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王之王 南蛮:专家预测中国未来可能发生的十次大地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04:41
  文章摘自《假如地震明天来临》
  作者:陕西休闲读品杂志社   出版社:陕西休闲读品杂志社
  本书简介:写这个选题的想法起于2009年5月,当时各地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纷纷搞了许多纪念活动,有些场面很煽情,而且,据说汶川要投入巨资建立一座地震博物馆,引起网络上的热议。我们初始的想法是应该借纪念5.1……[连载内容]
汶川地震

  中国地震带上的人们

  1、宁夏海原:用搬迁解开问题的死结

  每年的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县西南角的万人坟场,都会聚集大量来自甘肃、陕西甚至新疆的人们,他们来这里是为了祭奠在海原大地震遇难的祖辈。1920年12月16日20时05分,海原发生了级地震,这场地震持续了十几分钟,震动了大半个中国,远隔震中数百公里的兰州、西安都有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北京、广州、香港则有明显震感,甚至越南观测台都出现“时钟停摆”现象,全球有96个地震台记录了这场地震,而地震产生的震荡波绕着地球转了两圈,在兰州白塔山公园的纪念碑上就称其为“环球大震”。这场地震造成了24万余人死亡。据当时《陕甘地震记略》记载:“(灾区)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

  目不忍闻;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强比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从坍塌的楼体来看,该建筑属于水泥预制板建造的老式建筑,楼体倒塌后脱落的水泥预制板表明这种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差。

  这场地震改变了海原乃至周边地区的地貌。在海原、靖远、会宁、静宁、隆德造成数十平方公里的山地滑坡,形成许多堰塞湖,并在地下造成一个断裂带。据1949年以后调查,这个地震断裂带从海原县李俊堡开始向西北发展,经肖家湾、西安州和干盐池至景泰,全长200公里。

  海原是国家级贫困县,其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处于宁夏末位,而这条地震断裂带是约束海原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原县城的建筑高度和规模都有特殊要求,大型工矿企业都无法在这里投资,甚至百姓的生命都随时要受到威胁。在各地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海原只能眼睁睁地等在原地,始终无法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为了打开地震带这个海原发展的死结,上至国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做过很多尝试,其中规模最大的方案就是海原县城整体搬迁。这个方案已经讨论很早,但因牵涉因素太多而作罢。汶川地震后,宁夏正式向国务院提交海原县搬迁申请,同年6月20日,民政部批复了宁夏海原县搬迁方案。新的方案计划将海原县搬至靠近高速公路的黑城镇,在那里发展工业,以带动海原经济发展。同时,海原大地震后遗留的代表性遗址景观现存有13处,其中在海原县就有11处。这些地震景观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早在2000年4月,国家在宁夏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扶贫实验区——六盘山旅游区,其中就将海原县的地震旅游资源纳入开发范围。

  2、河北唐山:重建后留下的弯路唐山大地震后,重建本来是这个城市发展规划的一次契机。因为唐山解放后一直没有规划,各大单位进驻后,划地自建,城市建设显得杂乱无章。震后,国家对唐山进行了整体规划,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唐山没有能很好地把握这次机遇。首先是资金问题。由于当时国家财政困难,要求唐山重建经费不能超过20亿元,节约资金是唐山重建的主要精神。最终,唐山上报的金额是亿元。但唐山重建后,资金方面仍然需要追加,到80年代时,重建投入已经超过30亿元了。资金方面的限制,使得唐山在重建方面能省就省,对建筑物也是尽量做得成本节约,无暇顾及对其本身的设计和整体规划。一时间,大量相似、低矮的建筑成为唐山特色,住宅楼的统一风格,让许多人出门后一时半会找不到自己的家门。

  其次,唐山在重建上未能着眼和借鉴国外经验,导致当时的城建规划反而成为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在城市发展上走了弯路。唐山重建后,市内道路规划了双向四车道,在当时已经是国内同等城市里最宽阔的道路了,然而改革开放短短十几年,唐山的市内道路已经面临拥堵不堪的局面了,这点确实是当时规划未能想到的。当然,拖住经济发展后腿的还有城市建筑。震后的重建的唐山,是一座“恐高”的城市,大多建筑匍匐在地面上。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中,这些建筑因为使用仅仅不到十几年、未到拆迁年限而只能保留。

  唐山重建的另一个核心是“恢复性重建”。当时有关唐山重建的思路有过争论,一是避开市区底下的活动断裂带,放弃原有城市,异地建设,二是保留唐山的重工业城市体系和经济文化特色,在原地进行建设。最终,后一种意见占了上风。恢复性重建使得原本计划搬出的大型工矿企业继续留在了市区内,它们留下的结果是:唐山市每年排尘26万多吨,排废水11000多万吨,排废渣1000多万吨。原址重建也使得唐山地震遗迹大多无迹可寻,在今天的唐山只能找到为数不多的几处地震遗址。

  “震柳”生长在海原县西安乡哨马营一条干涸的河床上,树龄400年左右,树高米,胸径560厘米。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震断层反时针旋扭造成山体错位,将这棵古柳撕成了两半,左旋位移量达米。古柳虽遭摧残,但劫后余生,残躯吐翠,至今依然生长旺盛,成为人类研究地震的活化石,海原人称其为“震柳”。

  未来展望:整个地震带的防范

  美、日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尽管目前人类还不能有效地预测地震,但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有效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一般来讲,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六个因素有关,即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时间、地貌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建筑物的质量和地震的防御状况。其中后三个因素则是人类可以控制的,采取有效手段完全可以降低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

  1、对位于地震带的居民点进行地质构造勘察,通过研究分析,对其中一些地质条件十分危险的居民点进行搬迁和改建。在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所在的曲江镇是受到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城市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北川县位于山谷中河流川地上,这里是古河道摆动遗留下的松散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平原,这些松散沉积物在地震时容易出现液化现象,形成地基失效(建筑学术语,即地基土因荷载过大或承载力降低,发生过大变形、位移而导致建筑物破坏的现象),瞬间造成建筑物整体倒塌和损毁。同样,因为城市规划选址的问题在国外也有相应的例子。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连续发生和级强震,距震中约400公里之遥的墨西哥城也受灾严重,城内主要办公楼和高层楼房全部倒塌。事后调查发现,原来墨西哥城建造在了古湖泊沉积物上,地震时引发了地基失效 ①。

  2、提高地震带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据统计,地震时人员伤亡的95%都是由于建筑倒塌造成的。如今,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高楼林立,我们几乎时刻都要在这些高大的建筑物里面工作、学习和生活,一旦发生地震,这些建筑无疑是对生命的最直接威胁。尤其是对于一些人员密集的建筑如学校、商场、影剧院等,应充分做到抗震设防的标准,实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的要求。唐山地震时,启新水泥厂的办公楼经受住了地震的冲击,因为它的设计者曾在地震频繁的日本留过学,所以注意了建筑的抗震性能,该楼震后经修复至今仍在使用。如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就出现倒塌,人们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躲避,就会被压在废墟之下。所以,只有加强抗震性能的建筑在地震中保存下来,在地震中不倒,人们才有逃生、生存的希望。

  3、提高地震带民众防震意识。地震时,人们出于强烈的求生欲望容易出现慌乱,甚至屡屡会出现跳楼求生、踩踏事故等不必要的伤亡。一般遇到地震时,最优先的选择当然是冲出房屋了,但地震发生时间非常短暂,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如所在建筑是楼房、反应不及时等等,所以最好是先躲避在屋内安全的地方(如桌下、墙角等),等地震过后迅速冲出屋外。反之,如果地震时立即跑出,很容易被空中掉落的砖块、物件砸中出现伤亡。对于学校、办公楼等人员密集的场所,组织逃生演习尤为重要。唐山地震后,通过对947名幸存者的调查表明,采取避震措施的有258人,有188人获得成功而安全脱险,占采取避震行为者的72% ②。提高民众防震意识首要的就是普及地震相关知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地震,不再会在地震中恐惧和慌乱。同时,完善地震监测信息的公开机制,使普通民众能够及时获知地震监测的具体情况,消除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比如美国加州的居民就可以随时从相关机构的网站上查到加州每天24小时内发生地震的概率。最后,树立人们的防震意识。防震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平时具备防震意识才能有效地将防震措施贯彻到位,在灾难来临时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并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4、根据居民点类型建立和规划相应避难场所和疏散带。大城市里高楼密集,一旦发生地震,必须要有相应数量的开阔地带便于人们逃生和震后救灾。这些开阔地带平时以公园、广场、体育场的形式存在和使用,只需做好相应的抗震预案,一旦地震出现,紧急启动相应工作步骤,即可成为应急避难场所。5、建立防震应急系统。地震早期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以最短的时间确定地震的位置及强度,利用现代通信以及快速但是强度弱的纵波和慢速却强烈的横波的时间差,在破坏性的地震波达到之前,发出预警信息,从而能够采取紧急措施,减轻人员财产损失。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在成都以西100多公里处,地震面波需要40秒左右才能达到。如果利用该地震附近的地震台(假定50公里内有两个台),根据地震的P波特性,可以在十几秒钟内初步确定地震地点及强度,成都就可以有20多秒的预警时间终止关键性活动(学生上课、重要会议、医院手术、高速列车、金融交易、军事演习、危险性工业品生产等),以及对电、煤气、自来水等设施进行暂停,减少由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

  照片摄于汶川县映秀镇映秀中学地震遗址前。背景是映秀中学倒塌的教学楼。这是一幅让我们记者很感动的照片。地震后的危楼犹在,但鲜花已经在盛开,人们就在这样看起来残破的地方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人终究是伟大的,人的力量也是足以改变世界的。

  相关专家预测:2011—2067年我国可能发生的十次大地震

  栾巨庆、栾云洲两位老先生,出生于北京的天文学世家,他们通过观测日、月八大行星的运动,对地震预测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发现水、木、土三星的59年会合周期,影响着7级以上大地震的周期。据言,此种方法预测大地震有80%的准确率。据此,他们成功预测了唐山和汶川大地震。现在,运用同样的方法,他们预测了在2011—2067年我国可能发生的十次大地震。需要说明的是,栾巨庆、栾云洲两位先生的预测方法,也是地震研究趋势的方法之一,是一种进行当中的科学探索行为,其过程十分复杂,想深入了解的读者,可阅读栾巨庆先生1983年出版的《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与1988年出版的《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两本著作。

  年份     地点

  2011     四川康定

  2025     河北邢台

  2028     渤海 

  2032     四川炉震 

  2034     辽宁海城 

  2035     河北唐山 

  2041     四川甘孜 

  2042     新疆乌恰 

  2044     新疆乌恰

  2051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