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相传 诸葛亮 姜维:各地之怪:云南十八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39:15

云南十八怪

  •  
欢乐使者   

我生活在有着众多少数民族的云南省,这里拥有最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神秘、奇异、多样的民风民俗,是我们云南得天独厚特有的一笔丰厚财富。

到过云南旅游的人,无不为云南那山清水秀、民族风情、自然景观而陶醉。在感受民族风情的同时,你已经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云南十八怪”,只是你没有意识到了。

云南十八怪,涉及衣、食、住、行、山川、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这不仅是云南民族的特色,也是云南扬名天下的一个缩影。

而“云南十八怪”尽管至今没有统一的版本,但它无疑是外省人认知云南风土人情的最著名的表达方式。从“四季同穿戴”的穿着方式到“粑粑叫饵块”的饮食文化,从“背着娃娃谈恋爱”的婚嫁民俗到“茅草畅销海内外”的经济泺,它囊括了云南风俗的方方面面;而琅琅上口又俚俗平易的语言表达,理所当然地成为云南不俗的形象广告,并广为人知。正因为有“云南十八怪”的民间的口头传播,更进一步地烘托了云南浪漫的神秘色彩。以下我就借云南18怪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云南的民风民俗。


“十八怪”实则是对云南各地某些奇特现象和独有风物的一种民间概括之说,主要以口头传承的形式在街头巷尾、村野乡僻之地广泛流传,从来就属“狗肉包子上不得台面”,为历代文人雅土所不齿,因而正是查无典籍了。慢说是“正史”之列,就是“野史”、“演义”等另册类也是乏善可陈,不见任何直接记载。
到了现代,偶有文字上了报角偏页,往往也是作为花边趣闻的点缀之用。至今,似乎末见有对“十八怪”做出比较完整、详尽的记述。
云南才有十八怪,    
  十人见了九人爱。    
  土生土长怪模样,     
  人说奇怪不奇怪。  
因为生在山里,长在山里,从小就听比自己大的人说起“云南十八怪”,并不以为怪——大概是“身在怪中不知怪”——只是觉得好听、好玩,便暗自记下,又去说给比自己小的人听。当觉得自己比别人知道的多时,就忍不住有些得意。长大了,学了些文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觉得那“云南十八怪”的“有意思”,其实就是“有文化”。于是为自己由浅薄而深刻的发现又有些激动。

每当向一些外省人提起“云南十八怪”,对方总会程度不同地表现出好奇的神情。而接着往下追问、感兴趣的无非是:“都有些什么怪”,“怎么个怪法”,“为什么怪”。当碰到喜欢刨根问底、特别虚心好学者时,便就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一是不能把十八怪说全,二是说不出更多的所以然。对方从兴然到索然的神色,刺激我痛下决心:把“云南十八怪”弄清楚!
           
云南十八怪简介——云南十八怪多个版本

云南因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受纬度位置和垂直高差双重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南方是热带季风区形成的河谷盆地,东部是被形容成"万紫千红永不凋"的冬暖夏凉气候。云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以外还聚居着有彝、白、壮、傣、纳西、藏、瑶族等其他25个民族,占了全省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云南十八怪"、"云南二十八怪"、"云南八十一怪"等说法。

旧云南十八怪 新云南十八怪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 云南第一怪:姑娘四季把花带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 云南第二怪: 大姑娘不用裤腰带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三怪: 鲜花四季开不败
云南第四怪: 竹筒能当水烟袋 云南第四怪: 鲜花当蔬菜
云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饵块 云南第五怪:东边下雨西边晒
云南第六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 云南第六怪: 石头长到云天外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 云南第七怪: 吃饭不用碗和筷
云南第八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第八怪: 豆腐烧着卖
云南第九怪: 年轻姑娘叫老太 云南第九怪: 萝卜也当水果卖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 云南第十怪:过桥米线人人爱
云南第十一怪:老太太爬山比猴快 云南第十一怪:草绳当柴禾卖
云南第十二怪:新鞋后面补一块  云南第十二怪:有话不说歌来代
云南第十三怪:汽车还比火车快  云南第十三怪:小和尚可以谈恋爱
云南第十四怪:脚趾常年都在外 云南第十四怪:湖泊称为海
云南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带 云南第十五怪:溶洞里面有村寨
云南第十六怪:花生蚕豆数着卖 云南第十六怪:油菜花迎客来
云南第十七怪:这边下雨那边晒 云南第十七怪:火山也把商招来
云南第十八怪:四个竹鼠一麻袋 云南第十八怪:澄江化石怪又怪

云南十八怪组图——云南十八怪由来
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鸡蛋如此包装不易破碎,而且恰似一件奇特的艺术品。先将数根干草的一端拴在一起,这束草就成放射的爪子状,在"手爪"中放进一个鸡蛋,用草横捆一道,相当于让数个"手指"把鸡蛋握紧。如此这番,逐个捆扎包紧,直至成串。拴起来后, 有的呈条形状,有的形似冰糖葫芦,乍一看,还以为是某种民间工艺品。
为什么鸡蛋要用草拴起来?云南多山,坡陡谷深,山路崎岖,外出行路不是爬高下低,就是跨沟过坎。因此山区的主要搬运方式便是背具:背箩、背筐、背架、背袋以及背绳等等,或肩背,或头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尤其是一种由乱石组成的"包谷路",每一步都几乎踏在石尖上,像踩梅花桩一样,一不小心,脚就卡在石缝里,扭了脚脖子是常事。再加上不断地爬坡下山,跳沟过坎,别说新鲜鸡蛋,是都熟的鸡蛋也折腾碎了。用草拴的鸡蛋则无一破损,全部完好。
  鸡蛋拴着卖"的一个基本而简单的理由:携带方便,安全可靠。计算方便,交易简单,不以个算,也不计斤两,而是以串论价。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用草编织而成的帽子当锅盖不仅捂得严,而且还能给食物一种清香。
  云南的事,真是怪怪的。草帽乃遮风避雨之物,怎能当锅盖使?外地人每每听到这一"怪",大约都会作如是想。
  所谓"草帽当锅盖",不过是锅盖的形状酷似草帽,上尖下宽,形如圆锥体,用山茅草编织而成,将似草帽的用来当了锅盖,于是便有了"云南十八怪,草帽当锅盖"了要说怪,就怪在用草编锅盖。云南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生活用品大都就地取材。以山茅草做芯,取芦苇皮缠裹其上,用木制扭草机扭成一根根草绳,将草绳一根根盘成草帽形状,再用芦苇皮将其串缀固定,一顶草锅盖就完成了。
  一顶草锅盖少说可用半年,多则一年有余。此物不怕水,因为芦苇是水中之物;此物有清香,因为茅草自山野中来。用草锅盖弄出来的饭菜香,再就是比用金属锅盖的好吃,没"汽汗水",不致凝汽成水弄烂饭。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


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捣一捣再烤一烤,抹点酱还特别香,这种携带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饵块”。云南的筒状、卷状饵块属"年货"。云南人过年,不能没有饵块,春节做饵块、吃饵块及互送饵块是古老的民间习俗。用纯好洁净的宝象河水与饱满晶亮的官渡大米做成的饵块洁白细腻,筋骨好,又软又糯。而在烧饵块中间夹睛一片卤牛肉,有 "滇味汉堡包"美称饵块制品也算是怪中一绝吧!


粑粑是云贵川地区对圆形饼子的统称。粑粑一般是用麦面做的,而饵块则是用大米做的。大米做的这类食品一般都叫“粉”。饵块和“粉”不一样。“粉”一般都是很柔软滑爽的,放在嘴里一下就到肚子里了;而饵块要硬得多,放在嘴里有嚼头,好像有筋骨一样,用水泡着,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也不会变质,用很锋利的刀去切还要费很大的力才行。

古时候传说昆明新上任的一位县太爷食量大得惊人,不仅吃得多,而且还饿得快,一天要吃十几餐,忙坏了手下人。“我要的粑粑怎么还不来,尔等快一点!”手下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做了一种吃下去很长时间不会饿的粑粑。县太爷吃了这种粑粑后,再也不叫尔等快一点了。于是,这种粑粑后来就叫成了“饵块”。


云南第五怪:

 


竹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这玩艺颇具科学性,既保持了旱烟的醇香,又用水过滤了其它杂质,而且声音很好听,“咕咚,咕咚”。竹筒当烟袋,说怪也不怪,竹子茂盛烟草多,竹烟在一块。
  云南的竹制水烟筒,虽然样式大小有异,但其构造都一样。 云南的竹制水烟筒,如果绘制说明书,则可将其一分为二:筒身、烟嘴、如此而已。筒身部分,一般长80至90公分,直径10公分左右。在筒身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切一斜口,插入由竹管──直径2公分左右──做成的烟嘴,烟嘴小孔周围包铜片一圈,顶端刻嵌羊角状小角两只,呈V型,中间便于放置火引。水烟筒上最讲究的部分莫过于烟嘴了;有用琥珀的,有用悲翠、玛瑙的;连接处镶金嵌银,下端挂有丝穗,作为装饰。

云南第六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长年温度不变的气候造就了人们衣着的多姿多彩。
细究起来,"四季同穿戴"起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在一天之内,人们可能同时分别穿着四季的衣服,即"一天穿四季";二是在一年当中,几乎可以穿着同样的衣服度过四季,即"穿戴无四季";要么四季同在,要么四季不分的两个极端,成为云南不少地区的穿戴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云南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所决定的。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其气候特征是"河谷盛夏山区春,高原艳秋雪山冬。"滇西北的梅里雪山还是白雪皑皑的时候,滇南的河口则早已是春行夏令了。复杂多样性是云南气候的一大特点,也是云南人在服装上"一天穿四季"的根本原因。
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
险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妇女尤为能干。云南妇女,特别勤劳能吃苦,成为农业上主要劳动力,至老不衰。
云南第七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八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九怪:

 


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l另外还有一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五条龙在昆明周围的五个湖泊兴风作浪,为害人间。为了降龙治水,张三丰专程来到了昆明。他垂云而降,穿戴象个叫化子,脚上一双破鞋,后面总拖着两根拴鞋的带子。一次,张三丰正在对付“昆阳大海”(滇池)中的“母猪龙”。那母猪龙掀起大浪打翻了渔船。张三丰见状大怒,两脚先后一踢,两只烂鞋飞出,落入水中化为大船,烂鞋后面的带子化为无数救命绳,人们得救了。张三丰飘然而去。为了纪念张三丰,从此鞋子的后面总要多做一块。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壮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云南第十二怪:


茅草畅销海内外:山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在云南5至10月间,各种野生菌类破土而出,是品尝山珍野味的大好时机,此时,山茅草也成了农民发财致富的新途径。

云南第十三怪:


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云南第十四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孃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孃,而把姑姑与孃孃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 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七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把蚂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黄,张嘴一咬:“咔嚓棗”。云南人吃蚂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小食品而已,只是出于一种美食和需要。将捕捉到的蚂蚱集中起来,然后倒入滚烫的水中,扣锅盖,加大火势,蚂蚱由绿黄色变成棕色后,便捞出来进行晾晒,并摘去翅膀、刺脚。食用时,一般用植物油煎炸,脆香美味,是佐酒待客的一味佳肴。
另外
当年唐明皇在位时,遇上了蝗灾,蝗虫过时遮天蔽日,甚至把白天变成了黑夜。蝗虫飞走后什么也没有给人们留下,遍地是饥民的哭声。皇上号令天下人人吃蝗虫。不吃则已,一吃味道好极了。小小蝗虫制造了灾荒,又帮助人们渡过了灾荒。


云南第十八怪:


过桥米线人人爱: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云南的过桥米线,是用一百度以上的鸡鸭火腿汤,将生肉片,如鱼、肝、腰片放进油汤里烫熟,食之十分可口。

附:过桥米线的传说
 
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作料做成。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将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摆入小碟,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同时备有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等。进餐时,以大"海参碗"盛汤,加味精、胡菽、熟鸡油。汤滚油厚,不冒一丝热气。汤上桌后,将鸽蛋磕入碗内,继而将肉片氽入汤中,轻轻一搅,霎时变得雪白、细嫩。然后再放入鲜菜、米线,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米线即米粉条,这是选用优质大米,经发酵、磨浆、滤条、蒸粉、压榨等工序制成的线状食品。米线是云南百姓喜爱的食品之一。过去,大年初一,家家必食米线,借长长的米线,祝愿幸福长久。三月初三,昆明人相邀去西山游玩时,也常吃凉拌的米线,当地谚曰; “三月三.耍西山,吃凉米线。”

  米线品种甚多,吃法多样,既可热吃,也可凉吃,可荤可素,丰俭由人。不过,外地游客最好是到羊市口“云南过桥米线馆”一类的米线馆去品尝正宗的过桥米线最为惬意。

  吃过桥米线时,要用大汤碗盛来热汤。这是用肥鸡和猪筒子骨熬成的,清沏透亮,汤面覆盖着一层黄黄的鸡油,看似不冒一丝热气,实则滚烫保热。食客先将鸡胸脯肉片、猪肉片、鱼片、猪肝片、猪腰片等氽入汤碗,轻轻一搅,不一会便把肉片涮得又热又嫩。接着,再夹入豌豆夹、韭菜、菠菜、玉兰片一类菜蔬。最后,放入米线,配以香油、胡椒、辣椒油、香菜末等凋料。于是,满碗五颜六色,那雪白的米线,与红色的猪肝片、猪腰片,碧绿的菠菜、豌豆夹,鹅黄的黄芽韭菜,相间交辉。吃起来,肉片鲜嫩,绿菜爽脆,米线软滑,汤味浓美,十分可口。

  关于过桥米线的由来,有入认为,这是夹米线入碗时,好像用米线在两碗之间搭架一桥而得名。但是,老百姓更相信一个民间故事中所说的原由:

  从前,蒙自一位秀才为了应考,他把自己关在南湖中的小岛上,日夜攻读。妻子每天给他送饭,因路远饭菜常常凉了,秀才便不爱吃。怎么办呢?一天妻子炖了一只肥母鸡,她用土罐盛了鸡汤,带上秀才爱吃的米线和佐料,用竹篮装了送去,当她端汤罐时,手被烫得缩了回来。原来,鸡汤上飘浮着一层厚厚的鸡油,保持了温度。于是,她把佐料放入汤内涮烫,再放入米线。秀才吃得热乎乎的,味道也觉着格外鲜美。大加赞杨,因为妻子送饭必须经过一桥.秀才便笑着对妻于说:“就把你今儿做的美餐叫做过桥米线吧。” 从此,过桥米线便在民间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