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地球解析:解放军直升机全型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2:49

直-5多用途直升机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1958年1月开始仿制,1959年仿制型直-5原型机试飞。1963年定型并转入批生产。后出现严重质量问题,1960年重新试制,直到63年9月21日,航定委才同意直-5直升机优质过关,批准定型投产;随后,对直-5进行了大量的发展和改进工作。 两人机组,两人均可独立完成飞行操纵。可装载1.2吨货物,吊运时可运载1.35吨。直-5的机舱内可装卸北京212A吉普,该吉普常用于作为78式82毫米无座力炮的载车,为空降兵提供火力支援。通过一系列改进后,直-5最大平飞速度由185公里/小时提高到21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由140公里/小时提高到170公里/小时;动升限由5500米提高到6000米。直-5是一种多用途直升机,可用于空降、运输、救护、水面救生、地质勘探、护林防火和边境巡逻等。可以昼夜复杂条件下飞行。可运11名全副武装伞兵(超载可运15名)。可载1200千克轻小型装备或货物(超载1550千克)。救护进可运8名担架伤员和1名医护人员。可外部吊运1350千克货物。其动力装置活塞-7于同年12月25日优质过关,投入批生产。共生产了545架。直-5有多种改型,包括 军用运输型、军用突击型、客机型、农林型、救生型、航测型、水上救生型、医疗救护型等。1980年停产。

直-6多用途直升机

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1969年12月15日首飞。后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负责,1970年转至常州飞机制造厂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进行生产,1977年设计定型,共生产了15架,未能量产。中国在五十年代仿制生产了直-5式直升机,由于该机型采用活塞式发动机,功率低、高原性能差,导致载荷较小,服役之时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部队的需求。为此,1966年8月,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设计师提出采用792涡轮发动机(即涡轮5,由湖南株洲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和哈尔滨发动机厂研制生产)的直-5改进型设计方案,希望取代直-5,改进型直-5后来被称直-6。该机仪表比较安全,各系统工作安全可靠,可以适应四种气象条件飞行。和装活塞式发动机的直-5相比,直-6起动迅速,起飞功率大,外型设计流畅,而且在操纵性和灵活性上兼具了直-5的优点,试飞证明其噪音和振动明显小于直-5。197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直-6机设计定型。但最终的飞行和使用测试表明,该机的发动机功率仍然不足,尤其是单发动机的布局使得直升机的飞行安全性大大降低,部队最终放弃了用直-6替换直-5的计划。1978年,直-6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但在1979年停止生产。 直-6的研制迈出了中国直升机从活塞式走向涡轮化的关键一步,但由于发动机选型不当,单发动机不安全等原因,直-6最终未能正式投产,单发动机的设计布局最终葬送了直-6。 

直-7重型直升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央开始部署我国重型直升机的研制项目,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指示的目标很明确,要求这种直升机可运载一个排的兵力,这型直升机后来被命名为直-7。中央对直-7的研制很重视,并寄予厚望。但由于种种原因,1979年6月28日,国家决定直-7重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停止,直-7仅生产了两架原型机就下马了。尽管直-7项目下马,但直-7研制的许多成果为后来成功研制出的直-8重型直升机打下了基础,也填补了我国未研制过重型直升机(10吨级)的空白。直-7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的大型运输直升机,1969年开始研制,安装两台涡轴-5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它尽量采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还有一项静力试验值得一提,即直-7全机静力试验。飞机各种承力部件在设计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安全系数的取值。一般情况下,安全系数都取1.5,即如果要使自己设计的产品结实并实现一定的功能,就要使产品的承载能力大于正常的使用载荷,两者之比即安全系数。1978年8月,直-7其中一架样机在某研究所静力厂房进行了静力试验,当加载到原设计载荷约130%时,机体才被破坏,用一句行话来说,这架飞机设计得太结实、太强了。1979年6月28日决定直-7研制工作停止。据说原因是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在研究直-7的同时,在资金上保障由景德镇直升机厂的仿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因此直-7被迫夭折,但研制的许多成果为研制直-8打下了基础。

直-8中型直升机

直-8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法国超黄蜂直升机为基础仿制的一款中型直升机,该机在最初的研制过程中,曾经历过一些波折,但通过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款成功的中型直升机。但作为国产运载能力最强的直升机,直-8依然没能填补国内缺乏重型运输直升机的空白。我国于1973年从法国采购12架SA-321超黄蜂直升机用于718工程,由于SA-321的性能较好,航空工业部门决定在其的基础上测绘仿制中国重型直升机,这就是直-8。1983年,国家出于国民经济建设和部队武器装备建设的迫切需要,决定加快直-8的研制。由于前期研制工作准备较为充分,直-8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于1985年12月11日首飞成功,1989年完成技术鉴定就并付中国海军航空兵使用。1994年8月国产化率达到86%的直-8型直升机通过国家设计定型。直-8可载运2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此时航程700千米,最大载重情况下可载运39人;也可以载运一辆BJ-22吉普及有关人员;或装载3000公斤货物飞行500千米,或外挂运送5000千克货物到50千米外的目标区域,然后返回原地。用于救护时直-8舱内可载15名伤病员及担架,以及一名医护人员。执行搜索救援时,机上可装备一台液压救生绞车和两只救生艇,在陆地和海上执行救援任务。直-8可装备吊放声纳、搜索雷达,可采用的武器包括鱼雷或导弹等。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一个扫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时速扫雷两小时。布雷作战时可携带8枚250千克的水雷。直-8包括:海军运输型、反潜型、海上搜救型等。

直-9多用途直升机

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是我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的SA-365N型海豚2,我国于1980年10月正式引进专利生产,1982年完成了首架Z-9直升机的装配。后经哈飞长期努力,发展出多个型别,包括基型直-9,最初的专利生产型。从198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Z-9国产化。1992年1月16日,首架国产Z-9型(Z-9A-100)飞上了蓝天,随后顺利完成了各项试飞科目。在1992年底的Z-9国产化整机技术鉴定会上,鉴定结果表明Z-9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72%,可投入批生产。至1990年底与法国协议签订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其中28架为基型直-9;另外还有20架为直-9A,直-9后继续生产型,相当于 SA365N2;随后哈飞生产了两架直-9A-100,初步尝试了直-9生产的国产化。1993年9月,哈飞又与法方签约生产直-9过渡批22架,另外哈飞还生产了8架直-9民用型。涵道尾桨是“海豚”直升机的一大特色,优点在于尾桨占用空间小,气动力效率高,尾桨不易为外物所伤。而且由于涵道尾桨空气阻力小,因此“海豚”的速度比普通直升机要快。根据解放军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几种军用改进型:直-9A(国产化型)、直-9B(驻港部队)、直-9通讯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电子干扰型、直-9C舰载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电子设备有所不同。

法国“黑豹”型舰载直升机

法国国营航宇工业公司在70年代至80年代发展研制了一种很有名的轻中型多用途军、民两用直升机,那就是“海豚”系列。按发展顺序,最早出现的是单发的SA360C与SA361,别称为“海豚2”。又从“海豚2”发展出SA365M,别称为“黑豹”。“黑豹”与“直9”最大的不同是:它在右侧靠近旋翼的地方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略呈流线型的东西,由两根钢管支在发动机整流罩右上方,这是“直9”上所没有的。它的下部中间有个洞,一个钩子从中悬垂下来。这是直升机救援用的吊钩装置,可用于钩住 救人员或是吊运物资,其最大长度可达90米,一次可吊运2个人或是250千克物资。“海豚”2SA—365直升机空中垂直加油的,而“黑豹”上也未见其它任何可供加油的设备,因此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吊钩装置一为空中救援或运输用,二为在空中加油时吊放加油软管之用。舰上加油系统可提供一定长度的软管,为直升机提供一个锥形空间,然后利用压力进行空中垂直加油,使直升机在高海况等不利于直升机起降的情况下进行加油补给,或减少直升机起降时间,便于快速反应等。机身采用大量复合材料,增大了强度和耐腐蚀性;采用无滑油的星形柔性浆毂和涵道尾浆;发动机装有喷焰消弱偏转器,降低了红外辐射;浆叶可切断20毫米直径的树干,并装有能切断电缆的电缆剪;采用了抗附毁、抗弹伤等措施;机动性能好可做复杂的特技动作;可运送8名士兵。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反坦克、反直升机作战,并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武直-10武装直升机

是中航工业昌飞研发的中国第一款专用的武装直升机,其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五叶旋翼、纵列式座舱布局和流线型机身设计。武直10与2003年首飞成功,并与2010年11月定型,随即列装交付部队试用。武直-10型攻击直升机的设计综合了中外攻击直升机的各方面优点,采用了国外流行的攻击直升机布局,实行了5叶浆单旋翼、串列式座舱,其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实行了两座舱间防弹玻璃分隔。纵列式座舱的布局非常接近A129,武直-10不仅配备装甲,外型被弹面小,而且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在战斗力方面与直-9相比有质的飞跃,其前座舱配备了引进的俄罗斯卡-50型直升机的00式K-37型弹射椅,低空救生能力超过了欧美同类机型。而且,武直-10型攻击直升机是一款具有第三代攻击直升机特点的隐形攻击直升机。携带了8枚“红箭”-10型反坦克导弹。在早前的试飞过程中,一架试验机还携带了8枚“天燕”-90型空空导弹。目前的测试正集中在武器运用方面,机炮是30毫米单管型机炮。武直-10安装了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并且拥有一个机载稳定瞄准系统,有电视成像、激光测距功能,主要用于制导“红箭”-10型反坦克导弹。从稳定瞄准系统的外形判断,应该安装了激光照射系统,因此,“红箭”-10型反坦克导弹可能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系统。武直-10型攻击直升机的重量约为5.5吨,最大武器外挂1.5吨,旋翼直径12米,最大平飞速度超过27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约230公里/小时,机载燃油航程约800公里。

直-11轻型多用途直升机

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机种。原型是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原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AS350“松鼠”l多用途轻型直升机。直-11是一种2吨级、6座位的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整体布局采用直升机常规模式,该机可乘员6人,前排为两座,后排四座,最大起飞重量2.2吨。直-11的机体主要采用了金属和复合材料。滑撬式起落架用复合材料制造,带阻尼器。机身燃油箱具有弹塑性,防火设计安全可靠,具有一定抗坠毁的能力。直-11设计时尽可能的扩大了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减轻了机体重量。直升机旋翼下方装有一台国产WZ-8D涡轮轴发动机。1989年批准立项,1992年开始全面研制,1994年12月首飞,1997年起开始陆续交付使用。直-11是一种2吨级6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采用主旋翼加尾桨布局,主旋翼采用三叶星型柔性复合材料尾旋翼,2叶翘翘板复合材料尾桨。装有一台涡轴8-D发动机,功率450千瓦,巡航功率350千瓦,最大510千瓦。机体为金属、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起落架,带阻尼器滑撬。弹塑性结构燃油箱。该机可乘员6人,前排为两座,后排四座,最大起飞重量2.2吨。由于体积重量小、价格低廉、操作简便。

S-70“黑鹰”直升机


解放军于80年代中期创建陆军航空兵,陆航拥有了包括于1984年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在内的各种直升机。,中国于1984年7月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黑鹰”直升机的合同,该机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在美军中的编号为UH-60,是美军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繁多。S-70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唯一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直升机。为适应高原地区使用需要,中国的S-70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60略有不同。中国的S-70采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701A发动机,旋翼刹车进行改进,LTN3100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中国“黑鹰”主要部署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1985年后进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区服役。军方非常欣赏其高原性能,实际上S-70也是陆航唯一能在高原区顺利运作的直升机。中国与西科斯基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双方曾就一些S-70坠毁的原因产生激烈争执,西科斯基认为是中方使用不当。后经过中方自行研究S-70的零部件,证明了机械故障的成因,西科斯基方面才让步,重新运送了一架全新的S-70到中国作为赔偿。由于无法得到更多的S-70“黑鹰”,陆航很快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17直升机。大量的米-17,尤其是最新的米-17V5高原型号的到来,缓解了陆航紧迫的需求问题。但总的来看,只有自行研制出象S-70这种水平的直升机,才能说我国直升机已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不再受制于人了。

米-8中型运输直升机


米-8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中型运输直升机。由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制造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由喀山飞机制作厂生产。米-8是一种双发、五叶单旋翼的大型直升机。1964年米-8军用型及民用型同时开始投产。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直升机(12500架以上),而且生产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号称直升机王国中的“卡拉什尼科夫”。无论作为军用直升机还是州长的私人班机,她都游刃有余地切换着她的角色。这款性能优异的直升机,绝对是航空史上的经典,创造了世界航空史的传奇!机身前部为驾驶舱,驾驶舱可容纳正、副驾驶员和随机机械师。驾驶舱每侧都有可向后滑动的大舱门,驾驶室风挡装有电加温的硅酸盐玻璃,顶棚上揩油检查发动机的舱口。驾驶室后后面是客、货舱,其左侧前部有可滑动并能抛投头的舱门,座舱后部有大的货舱门和位于后部中间向下打开的旅客登机梯组成。 米-8武装型可装各种武器。一般,可携带炸弹,在两侧加挂火箭弹发射器,每个发射器内装57毫米火箭弹16枚,共128枚。也可在机头加装口径12.7毫米机枪,也可在挂架上加挂共192枚火箭和4枚“斯瓦特”红外制导反坦克导弹(AT-2),还可改装共65枚“萨格尔”反坦克导弹(AT-3) 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与米-6一起引进了米-8直升机,并缓解了一定的人员投送力量不的问题,现与米-6一起退役。在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中国开始大量购买米-8的改进型-米-171直升机。在1998年长江抗洪、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各军区模拟演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米-17

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中型运输直升机,分别由喀山和乌兰乌德两家航空工厂生产。米-17是在米-8的基础上发展的改进型,与米-8几乎相同,两台发动机的输出是同步的,可自动保持旋翼的转速。若一台发动机功率有损失,则另一台发动机输出增加,自动补偿。若一台发动机停止工作时,另一台发动机功率输出增加到应急功率1640千瓦(2230轴马力),从而保持直升机继续飞行。米-17主要有客货运输型。可运输车辆、工程设施和各种货物,能载24名旅客或装12副担架。该机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比较成熟,在国际直升机市场上,因其性价比较高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吸引了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的买主,总产量(含“米一8”直升机在内)达万架,俄罗斯本国军队装备约有3000架,其余大部分用于外销。中国1991年经过考察、谈判,签订了首批引进24架喀山直升机工厂生产的“米-17”直升机合同。经过试用,表明该机适合在中国平原地区使用、运输效率高。“米一17”的飞行性能比不上“黑鹰”,后经改进基本满足西藏高原地区使用,主要部件工作寿命较短,但该机技术成熟、性价比很高,经济实用性好,机舱空间大、运载能力强。引进后很快形成战斗力、多次参加各种军事演习和紧急出动执行任务。为提高陆航装备综合作战能力,陆航对“米-17”直升机进行了挖潜增效改装,主要内容是:在直升机两侧装设武器挂架,左、右挂架上可各挂三组火箭发射器,挂点上也可挂载其它武器或武器吊舱,同时在机身右侧增开一个舱门,侧舱门加宽,便于空中使用各种武器对地射击,也便于机上突击队员快速离机出击;机身后部加强了货桥及后舱门,便于车辆进出和大型作战装备上下。

SA341/342“小羚羊”轻型直升机


SA341/342“小羚羊”轻型直升机由原法国宇航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和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共同研制。研制计划最初由法方提出,旨在取代“云雀”II直升机。“小羚羊”在1964年开始设计,采用“云雀”II的传动系统、透博梅卡公司的“阿斯泰阻”III发动机和于德国伯科夫公司联合开发的旋翼桨叶。也正是看中了“小羚羊”的优秀性能,除了英国和法国外,埃及和南斯拉夫也专利生产“小羚羊”直升机。到1991年6月30日,共向世界上41个国家交付了1254架“小羚羊”直升机,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寻求由外国进口先进反坦克直升机的可能。很快解放军选定了当时已不算最先进的“小羚羊”直升机。于80年代初订购了第一批8架SA342“小羚羊”,此后解放军再也没有增购过“小羚羊”。86年陆军航空兵组建后,“小羚羊”全部归入陆航部队。“小羚羊”采用并列双座驾驶机制,座舱共有两排五个座位。只有一套操纵系统,但可选装双重驾驶系统。后排座椅可折叠到地板上,并配有固定环等设施,以便在后舱装载货物。座舱后方还有一个行李舱。可选用承载力700千克的吊挂系统、承载135千克的绞车、一到两副担架或照相观瞄设备。我国的“小羚羊”通常外挂四枚“霍特”导弹,目前尚未有改用国产“红箭”导弹的消息。陆军常用“小羚羊”模拟敌军武装直升机,既扮演过西方直升机的角色,也扮演过苏联直升机。

卡-28反潜直升机

卡-28反潜直升机是前苏联卡-27(的出口型号。卡-28可以捕获潜深500米,时速75千米/小时的潜艇;可携1枚自导的鱼雷,1枚火箭助推鱼雷,10枚PLAB250-120航弹,2枚OMAB航弹,主要用于舰队的反潜战。中国海军于二十世纪末从俄罗斯引进“现代”级驱逐舰时一并引进卡-28直升机。中国新建的051C、052B/C驱逐舰、054/054A护卫舰也将装备卡-28直升机。 卡-27采用共轴可折叠双螺旋桨。具体为两副全铰接式三片桨叶共轴反转旋翼系统。可折叠桨叶为全复合材料结构。该系统结构紧凑、有效载重大,操纵简便,可减轻驾驶员悬停和着舰时的工作负担。悬停时可不受风向的干扰。复合材料桨叶装有电热除冰系统。卡-28带空调的驾驶舱中有3名空勤人员,包括驾驶员、战术协调员和反潜系统操纵员,均有可调座椅。两侧各有一个可投抛滑动舱门,门上有了望窗。驾驶舱风挡设有电热除冰装置。驾驶舱直通后部机舱,机舱内有大型电子设备机柜,设有加热通风设备。机舱内可载作战设备、货物和16名乘客,该机装有一枚406mm自导鱼雷,一枚火箭弹,十个PLAB 250-120炸弹和两枚OMAB炸弹。鱼雷装在可加热的鱼雷舱内,以确保即使在低温条件下鱼雷不需预热,即可迅速发射。卡-27的飞行性能使其能在较小的舰艇上使用,四点式起落架确保了起降的安全。起落架不可收放。由于保密的缘故,我国的卡-28并未公开。

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


米-6是苏联米里设计局设计的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吊钩”(Hook),大概生产了800多架,1991年停产。该机于1954年开始研制,1957年试飞,同年秋季公开展出。当时米-6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米-6直升机机身后部有蛤壳式舱门和液压收放的折叠式踏板,便于装卸导弹和大炮等重型军事设备。在执行起重任务时,可用位于重心处的吊钩在外部吊挂大型货物,例如:重型建筑设备,石油钻探机械部件等。当执行救火任务时,可运载灭火器材和消防人员到着火地区。当执行伤病员救护任务时,可装载41副担架和两名医护人员。作为旅客机使用时,可运送65名旅客及随身携带的货物和行李。米-6直升机最初生产了5架,用于试验,接着生产了30架,以后大约又生产了800架,广泛用于军用和民用。1970年公布该机的生产速率为每月8架。目前,在俄罗斯地面部队使用的有450架,阿尔及利亚、伊拉克、秘鲁和越南等国空军均装备有这种直升机。米-6直升机1991年停产。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拥有少量的米-6(北约代号“吊钩”)重型运输直升机。据信这些直升机是在1970年向苏联购买的,直到近期才开始向公众公开了少量信息。苏联米里设计局设计的米-6直升机是一种重型运输直升机,1957年首飞。米-6巡航速度为250千米/小时,航程620千米,最大载重12吨。据说有三架已经坠毁,剩余的使用寿命已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