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乐塔王之王官网:周恩来逝世后姚文元指示:别写“敬爱的周总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32:40

周恩来逝世后姚文元指示:别写“敬爱的周总理”

2011年11月08日 10:38
来源:凤凰网历史

字号:T|T
99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根据《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余焕椿回忆,周恩来逝世的第二天,姚文元对总编辑鲁瑛说,总理逝世,没有报道任务,各国的唁电不能占版面太多,唁电的标题要缩小,不要提倡戴黑纱、送花圈,报上不要出现“敬爱的周总理”字样。

凤凰卫视2011年11月7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整整三十五周年之前,在那一年的9月,当时的中国人被一条难以置信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毛泽东去世了,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因为长期以来毛泽东这个名字一直是作为旗帜作为光环存在的,他的去世将给中国政治带来怎样的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也描绘了作为个体无法目睹全局的那种窘境,尤其是在当时的背景之下。然而时间过去三十五年之后,历史告诉我们,1976年在客观上成为了中国人命运转折的节点,这一年天灾人祸接二连三,但是在政治上终于出现了让人欣慰的变化。

“四个现代化”取代了“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反右、文革等等政治内容也迅速消失,而这些变化究竟是怎么到来的呢,整个1976年人们生活、情感和信念又有着怎样的起伏跌荡,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寻访当年的新闻工作者,借着他们作为亲历者、记录者,同时还是思考者的身份,一起来重温1976这段特殊的时光。

解说:1976年元旦,按照文革以来的惯例,《人民日报》与《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袂发表社论,题目叫《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看得出来当时的政府希望通过权威的两报一刊,给几亿失望的老百姓鼓劲打气。

王忠人(原光明日报国内部主任):气氛很压抑,因为四人帮搞那些倒行逆施,不近情理的东西,所以特别是老干部,心情很压抑,就觉得文化大革命搞成这样子,到底是对不对。

贺延光(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彪事件以后,这个想法就越来越多,是波毛泽东钦点为接班人的人,写进党章,写进宪法里的人,怎么突然间一下反目为仇,完全是林彪的问题,还是我们这个党,我们这个国家出了问题,开始怀疑。

解说: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第十个年头,中国的局面依然是混乱不堪,两报一刊的信念献词引用了毛泽东1965年创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他是以极其自信的口吻,描绘出新中国的美好生活场景。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元旦社论以领袖的诗词为由头,试图让全国人民统一思想,继续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然而事实如何呢。

1976年1月8日,北京进入了那个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如果按中国农历计算,这一天正是腊八节,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意味着年岁之终,新旧交替,这一天又是佛祖成道之日,原本这是一个充满喜庆的日子。然而就在这一天的上午9点57分,北京医院传来一个极其隐秘而重要的消息,周恩来总理去世了。

杨正泉(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那天我们正在放电影,中央电台政治处的一位干事高举成同志匆匆忙忙地跑去把我叫出来,在我耳边轻声地说了一句,出了大事了,让你赶快回去。

解说:杨正泉,当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副台长,他是最早听到周恩来去世这一消息的人之一,总理去世是极其震撼的消息,应该如何对待这一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上上下下都不敢怠慢。

杨正泉:当时是中央电台的全体职工都不知道,就我们三位台长知道,所以这个研究工作是我们三位台长关起门来在那儿研究,因为在上级没有通知我们可以公开的情况下,我们是不能够传达的,但是我们必须做预案,必须为下一步的播出做准备工作。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