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巨丰租金:大国随笔之德意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38:22

 

       相对于法国和英国,对于德国的历史,我们可能相对了解得少一点,而且欧洲那些乱七八糟、犬牙交错的国家演化真是让人头大。简单的来说一下吧:日耳曼人(German)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大约在公元前半个世纪,大部分日耳曼人开始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该地区称为“日耳曼尼亚”。

  “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尔曼部落所讲的方言。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法兰克大帝国。大帝国中有许多讲德语的日尔曼部落,这些日尔曼部落人所讲的方言被称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的政治分界线大致就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而讲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的居民在此后的长期生活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这时,“德意志”一词也就从一种语言的代名词发展为代指讲这一语言的人。当这些讲“德意志”语的部落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时,他们不但用“德意志”来称呼自己的语言和人民,还用它来命名自己的国家。

  9世纪中叶,查理帝国解体,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德意志民族历史发展的基地。10世纪初萨克森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国家的形成。德意志长期处于封建割据、邦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在德意志封建化进程中,罗马教皇拥有给德皇加冕的特权,德皇则力图控制教皇和教会,而地方封建主为扩展权势,又往往借助教皇和教会的力量来削弱皇权。这种矛盾和斗争是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重要原因。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1871年普鲁士王国通过王朝战争,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国家。两个国家于1990年重新统一,这一事件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都成为冷战结束的标志之一。国家的发展脉络基本上是:查理曼帝国、中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邦联、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德意志第三帝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毫无疑问,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德意志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罢了。但空洞的国家概念却给了世界实实在在的内容。歌德、贝多芬、海涅、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普朗克可都是在相关领域顶尖级的人物啊。有时候想不清,就一墙之隔,德国人和法国人咋就那么不同呢?整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坚冰。可能是寒冷与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这个民族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如果说英国盛产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法国思想家的阵容强大,那么德国则给世界贡献了群星璀璨般的哲学家群体:黑格尔、叔本华、佛洛伊德、康德、尼采、马克思......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在工程机械和尖端制造方面有那么大的优势。因为哲学家和工程师有一点共同之处: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德意志民族擅长的,那就是认真严谨的秉性及逻辑思维能力

  近代以来,德国有过两次统一的经历,其间德意志民族在战略和外交上所表现出的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高明手段,都是值得我们这个尚未统一的民族深思和借鉴的。说到这里就难免多嘴几句,越是乱世就能激发人的潜能和智慧,象我国的春秋战国、三国鼎立以及南北朝对峙,都是思想非常活跃,智慧的火花到处迸发的时代。而欧洲就更是这样了。因为就那么巴掌大地方,可是却有那么多的国家,这些国家要在你争我斗中生存下来,就需要高明的处世哲学和智慧。有竞争才会有发展,所以从这个方面讲,西欧的资产阶级革命、科技和文化在那个时候走在全球的前面是由道理的。研究欧洲近千年的历史演化,那中间的谋略与智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几天因为萨科齐接见达赖,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几乎掀起了一股反法的暴风雨。既然以前德国也干过这个勾当,那么就顺便说说。在法国篇里我也粗粗谈了一下萨科齐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当然还可以补充一点的就是:中欧、中法之间没有直接的地缘战略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那么这样的事件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认知、习惯的傲慢以及情绪化的结果。目前欧洲经济不景气,内部一时半会做不出什么成绩,而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国的日子还比较好过。一般来说,为了转移国内的视线和压力,总会在外面生出一点事情来,而中国是一个好靶子。另外就是西藏问题比较合适,如果去触台湾那颗炸弹估计欧洲还没那个资本和勇气。而西藏就可以用来敲打一下中国,显示自己的独立性,也不至于把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中国为什么有这么激烈的反应呢,可能是一下几个原因:一是萨科齐对华不友好,中国心知肚明,上半年想裹挟欧盟抵制奥运会没有成功,现在又把达赖拉出来,可见不重重敲打一下的话,不能让他有所收敛。二是欧洲总体在趋于保守,对华敌意越来越深,尤其是欧洲议会几乎就是一个反华机构,这次萨科齐见达赖也是顶着欧盟主席国的帽子进行的。不狠狠的回击一下,只怕以后这种风气会形成一种政策习惯,使中国越来越被动。第三是去年有了一个默克尔,现在有一个萨科齐,以后还有谁呢。趁欧盟在这个问题上还没形成共识,打击法国这个出头鸟,以此分化欧盟。毕竟欧盟27个成员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把中国的底牌亮出来,好在以后争取主动。第四是目前中国的日子也不好过,经济下滑,失业率大增,国内贪腐问题几乎可用愈演愈烈来形容,这也是一种化解国内压力的法子。五是不管西方那些政客最后是否和达赖见面了,受损的都是中国,因为一方面那些政客通过达赖赚了眼球,而达赖通过这次层不不穷的接见与抗议做了广告,保持并扩大了影响,这次中国这次重拳出击,想毕其功于一役,不过这种打算不会奏效。最多也就是暂时打压一下欧盟的气焰罢了,毕竟中国的国力还远未达到震慑并使欧盟屈服的地步。第六就是有些联想的成份了,那就是中、印为边界问题目前也炒得厉害,这么强硬一下,也让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有个底,呵呵。这里还有一个萨科齐后面的新闻是波兰总理也见了达赖,至于波兰为什么这样。主要人家是欧盟和北约的新人,图个表现也是正常的,向主子邀功的心情可以理解。另外就是波兰一直对华不友好,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想说的就是波兰这个国家实在不怎么会处理人情世故,真不知道这个国家是个怎么样的秉性。如果不考虑居里夫人和肖邦给世人有美好的感觉,那么波兰在历史上几次被邻国瓜分的经历总是使它不长记性。虽说这里面有你实力不如人的因素,但你不会做人,没有处世智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就如现在你和俄罗斯叫什么板?要知道美国离你十万八千里,俄罗斯喊来就来了,你能把它搬开吗?唉!这个国家再这样下去将来估计还得重温被别人强奸的经历。

  这个话题打住。

  简单的回顾了德意志的历史,其实即使研究德国的两次统一,都会使人觉得受益匪浅。想一想在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形势是何等恶劣和复杂,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下完成统一,需要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啊。第二次虽然情况好一点,但那时雅尔塔体系正面临崩溃,东欧剧变,苏联也在动荡之中,统一的机会可说是稍瞬即逝。因为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所以世人总是对他们难免有些呆板的印象。但只要看看他们在两次统一中的表现就可知德意志是一个有战略眼光,会经营,会发展,有灵活性的民族。只是这个民族性格比较急,有时行事比较操切,所以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毕竟国际上的事情不是你一家说了算。即使有好的设计,但别人会掣肘,会算计你。当然,德国人虽是雄心勃勃,可也完全是一肚子坏水,整天想的是损人利己,所以失败也是情理之中。

  德国在虎狼环伺的境况中统一,一方面得益于它的战略与战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也靠自己过得硬的实力。在十九世纪那种残酷现实的国际政治生态中,要有所作为,就需要铁与血的意志,也需要大炮和黄油。所以德国人选择发展重化工业有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有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发展重化工业,就需要雄厚的资金,因此必须有大的银行提供产业资本。而在当时残酷的环境中,这样的资金需求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援助,所以德国的银行业很发达,也就是间接融资的比例很大,而以资本市场却相对很落后(主要是普鲁士的发展历史不象英国那样有形成发达资本市场的机会)。这样的金融市场发展轨迹和方向和日本有些相似。不过日本的银行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介入更深,所以后来日本银行的问题更大。虽然目前欧洲央行设在法兰克福,这加强了德国最为欧洲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并不能掩盖德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的现实。相对于法国来说,德国在金融方面的表现更传统,主要还是以银行为主,而银行又是全能型的银行,证券,保险的功能全部都包揽了。这从体制上抑制了资本市场投资业的发展,因而德国的经济的主体部分还是实体经济,这也是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德国受影响相对较小的一个原因。在前面的法、英两国的随笔中,已经谈到德、法、英三国的经济结构基本上是从重到轻的分布。这里面有历史传统、国民性格、发展道路以及经济发育程度的各方面因素。每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总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至于需要怎样的类型才适合自己,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总的来说至少目前是,德、法、英三国的金融市场反映了各自的经济发展特色,而且也是与经济现实情况相适应的。不过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我还是觉得直接融资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育更能促进经济的创新。这也是我一直主张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原因,而投资业的成功需要一个强大完善的资本市场作载体。强大的资本市场又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发达的金融市场又扎根于良好而强大的经济。当然,金融市场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也与国民的性格密切相关。像德国这样过分认真的国家可能不适合发展风险投资业,呵呵。

  因为产品的高品质,所以德国产品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我们知道日本因为广场协议,造成日元大幅升值,直接的后果就是经济的泡沫化。其实,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比如,在当时德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马克的大幅升值问题。可是德国却避免了日本那样的后果。这种情况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经济问题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历史传承,一样的经济行为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结果;二是反映了德国产品的高品质,当时马克大幅升值后,并没对德国的出口造成大的冲击。这也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怎样调整和发展我们的经济。

  德意志近代短短的100多年的历史表明,这是一个有抱负,有野心的国家否则就不好解释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它会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说来德国的地缘位置几乎是欧洲大国里最不好的,基本上是四攻之地吧。偶尔欺负一下捷克、波兰还可以,再走远一点就是法国、英国和俄罗斯,哪一个都是不好惹的主。所以德国想要建立霸权,面临的地缘环境远远不及英国、美国、俄罗斯,甚至不如法国,几乎是被牢牢的束缚在中欧。只要有所动作,就必然遭遇强邻的激烈反应。这也是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德国的外交需要很大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十九世纪的统一过程中德国人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惜在后来德国人更多的是依靠实力进行硬碰硬的扩张。

  德国是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地处欧洲中心,这种优势可以使其在世界上发出比较响亮的声音。德国有一个比日本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因为战争的清理比较彻底,所以无论是邻国还是美国都比较能接受它。而且当年为了围堵苏联,美国很早就武装了德国,而这是日本所没有的。但毕竟有战争的道义问题背在身上,所以在军事外交方面,德国都相对内敛。冷战结束后,统一的德国成了西方与俄罗斯沟通的最前线。两百多年的交往史与斗争史让德国人对俄罗斯的脾气性格一清二楚,这样的伙计还是离自己远点的好。所以对于无论是欧盟还是北约的东扩,其实最热心的是德国,得利最大的也是德国。但它很聪明,知道这样的事情不可阻挡,所以并没有象别的国家那样嚷嚷的很厉害。而波罗的海以及东欧那些小国,唉,怎么说呢,在强国的罅隙中也生存了几百年了,按理说也多少学了一些生存之道。可是都还是那么沉不住气,那么容易激动,想想也是有些道理的,因为小,那么就只有多发出足够大的声音来引起注意。可是他们选择的方法几乎如出一辙,就是不停的惹怒俄罗斯。有时也可以理解,被你欺负几百年了,好不容易走出牢笼,还不许我嘴巴上图个爽快啊。可它们也忘了,他们可以选择怎样的外交和发展道路,唯一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邻居。而俄罗斯向来就是一个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主,就是在苏联当老大哥的时代也有这种不良风气。所以觉得德国人还是比较明智的,并没有因为俄罗斯虚弱就不停往它身上踩,至少没有象其他国家一样叫着嚷着公开化。

  我们以前在两国关系好的时候,比较认可德国。因为它没怎么找我们的麻烦,可自默克尔上台以后就不同了。其实,现在想想并不是以前德国人是什么善类。在统一前,它当然不愿得罪中国相隔遥远,而且中国还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谁会做那样的蠢事呢。后来统一了,自家的事情的都忙得焦头烂额的,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去管别人的事情。可现在不同了,原因上面放在法国里讲了。当然,更多的是个人感情或者情绪化的因素,另外就是默克尔来自原东德,这样的人背景使她更加激进和保守,意识形态的烙印更强烈。所以,对于帝国主义要时刻警惕,鲜花也好,掌声也罢都不会那么友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手里的导弹和银子多了,人家自然会客气的。当然,德国人的不友好表现有西方人固有的傲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对德国的挑战更现实也更迫切。主要是德国是一个外贸大国,中国的经济也是外向型的。其次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在许多领域都对德国的产业造成了威胁。就如机械工程方面,这点我是比较清楚的。虽然中国还是德国的学生,很多技术来自德国,但也慢慢的在蚕食德国的固有市场。而英国和法国则在这方面考虑要少些,这也是一个经济结构的原因。

  在入常遥遥无期的情况下,欧盟是德国表达大国意志的一个较好的平台,可是这个舞台比较拥挤,呵呵。好在毕竟是老牌强国,而且实力确实强悍,所以德国的世界性影响在可见的时期内不会衰落。在欧盟内部,德国的影响可能还要超过英、法两国,可是就总体来说,欧盟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因为相当老大的国家比较多,内耗肯定也会多。而且有那么多的国家,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各种声音都会发出来,各国的利益也不同,所以很难用一个声音说话。而欧盟的基础法-德轴心因为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萨科齐,显得很不协调。但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英、法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好在德国也是北约、八国集团的重要成员,露脸的机会比较多。尤其是欧元要真正做到能与美元抗衡,都不得不倚仗德国的力量。

  德国的历史和实力告诉我们,它还会追求在世界舞台上更大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