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绿皮车2017:许昌的“三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54:49

星期五下午,应同学的邀请,我和另几个同学、我的女儿一起去许昌玩儿。我对许昌不熟悉,只听女儿说那里有不少三国时期的文物遗存。

到了同学的地盘,自然少不了一番盛情款待。平时我的酒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种,然而这次却喝了个痛快,直至两次跑到卫生间里处理因酒力不胜带来的后遗症,也博得了女儿再三的埋怨:“不会喝酒还喝,看你难受的样子”。

第二天早上,终于缓过劲儿来。和女儿在许昌街头闲逛,发现这里的人、车不像郑州那么多,道路两旁的树木也比较高大,城市里少有的闲适让我俩优哉游哉。不一会儿,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几天来因炎热带来的烦躁也渐渐退去。

在雨中,同学领着我们在魏武帝广场、春秋楼、文庙等几个地方玩儿。

路上同学说,魏武帝广场的地势是最低的,但中间曹操的雕像却是最高的,很符合易经中所讲的阴中之阳的说法,对这一点我很感兴趣。

当第一眼看到曹操的雕像时,我就被他的气势所吸引。仰视曹操像,只见他身材魁梧挺拔、气宇轩昂,左手持剑,右手指向远方,深邃的目光遥望着远方。整个雕塑稳重大气、一代枭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的旷世奇才和豪放霸气展露无遗。

同学介绍这尊雕像“身高7米,体重200,通身用的都是耐风化、不变色的花岗岩,由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段海康等专家精心设计,30多名技术工人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雕刻完成,光塔吊组合、安装就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而且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曹操雕像。






    离开广场,我们来到春秋楼。

春秋楼又名大节亭、关帝庙,是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

我的老家在洛阳,有名的关林也供奉着关羽的雕像,而这里的关羽像却是另一番情景。在关圣殿里塑有15米高的关公塑像,也是全国最大的关羽塑像。仰望关羽像,巍峨、气概,美髯公一手轻捋长须,一手以拳相抵大腿,一展武将特有的威严、自信。但当你沿着两旁的楼梯来到二层时,却发现你可以如此近距离的看到关羽的头像:紧锁的双眉、忧郁的眼神、凝重而愁苦的表情,在刚毅、隐忍的外表下是一颗怎样的心?另一尊坐像是关羽夜读《春秋》的彩塑。

扶栏而立,关圣殿外相传曾是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的住所和关羽向她们晨起问安的问安亭。站在这里俯视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却生出一番疑惑:想当年,看似悠闲的宅院里,面对曹操的诱惑和离间,面对前途未卜的未来,面对内心的煎熬,关羽、甘夫人、糜夫人该是怎样的心境?关羽夜读《春秋》怕读的不只是“春秋”吧?同学面对我的玩笑话不置可否。

来到院外,再次看到相传被关羽分隔开的内院、问安亭和雷池。这时雨已经停了,一阵凉风吹过,一瞬间我体会到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眼里竟潮湿起来。怀古思今,仿佛我的情感与千百年前古人的情感碰撞在了一起。

关羽----在我国历史上,被公认为武圣,与文圣孔丘齐名。由于他终生效忠刘备,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因而被历代统治阶级树为臣子的楷模。宋代朝廷封他为忠惠王,到明代,更加封帝的尊号,并改忠烈庙为关帝庙。 “关羽”,成了一个忠、义、仁、勇的代名词。然而,真正的关羽毕竟只是个人,尽管我对三国历史没有什么了解,但我敢说,他有的不仅仅是这些,一定也有人的情感、人的思维。

也许投降曹操只是权宜之计;也许斩杀颜良只是出于对始终器重自己的曹操的回报和补偿;也许面对诱惑他也有一瞬间的迟疑或徘徊;面对离间他更有说不出的痛苦和无奈;也许月上枝头,挑灯夜读的他会在疲倦之余想起不知身处何方的兄长,思念甚至会让他滴落一两行清泪;也许面对何去何从的内心煎熬他也有犹豫不决;也许面对曹操他也会生出英雄爱英雄的豪情和默契;也许......

有一点是肯定的,关羽之所以成为关羽,是因为他做到了他人做不到的事情,他成为了唯一,进而才成为了被人敬仰的神。




从外院穿过一道文风蔚然的月亮门就进入了文庙。文庙的规模和气势明显小于关帝庙,却有一种从容和淡然让身处此地的人们放下牵绊,回归自己。临走之时,忽然听到了清脆的铃声,循声而去原来是庙宇之上的铜铃被风吹过,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大家笑起来,都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停住脚步想再细听时却没有了声音。

呵呵,原来刻意追求的往往是你不经意时才能得到的,生活中许多事情不就是这样吗?(以上图片为网络搜集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