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绝对下载mp3下载:中国教育最大问题:教育追逐功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4:52
中国教育最大问题:教育追逐功利
金羊网 2006-05-11 15:04:20

.NoUser { } .Title { FONT-FAMILY: } .SubTitle { FONT-FAMILY: } .IntroTitle { FONT-FAMILY: } .SmallTitle { FONT-FAMILY: } .Author { FONT-FAMILY: } .Source { FONT-FAMILY: } .Abstract { FONT-FAMILY: }

专家指出,功利之下教出来的中国孩子缺乏发展后劲

“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因《天赋教育在美国》一书而引发的“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美国天赋教育研讨会”日前在广州召开,与会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教学一线的校长、老师,围绕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以及中国高考、素质教育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天才教育关注指标结果

天赋教育强调挖掘潜力

中山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萍教授指出,天才教育关注的是结果,培养的这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天才,有一个很具体的衡量指标。天赋教育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这个天赋不是高别人一筹的东西,而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方面,整个教育的过程,就是挖掘潜力的过程。

中西教育两个极端:一个标准化,一个启发式

中西教育是两个极端,是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中国是一个标准化教育的国家,美国是一个启发式的教育。美国的幼儿园小孩想画画就去画画,想塑沙的就去塑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中国的小孩,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厕所都是有固定的安排。陈香梅女士上次来中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父母是最怕自己的小孩和别人的不一样,美国的父母是最怕自己的小孩和别人的一样。”

中国教育的出路:中西结合,恢复教育控制权

李萍直言:“我们明明知道这是不行的,但是回到角色上又这样做了,因为制度和体制决定你不能超越,就连局部的超越也很难,所以只能这样走。”李萍认为,我们用美国的教育理念,加上我们传统厚重的知识和传统的积累,就是中国教育的出路。

广州大学社科部副主任罗明星认为,中国教育的出路首先在于教育者恢复对教育的控制权。他指出,现在中国的评价体系就是考试,现在大学里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僵化,教师越来越丧失教育的自主权,丧失了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丧失了教育对学生的吸引。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把教育当成功利的手段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钟明华教授认为,中美教育价值观最重要的差异体现在:教育本身是为了什么?

他指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教育当成功利的手段,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比如很多人学理科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本身就是对教育的抹杀。中美教育的差异,就是对知识智慧真理的推崇,还是对实用的追求。我们的“标准答案”的评判体系过早地遮蔽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广州大学社科部副主任罗明星指出,由于中国的教育总是把小孩当成终极目标来考虑,而没有把小孩放在社会角色来考虑,所以当孩子成为规定目标,成全了父母的愿望之后,就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所以中国孩子缺乏发展的后劲。教育的资源像一块蛋糕,我们现在多数是盲目的拼命的竞争,所以家长、学生、老师都很痛苦。

广州市南武中学校长封耀明以一个中学校长的身份道出了最直接的感受。我们老师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是根本做不到,这是迫于现实的限制。比如校长三年一调,经常搞标准化评估,各种各样的考试指标衡量,不但学生厌学,连教师也开始厌教。在中国,教育就变成了脱贫的手段,尤其是边远山区,在这样明显的功利目的下,我们只能在一切为高考服务的模式下进行教育。

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教育像复印机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常务副主任肖建彬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的教育像复印机,一批一批的一代一代的复印人才,每个时代可能用的纸张不同,但是本质上没有不同。

现在教育的另一个弊端是,我们认为考试好的学生就是样样都好,考试不好的学生就样样不好,而美国教育却认为,即使是天赋班的学生也要扬长避短。“如果我们进到一个商店,不是只有一个转门,而是有很多个门,那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做很多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在一个专门的轨迹下做同样的事”。

与会一些小学老师纷纷表示,这次的研讨会让自己“深有感触”。本报记者郝婧羽

■对话

黄全愈:一个要“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人

中国为何无缘诺贝尔?

根源是只培养“考生”!

《天赋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是一位旅美教育学专家,1988年赴美留学,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曾经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其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位声称要“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学者,对中国的教育有些什么样的看法?昨夜,黄全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越洋采访。

不赞同把孩子留在家里教

记者:您在书中说到,长沙有个11岁男孩,可以倒背《老子》,而这个男孩是离校在家,由母亲教他学习初中教材。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父母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反映中国教育的什么问题?对中国未来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

黄全愈:我对国内的家长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搞教育持否定态度。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的学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而孩子的社会化必须在同龄人中进行,因此即便一个教育家,把子女留在家里搞“现代私塾”,这极不利于孩子的EQ培养。我认为家长应该扎扎实实地搞好家庭教育,而不是办“现代私塾”。

所谓“家庭教育”一是学龄前的完全由家庭实施的教育,二是学龄期间孩子放学后的家庭教育,由于中国的教育是以考试为主,所以家庭教育应以素质教育和启发天赋的教育为主!

出路:发挥孩子的天赋

记者:您认为中国教育该何去何从?以考为本的中国基础教育能不能承载一个创新型国家?

黄全愈:以考为本的教育与创新教育是矛盾的。一般来说,“书面考试”至少有三个特征:一、有现成答案,甚至标准答案;二、时间空间有限,只能考速度,难以考深度;三、多是考智力因素,难以考非智力因素。这三个特征带来一系列负面结果:首先,考试有标准答案,孩子为了得高分,往往人云亦云,不敢创新,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其次,由于考试有现成答案,考生只能步人后尘,在已知世界中徘徊。为什么中国学生年年获各种国际奥赛金牌,但中国至今无人获诺贝尔奖?根本原因是我们只培养“考生”,不培养“学生”。再次,考试只考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情商(EQ)正是将来孩子立足社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分歧。我认为,通过教育的过程,把孩子的天赋或潜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出路!

把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

记者:有家长认为,神童是可以培养的;也有家长认为,神童只能靠发现,不能靠培养。两种观点,您认同哪一种?您自己的看法呢?

黄全愈:我说的“天赋教育”并不是国内某些人鼓吹的“后天制造天才的教育”。所谓“天才”,“天”生之“才”也,那是少数人,由不得广大父母去选择。许多人以为,通过父母后天的人为加工:给孩子加料(吃补品)、加压(出生后就学认字)、加量(没日没夜地死记硬背),就能使孩子变成神童、变成天才。事实上,那恰恰是压抑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制作”成用铁丝捆绑、曲扭的“盆景”。

我们无法给自己的孩子选一颗神童的头脑,这是大多数家长必须面对的严酷现实;但是,我们可以给我们的孩子提供神童的教育,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