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沥青设计规范:杨式太极拳械谱(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01:01
 杨式太极拳械谱(一)2010-11-19 14:04转载自 碧水长最终编辑 般若净

第一章 拳架

第一节 杨式太极拳拳架概述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杨禄禅到杨澄甫,经过三代研习,最后由杨澄甫先师定型。目前流传的杨式拳架,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二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三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传统太极拳的代表拳架。第二、三类拳架,可以统称为杨式太极拳架的“分支”,它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杨式太极拳,历来传说并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属于武当派。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说:“陈长兴师,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由此可见,杨禄禅向陈长兴所学的太极拳,并非所谓“陈式老架”,而是陈长兴向蒋发所学的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显著差别,所以不存在杨禄禅“改革简化”陈式老架的问题。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为了提高功力,有些分之还传有各种站桩法,如无极桩、川字桩、马步桩等。为了推手散手的应用,在练习慢架的同时,还进行各种单式的发劲练习,有些分支传有一种专门练习发力的套路,称为“杨式炮捶”(与陈式炮捶没有渊源关系)。各种用架、快架,则把发劲练习贯穿于拳架之中。

此外,有所谓“太极长拳”,其含义有三:一是从连绵不断、滔滔不绝的角度讲,太极拳亦称“长拳”。杨澄甫先师经常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比喻“长拳”之说;二是杨澄甫先师所传的一种尚未定型的用架,通称为“太极长拳”;三是唐代许宣平所传“三世七”太极拳(37式),亦称“太极长拳”,杨式太极拳某些分支有传。

实际上,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根据各人身体素质采用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边沿的三重功能。杨式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有练功程序之别,大同小异,并无优劣之分。

在杨式太极拳的某些分支中,还吸收、流传一些古代拳架,如“先天拳”、“后天法”等。有些传人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为了各种需要,又自创各种简化套路或竞赛套路,甚至冠以己名,如“郑子太极拳”、“英杰快拳”等,但他们并不自外于杨式,这是杨式太极拳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以杨澄甫定型为代表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
     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舒展大方,松静自然;
     身法中正,结构严谨,
     虚实分明,速度均匀;
     轻灵不浮,沉稳不僵,
     绵里藏针,柔中寓刚;
     内外相合,上下相随,
     体用兼备,老幼咸宜。

第二节 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

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杨式三代研究习的结晶,也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拳架。国家体委创编的24式太极拳、88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都是以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为基础简化、整理或创编的。杨澄甫先师的后人、弟子,都以先师的定型拳架为首要传授内容。

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应该以先师所著《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和《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的记载为准。至于有多少式?由于原谱没有顺序号,后人在拳式组合方面有所不同。

《太极拳使用法》前面有动作名称表,题为《太极拳十三式》,表后写“以上太极拳名称三十七,全套七十八个姿势完”。但从动作图解可见,名称表在“左右打虎式”之前漏掉“进步扳拦捶”和“右蹬脚”两个名称,实际为八十式,与陈微明按杨澄甫口授所著《太极拳术》的动作名称相同。

《太极拳体用全书》无动作名称表,只按顺序进行动作图解。其动作名称顺序与《太极拳使用法》基本一致,但在第二个“手挥琵琶式”后多了一个“左搂膝拗步”,实际为八十一式。

下面以《太极拳使用法》的动作名称表为基础,参考《太极拳体用全书》,列出杨式太极拳定型架的动作名称,并略加说明(校勘说明从略)。为了讨论方便,笔者加了顺序号,见表一。杨式太极拳----表一.doc

说明

1、《太极拳使用法》(下称《用法》)前面有“动作名称表”,内文的动作说明及照片上都有动作名称,但此三者不尽一致。《太极拳体用全书》(下称《全书》)没有名称表,只有动作说明,照片也不写名称。本文通过比较而取其一。如“扇通背”,《用法》的名称表为“山通臂”,而动作及图片说明另有“山通背”、“扇通背”、“扇通臂”三种写法。《全书》为“扇通背”,本文取“扇通背”。

2、凡是左右对称的两式或三式相连,《用法》均作一式,如“左右搂膝拗步”、“左右倒撵猴”、“左右打虎式”等,在名称中,有的注明“左右”二字,有的未注。本文绕一注明“左右”二字。单独的左式或右式,如“左搂膝拗步”、“右蹬脚”,都注明左右。

3、第10式“左搂膝拗步”,《用法》无该式,《全书》多了这一个动作,可能是晚年增加的。

4、原谱中的“单鞭下势”,目前多被分为“单鞭”和“下势”两式。联系到“高探马穿掌,”因“穿掌”与“高探马”的用法有衔接,故为一式,而“下势”与“单鞭”的用法
也有衔接,故而原谱作为一式。

5、上述八十一式,与九九之积相合,亦有妙处,是偶合还是有意,尚难断定。

其他几种动作组合的说明:

杨澄甫主要传人所传定型架,在动作组合上,与上述名称表的区别如下:

杨振铭、赵斌、傅钟文所传为85式,把第1式分为“预备式”和“起势”;第54、73两个“单鞭下势”均分为“单鞭”和“下势”。赵斌、傅钟文把“左右打虎式”分为“左打虎”和“右打虎”;杨振铭在最后一个“十字手”前加了“左顾右盼”一式。这样都出四式。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把85式分为三段,到每个“十字手”算一段。

杨振基所传为91式,将第一个“左右搂膝拗步”分为三式,第二个“左右搂膝拗步”分为二式;将“左右分脚”、“左右打虎式”、“左右金鸡独立”均分为二式,“左右野马分鬃”分为三式,两个“单鞭下势”都分为二式,共多出10式。

杨振铎所传为103式,除与杨振基所分相同外,把三个“左右云手”和两个“左右倒撵猴”各分为三式,第1式分为“预备式”和“起势”,“合太极”分为“收势”和“还原”,比杨振基又多了12式。

由于傅钟文所著《杨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组织出版的,流传较广,所以人们习惯把杨式传统套路称为“85式”。85式的动作名称顺序及其分段见表二。表二——杨式太极拳85式动作名称顺序.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