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大李天石双眼皮:投资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04:17
    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其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而投资者需要对于自己的投资行为以及精神过程做出反思。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的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投资者对于投资机会的 ...

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其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而投资者需要对于自己的投资行为以及精神过程做出反思。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的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投资者对于投资机会的判断也要建立的科学的证据的基础上,而不是贸然入市。科学的方法包括一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这种方法是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做投资更重要的是依据一个科学的系统和科学的步骤。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单单一个入市的技巧。从交易的组成因素看,入市技巧仅仅是交易系统的一部分,而交易系统仅占到交易组成元素的10%,心理因素才是决定投资者成败与否的主要因素。

目的: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描述必须重视于可知觉的信息,但是每个观察者都可能把自己的主观观点——偏爱、偏见和期望——带进观察中。因此,防止这些个人因素混进数据并扭曲它们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个期货投资者在持有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锌的多单时,对于四川汶川地震对于锌行业造成的损失的描述难免有夸大。

心理学的解释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的共同影响。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动机、智力水平或自尊。这些因素通称为秉性变量。而对于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或者称为情境变量。

投资者在盈利的时候,很多时候会用秉性变量来解释,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而投资者在亏损的时候,更多的把责任推给他人,比如监管层或者庄家。2006年火爆的股市行情,让广大股民大赚之时,很少有人会感谢中国证监会;2008年,股市一路下挫,投资者纷纷在抱怨中国证监会没有救市。

心理学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对一个潜伏于特定形式之下原因的精确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作出精确的预测。事实上,解释和预测是分不开的。

比如,全国两会期间,股市一般都是上涨的,因为会有一些利好的消息出来。因为这种解释,所以投资者会预测2008年两会期间股市也会上涨。今年两会期间股市的表现,让投资者包括众多的市场人士大失所望。

笔者向来认为,投资不能靠预测,历史并不能够代表将来。预测行情,预测涨跌,在交易系统当中并不重要。

对于很多心理学家来说,控制是最核心、最激励人心的目标。控制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自己,另一种是控制市场。控制市场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并不现实,而且很多庄家最后下场凄惨,比如唐万新的德隆系等。

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和竞争。我们不能控制市场,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我们能够做的是控制我们内心的贪婪和恐惧,控制仓位,做好投资的风险管理。

发现
每笔交易是试错的行为,而不是志在必得的事情

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两个范畴,它们通常是依次发生的:形成想法(发现)然后去检验它(验证)。发现的背景是研究的开始阶段,在这个过程,通过观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识,人们形成一个新的观点或者对于某种现象形成一种不同以往的思考方式。交易系统,首先必须是个理念,其次必须量化,量化之后必须在得到历史数据以及现实行情的检验。

一般来讲,心理学理论试图揭示大脑、心理、行为和环境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大多数心理学理论有一个一般的核心,即决定论。这一假设认为,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行为的都是特定因素的结果,或者说是由其所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学的决定论的倾向在我们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应该得到避免。金融市场上,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很多投资者并不是输在市场混乱之时,而是输在相信规律,特别是相信曾经给自己带来巨大收益的规律之上。国际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的精神导师、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卡尔·波普曾对决定论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这直接影响到了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即反身性理论(笔者今后会专文阐述这一投资哲学在具体投资中的应用)。

假设(hypothesis)是对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试探性的、可以检验的阐述。一般而言,假设总是被描述为“如果……,那么……”的形式,主要指特地功能的结果是从特定的条件中得来的。例如,我们可以预期,如果儿童在电视中看了大量暴力场面,那么,他们将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研究就是验证“如果”和“那么”之间的关系。

投资也是建立在假设之上,包括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如果出现头肩底形态,那么行情可能将出现反转。假设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这种假设是建立在自己对于市场的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有些时候是财富,很多时候也是负担。所以,笔者更赞成投资者把每笔交易都看成是一个试错的行为,而不是一个志在必得的事情。

发现的背景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研究的参与者必须具备特别的态度和价值观。科学要求对于任何结论持有开放、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保持开放性有两个目的,首先,它使真理保持一种暂时性的特点,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数据的修正;其次,开放性使得研究者更愿意去评估一些重要现象的陈述,而这些现象是他们个人所不能相信和接受的。

一个真正伟大的投资者必须有开放的心胸,他必须是自我批判的,他必须使勇于承认错误的,他必须是能够接受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的。

《易经》的三个重要原则是:简易,不易,变易。

对于投资者来说,真理往往是朴素的和简易的,投资本身是个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太复杂的东西。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时候,是一大帮所谓的专家,故意把事情说得复杂,让投资者无所适从。试想,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复杂吗?其实,这些所谓的专家也不能够从这个市场赚到真金白银;

道的层面的东西是不易,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人性的贪婪和恐惧,群体的迷狂和歇斯底里,在每个事情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变的人性。正因为如此,技术分析的前提,历史会重演这个前提才成立;

只有变是不变的,变易是实物的一个常态。价格变化是市场存在的方式,价格变化内在规律的变化,是我们永远追寻的圣杯。这也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验证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可以是用决策树,从而对于备选的解释给予充分重视。备选的解释,往往可能是正确的。

验证的背景(context of justification)是把证据拿来验证假设的研究阶段。当试图得到可以产生有效结论、令人信服的证据时,必须要依赖科学的方法,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阶段,主观性必须被降为最低,而且用程序的保障措施来增加客观性。

在不同的人观察同样事件的时候,他们并不总是看到同样的事物。正如持有多单和空单的人对于同样一个新闻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一样。

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通常,人们所看见的、听见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比如,对于外汇投资者来说,当晚间美国的CPI/Core CPI数据公布的时候,投资者更愿意用有利于自己的头寸的方式来解读。半杯水,有些人说这是半空的,有人说这是半满的。这是心理学典型的问题(half full or half empty?)。投资者应该摒弃自己的成见,用空杯的心态来思考问题,自己做多,那么肯定也有人做空,那么别人为什么做空呢?

生活中,日复一日的的经验中,人们能够对同一个结果提出很多原因。当试图对因果关系进行阐述时,心理学家同样面临着客观性的挑战。但是,心理学家必须对于备选的解释非常敏感;同样,这一过程也受到客观性的挑战。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可以是用决策树,从而对于备选的解释给予充分重视。备选的解释,往往可能是正确的。

当一些被研究的行为效果真正的原因被混淆的时候,实验者对于数据的解释就会冒风险。尽管每一个不同的实验方法都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备选解释,我们仍然可以明确两种几乎存在于所有实验中的混淆,即期望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预期效应(expectancy effect),当观察者或观察者向被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导出期望的反应的时候,期望效应便发生了。将几组即将进行走迷宫训练的老鼠分配给12名学生。其中一半学生被告知他们分到的老鼠是擅长走迷宫的种群,而其他学生被告知其分到的是不擅长的。正如你猜想到的那样,这些老鼠实际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学生们的试验结果符合他们对老鼠的预期,那些标记为聪明的老鼠比标记为笨的老鼠被认为是更聪明更好的学习者。

投资中,如何正确客观的对待自己对于行情的研判和预期,是一个投资者走向成熟的很重要的一道坎。当行情和自己的预期不一致的候,更多应该相信市场,相信盘面,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削足适履。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这一现象最初是在医学研究中发现的。在对病人进行某一种药物处理后,病人就报告病情有所好转,但这种药并不能医治病人的病,如告知某病人注射的是葡萄糖,病人反映精神好些了,其实注射的只是蒸馏水。这是由于病人的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产生的一种效应。

然而在投资里面,我们还是需要真正的药,而不是安慰剂。很多投资者,当自己的投资头寸出现亏损的时候,开始上网找新闻,找某些所谓的专家文章,当发现和自己的看法一致的时候,即使亏损,心情也会好很多。安慰自己:看,基本面支持我的观点,连专家都和我的看法一致。但是他忘记了,他应该做的是严格止损,而不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安慰剂,找借口。

 

相关和因果
高度相关性,意味着两者背离之时,往往是行情要发生转势之时,也是投资良机出现之时

相关只是表示两列数据以一种系统的方法建立了联系,相关并不意味着一个事件导致另一个事件发生,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相关可能反映一部分因果关系,也可能根本就不反映因果关系。

金融投资市场一种常见的错误就是,不管是普通的投资者还是所谓的专家,都有一种用相关来替代因果的强烈倾向。而且,相关可能是伪造的,因为研究者不能通过恰当的控制来进行比较。例如,1965年纽约市的能源管制和9个月后报告的出生率剧增之间就存在着虚假关系。根据1966811《纽约时报》报道,一位官员解释说:因为管制,“所有性的替代物——开会、听课、卡片聚会、戏剧、沙龙——在那个晚上都没有了。你还能做什么呢?”

相关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伪装成因果的巧合。当然了,我们这里不否认相关意味着事物之间一点相互影响没有,相关性背后可能也有因果关系。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很多时候在刻意地制造这种相关性以及因果关系。比如,很多投资者认为,近期地震,所以四川的小麦产量会减少,所以,国内期货小麦的价格应该上涨。其实四川省的小麦产量仅占到全国的4%,这点产量微不足道,根本不会对于行情产生影响。

而投资者、专家,以及媒体,每个人由于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对于数据的解读很难做到客观中立。投资者应该擦亮自己的双眼,看清楚这些相关和因果关系是不是伪造的。作者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相关性的研究方法,作为金融行业的研究人员,笔者很多时候也做相关性分析,但并不把这种相关性作为因果关系来研究。相关并不等于必然。即使黄金和原油高度正相关,并不等于原油涨,黄金就一定得涨。但是,高度的相关性,意味着两者背离之时,往往是行情要发生转势之时,也是投资的良机出现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