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卡拉赞下层boss:警惕个别官员出位言论的蝴蝶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9:50
  
        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马诺、凤姐、小月月…一个个“审丑经典”的粉墨登场。但是频见报端的官员集体无意识的口无遮拦,却一次又一次地深深刺痛大众的神经,直触社会底线。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举国震惊的7.23动车事故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这句话无疑是近期中国互联网上最流行的话语。官员雷语经常有,只是最近特别奇而多。湖南省教育厅官员力挺高校乱收费,说“1万块钱,不算大事”;福州长乐环保局局长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群众不能打局长电话”;云南省水利厅直属单位领导把上班赌博解释为“是陪单位女同胞安全度过更年期”;广州消防战士为救跳轨者牺牲,官员慰问口称恭喜。

  面对官员“雷人语录”一再出现,而且是不分地域和部门的“异口同声”。 人们不禁要追问:如此多的官员言论出位,到底是体制使然抑或是个人素养不高?对于人治语境下的权力任性,我们能做些什么,大众又能有些什么样的期盼?

  官员言论出位的图谱

  一、权力观念错位

  官员的“狂语”,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官”思维所产生的权力幻觉,这种错位的权力幻象让他们习惯于站在伦理和道德的审判台上“为民做主”。长期以来,民众对“清官”的过度依赖弱化了民众的自我意识,“为民做主”成为中共和政府工作的思维惯性,大部分的制度、政策、方案等都自上而下直接产生,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甚至打着为民做主的旗帜,大搞政绩工程,谋求官员自身利益。于是,官声成为一种喧嚣和训示,民生则成为被贬抑和被训诫的对象;权力不惮以最露骨的表达宣示对资本的偏爱和对权威的声张。

  二、制度设计的排他

  在官僚制行政范式中,基于强政府-弱社会的关系,循着集权的思维路径,行政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处于行政权力的严格控制之下。权力天生就有排他的冲动,所以封锁消息、暗箱操作的“围墙政治”成为政府运作的常态,而官员则热衷于隐瞒真相、愚弄群众、混淆视听。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保密的激励是如此巨大,常常足以打消出台信息公开规章的念头。如果要求正式会议必须公开,那么所有决定就有可能在非正式会议上作出;如果要求书面资料必须公开,那么政府就存在尽量少留下书面资料记录的激励。”

  三、媒介素养滞后

  随着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官员面对公众、与公众交流沟通的主要载体和平台。这就要求官员必须熟悉、尊重媒体运行规律,善于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对新闻传媒特性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正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新闻副总裁彼得·赫福德认为的那样,中国多数官员对现代的媒体和媒体信息的知识了解不够。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这个由多媒体和网络主导的时代,他们的发言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大多数官员不会直面记者,不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也不会召开能让市民自由提问的公共论坛。

  四、官场八股泛滥

  中国官员在讲话的时候有一个固定的话语体系,就是是一种流行的公式化语言,或者可以概括为“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一些官员在与媒体打交道时,害怕“言多有失”,所以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官员的级别高低,讲的话都是一样的,口径如出一辙。于是,出现这样一个舆论场景:一边是饱含质疑甚至是愤怒的民意,一边是官场八股称的“合情合理”。

  纠正官员言论出位的路径

  一、从权力行政走向服务行政

  如果说“父母官”的权力幻觉使得官员群众意识淡漠,民本意识缺乏,那么公仆服务理念让官员在面对普通民众时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多了一些“换位思考”。在新的官民对话语境中,我们可以预期一系列的变迁:官员由原来的控制者角色向服务者角色转换;施政目标从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变为由公民来决定;以GDP为基础的官员考核,转变为以大众评估的意见为主导的考核;由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从独断专横的领导向公众参与领导范式的转变。

  二、从素养滞后走向共振效应

  媒介素养的提高包括:媒介认知,即对媒体运行、传播规律及特性的认了解和掌握;媒介应对,即善于同媒体、记者打交道;媒介使用,即观点的表达与新闻媒体形成共振效应。这三个方面素养可以通过两种渠道得到提升。最直接的是加强专业培训,可以对政府官员举办媒介素养培训班,由新闻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一线新闻工作者等对政府官员进行媒介素养的培训。统一培训只能作为提高官员媒介素养的渠道之一。要想真正提高媒介认知和使用能力,还需要政府官员进行日常媒介知识学习,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媒介特点和应对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三、从淡漠个性走向彰显个性

  中共早期的领袖与国务活动家们是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而显其个性魅力的。如毛泽东的纵横捭阖、机智幽默,充满政治魅力;邓小平的直白朴实、晓畅而富有哲理,他们个性划的观点表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当然,在一些公众场合,为了体现严肃性,公式化的“共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反映灵性、体悟和思辨的个性话语更是不可或缺。官员话语除了真实、亲和、朴实、准确这些共性要素外,还十分需要那种反映独特理解感受甚至智慧的“自我”语言。因此,倡导从淡漠个性走向彰显个性,是在官民对话过程中增强官员言论影响力、感染力、动员力,减少“恭喜体”语言的必然要求。

  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中共和政府的公信力却因为公众强烈的被剥夺感而日益受到侵蚀。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员的口无遮拦,就很可能通过互联网的放大镜效应,而成为一起网络公共事件,演变为广受关注的焦点话题。因此,对个体官员的出位言论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政府应保持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