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loe首饰香港专柜地址:李亦畲《五字诀》 - 太极拳 论 - 乔式太极拳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34:58
乔式太极拳网
网站首页 |源流特点 |继往开来 |拳论释疑 |回眸往昔 |修身养性 |太极拳 论 |博古通今 |学习园地 |要 闻 |视 频 |精彩图片 |舞文弄墨

当前位置:首页 >太极拳 论
李亦畲《五字诀》
作者:李亦畲    来源:《乔松茂 武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更新时间:2008-2-20 11:24:15    浏览次数:498

太极拳小序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年有余,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起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至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辛巳
中秋念六日亦畲氏谨识
《五 字 诀》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注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至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兼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重而珍之。切勿轻易与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遇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
光绪辛巳中秋念三日
亦畲氏书

总访问量:133781 本月访问量:1176 今日访问量:42
版权所有: 乔式太极拳网
地 址:河北省邯郸市友情QQ:378527980
E-mail :qiaoshitaijiquan@163.com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南京大连杭州沈阳成都东莞济南佛山无锡长沙武汉宁波长春苏州青岛珠海
大庆福州厦门常州郑州烟台西安合肥南宁重庆东营昆明威海中山南昌绍兴太原惠州温州徐州扬州
淄博镇江鞍山保定银川南通洛阳嘉兴台州桂林贵阳兰州盘锦漳州黄石唐山潍坊湘潭肇庆吉林江门
海口株洲泉州泰州包头柳州德州韶关宝鸡金华盐城新乡十堰廊坊玉溪济宁沧州芜湖湖州梧州泰安
安阳辽阳舟山梅州常德三明哈尔滨秦皇岛马鞍山石家庄海拉尔连云港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南昌会计代理
擎、引、松、放”撤放秘诀
(
李亦畲修订
擎、引、松、放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曲。(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李亦畲修订的撒放秘决,实为太极拳功夫已臻上乘时发放瞬间四个步骤——接、蓄、拿、发的联合运用,是太极拳修练高级阶段的综合体现。既为秘诀,在过去就为秘传,掌握的人少之又少,能够真正体用的人更不多见。
撒放秘决,实为太极拳功夫已臻上乘时发放瞬间四个步骤——接、蓄、拿、发劲的联合运用。当对方进攻时(—般情况下,太极拳不采取主动进攻),在双方肢体接触的瞬间,用意将劲沉至脚底,双掌轻按(或轻扶)对方肢体。并将自身的劲点,置于对方进攻力点之下,有似将对方轻轻捧起之意。由于自身的劲力来源干脚底,有自下而上的作用力。这样可使对方感到身体浮起,而有凌空失重之感。这好比撑竿跳,自身之力把自身撑起。所以“擎起彼身借彼力”之句,是十分确切地形容这种状态。彼身似被擎起而实足借彼自身之力,我身好比让他撑起的竹杆。这是与对方肢体一接触的瞬间完成的,是太极拳家的接劲功夫。
但是,要具备这种功夫,必须要有极其轻灵的功夫,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我“擎起”。在擎起对方的过程中,还要让对方继续前进,或我自身迫近对方,使双方距离缩短,好让我成蓄劲待发之势。蓄得足则发得远。双方距离缩短了,才能成蓄劲待发之势。所以说:“引到身前劲始蓄”。此为蓄劲。
但要达到蓄势,就必须把自身的劲力更加隐蔽起来,不让对方察觉。劲力全部收敛,在对方毫无觉察的情况下,人我壳中。既已把对方擎起,且已引到身的,我方成蓄劲待发之势,还必须通过对方的肢体,把自身的劲力直射对方重心,使对方的肘、肩、胯等关节僵直,不能走化。而自身关节、肌肉,则处于充分放松状态。这就是“松开我劲勿使屈”,是“拿劲”。
在“拿”住对方的瞬间,立即发放。发放时自身必须蹬足、拧胯、尾闾前送、命门后鼓。发放的意念要集中对方的腹部。两胯或两足底。似乎足以自己的脚底去打动对方的脚底。发放时必须以内身的腰脚认准对方的腰脚。这就是“放时腰脚认端的”。
发放时必须上下一体,周身一家的发出整劲。
李亦畲的擎、引、松、放四字秘诀实为接、蓄、拿、发四劲。把太极拳家在发放瞬间的动作、要领描绘得十分生动、深刻而又形象。
清代武禹襄《四字秘诀》浅解

四字秘诀
敷:覆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撤放秘诀 李亦畬修订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曲。(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作者:沈寿
李亦畲(1832~1892)于光绪七年(1881)手订的《太极拳普》,内有《禹襄母舅太极拳四字不传秘诀》(简称《四字秘诀》)。“四字”,即“敷、盖、对、吞”,是应用于太极拳推手、散手化劲和发劲的秘诀。
武禹襄(1812~1880)在《四字秘诀》的跋文中说:“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跋文说明,要想弄懂四字秘诀,首先要懂劲;不懂劲,不练到极其精到地步的人,是不可能完全弄懂它的。这话听起来有点神秘,但练习推手是有一个“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进阶过程。只有过了初级阶段,才能渐渐懂得“四字秘诀”。当然,由于个人的悟性不同,即使下了同样的功夫,领会也会有迟有早。
跋文指出“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养气指呼吸要自然顺遂,呼吸自然顺遂才没有害处。由于武禹襄谈到“是以气言”,因此,我见到好些推手的人都与别人漂浮的搭手,双手只及人汗毛,并美其名曰典出武氏四字秘诀,是纯以气行嘛!还说“一旦练到精到,便能运用凌空劲发人”。
这里先谈谈“凌空劲”。说推手有凌空劲,见于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1943年上海国光书局出版)卷二“论劲”之末条,而他也已申明说:“凌空劲... ...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这与武氏所说“是以气言”迥然不同。其实,推手不仅是要挨着的,不连不能打,而且多数时间都要用手如胶似漆地沾着对方的肢体,所谓“刚外有柔,如胶似漆”、“克敌制胜,功在用粘”。因此,那种认为不用粘,是用气控制对方,而且把它看作练“凌空劲”的基础,实在是大谬不然的。
太极拳对意、气、劲三者,是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见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以及“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自到”的。推手主要有赖意识支配行动,在运行中意、气、劲三者是合一的。当然需要足够的“气”,才能有足够的“劲”,因此,才强调要“养气”。但养气不自然、不顺随,就会气滞劲塞,因此,武氏曾一再指出要“直养其气”。气能直养,方能贯达四体,这样才能谈到化劲、发劲的随心所欲,否则四体麻木不灵,岂不化发两误。
上面先把跋文弄通,然后再逐一解释“敷、盖、对、吞”,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概念各异,就徒费口舌了。
【原文一】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解释】我们先读一读李亦畲的《敷字诀解》;“敷,所谓'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习此技而获闻此诀者,无心而白于余。始而不解,及祥味之,乃知'敷’者,包获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绝!妙绝!”文中所说的“包获周匝”,就像伤科医生在为患者的手臂敷上药,然后轻轻地包上布条。周匝,环绕一圈的意思。如果不挨着人,那就算不了“敷”,更谈不上“包获周匝”。“敷”,当然也含有“轻灵”之意,但轻灵不等于漂浮,虚虚地挨着人,肯定粘不住人,那就谈不上后文的盖、对、吞了。一旦对方移位进手,我会反应不及;如我进手,对方反而会感觉敏锐,因为从“浮——实,”就会予人以明显的感受。所以,“敷布彼劲之上”应“包获周匝”而不宜漂浮,也不可使我劲出现断续、缺陷、凹凸,甚至不与人相连相随。否则就谈不上什么粘连粘随了。
全句注文的大意是:敷是以心运气在自己的肢体上,并(通过与人相连接处)将我之气像敷药一样敷布在对方的劲上,使他不能出手。
这里“运气于己身”是指以意引导气的自然运转,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应于迎敌的需要,但又必须是形成自然的反射。末句的“动”,是指“出手”,如同“彼不动,己不动”的“动字。这里不做动弹解,否则“使不得动”就成了硬性捆绑,岂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应解释为把对方粘住,使无法逃脱;或解释为“使对方进不能发、退不能化”,亦可。
【原文二】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解释】不仅敷布,而且把对方要出的劲盖住。敷布带有普遍性,因为对方劲尚未出;而盖字带有专门性,指定要“盖彼来处”。来,即来劲。对方有劲来,我就笼罩住它,使之随我而动。太极推手的外形是被动的,强调“舍己从人”;而实质上是主动的,告诫人们不要“舍近就远”。
【原文三】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盖住以后,还要对准。拳谚说:“接手如落榫:一对准,二吃牢,三落实。”对准,以我之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这就对准、吃牢了;然后落实,发放而去,那就万无一失了。
【原文四】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解释】第三字讲的发,第四字讲的是化。化人,就像鱼儿吞食一样,轻轻地全吞而消化之。当对方发劲或逼人,我就以气全吞而化解之。这里再说明一遍:太极拳强调意、气、劲三者合一而以意为主导。李亦畲《敷字诀解》不是也讲到了吗?“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说明意念必须领先一步,也即所谓“心为令,气为旗”,“以心行气”,而不是相反。
此外,“敷、盖、对、吞”四字是一个整体,研探这首字诀,最好能与“粘、连、粘、随”四字一起理解,并参考“接手如落榫:一对准,二吃牢,三落实。”的拳谚,再参考“意到气到劲自到”的原理,然后结合自己通过推手实践逐渐懂劲的程度,慢慢地细细地体味,肯定是不难理解这《四字秘诀》的,也不会感到有什么神秘之处。当然,要真正在推手、散手中做到,那是非下十年苦功不可的。《四字秘诀》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推手要领,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的。
本文转自太极门户网