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记忆力下降的原因:解秘太乙神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0:54
太乙神针:又称为太乙针,太乙是尊贵的意思。太乙神针法历史悠久,早在唐代陈藏器所撰的《本草拾遗》中,就有记载,到了清代,本法在民间广为流传,用来治疗临床各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1717年韩贻丰所撰的《太乙神针心法》是最早的太乙神针专著。雍正、乾隆年间,由范毓奇传、周壅和编撰的《太乙神针》一书流传最广。
  制作:民间常用(《太乙神针》)艾绒90克,乳香3克,没药3克,丁香3克,松香3克,麝香3克,雄黄3克,穿山甲3克,桂枝3克,杜仲3克,枳壳3克,皂角3克,细辛3克,川芎3克,独活3克,硫磺6克作为太乙神针的施灸材料。取棉皮纸一张,长约30厘米,置药末21~24克,卷如爆竹式,越紧越好,外用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待用。
  施灸:将太乙神针一端点燃,在施灸部位上铺垫6~7层绵纸或棉布(化纤类针织品禁用),或以6~7层棉布包裹住艾火,将艾火直接点按在施灸部位上,若火熄,再点再按,每次每穴点按5~7次。操作时,为了保持火力连续,可点燃数根艾条,交替使用。
  太乙神针也可采用加套筒的方法,使用时更加方便。套筒为黄铜或紫铜制造,筒长约30厘米,内径约2厘米,套筒上端装以铜塞,用螺纹旋紧固定,下端为开口套管,长约6厘米,与套筒压紧配合,套管端面,用以红布数层盖罩,外用绳子缚扎固定。使用时,将罩有红布的套简拔下,再装入制好的太乙针于套筒内,点燃太乙针,装上开口套管,使点燃的药条距红布约1~2厘米,然后直接将红布端点按在选定的穴位上施灸。若病人感觉热力过高时,可以轻提慢按,或调节药计与红布之间的距离,总以温热舒适为度。
  太乙神针民间应用广泛,药物处方较多,常用的还有以下几种:
  ①艾绒60克.乳香3克,没药3克,硫磺3克,雄黄3克,穿山甲3克,白芷3克,草乌3克,川乌3克,桃树皮3克,麝香1克(《针灸逢源》)。
  ②艾绒30克,乳香3克,没药3克,乳香3克,松香3克,麝香3克,硫磺6克,雄黄3克,穿山甲3克,桂枝3克,杜仲3克,枳壳3克,皂角3克,细辛3克,川芎3克。独活3克,白芷 3克,全蝎3克(《太乙神针集解》)。
  ③甘松3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牙硝1克,牛膝12克,川乌12克,独活12克,三棱1.5克,草乌1.5克,白芷1.2克,羌活1.2克,桂枝6克,薄荷6克,麻黄6克,穿山甲6克,防风6克,杜仲6克,丑牛6克,丁香1.2克,樟脑1.2克,南星1.2克,细辛6克,降香3克,明雄4.5克,全蝎4.5克,麝香6克,秦艽6克,艾绒15克,硫磺3克(《太乙神针临证录》)。
  作为太乙神针施灸的药物,大都是选用的辛香行气,活血化瘀,温阳散寒,通络止痛之晶,适用于各种寒证、虚证、痛证、瘀证。对疮疡已溃及体表的恶性肿瘤病灶局部禁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