之。
朱氏兄弟致官后,广置房屋、田产,于光绪至民国年间先后修建筱山堂、璜壁堂、文甲堂、石壁堂、扶嫁堂、东明堂、沙田朱氏宗祠及五公祠等八大建筑,置田万余亩,并投资经营矿业、航运业和种植业等。时人将朱氏兄弟和曾国藩兄弟称为湘乡两大财主。
朱氏致官后,慷慨好施与,对经商积聚的资财,做到积而能散。沙田朱姓自始祖议泗公迁湘乡后,至朱紫桂出世,未曾建宗祠、修族谱。光绪三年,他输资创建朱氏宗祠,过两年宗祠落成,他写了篇《创修宗祠记》。光绪五年至廿三年,捐资续修朱氏族谱,经费百分之八十由他输将。复置祀田20亩,作为朱姓先宗常年祭费。光绪初年,他秉范仲淹“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的意义,捐输田租三百石(约120亩)作义田,设置义庄负责经营,订立条款明确用途,使朱氏人丁因家贫无法生存者,供养不了父母者,完成不了儿女的婚嫁事务者有所依靠。光绪十八年,其母孙老夫人八十大寿,朱氏兄弟秉承母意,将准备庆寿的资金用来修建沙田大桥,里人称便。曾纪泽亦送去寿匾,此匾长期悬挂在筱山堂内。光绪二十年,捐谷800石(每石120斤)给永丰义仓,以救济乡邻。二十二年,捐田租300石,设立义田,资助本族贫困者。二十三年,捐学租200石,设立义学,以资助和奖励朱姓子弟读书,并捐大批资金给双峰书院,又为之添购图书,以振兴中里教育。光绪二十六年,湘中大旱,朱氏捐银万元,捐谷600石,捐米500石。正因为善举颇多,光绪二十年(1894),湖南巡抚吴大澄赠他一向金匾,上书“君子有谷”;朝迁旌建“乐善好施”坊,累赠奉直大夫、朝议大夫。曾国荃亦应其请为之作谱序云:“有朱生紫桂者,愤其家之未振,读书数载,隐业于商,继乃坐贾湘潭,足迹遍江、汉、淮、沪,心计既敏,执业尤勤,每视货殖之盈虚消长,权衡子母利益,以剂其平,而无不亿中。廿年以来,既丰其家,又复分润家族,故永丰朱氏之业独隆,而族之丁亦日盛……光绪五年冬,谱牒告成,寓书求序于余,余嘉紫桂有自立之志,既光大其门闾,而又能不忘厥本,遂书此以付之,并以告吾乡之凡有家者,宜各自树立,而弗忘先绪可乎?”
朱紫桂致官司后,发愤读书,尤好读《四书》,潜心研究朱熹、陆九渊的学说。除学业有些造谐外,并产生了一定的爱国思想。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第二年,他给龙应田(清湘军副将)一信,提及“方今海氛不清,夷焰日张,扰我边陲,索我金帛……未审犬羊种族不复心生鳞介否?……”光绪二十三年,在给谢辑生的信中又提及:“前阅报牍,沂州教案,德人凶横之状,令人心骇。意大利蕞尔小国,敢于强踞三门湾,亦自古未有之耻。……”尤其在光绪二十七年写给时湘乡知县涂谷臣的信中说到:“衢州之案,英使居然拟罪直达清廷,以使中国大臣刑戮重典,而权归外夷,中国何以自主?不能自主,何以立国?又何以保民保教?……”一片爱国之情,溢于笔端。朱氏目睹外侮日急,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四年,给谢辑生的信中写到:“今泰西之学,海外盛行,惟我中国重古薄今,固执成法,辄以西学为鄙。究竟泰西之天算、舆图、格致、化工等学,不惟无损我纲常名教,而其重工商、精制造,以利天下而通有无,何惮而不为之,以图自强也。”在风气未甚开之当时能有见及此,实是难得可贵的。其后,他的子孙利用朱氏宗祠和五公祠创办族学私立宁翰高小,聘请名师,讲求新学,为培养大批科技人才打下了基础,成为当时有影响的一所名校。
朱紫桂常以幼时家贫失学为憾,“故虽老于商,而未尝一日废学,自经史以下,儒先之语录格言,无不省记,尤服膺姚江王阳明之学。尝语人曰:‘致良知者,慎独也。’故其行己接物一以诚意为宗。”自号“教斋主人”。其长孙向秬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月辑录其遗著成《敬斋遗钞》三卷。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朱紫桂痰病复发,经医治不效,终因年老气衰,于六月三十日逝世,享年六十有六。生前,他看中了五脑梅花山可作葬身之地,自撰联:“一点灵光还造化,百年骸骨葬梅花。”朱紫桂死后,当时名士纷纷挽以诗联。
曾国藩之侄、曾国潢之子曾纪梁挽:
兄弟两难,名成三徙,孝友萃同堂,春草池塘诗梦冷;
相违十日,永诀千秋,晨星悲旧雨,梅萼风雪泪痕多。
探花王龙文挽:
治计然术,喜四子书,其才智有过人者;
与孟郊游,才一年别,感死生而重痛焉。
进士彭文明挽:
长林隐括平淮书,前席陈条,犹为漏扈图补救;
晚年喜读近思录,敬斋暑号,居然理窟悟真诠。
二十二都公挽:
挟策上条陈,直以经商参政府;
建坊承宠锡,岂惟振乏在吾乡。
作为名满湖湘的茶商巨子,朱紫桂既带动了大批邑人经商茶叶,也推动了双峰、湘乡乃至湖南全省的茶叶生产。
与他同时及以后,双峰茶商有张元诚、谢先桐、李春轩、禹松亭、陈云亭、朱奎峰、程少仙、戴海鲲、赵晴村、王成光及许多不知名者,他们有力地推动了双峰茶叶的发展。
据1935年谭日峰编写的《湘乡地史常识》记载:“其时湘乡产茶土地面积约在七千亩以上。每年估计,可产红茶三千担上下,产地以三、六、七、八、九、十各区为多。”“民国五年以前,红茶商人无不获利,自后茶业逐渐衰落。到民国十一、二年,茶业复旺,迨后又受对俄绝交影响,大都亏本。直到民国二十三年与俄复交,茶商才有一部分获利的。”三、六、七区即相当于今双峰县域。
朱氏所营茶叶主要是在汉口与外商交易,但也有远送广州、上海者。光绪二十年(1894年),梓门大村人胡汉卿替朱氏送茶至广州,乘机投身两广总督军营,后官至陆军中将师长。
朱紫桂死后,其子将永丰一小茶村(今永丰镇五里牌)转让给管事朱奎峰,朱奎峰也由此发迹,成为湘中巨富。十年之后在长沙创设“湖南实业银行”,盛极一时,成为湖南首家综合性的大型企业,职工约达2万人,茶农遍布湘中。
朱紫桂致官司后,大兴土木,先后建有扶嫁堂、筱山堂、石壁堂等八大建筑,各有特色。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和时事变迁,大都不复完整。
石壁堂,位于梓门桥镇茶亭村,座北朝南,门前有一块较开阔的平地,为水田,土壤为黄褐粘土。石壁堂位置因解放前该地属石壁庙而得名。该堂修建历时八年,1875年前后建成,至今已130余年,现主体保存较好。整个建筑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山字墙垛,画结雕梁,天井巷道。
筱山堂,位于沙塘乡楠树村,系朱紫桂建的第一座大宅。该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建成于光绪十三年(1887),砖木结构,三进六横,有二层,青瓦白墙,山字墙垛,画栋雕梁,天井巷道,雕花木窗,半圆形欧式门,十分精致、气派。总占地面积6500㎡,建筑面积为12000㎡,除了部分危房被改建外,其余较完整。
(双峰县商务局周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