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奥特房地产 公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06:04
 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那么,为什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需要认真给予回答。

为什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树立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的心态,才能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共同的理想信念。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其实,它的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作为一个产生于150多年前的理论,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科学真理,它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综观当今世界,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纷呈林立,但不容否认,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高峰,仍然是指引人类前进的一盏明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理想是灯塔,是风帆,引领着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愿意为之共同奋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千百年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民族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强,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实质,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始终凝聚在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旗帜下。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严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是完整的、系统的,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到青岛,人们会想到迷人的海滩、清爽的啤酒。今天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又多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微尘”。“微尘”,起初是一位青岛普通市民数次捐款时的签名,后来越来越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人都留下了“微尘”的名字,“微尘”逐渐成为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它命名的募捐箱、徽章等走进了青岛的大街小巷。许许多多类似“微尘”的行动,汇集成了我们时代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也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古人说:论先后,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提高创建水平,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事有千万件,总得抓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同时,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共铸和谐,努力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生动局面。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罗 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内容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准则,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内在统一关系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主导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为每个人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权利,但这种选择是受一定核心价值观规约的。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不到应有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或混乱。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性的内在根据在于它的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一元化指导思想,明确了共同追求,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性要求。

第二,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当今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有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特点,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既具体实在,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既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中来。

第三,包容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但同时应该看到,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势必导致价值失序甚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因而,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引向深入,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支持有益、改造落后、抵制腐朽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

第四,超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一般价值体系,又高于一般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一般价值体系的哲学概括和理论升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要素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从而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较之其他价值体系的差异所在。

第五,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具有稳定性,但也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开放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伴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和彻底的开放性,能够始终正确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因而,它才能够永葆旺盛的理论生机和活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继往开来、走向繁荣富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来源:光明日报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十七大代表在讨论报告时说,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宣传思想战线按照这一要求积极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成果。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代表们表示,一定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凝聚起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新世纪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整合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至为关键。

如何理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理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针对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作了清晰的分析和回答。从2003年出版《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至今,每年一本的该系列读物,针对当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解疑释惑,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群众理论渴求的有效对接。

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努力做到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大学生为重点,掀起全党全社会的理论学习热潮。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做好《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工作,推动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纵深发展;通过推出《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等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复兴之路》等电视理论专题片,开展“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等主题宣传,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时,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多种形式析事明理,统一思想。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代表们表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当前,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用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愈显重要。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代表们说,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宣传思想战线肩负重要的责任。

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主攻目标,落实“三贴近”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许多代表清楚记得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宣传: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重大主题宣传,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宣传,重大纪念活动的宣传……各媒体持续掀起宣传报道热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日益深入人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成就宣传,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报道,“时代先锋”、“永远的丰碑”、“劳动者之歌”等栏目,有声势有力度,鼓舞和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理想是灯塔,是引领社会进步的航船。”十七大代表、山东日照市委书记李兆前深有体会地说,依靠人民群众写好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正是宣传思想工作到位,共同理想深入人心,才有了近年来日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增10%、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的发展成绩。

代表们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因此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和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致的体系。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代表们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树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集中推出郑培民、牛玉儒、杨业功、李素芝、许振超、王乐义、任长霞、宋鱼水、张云泉、方永刚等重大典型。这些典型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代表人民群众意志和社会前进方向,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崇敬,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时,利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抗击非典斗争、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重要契机进行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使更多人受到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十七大代表、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说,回顾历史,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艰难险阻,中华民族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生生不息,奋发进取。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对于“八荣八耻”,许多代表耳熟能详。

近年来,宣传思想战线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促进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的文明道德风尚;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使健康的道德蔚然成风;推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思想道德的楷模;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城万店无假货”、“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带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再一次引起代表的共鸣。他们说,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践行,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保证。”代表们表示,一定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网记者  王淑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河北日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路径 

                                                    陈秀梅 于亚博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这个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如下:

一、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一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识上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在行为上成为整个社会的准则。

二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使党的思想理论工作更具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更能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始终坚持以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人民群众团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等丰富内容构成的,是内涵十分丰富的完整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任务,有许多东西还不了解、不熟悉。《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但许多具体、细致的内容还需要深入研究、分析。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基本内容怎样构成有机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

二、包容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在当前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的观念和社会思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整合多元社会思想意识。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意识,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坚决反对腐朽反动文化,形成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下多元社会思想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生动格局。

二要积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在尊重差异中才能扩大社会认同,只有在包容多样中才能增进思想共识,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各类思想文化主体才能得到整合与发展,进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当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无视社会思潮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间的分野,更不是放弃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是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整合,充分利用各种思想资源,凝聚和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三要以和谐的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谐思维方式就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在对立统一中以建设性态度促进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承认差异,尊重矛盾,既不激化或扩大矛盾,也不无视或回避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而是着眼于发展,致力于和谐,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通过寻找和扩大共同点,取得有利于矛盾各方的最佳结果,从而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并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处事态度,从而营造出自信乐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谐共进的社会人文环境。

三、制度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制度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行动准则。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必须依靠一套制度规范来调整和维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制度体制建设的良性互动。

一要把握制度改革的时机,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理论上看,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深化;从实践上看,我们积累了制度探索和创新的丰富经验;从现实来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些突出问题已充分暴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透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

二要注重制度的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制度与文化建设。要在总结以往制度改革经验与教训、把握制度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制度改革的步骤、方式、整体布局做到科学规划。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意义,因为一切理念、设想、措施等最终是以制度的形式存在,只有通过制度才能得到规范、公正、长久的实行。另外,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建设,因为制度的土壤是文化,制度的根基是文化。

四、大力宣传: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广泛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

二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切忌搞一刀切,生硬强求不同层次、不同对象都一下子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而是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价值认同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之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要提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达成思想共识、振奋群众精神、创造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性,立足于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努力运用各种形式,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方针、政策深入人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把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融入到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中。

                                                                                    (本文系2007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

                       福建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都以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为首要任务。意识形态是系统、自觉、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观念。从本质上说,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和自身利益的反映。任何阶级、国家在意识形态建设中,都总是努力形成和不断巩固其核心价值体系,为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理想信念、推行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既取得过重大成果,也有过惨痛教训。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把非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化、或者把意识形态问题非意识形态化的情况,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汲取这些经验教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重要论断,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到新境界。把意识形态中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社会理想、精神状态、伦理规范等社会意识形式集中到核心价值体系上来,确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就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核心,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趋势、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迫切要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一方面,出现了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别积极进行对话和交流的趋势;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又力图将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扩张到世界每个角落,从而激化了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对立和交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因此,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辩证的对待,透过表面分析其背后隐藏的国家利益;又要旗帜鲜明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独立的思想文化价值影响国际社会,不断增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丰富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作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承担起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使命。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观念,毫不动摇地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密切关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动向,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新问题。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认真做好解疑释惑、澄清误区的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努力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迫切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进一步丰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事实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科学把握着力点,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特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变化的实践,才能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认清本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主动性、提高预见性。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应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理论真正掌握群众,从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核心价值,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与特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和中国人民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人生态度、个人道德、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相承接的系统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认同。它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什么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和抵制什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得失、分清是非、明辨善恶提供了基本价值标尺,在引领社会风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执笔:潘叔明 来源:《人民日报》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聂辰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及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观点,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三要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则是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发展的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就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层次清楚、定位明确、结构严谨,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不断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对解决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问题的新创造,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的科学解释。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通过努力才能够实现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和形成社会共识的精神航标。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中的主导地位,切实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首先,坚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反映不同利益主体需求的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种趋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不断提高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一方面要向历史与现实的不同文化敞开,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善于挖掘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学习借鉴国外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另一方面,要关注新实践、新课题、新经验,进行新创造、新思考、新概括,不断汲取新的精神滋养,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增强自己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对现实生活的发言权,发挥对其他价值取向的统摄和引领作用。

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主体,具有其他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和影响力,是我们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社会思潮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只有始终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群体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才能有效引导、带动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较高层次转化,才能既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又在总体上保持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协调与合作,使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地向前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动员一切力量,一以贯之,常抓不懈。

第一,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在“知”上下功夫。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弘扬先进的思想、健康的情操和高尚的道德,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时代最强音。要正确把握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群众。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们,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获得启迪。要努力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提高素质。要进一步突出主题、细化内容,不断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具体化和大众化,更好地发挥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着力强化实践推动,在“信”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人民群众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和幸福,才有助于在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由“了知”发展为“信奉”,由衷地转化为自己的自觉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要通过建立完备的信仰机制、奖惩机制等,使尊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褒扬和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贬抑和惩戒。

第三,注重抓好融入贯穿,在“行”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化为大众的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行”上下功夫,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人们“学有榜样”。通过培育、选树、宣传来自群众身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各方面先进典型,引领人们根据身边实实在在的模范的人和事去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以共建实现共享,以共享促进共建,使人们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来源:《光明日报》

 

 

                                   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秋 石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人类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规定着整个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其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总是与社会基本制度及其要求相适应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如果不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共同的导向,社会就会失去灵魂、失去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着眼于新形势,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从人类文明进步中、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之大成。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提供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这些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集中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指引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过各种艰难险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指路明灯。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迫切要求最大限度地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凝聚各方力量。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就是要昭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广泛的感召力,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优秀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了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中的生命线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遵循,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明确了努力方向,有利于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得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世所罕见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在很不寻常的2008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奋勇战胜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这些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事实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植根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植根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具有激励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的无穷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同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这一价值体系为广大群众深刻把握和自觉认同,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近年来,有的人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标榜为“普世价值”,企图用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念也要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在社会关系中居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主体必然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同一主体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因此,价值观念是具体的,那种适用于所有主体、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且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念,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当然,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形成一些共同的需要,产生一些共同的价值追求。特别是在存在较多共同利益的领域,如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卫生防疫、预防犯罪、体育竞技等领域,更容易达成价值共识。但是,这些价值追求或价值共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利益冲突较多的领域,价值的共同性就较少,特别是在核心价值体系上,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既要看到价值领域存在共同性,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看到不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区别,决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念。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但是,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都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又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自由、民主、人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决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民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构成了最适合我国国情、最能够把13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必须看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并积极吸收和借鉴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更好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来源:《求是》2009年第11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韩 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价值观念。任何民族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孕育和形成,并且通过历史记忆加以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的民族国家内部力量整合的必需的要素:它不仅须臾不可缺少,而且其内在的性质也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现在是过去历史的延续。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绝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和形成的,并且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活动独立存在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为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凝聚在一起,协商、协调和合作,形成共同的利益目标,并且形成共同的文化形式、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和民族认同,以反映并且进一步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活样式。

然而,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是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同时植根于历史传统并符合时代要求,才能成为动员整个民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推动和凝聚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应,因此,必然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作出回应,从而带有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烙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譬如,中国古代就有“和为贵”的理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全人类的历史发展而言,也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这种理想在古代中国排斥了人民所倡导的规范,因此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是难以实现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理想的历史性就否认它们的普遍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扩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想的适应范围和体现深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既要求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根基,又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不仅要在历史发展中追求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状态,而且要以自己深厚的历史特性给世界留下更多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财富。由于人类社会有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社会发展仍然呈现出某种规律性。这些虽非绝对的共性,但也存在某些统计学上的趋势性的东西。我们不能因民族性而抗拒普遍性的东西。一个排斥普遍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把民族性与普遍性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发现和开创普遍前景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价值体系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展现其魅力和活力,民族精神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体现其世界性的价值。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当然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但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步伐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仍然面临这样的任务:如何不断总结、提炼、调整和概括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构建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实际上,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这一概括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明晰和内在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告诉我们:伟大的共同理想基于伟大的共同事业;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示我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导,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启迪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就文化而言,不仅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文化,而且一个民族内部也不是完全同质的。单一的文化会因时间之中的流动而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空间的展开的序列而形成不同的亚文化――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政治文化、企业文化、学院文化、大众文化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差异和文化差异,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社会观念。同时,我们不仅应该鼓励公民树立团队精神,而且应该鼓励更广泛地交往。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通过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这就是说,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硬实力,也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发展软实力既可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缓解外界对我们的硬实力发展的不利反应,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软实力本身也是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健康协调运转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张传开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套植根于该民族社会成员意识深处、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调节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管子》就非常重视礼义伦理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在其开篇《牧民》中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那么,什么是四维呢?“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在这里,所谓的礼义廉耻实际就是古代中国的纲常。从《管子》提出的“四维”,到后来形成的“三纲五常”,逐渐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但对于维护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否认的历史性作用。特别是《管子》把一定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国之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就是现在来看也有一定的道理。

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任何国家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只不过内涵有所不同。比如,英国以“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团结”的核心价值观统领其经济社会发展,使其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基础上得以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二战后的德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德意志民族具有一种崇尚理性、勇于反思、尊重知识、严谨认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韩国在20世纪下半叶打造了一个“汉江神话”,支撑这样一个神话诞生的正是以儒家文化为底蕴并吸收现代西方优秀文化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灾难之后,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不可能经受得住灾难和风险的考验,就不可能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更不可能在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软实力中的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艺术熏陶力等,构成了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主导方面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核心价值体系以其价值的整合、导向和认同功能对全体社会成员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凝聚作用,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因此,那种单纯以政治制度、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为考量标准的理念已经过时,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族国家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博弈的重要领域。

我们党历来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江泽民同志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我们党也历来重视精神的培育:革命时期,我们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我们形成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时期,我们形成了改革创新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就在于我们有这些伟大精神的支撑,就是因为我们党在不同时期都把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都是特定阶级利益的反映。“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种鲜明倾向性,渗透于整个体系的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不仅要失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而且会改变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进而使国家和民族丧失光明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形态。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是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离开了这种理想和这面旗帜,一方面会使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成为一纸空文,从而犯超越阶段的空想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也会使我们失去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从而陷入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设置的陷阱。无论是以上哪一种结果,对于中华民族都意味着不幸甚至是灾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在当代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又形成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离开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就失去了根基;离开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脱离了沸腾的现实实践。只有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才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其主体提出的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精神保证。只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才能保证各项事业有序推进,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才能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大家庭中的良好形象。

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价值体系对经济基础发挥着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在实践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不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能够为我们党指引方向、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所以才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消解的对象。其重要手法之一,就是用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和多党制等所谓的“普世价值”来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特定民族和社会的价值观,都是本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脱离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所谓“普世价值”只是一种思维中的虚构,现实世界中难觅其踪。我们不能无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现实条件,生搬硬套地把西方理论、观念、模式和思想话语作为标准,来规制中国实际。这是事关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绝不能掉以轻心。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我们发展壮大,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在实践中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而不必理会别人怎么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又指导社会实践的发展。在推动观念体系与社会实践的双向运动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共处于一个社会有机体中。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出现“海纳百川”的景象。但必须明确的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绝不意味着对错误思潮放任自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主导地位绝不能动摇。一方面,对于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错误思潮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以理服人,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总之,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页)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在通俗化、大众化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主动采取的精神形式。

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一经形成便永恒不变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实践无止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我们要根据实践的发展,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牢固的精神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来源:《求是》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我们科学理解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一般说来,核心价值理念,就是体现特定社会的根本价值规定和价值追求并因此具有“本原”和“终极”意义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然也不例外。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呢?我们以为就是胡锦涛同志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时所阐述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表达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必须表达和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所做的经典阐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在价值上的本质规定和根本追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要义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总是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来表征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恩格斯的晚年,当有意大利记者请他用最简练的话语描述未来新社会的特点时,他重申了《宣言》中的表述,并认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尽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和丰富,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终极价值理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在哲学意义上讲,就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本、为根本目标;在现实发展的价值定位意义上讲,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日报2004年9月16日)。因此,“以人为本”科学地表达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在价值追求上的根本特质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在价值追求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并超越资本主义的特质。关于这样的特质,有的同志提出是“平等”或“公平正义”,认为在“自由”与“平等”相权衡时,社会主义更注重“平等”,平等更能说明社会主义的特有价值取向。应当说,以“共同富裕”为实质内涵的平等,确实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的一项重要价值追求,但它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价值追求和终极价值理想。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段话所表达的最突出的价值的确是“公平正义”,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呢?应该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说,不是“平等”,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构成了社会主义在价值上的最根本的特有取向。

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形态所做的分析,资本主义属于第二大历史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是第三大历史形态,即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共同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本质特征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3页)因此,资本主义在价值上的核心追求是“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即受物欲支配的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价值上的核心追求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这一根本价值追求的确立,不仅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价值追求上区别于资本主义,而且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价值上超越了资本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尽管还远未达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个性”那样的理想状态,但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取向上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发展成果的分配上坚持“惠及全体人民”的原则;在体制设计、制度安排、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实践中坚持以全体人民的利益(含公民权益)为本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本化价值取向,并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始终不渝的根本价值追求和终极价值理想。这正是社会主义在价值追求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质所在。

“以人为本”是具有“本原”和“终极”意义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

任何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体系都有核心和非核心两类价值理念。核心价值理念在特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具有作为“价值本原”和“终极价值”之性质以及派生和解释非核心价值理念的功能,可称之为具有“本原”和“终极”意义的价值理念。非核心价值理念由核心价值理念派生而来,是核心价值理念的拓展和延伸,并从核心价值理念中获得解释的依据,可称之为次生价值理念。我们说,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以人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不仅是因为这一理念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在价值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取向,而且因为这一理念具有“本原性”和“终极性”的特质及功能。

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是以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形式表达价值追求的主体思想观念。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体系中,有表达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根本性和终极性的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有表达社会主义某一特定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是“公平正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自由”、“仁爱”等。由于“以人为本”表达的是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根本性和终极性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而它具有作为“价值本原”的性质、功能和意义。在它之外的其他价值理念,都是由此派生并从此获得合理性与合法性解释依据的,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都根源和派生于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以人为本”理念,并且可以由此得到合理与合法的解释:“富强”实质上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物质条件上的现实要求;“民主”实质上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政治上的现实要求;“文明”实质上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精神文化条件上的现实要求;“和谐”实质上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结构状态上的现实要求。

由于“以人为本”表达的是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根本性和终极性的价值追求,因而它还具有作为“终极价值”的性质及解释功能。我们党为什么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追求?这些具体的目标追求背后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什么?实现这些具体价值目标的终极意义何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并且也只能从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内涵的“以人为本”理念中得到合法与合理的说明。可以说,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直接现实的意义上,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全体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生活幸福;在最终的意义上,则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终极价值目标。

基于上述,我们认为,不是“平等”和抽象意义上的“自由”,也不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精神理念,而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观点、表达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根本性和终极性的价值追求的“以人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