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神级皇帝刘哲txt:西方美术流派简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9:27
西方美术流派简介(一)

文 艺 复 兴

文艺复兴前黑暗的欧洲中世纪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没落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是历史上著名的中世纪。这是一个基督教盛行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社会的时期,基督教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统治了当时欧洲的与性有关的一切活动。宗教禁欲主义这一特点被统治阶级利用了,因为否定性欲、否定对今世幸福和快乐的追求,民众就不会奋起反对压迫和剥削,统治阶级的地位就巩固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会利用所掌握的权利,强制推行教士独身制和苦修制,教徒们禁绝性行为,基督教反对性甚至发展到反对婚姻,在教会的强大压力下,夫妻过性生活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极短促地匆匆了事。夫妻性交无论如何还被生育后代这一"正当的"目的掩盖着,而那些与生育脱离的性活动如同性恋,则受到十分残酷的惩罚,甚至被施以火刑。有些女子只是因为美丽或具有性诱惑力,就被诬为女巫,任意加以摧残与折磨,被投河而死或被活活烧死。在有些地区,被烧死的"女巫"竟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从14世纪至15世纪,全欧洲被烧死的"女巫"在五万人以上。这就是黑暗、野蛮的中世纪所画下的一幅令人发指的图画。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早在13世纪后半期,意大利中部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出现了新的美术动向,意味着中世纪美术向文艺复兴美术的过渡。

佛罗伦萨画派成为新美术最主要的流派,14世纪时产生了伟大艺术家乔托。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作品虽属宗教题材,却开始真实表现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间关系与人物的立体表现,杰出地体现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这个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点。从15世纪开始,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佛罗伦萨仍然是最大中心,以博蒂切利为代表人才辈出,从不同角度发扬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风格雄伟秀丽各有所重,呈现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局面,注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则成为佛罗伦萨画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

乔托(Giotto,约1266/1276~1337)

乔托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韦斯皮尼亚诺,幼年曾经做过牧羊童,但到十四世纪,他已成为意大利的著名绘画大师,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佛罗伦萨形成了人数众多的乔托画派,并一直延续到15世纪初。他在十四世纪初创作的阿雷纳礼拜堂壁画是最能全面显示乔托艺术成就的作品。(《逃亡埃及》,乔托。1305)

博蒂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

博蒂切利原意为“小桶”,并不是画家的真实姓名,而是他的绰号。博蒂切利的作品深得佛罗伦萨市民的喜爱,该城最大的银行家和政治统治者美第奇家族对他的作品十分青睐,不断的向他定购作品。

画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体现他个人风格的传世名作。在《维纳斯的诞生》中,他表现了某种在当时特别流行的半宗教、半幻想的希腊神话世界。这张画取材于古代神话,维纳斯从海中诞生了,她站在贝壳之中,被风神吹送而来。海洋女神把美丽的披风送给裸体的爱神。维纳斯的形象写实的而完美,波光漪涟的海面上飘动着花朵,画面上充满神奇、幻想的色彩。(《维纳斯的诞生》,博蒂切利,1485)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灵光的闪烁“知识就是力量”,这是400年前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名言更加显出它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一不显出知识的力量。

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艺术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即使是没有到过科隆的人,也很有可能亲睹过科隆大教堂的风采,作为全欧洲最高的尖塔,世界第四大教堂,它那高达157.38米的双尖塔顶在科隆市区以外就遥遥可见。

科隆大教堂动工于1248年,停停建建,直至1880年才终于全部完工,整个工程持续了600多年。除了高达157米的惊人高度之外,整座建筑东西长144米,南北宽86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建筑本身全部由磨岩的石块砌成,由于年代的久远,表面已呈黑色,更显庄严古朴。

进入教堂,高达143米的中厅空顶令人目炫,堂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和所有的金工、石工、木工都可谓巧夺天工,特别是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了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在阳光的映射下,五彩缤纷,华美异常,就连供信徒到此就座的长坐凳也全部都用极厚的巨木制成,经过千年的使用,露出发光的木纹。

除了供奉三圣遗骸的金神龛,教堂内还绘有大量的宗教壁画,收藏有众多的雕像、圣体匣、福音等等文物,更有不少大主教以大教堂为自己死后的葬身之所,生前事迹,身后荣名,都令尘世的人望尘莫及。

教堂前的广场游人如织,多了几分游兴,少了几分虔诚,有趣的是留影者,被摄者会昂首挺胸,欲与教堂试比高,而摄影者却恨不能趴在地上,也摄不全教堂的尖尖双塔。文艺复兴的家饰风格  意大利家具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和优雅、美观的设计造型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意大利风格的家具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意大利家具的艺术风格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极深。以人文主义思潮为主的文艺复兴运动,最初起源于意大利,逐步扩展到德国、法国、英国和荷兰等欧洲国家,这次运动对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波及到包括家具在内的各种艺术门类。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内部逐渐形成,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文化上也开始得到反映。因此,此时的家具艺术多表现人文主义的色彩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潮,其特征:一是外观厚重庄严、线条粗犷,具有希腊、罗马建筑特征;二是人体作为装饰题材大量出现在家具上。家具的主要用材有栎木、胡桃木和桃花芯木。讲究室内家具“成龙配套”,同时还出现了箱形长榻,成为后来“沙发”的雏形。在家具表面常涂上很硬的石膏花饰并贴上金箔,有的还在金底上彩绘,以增加装饰效果。此外,还善于用不同色彩的木材镶成各种图案。到16世纪,则盛行用抛光的大理石、玛瑙、玳瑁和金银等镶嵌家具,并在上面打造华丽花枝和卷涡组成的花饰。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家具产生于14世纪,15、16世纪为发展及高潮期,意大利近现代家具的设计仍受其风格影响,人文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罗 可 可 美 术

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之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是由于它的画家把握住了时代精神。步入繁荣的欧洲正需要对女性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罗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着宫廷,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它的主要代表是华多、布歇、弗拉戈纳。

 

新 古 典 主 义 美 术

 

19世纪时,法国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科学的飞速进步使人们既渴望发明和创新,又不断地产生厌倦,这就造成欣赏趣味上的巨大差异,并形成各派挺起、大放灿烂之花的繁荣局面。

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表现女性的肉感变为劝镜死如归的坚强。追求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以历史上的罗马作为借鉴,本是再自然不过的;庞贝城的出土更激起对古典艺术崇拜的狂热;而J.L.David,1748—1825)连续展出三幅歌颂古代英雄的力作<荷加斯兄弟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大卫笔下,不论是手执利力的死还是披布于肩的哲人,无不刚毅坚强,勇于牺牲。其中,为维护共和而处决了两个儿子的布鲁图斯在阴影中黯淡神伤的形象尤其令人荡气回肠。不过,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大卫,并不满足于古代的理想美。

 

<网球馆的宣誓>所描绘的就是该时代最重大的事件——自称占全国人口96%的第三等级代表宣布不制订宪法绝不罢休。<马拉之死>更以严谨的写实手法表现刚刚发生的悲剧,作者对遇刺战友的崇敬通过刚劲的用笔溢于画外。至于《加冕式》所歌颂的拿破仑到底是革命英雄还是反革命暴君,在法国尚无定论,但这幅巨画为该段历史留下真实写照这一点却是没有异议的。为了达到逼真,大卫把画中许多人请去作过模特儿,对于满是刺绣和金饰的服装,画家也作了一丝不苟的描绘。骄横一世的拿破仑,毕恭毕敬的约瑟芬,遭到胁迫而无可奈何的教皇,以及如此宏大场面中的每个角色,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外国使节和将军,都鲜明生动,决无雷同。大卫的肖像画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蕾卡米埃夫人赤足侧卧在罗马式榻上,既高雅庄重,又婉约自然。恰到好处的虚实对比,爽利的用笔,简洁的艺术处理使它在绘画史上占有光辉地位。大卫晚年对革命阵营内的自相残杀痛心疾首,创作了《萨宾女人》,表现被劫掠后与罗马人结婚生子的妇女勇敢地冲入战阵,以血肉之躯隔开如林剑朝,使自己的丈夫和父兄化干戈为玉帛的场面。

1813年拿破仑大败,大卫又完成了中断10年之久的巨作<利奥尼塔斯>。英勇的斯巴达王率百名战士为掩护全军撤退,在作死守山谷的准备。他们兴高采烈地告别亲人,以壮烈牺牲为无上荣光,应该说画家的隐喻是十分明显的。尽管路易十八买下了这两幅大画,流亡布鲁塞尔的画家仍拒绝作任何妥协,终于在异国他乡去世。大卫的杰出弟子有热拉尔、维涅·勒布仑夫人、吉洛德、格罗、安格尔。热拉尔手法细腻,长于用微妙色调表现人体。<丘比特与普赛克>绘出神与人爱情的甜美。<蕾卡米埃夫人像>虽完整工细,却比老师略逊一筹。<画家依萨贝与其女>是他肖像画中最精彩的一幅,画家抓住人物携犬出门的一瞬,突破了一般肖像画的呆板格局。维涅·勒布仑夫人是专为王后写像的画家,但她流芳千古的作品却是画自己和女儿亲切拥抱的两幅<母女图>,母亲特有的温柔慈爱自然是它们感人至深的原因。吉洛德是继大卫之后新古典主义众望所归的领袖,但其画却不乏浪漫主义气息。<安底米翁的睡眠》描绘爱神使牧羊美少年终日沉浸在梦境之中,神与人在垂直、水平方向上的动态、迷人的逆光效果都属极为成功的创造。<大洪水>更荣获了拿破仑10年绘画奖。如果说该画中死神的凶恶,妻离子散者的绝望挣扎已实在无法归入古典主义范畴,那么,取材于夏多勃里昂名剧的(阿塔拉之死》,则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典型浪漫派了。被誉为质朴幽雅典范的普吕东(Pmd’hon,1758—1823)成名很晚,他50岁所作的《正义与复仇女神追赶凶手》终使最反对他的人都不能不承认他是无可比拟的大师,而唯一的指责是说他把凶手画得太可憎了。《劫走普赛克)把人体美画得有如上界笙歌,爱神拥着沉睡的少女,在天空中进游飞升,可谓温柔高雅之极。遗憾的是画家当年为臻于完美而大量用油和薄施透明色,以致刚画完时灿烂辉煌的颜色今日已灰暗得难以想象昔日华美。不过,《约瑟芬在马尔梅松)尽管也严重变黑,但人物略带忧伤的娴雅和微妙,以及优美的造型,仍然足以颉颉画家一生敬仰的达·芬奇。

格罗(1771—1835)的(雅法城的黑疫病人)以闷热的清真寺为背景,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瘟疫使法军损失惨重,可格罗却不忘歌颂皇帝的大智大勇。拿破仑不仅亲临死神横行之处,而且用手去触摸患者的肌肤。病人的悲痛、绝望、麻木令人不禁产生恐怖和同情。<埃罗战役>中的拿破仑由众将簇拥,巡视双方死伤数万人的战场,硝烟尚未散尽,遍地狼藉的武器,东倒西歪的尸体,燃烧的村庄,滩滩的血迹,都告诉人们战斗的规模与残酷程度。雪地上的俄国、法国、立陶宛、哥萨克兵组成没有确切形状的人堆,但每一局部又都可称为完整的画面,连持论最严的大卫都承认在历史画方面,格罗没有可以竞争的对手。

大卫的另一个学生是安格尔,(1780—1867),他的艺术典雅精美。(瓦平松浴女)华妙庄严,曲线和形有如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奏出完美的和声。安格尔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他进行夸张。(大宫女》通过拉长人体、加强线条流动感和56似乎涂的笔法,创造出接近东方美的新趣味。《泉)、《土耳其浴室》那富有音乐感的无数圆亽配合使我们体会到他的格言:“在一切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安格尔自始至终地追求着理想化的美、使用具有生命的线,留下卓绝千古的素描《斯特马蒂一家》、《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他的油画肖像也是略施明暗,主要靠高超的亮部造型,突出人物的个性。《利维耶尔小姐》、(欧松维尔子爵夫人》、(贝尔丹先生》都坚实洗练,代表其天才的顶峰。

谈到新古典主义,我们不能忽略雷诺尔的学生盖兰(Gu6rin,1774—1833),这不仅因为他为卢浮宫留下6幅杰作,而且因为浪漫主义名家借里柯、德拉克洛瓦、施菲、高尼埃等均出自他的门下。《塞克斯图斯归来》把潜回罗马的政治家悲愤到几乎失常的精神状态描绘得惨不忍睹。《克莉腾纳丝刺杀阿伽门农》则以笼罩着凶光的红色帐幕使行刺前的气氛惊心动魄。

 

 

 

现 实 主 义 美 术

 

 

库尔贝是位画路极其宽广、手法极为多样的大师,不管对象是风景、静物,还是肖像、动物,也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尽微致广,达到画品渊懿、精卓宏丽的祟高境界。抬然自得的<塞纳河畔少女>,满腔悲愤的<石工>,一扫积郁的<埃特尔塔悬崖雨后>,静温幽深的<鹿之小憩>,无不气魄雄伟,刻画精到,使后世画家大受神益。

19世纪30—70年代,枫丹白露森林的小镇巴比松吸引了许多画家,他们在那里聚会和出游作画,既得见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感受到逃离闹市的惬意,又与不远的巴黎保持着接触,了解世界美术的动向。面对法国大地所作的写生从此更彻底地驱逐了意大利风景,这就是影响巨大的巴比松画派。其主将卢梭(Rous·seau,1812—1867)画风沉郁浑穆,尤擅描绘树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泽的深邃。<森林出口>、<阳光下的橡树>绘出蜿蜒扭曲、疤痕累累的6L枝,遮天蔽日的密叶;遭雷击断的老干,形象的丰富含情令人叹为观止。<橡树林>出色地刻画了阳光下的草地和在浓重树影中嚼草饮水的牛群,生趣盎然,美不胜收。他对于空气感和光的探索,对同一景致在不同时刻的气氛变化所作的研究,更为印象派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当然,对印象派影响最大的巴比松画家首先还是外光派巨子杜比尼(1817一1878)。他的<春天>、<六月的原野》以分离、复加的大笔触抒写阳光明媚、春风拂煦的景色。逐渐地,水成为他画中的灵魂,“博丹”号画舟载着他沿塞纳河和瓦茨河,去捕捉天光云影,暮色晨曦。〈维埃尔威尔的黄昏〉、〈瓦茨河上的落日〉、〈奥伯特沃兹的水闸〉那奇变瑰丽的水天取代了透明的山岭,赢得“画水的贝多芬”的美誉。使莫奈发出赞叹的〈维埃尔威尔〉是现场写生,画家用木桩把画布固定在露天,长时间地等待着大块云朵披风卷去的时刻。在大风刮起之时,他记下倏忽瞬息的妙境,不拘细节,昂扬激越,厚厚的画面好似在动荡不已。

巴比松画家的风格和自然景物一样丰富。迪普雷(Ihpr6,1811一l889)喜爱用厚稠的颜色,把光积聚在画面中心,电闪雷鸣、暴雨乍收时的树林是他最擅长的主题。迪阿兹(1807一1876)以晦明变幻的沼泽树丛为特色,从缝隙中射入的强光把湿润的草、嶙峋的树皮、堆积的枯枝败叶照得如火燃烧。特洛容(Troyon,1810—1865)则长于用逆光表现林中归来的牧群,(牛栏)、(牛群)中那旷远的地平线和恬静的乡村情调引入退思和神”往。

有些评论把柯罗(Co血,1796—1875)列入巴比松七星,那是因为他时常住在枫丹白露森林,同挚友杜比尼一起作画的缘故。尽管每年都到外国和法国各地写生,他却始终迷恋着最早给他深刻印象的这片森林。柯罗一生未婚,家境富裕,但很晚才得以献身他所酷爱的绘画,因此,他对作品不断增长的商业价值丝毫不感兴趣。他不慕时尚,不求名利,忠实于自己的眼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抒情诗一样的艺术。(蒙特之桥》一反传统的细微刻画,只用连续不断的桥孔和参差的树干交织成令人回味的节奏,宁静水面上荡舟者的红帽给幽深的空间增添了无限生机,好似奏鸣曲的强音。<孟特芳丹的回亿>则更像一首梦幻曲,婀娜多姿的巨树舒展开臂膀,带着朦胧的树冠,伸向天官。湖泊、草地都被蒙上了一层轻纱,暗部突破了传统的沥青色,发出神秘而透明的紫灰振响。柯罗曾把自己的画分为两类,一类是送往沙龙展出并获得巨大声誉的作品,如<林中仙女之舞>;一类是不出示于人的悦己之作,如<纳尔尼桥>、,<罗马竞技场>、<陶韦大街>、<夏特大教堂>、<海边的帆船>。它们虽是小幅,却逸笔纵横,言简意赅,色彩的明亮单纯和阳光的效果都不让后来的印象派。柯罗作画不选地方,常常坐在大路的正中写生。越是平凡的景致,越能使他施展才能。即使面对最繁琐的风景,他也能从容不迫地简化和提炼,发掘出和固定下它的隐艳馥郁。柯罗卓绝千古的风景有时使人忘记了他同时也是肖像画大师,他的<蓝衣女人>、<带珍珠的少女>、<梳妆>都以毫无雕琢的美和更现代的笔法,代表着该世纪艺术的精华。米勒(Millet,1814—1875)出身农民家庭,虽然在巴黎已经以画棵女闻名,但巴比松的田间劳动者使他看到自己多年梦想的升华。于是,他携全家来到这里定居,使一幅幅平凡的农村生活场面放出奇光异彩。1848年,(簸谷者》作为他一系列作品的第一幅,在沙龙展出,立即引起轰动。它实现了许多画家长期的求索,也被憎恨这种艺术的人说成是“夸大事实”。《扶锄者》是位从清晨起便在贫瘠土地上奋力劳作的农民,他想直直腰,喘息一下。从他扶着锄柄的双臂,脸上的汗水和张开的嘴,可以看到他疲劳的程度。有的评论指责这种充满同情的真实描绘“不是绘画,而是宣言”。对此,米勒气愤地写道:“这么说,连我们看到凭额上汗水养活自己的人时就会产生的想法都不允许有了!”事实上,米勒艺术的深刻社会意义恰恰在于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就以<拾穗者>为例,三位穿着粗布衫裙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费力地弯着腰,在收割过的田里寻找遗落的一点点麦穗。画家没有作任何美化,我们甚至看不清她们垂向地面的脸,但是,劳动的神圣,要土地献出粮食的精神,已是对劳动者最好的颂歌。正是由于它使公众首次惊奇地发现平凡劳动的伟大,所以才“在拾穗者背后的地平线上,似乎有造反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

 

 

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森林尽头的旷野上,<牧羊女>就是这种构图的典型。在大批农民拥入工业化城市之时,一位终日与羊为伍的姑娘像雕像一样默默地站着,她那迷茫的目光是在幢保,还是在张悯?遥远的地平线,明朗的天边,把她的希望和我们的思想一起带向了远方。现已证明,米勒的<晚钟>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艺术作品。在苍茫暮色中,随着远方教堂的钟声垂首祈祷的农民夫妇引起过人们多少感触和联想!他们是在庆贺婴儿的诞生?祝愿婚姻的幸福?还是为死去的亲人默哀?或者是否可以说,那不绝的余音包含了整个社会和人生?

米勒晚年得到官方违心的承认,境况的改善使他有可能运用各种技法和材料,并创作杰出的风景画:云涛汹涌的《起风》,隐秘寂静的《月下羊圈》,气象万千的《四季》。现存卢浮宫的《春)描绘雨后的彩虹与怒放的野花,尤其清音退发,不同凡响。正如米勒是讴歌农村生活的大师,杜米埃(1808—1879)则是反映城市生活的巨匠。他以漫画开始艺术生涯,讽刺国王路易·菲利浦侵吞民脂民膏的作品<高康大>使他遭到6个月的监禁,但是,经过迫害的画笔反而愈加犀利,拿破仑三世皇帝和梯也尔又相继成为它辛辣嘲讽的对象。<1834年4月15日的特朗斯诺南街>、<立法肚子>的正义与幽默使他大名远扬。从1835年起,他转向石版画,在取消了新闻自由的情况下,把可笑的资产者、银行家、法官、市侩故入画面,时而也和下层市民开开玩笑。尽管’他从事油画的愿望最终服从了更自由、敏捷的版画创作,但他仍然留下了近300幅恢谐、简洁的油画。<宽恕>以一位振振有词的律师作为主体,同掩面而泣的妇女、无动于衷的法官、宪兵形成鲜明对比,占了背景大半的基督受难像绝妙地点出了“宽厚仁慈”的虚伪。艺术爱好者是杜米埃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嗜画成癖的收藏家,自命不凡的画家、雕塑家,虚张声势的街头歌唱家是那样令人开心和同情:在创作中,杜米埃从来都毫不迟疑地略去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一切。《三等车厢》仅勾出人物的大轮廓,在暗部略施薄色,连放稿留下的方格都未盖上,但已经足以让我们看到该时代的生活节奏和中下层人民的所思所想。(唐·吉河德》更是只用富有雕塑感的寥寥数笔,绘出一个瘦骨伶仃的身影,连五官都省略掉了,但却使这位令人怜悯的英雄呼之欲出。这种纯然独创的“写意”对后世的艺术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俄 罗 斯 绘 画

 

俄罗斯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俄罗斯时期,也就是从辅基公国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这段时间。这是俄国封建社会初期对拜占庭文化的移植与古俄罗斯民族艺术的形成时期。在俄罗斯文化中可以看到拜占庭文化的深刻影响。第二个阶段是彼得大帝到叶卡德琳娜女皇统治的整个18世纪,这是俄国的改革和“欧化”时期。俄国文化在意大利和法国古典艺术的影响下迅速发展,俄国艺术开始纳入欧洲文艺发展的进程,欧洲流行的古典主义这时在俄国也被效法和模仿。第三个阶段是19世纪上期,这是俄国民族艺术的奠定时

期。18世纪中期成立的皇家美术学院,在半个多世纪中逐步培养了一批本民族的艺术家,他们呼吸本民族的空气,吸收民族文化的养料,具有俄国特色的文艺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出现。

 

 

现 代 画 派

 

20世纪世界上重大的事件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源和市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巨大的影响,东方随之兴起;空前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美苏霸权和冷战;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始人类带来的福利以及由此造成的新问题;全面否定传统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的可能性和由此产生的严重危机;各种哲学和美学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又带来极大的混乱。在“革命”的旗号下美术创作空前活跃,同时也丧失恒定的判断标准,现代主义在西方成为主流,现实主义经过调整后继续发展。

西方20世纪的现代美术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二战结束;第二阶段是自1945年之后至今天。前一阶段现代主义(9vIdemism)占主流地位,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的流派。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起,出现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蒙德里安将其称之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在后一阶段,现代主义仍然很活跃,而传统的、学院的,以至其他被现代主义排斥的非主流艺术,也有复苏的迹象。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和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他们采用的语言是荒诞、寓意和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当然,也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因为它们是西方现代社会和人们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巴 洛 克 美 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浪 漫 主 义 美 术

 

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沼退位,路易十八随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复辟。在复辟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是苦闷的,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是藉里柯与德拉克罗瓦,雕塑方面是吕—德、卡尔波等人。藉里柯(G6ricault,179l一1824)短促的一生与马紧密相连,他自幼崇拜驯马演员,画马的作品多达千幅,最后还因坠马受伤而死于33岁的盛年。<受惊的马>、<狮摞马>、<埃普松赛马>都是捕捉动物神情的肋力作。不过,借里柯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的画笔凝聚着时代感情。1812年,他第一幅参加沙龙的作品<骑兵>以一位挥刀驰骋的指挥官表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荣立金奖。两年之后,他又展出<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与前者形成鲜明对照,绝好地体现了拿破仑的溃不成军。1816年,“梅杜萨”号军舰由于指挥者无能,触礁沉没,军官乘救生艇逃命,并对试图登艇的士兵开枪。义愤填膺的借里柯当即创作了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弱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画家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几个月中只到海边去了一下——为了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这位写实主义的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放在画室里,并请来肝炎病人作模特儿,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你长久地置身画前,会有海浪击身的逼真感。当这幅巨作在英—g首次展出时,便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德拉克洛瓦(Delacroix,1798—1863)见到<梅杜萨之筏>时所受到的感动无疑是其激情一泻千里的催化剂,而《但丁之舟》便是这头浪漫主义狮子的第一声怒吼。具河里荡漾着不祥之波,炼狱中闪现着熊熊烈火,水中的鬼拼命然而徒劳地扒着船帮,冀望回到 1824年是美术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吉洛德和借里柯的相继去世使该年古典与浪漫之争的代表变为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而后者的《希阿岛的屠杀)更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画家取材于举世瞩目的事件,表现希腊民族所遭受的凌辱。土耳其骑兵把希腊妇女拖在马后,婴儿在已被折磨致死的母亲身上爬来爬去地寻找乳头,悲天悯人的艺术激起人们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德拉克洛瓦的奔放不羁在《萨达纳巴尔之死》中体现得最为充分,火红的色调、杂乱的场面、奇怪的章法使格罗都不禁发出感叹:“这真是绘画的屠杀啊!”事实上,亚述王以目睹心爱的女人、犬马被杀为乐,然后与城共焚,这真是一场近似疯狂的描绘,若不如此又何以表现呢?然而,画家的想象力达到顶峰的作品还要数《自由领导人民》上面的女神半裸地出现在街垒上,手持上了刺刀的步的小孩。这些毫不相干的人物被安排在一个画面之中,没有任何做作之处地概括出该画副标题所示:我的10年生活。《奥尔南的葬礼)堪称绘画中的“人间喜剧”,掘墓工、死者的亲朋好友、维持治安者、法官、公证人、教士、市长都得到入木三分的表现。虽然除个别人之外,他们都是例行公事,表示哀悼,无任何其他表情、动作,构图又基本上是在一条直线上安排这些着黑衣者,库尔贝却能把画面组织得引人人胜,而且对各个人物心理都有颇具匠心的考虑,把它们的奸诈、贪婪、虚伪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源于生活的这种真实美既摧毁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想美,也摧毁了浪漫主义的夸张美,代表了个体主义的时代精神。

 

 

印 象 主 义

 

 

  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经历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等阶段。虽然在19世纪先后出现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潮流和风格,它们也都具有不可否认的革新意义,但自印象主义倔起,欧洲艺术的现代风采方见端倪。从这时期起,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跳跃的幅度越来越大,革新的锋芒越来越鲜明,从而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出现崭新的面貌,但也同时孕育着新的危机。

  19世纪最后30年的欧洲,经济获得显著的增长。由于在工业和农业中运用新的科学和技术,生产力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获得发展。但在物质产量增长的同时,这一时期的价格、利润和投资收益却普遍下降。由此在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了萧条的景象。繁荣、发展与萧条现象矛盾而统一地共存。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由于卡尔·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1867)、查尔斯·达尔文的<人类起源>(1871 )、克拉克·麦克斯韦的<电学和磁学论>(1873)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悲剧的诞生>(1872)的问世,尤其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在知识界引起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动荡。在科学思想扩大影响的同时,唯心主义、基督教神学也相当活跃。受机械论影响的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也有自己的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艺术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性:与传统风格相联系的一面和追求标新立异革新的一面。在文学中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思潮和某些“颓废”的迹象。自然主义的作家主张以聚精会神和精致严密的客观态度,摄取事物的真面目。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左拉、福楼拜、龚古尔兄弟。所谓颓废迹象,是指文艺复兴以来文艺传统的颓败和没落。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关于文艺作品的基本风格以及用艺术的想象来真实地反映自然的信念,受到否定和质疑。这给艺术创作带来了自由,但同时也带来了损失,文艺创作由此丧失了对人的真正形象的理性肯定。

  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等就是这样一些有双重性的艺术思潮和流派。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以新的视角真实地、科学地描绘客观世界(包括光和空气氛围),描绘艺术家身边的现实,表达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当然在这些新的潮流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有“颓废”的成分——在创作中舍弃崇高的理想。但同时它们的革新意义也不容忽视。它们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它们用新的技巧展示了客观世界和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它们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它们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些新思潮和新流派本身是艺术领域中的革命,它们同时也孕育了20世纪艺术更为激烈的、难以自我控制的变革。

一、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impressionl9n)在19世纪60一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沉缅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营养,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从而据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在这方面印象主义画家还从荷兰小画派、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英国画家特纳和康斯太勃尔等人那里接受了有益的经验。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的画家们试图使绘画摆脱文学的影响,吏多地注意绘画语言本身。在印象主义内部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画家群。一是以德加为代表3一是以莫奈为代表。当然也有的画家介于两种类型之间。早在60年代,一群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对保守的官方沙龙压制青年的创造精神深感不满,他们以库尔贝当年反对官方艺术的斗争精神为榜样,团结在受到官方沙龙冷淡和买落的、富有探新勇气的马奈的周围,形成一个与官方沙龙相对立的集团。这些画家不定期地在巴黎的盖尔波瓦餐馆和新雅典餐馆,以及在巴齐耶与雷诺阿的共同画室会晤,并到塞纳河畔直接对景写生。经常参加聚会的画家有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巴齐耶、塞尚等,评论家有杜瑞和利维拉,资助这个聚会的有画商杜朗一鲁耶。    

   1874年4月,这群青年画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Na—dar)的工作室举办展览,他们自称为“无名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参加展出的有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莫里索、基约曼等人。在展品中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的标题被一位保守的记者路易·勒鲁瓦在文章中借用作为嘲讽,称这次展览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印象主义画展从1874年到1886年共举行了8次。分别在1874、1876、1877、1879、1880、1881、1882和1886年。除了第一、第四和第八次外,均使用“印象主义”一词作为展览名称。

  印象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艺术社团。这个社团没有明确的纲领。艺术家集合在一起,仅仅因为画风比较一致,便于共同举办展览。参与展出的艺术家,有的仅在一段时间内迷恋于印象主义画风,后来则另有追求;有的在绘画风格上曾多次变化反复。此外,参与画家的水平也不尽一致。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和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相对应的。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曾受到哲学上实证主义的影响。

 

荷 兰 画 派

 

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著书立说。至1645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何表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他们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荷兰画家勇敢地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而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绘画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大为增加,这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有追求进取的一面,也有满足现状、追求安乐的一面,荷兰小画派的某些作品过多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琐事与闲情逸致。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人们购得油画,悬挂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以及办公室、饭馆等公共场所,因此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这一时期,B.像画、风俗画都获得了极大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各类体裁之间的分工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出现了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家、风景画家等等。

 

英 美 绘 画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了英国国教会,这标志着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开始,但也导致了新教徒捣毁宗教取代了传统的宗教雕刻、祭坛画和手抄本装帧。英国美术的重新起步是继承了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的余波,其中起决定影响的是德国画家小汉斯·荷尔拜因,正是他把肖像画的形式带到了英国。一个世纪以后又有佛兰德斯画家凡·代克被聘为英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由于英国画家争相仿效他们的风格,使得肖像画几乎成为英国绘画的唯一题材和样式,统治英国画坛达200年之久。其间也产生了如希里欧特(1547—1619)这样的本国的优秀画家,但他们的影响都没有超过荷尔拜因和凡·代克。直到18世纪上半叶才产生了具有英国独特风格,反映英国现实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的画家。他们无论在风俗画、肖像画或风景画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取代了外国画家在英国的地位。其中第一个最有影响的画家是威廉·荷加斯(l697一1764)。荷加斯出生于伦敦一个清苦的教师家庭,他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1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一个银匠家做学徒。1720年荷加斯作为一个铜版画家而独立工作,1726年进人画家松希尔的画室学习油画技法。荷加斯的作品主要是铜版和油画风俗组画及肖像画,有<妓女生涯>又名<烟花女子哈洛德堕落记>,铜版组画,

 

 

1731 )、<浪子生涯>(铜版组画,1735)、<文明婚礼>(油画组画,1743)。他把这些作品称为“社会道德题材”,对当时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荷加斯的肖像画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理想化肖像,他善于突出人的个性和社会特征,如《卡拉姆肖像)、(画家之姐安娜)。作于50年代后期的(卖虾女)最有代表性。他还留下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美的分析》。荷加斯的绘画与当时英国流行的画风格格不入,他没有学生和追随者,但他的艺术奠定了英国绘画的进步传统。

乔舒亚·雷诺兹(1723一1792)出生于英国德文郡的一个牧师兼教员家庭。18岁到伦敦学画,后出访意大利,深受古典主义影响。1752年他回到英国后即成为英国最负盛的画家。

美国绘画

 

1620年第一批到北美大陆永久定居的欧洲移民乘坐“五月花”号船到了波士顿附近定居之后,就有了零星的美术活动。到1670年前后,已经有了正规的肖像画家,其风格大都是在英国学的荷兰画派的手法,由一些末流或业余画家带到了殖民地。在早期的肖像画家中最有名的是约翰·斯米伯特(JohoSmib—en,1688—1751)。他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早年曾跟一个招牌画家当学徒,也游历过意大利,亲自临摹了古典大师的原作,他的临本后来对新大陆的肖像画家有所影响。他于1728年到达美国,两年后定居波士顿,他后来主要是通过经营自己的画店进行艺术活动。现在留存下来的斯米伯特的肖像画画的都是当地名人的肖像。

18世纪的美国人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在荒野奋斗以图生存。到了19世纪,他们在这些斗争中获得了胜利,于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怀旧和浪漫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样,风景画开始在美国流行。一批经常以哈得逊河沿岸风光为题材的风景画家被称为“哈得逊河画派”,这标志着美国美术开始摆脱欧洲的影响,逐步显露出自己的品格了,因此哈得逊河画派也称为美国风景画派。

以美国南北战争为界线,标志着美国艺术开始走向全面成熟的时期,无论是在风景画、肖像画还是在风俗画方面都出现了一批掌握了纯熟绘画技巧,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且能深刻反映美国人民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家。

 

 

塔 希 主 义

西方抽象绘画的一种技法。源于法语的Tache(意为斑污、斑点)一词,指用偶然的彩色斑点和色块所形成的绘画。塔希主义既反对传统艺术的再现,也反对几何抽象主义先入为主的观念,它更接近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通常被称作塔希主义画家的有法国的J.阿特兰、C.布仁、G.马蒂厄、F.阿勒、J.福特里埃和J.迪比费,德国画家沃尔斯和加拿大画家J。-P.里奥佩的画法也接近塔希主义。塔希主义所用的色点、色块并不构成任何具体的物象,仅靠自身的组合与变化形成抽象的画面。在塔希主义的画家看来,这种色点、色块本身就是表现要素,它们是画家感情和心灵状态的直接流露。最早使用塔希主义一词的是法国美术评论家M.塔皮耶,他在1952年采用这个词看来是受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

 

 

象 征 主 义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

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法国是19世纪绘画艺术的中心,在法国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摩罗、夏凡纳与雷东。

摩罗(GUSTAW MOREAN,1826—1898)出生于巴黎一个建筑师的家里。1846年入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他常到德拉克洛瓦的画室求教,与德拉克洛瓦的学生夏塞里奥成为朋友。受其影响,摩罗对古典派的技巧和浪漫派的热情兼收并蓄,既有古典派的传统造型能力,又善于运用华丽灿烂的色彩。1857年摩罗到意大利学习,临摹卡巴乔、米开朗基罗的作品,60年代又致力于东方艺术研究,日本的浮士绘、印度和波斯的细密画都对摩罗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70年代,印象主义绘画兴起,摩罗坚定地站在反对印象主义的立场,指责印象主义者的艺术只不过是浅薄的、记录式的、毫无思想的艺术,摩罗主张艺术应当是思辨的、富于哲理的思想的体现。他的绘画中的色彩,光怪陆离,深沉而又闪烁,他主张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摩罗画的大多是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他把作品置身于神话与梦幻的世界中,用虚幻的主题构思和矫饰的形象,传达浓厚的、怪异的神秘主义情调。《莎乐美》、可以说是摩罗象征主义典范的代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绘画特色。莎乐美是圣经中的一个美女,因善舞赢得希律王的欢喜,国王答应地要什么都可以,莎乐美在母亲的教唆下向国王要约翰的人头,约翰因此被杀。这幅面表现的正是莎乐美在希律王面前跳舞的情景,莎乐美满身琳琅环那,闪闪发光,舞者梦游般的样子,象征魔法的手镯、黑豹、绚丽宫殿上恶神的形象,这一切使画面呈现一种神秘的气氛。《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图一)是摩罗1864年作品,这篇作品来自希腊神话,在通往忒拜城的路边山崖上有一个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个通过这里的入必须回答她的谜语:什么动物早晨四只脚,中午两只脚,下午三只脚。猜不中即遭杀害,俄狄浦斯正确回答出谜底人。斯芬克斯因此跳崖而死。故事讲述的是智慧与邪恶的较量和对俄狄浦斯勇敢精神的赞美。但摩罗在画中着意强调了斯芬克斯娇美的面容与可怖的兽身之间的对比,并转化为另一种喻意:女人就像斯芬克斯一样诱人,但却狡诈而残忍。摩罗的画带有象征性的神秘意味,故被称作象征派。摩罗说:“我既不相信我能摸到的也不相信我能看到的东西,我只相信我看不到的和摸不到的东西。”也就是说他相信自己内心的幻想,这种观念也典型地反映了象征派的艺术特点。

夏凡纳(PUVIIS DE CHAVANNES,1824一l 898)善于制作装饰壁画,大多以象征性手法表现神话和宗教内容。善用引喻或暗示手法表达某一思想情绪。他曾从师于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作品色彩明快平稳富于装饰性,著名壁画作品有《东方的大门》、《圣女纳维日埃》、《圣林》等等。夏凡纳的油画《信鸽》、《希望》也是象征主义的典型代表。《信鸽》描绘的是一女子,一手捧鸽,一手指向天空,左上方是一只凶残的老鹰,女性是拟人化的巴黎、和平,鹰则象征恶势力和侵略者。《希望》这幅油画以白衣少女及手持小花、荒野小草,象征生命的顽强及未来的美好。夏凡纳的作品都存在着一个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环境,但这些现实的视觉真实性却又脱离了其原有的真实环境而具有了象征意义。这也是夏凡纳对20世纪现代艺术的启发之一。对夏凡纳来说,对某个瞬间的如实描写是无法反映他的思想的,他关心他所要表达的东西,这也是整个象征主义的共同认识。夏凡纳也绘制了一些比较现实的风俗画,《贫穷的渔夫》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画。画中以凄凉的色调表现了站在破烂船上低头望着水面的渔夫,渔夫双手交在胸前,像是在祈祷,亦或是在感叹生活的不平,远处是他的妻子和女儿,从他们的衣着上可以看出他们生活的清苦。没有喧器、没有声响,空气似乎凝结了一样,画面上的静寂增加了神秘的气氛。

法国的另一位象征派画家是有“梦幻王子”之称的雷东 (ODILON REDON,1840一1916)。雷东是象征派画家、石版和铜版画家。雷东的作品有两个部分,其早期是黑白画,包括版画和素描。版画创作描绘鬼怪幽灵,表现幻想甚至死亡的主题。1895年后雷东开始油画创作,但更多的是粉笔画的创作。雷东与植物学家阿曼·克拉奥德有着深厚的友谊,雷东的作品经常出现植物的梦幻。他画得最多的是瓶花静物, 如《描着武士的花瓶》(图二)。也常常在其中加入一些富有抽象感的奇异的形,花卉如梦幻中的物体,展示了一个让人难以捉摸的迷一般的意境。在《花中的奥费利亚》(图三)中我们看到在一个抽象的背景中奇妙地涌现出一丛鲜花,它们既有植物的特征,又似乎并不生存在真实的世界中,象征性的人头更给画面带来了神秘色彩。雷东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和梦幻世界中的物体并置在一起,让观者更多自由地去体会作品的暗示性。

象征主义绘画在欧洲各国均有表现。瑞士的画家勃克林、霍德拉,意大利画家塞冈提尼,比利时的画家思索尔等等,都是具有象征主义倾向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