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想很平淡的过:红楼之谜:香菱是被父亲甄士隐故意丢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04:38

香菱是被父亲甄士隐故意丢弃

 

汪宏华

(献给我最爱的香菱!)

 

导读:本文论证甄士隐在梦中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转折,先是梦想得到一个通灵宝玉式的儿子,后又因担心陷入世道轮回而放弃了生儿的欲望,让其胎死腹中重回纯净的太虚幻境。接着又按照跛足僧道的忠告,安排家仆霍启带英莲去看元宵花灯,蓄意让她失踪以进入太虚幻境消灾避难。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女儿被拐子拐去,陷入人间地狱。他本人最终也将寺庙当作太虚幻境自慰。儒学、理学不但荒诞不经,而且无人性无父子,可杀人。

 

世上很多好事者和机构都声称研究“红学”,成果如何斐然,我总忍不住窃笑,连第一回甄士隐做的几百字的梦都没有读懂,还痴谈什么整部《红楼梦》呢?红学可不是人海战术或资本炒作能够解决的,需要有天才和悟性,需要有贴近曹雪芹的虔诚与耐心。在下不才,但自以为略具与曹雪芹重叠的能力——我就是曹雪芹,曹雪芹就是我。下面就用十个为什么解决甄士隐的梦!

一、甄士隐为什么会做梦?

因为他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男孩,“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接着就做梦了。所以,不用看下文,他必然是梦想得到一个儿子。这至少是诉求之一。

另外,甄士隐的梦全都是源于他自己的主观想象或潜意识,是日有所思、自说自话而非僧道额外赐教。

二、他为什么要梦里求子,而不是像贾雨村一样纳妾生子?

因为甄士隐是宿命无为、清谈冥想的真儒士,贾雨村是制天命而为之的不择手段的假儒士。甄士隐想通过存天理,修智性而受到佛道垂青,进而赐子。纳妾会损害自己神仙一流的人品与晚节,只可作为下策备选。贾雨村则想通过存人欲,从风尘知己身上获得足够的上京赶考的信心和性欲驱动力。有了功名,其他的钱财、美妾、儿子自然会随之而来。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由于当时的社会进入假世,好色者昌,好德者亡。甄士隐的冥想功夫终究没有发挥效力,没能像魏征一样梦斩泾河龙王,空留下一个美丽的白日梦。贾雨村则事事顺意,平步青云。儒家的社会就是这样真假循环着,你方唱罢我登场。

三、甄士隐为什么会梦见“一僧一道”?

因为他不是纯粹的儒士,是由儒及道、佛的理学家。“三教”在他心中是一家亲,遇到难事可同时相求,有求必应。理学家的特点是:

当处在顺境时,主观求天理,客观求人欲,所谓“义利”即是。天理包括仁义礼智,人欲包括功利色子(子或为酒)。而他们之所以求诸佛道,一是认为佛道具有更高境界的天理,是儒理的升级版;二是可以顺便谋取更多数量更高品质的人欲,如长寿、起死回生、赎罪等。只是此时的人欲已被堂而皇之改名为客观人欲,或者说是赏赐之物了。

当处在逆境时,单极存天理,灭除一切人欲,包括客观人欲、赏赐之物。直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遁入空门皈依佛道。

四、“识通灵”与“怀闺秀”是什么关系?

两层关系:一是无形之“智”与有形之“色”的对应。甄士隐认为在天理四项中,自己最强的是智(“士隐本是有宿慧的”),所以他要冥思以触摸最高的智慧——通灵;贾雨村认为在人欲四项中,自己最强的是色相(“剑眉星眼,直鼻权腮”),所以他要拼命开屏以取悦最嫩的红颜——闺秀。二是有形之“子”与无形之“礼”的对应。通灵的具象是指代甄士隐想要得到的儿子,由智慧幻化的儿子。这里智子相当于义利的关系。闺秀的虚像是指代贾雨村想要得到的异性的赏识,闺秀是礼遇的化身。此时的贾雨村只想偷情,不想偷人。

五、甄士隐为什么会梦见“木石前盟”?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木石前盟并非海外奇谈,不过是精神之恋的故事新编,代表了真情至上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甄士隐做梦的用意有三:一是向佛道申请,自己酷似神瑛侍者,封氏酷似绛珠仙子,夫妻情深义重、相敬如宾,希望能获得赐子;二是向佛道要求,自己想要生一个酷似神瑛侍者的有情有义的儿子,同时还搭配一个痴心浪漫的儿媳妇绛珠仙子(僧道手里的“鲜明美玉”便是这个儿子的胚胎);三是向佛道追加请求,自己的女儿英莲也酷似绛珠仙子,能不能给她补送一个神瑛侍者,年纪小几岁也无妨。

这里的“儿女真情”即是精神之“礼”,指夫妻之间的相互恩爱、同甘共苦。不同于贾雨村追求的风花雪月、夫贵妻荣的物质之“礼”。

总之,这个梦勾起了甄士隐对太虚幻境的无限敬拜与向往,那里是纯天理的世界,是无人干扰的世外桃源,他要尽快挈儿带女迁过去。

六、“木石前盟”为什么会遭遇小人作乱,陷入沉沦之苦?

甄士隐也不完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座谈客,也警觉到社会在变,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只是他反应有些过度了,当僧道说出:“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再至“沉沦”、“火坑”之后,竟然就恐惧到要将前面的三个理想全部放弃。在他看来,既然预知了这样的天机和结局,就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

首先他就决定不让“通灵宝玉”出生,让他胎死腹中,重新回到风平浪静的太虚幻境之中去。这里甄士隐与玉的“一面之缘”既说明封氏有过流产史,又揭示了甄士隐酸葡萄的心理,他还是很想看一眼解个馋。其次他要设法让英莲进入太虚幻境,以免遭受小人的骚扰和沉沦之苦。最后自己也要争取进到太虚幻境中去过神仙生活。先儿后女再自己,甄士隐倒是很有父爱之心。

对比可见,面对即将到来的熊市,甄士隐采取的策略是清仓避险,保护既得利益;贾雨村采取的策略是满仓做空,不惜债台高筑。最后的结果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便是熊市特有的异象。

七、甄士隐梦醒之后对大街上的“一僧一道”怎么看?

甄士隐原本是知道僧道有真假之别的,自己梦到的是真僧道,大街上跑的是假僧道。所以当他见到跣足蓬头的僧道哭着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以为是疯话,不予理睬。但他们最后说出“太虚幻境”后,士隐相信了,后悔了,因为这个词在他看来是真僧道的原创,相当于防伪暗号。待要追问时,那一僧一道已经走远,不见了踪影。——对太虚幻境的过分执着让甄士隐失去了辨别真假的能力,这俩僧道偏偏是贴着防伪标记的假僧道。

小说有意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悬念,插进了贾雨村,遵循先假僧道,再假儒的顺序。

八、甄士隐为什么要支助贾雨村?

甄士隐依据梦境认为,自从梦里舍弃儿子这一人欲,就与距离太虚幻境仅有一门之隔了。接下来只要稍稍努把力即可进入太虚幻境,窥破一切天机了。那么,下一步该灭什么人欲呢?甄士隐开始重新审视四周:一、既不要儿子了,储妾娇杏也就可以不要了;二、既不要儿子了,自己也就不用喝酒以激发性欲了;三、既不要儿子、娇杏和美酒了,省下来的钱也可以不要了。然而,这些人欲当送给谁呢?总不能扔掉吧,暴殄天物可是天理不容的。

甄士隐毕竟是个聪明人,很快便找到了贾雨村这个最佳馈赠对象。甄士隐以为贾雨村是荀、申、韩式的持性恶观的儒士而非假儒士,此时国家正是需要这种铁腕人物以严刑峻法重整朝纲,扭转颓势。甄士隐寻思,若能为国推举出这样一匹千里马,将会成就多大的天理啊。于是甄士隐这位孔孟儒士将申韩儒士也视为了一家亲,向贾雨村次第送出了丫鬟、美酒和白银。

甄士隐只懂孔孟,不懂辨材须待七年期,贾雨村本质是个大恶人,甄士隐的支援实是助纣为虐,社会风气越来越坏,拐子强人越来越多。这也直接导致了甄英莲后来的悲惨命运。

九、甄士隐为什么要命霍启带英莲去看元宵花灯?

表面看,甄士隐是因为不相信僧道的“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或者已经忘记了,才命家仆霍启抱英莲去看元宵花灯的。实际情况相反,自从听到“太虚幻境”,甄士隐就对那一僧一道深信不疑了,将他们的言语铭刻在心了。当时之所以没有让僧道抱走英莲,一是僧道已经走远,二是担心遭到街坊笑骂。他需要另想办法。

送走贾雨村,甄士隐自感在存理灭欲方面又进益不小,准备再次做梦,冲击太虚之门。但一转念,还有宝贝女儿英莲没有进太虚呢。怎么办?甄士隐回忆起了僧道的预言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定元宵节派霍启带英莲去看社火花灯。明眼人都能看出,元宵之夜灯火朦胧,游人摩肩接踵,单凭一个嘴上没毛、胆小怕事的霍启是看不住英莲的,何况还有僧道的恶谶在先。甄士隐作为一个五十多岁的有生活经验的人,应该通此道理,但这正是他的居心所在!他要英莲顺应命运的安排,在元宵之夜“烟消火灭”,从此不再“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甄士隐一厢情愿地认为,英莲失落后无论是死,还是被僧道超度到寺庙或送到大户人家,都能进入太虚幻境,都能找到神瑛侍者,都比生活在爹娘身边更幸福。但现实再一次捉弄了他,大街上的僧道不过是拐子的眼线,英莲不但未进太虚幻境,反而陷入了人间地狱。

甄士隐不糊涂,他深知无论用心如何良苦,舍弃女儿的做法终究不足为外人道,所以他就安排霍启替自己去干了这件事情,同时在英莲失踪之后“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这便是儒士和理学家的本来面目,一无仁义,二无礼智,三无人性,四无父子,杀人不见血!

除了甄士隐,书中的伪善儒士还大有人在,林如海就是步其后尘者,他在妻子死后也是无意续弦,听说贾宝玉衔玉而生,便迫不及待将幼小的黛玉送到了贾府,当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当贾府是太虚幻境。实际却是“风刀霜剑严相逼”。

十、甄士隐为什么会出家?

甄士隐出家的原因很多,但宿孽还在于不该信奉儒学、理学,这些哲学错误地将人性分化成善恶两端,致使人们在走极端时丧尽理性和智性。甄士隐所具备的宿慧就是脱离现实的表面文章,他从头到尾都被别人欺骗,先是被假僧道欺骗,后被贾雨村欺骗,被岳父欺骗,最后被跛足道人欺骗出家。而他之所以被假恶丑欺骗,实是早就中了所谓“真善美”的毒。假如不迷信梦中的真僧道和太虚幻境,他就永远不会理睬假僧道;如果不迷信真儒学和仁义礼智,他就永远不会理睬贾雨村。但这就不是甄士隐了。

曹雪芹认为人性中的天理与人欲是一物之两体,有限、均衡而又不可分割。当甄士隐无限舍弃分内之人欲,敛聚分外之天理时,他就注定要走向悬崖绝壁,注定要无家可归了。最可悲的是,他自始至终也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害了自己,害了家人,害了社会,甚至还以为进寺庙是进太虚幻境,从中可以找到人生和宇宙的全部真谛。《红楼梦》的写作目的便是要纠正这些错误的哲学,重新阐释人性与世界的本质,同时将无辜的甄英莲从火坑与沉沦中挽救出来,赋予她永恒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